四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3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口算下面各题:65÷5 17×3 45÷5 17×0×415×5 12×84 80×16 0÷25×925×( )= 100 ( )×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 X-6=24 90-X=30 36+X=403.引入新课: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因数=积(2)出示例1的(2)(3)两题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 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人教版数学四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
计
教学目的:
1、经过练习活动,使先生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运用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处置实践效果。
2、在处置详细效果的进程中,能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培育处置效果的才干。
教学重点:
运用乘除法的关系处置效果
教学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式及验算
教学方法:
指点自学当堂训练
教学用具:
班班通
教学进程:
一、反省预习、稳固训练
计算下面各题
4527 75429 11532
87673 10337
二、自学目的、自学指点
学习目的
〔1〕经过练习进一步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
〔2〕会计算及处置实践效果的进程中,中熟练运用关系式。
自学指点
〔1完成课本第七页练习二的第一题,并说出这道题区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依据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写出第二题另外两个等式落第三题中缺少的局部。
〔3〕完成课本第八页的第八九十题,拓展延伸。
指点先生自学,了解并协助先生处置自学中的疑问效果。
三、先生汇、报相互修订
先生汇报时第2、3、4题时,引导先生说出算式的同时进一步说出应用哪条关系式。
四、教员精、讲指点发现
1、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五、测试总结、完成作业
王徒弟平均每小时加工零件48个,每天任务8小时。
每天能加工零件多少个?
一篇稿件需求打印,王阿姨每分钟能打84个字,18分钟刚好完成,丽丽每分钟只能打63个,那丽丽需求几分钟完成稿件?。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2 .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 口算35= 48 = 64 = 123 =332 = 411 = 235 = 244 =2.教师提问: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怎样解答?在303= 90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2. 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指导探索,学习新知1 .改编题目,导出新知教师提问: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怎样列式?9030=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2. 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12859= 75521285911526407552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用途呢?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3. 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出示例2:求6 = 96中的未知数.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板书:6 = 96=966=16教师提问:根据什么确定用除法计算呢?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我们就可以确定求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出示例3: 35与什么数相乘得420?教师讲解: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什么数看成什么?教师板书:设要求的数是.35 =42O=42035=12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巩固练习1. 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因数3016因数206积9096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25= 300 104 = 2236028= 1288 230 = 598003. 如果abc = 120, bc = 24,那么a 是.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4. 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① 48 = 48 ② 36 = 3636=4848 = 363636=2304 =11课后小结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人教版三维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算3×5=4×8=6×4=12×3=33×2=41×1=2×35=24×4=2.(演示课件:鸡蛋装盘)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2)怎样解答?(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30、3、90各叫什么?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二、指导探索,学习新知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教师提问:(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学生改编,根据学生的编题情况,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鸡蛋装盘)(2)怎样列式?(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求×6=96中的未知数。
人教版四年级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乘除法的意义,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践中运用.2.使先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并会运用这些关系停止乘、除法的验算.3.在剖析进程中,培育先生的推理、概括才干.4.培育先生育成良好的验算习气.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停止验算.教学难点: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教学进程:一、练习78= 258= 86= 99=648= 4808= 64080= 800200=二、思索1、我们班每组有8团体,4个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计算:_______________答: _________________。
求〔〕简便运算,叫做〔〕。
相乘的〔〕个数叫做〔〕。
乘得的数叫做〔〕。
2、我们班有32人,每组有8人,可以分红几组?列式计算: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班有32人,可以分红8个组,平均每组多少人?列式计算: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
与第〔1〕题相比,第〔2〕、第〔3〕题区分是什么?求什么?你能依据下面的剖析写出关系式吗?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再从第〔3〕题和第〔1〕、第〔2〕题比拟你又有什么新发现?你知道什么是减法吗?〔〕,求〔〕叫除法你能用下面的方法写出表示他们关系的式子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以为乘法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稳固练习1、依据2435=840,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84024= 84035=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得出结果的?2、依据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等式。
人教版四年级上?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法设计:引导与讲授相结合。
学法设计: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根底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设置预习案(见练习册第3页第1、2、3题)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四、检查预习落实情况(学生汇报)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1、乘法的意义出例如IlI)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局部名称2、理解除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出例如2⑵⑶(1)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列式计算:1列式124=3(2)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说明除法各局部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明确:在乘法中是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的。
人教版四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教学目的:1.知道这两种运算的意义〔即什么叫乘法,什么叫除法〕2.知道乘法和除法各局部的称号及互逆关系3.可以熟练对一个算式各局部停止转换教学重点:学会应用关系求解算式中的未知数〔必需了解乘、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经过实例探求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教学进程:一、举例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34=12〕提问思索在什么状况下会用到加法,给出乘法的定义求几个相反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加减法的对应关系,那么同窗们可以以此类推到一种和乘法相对应的关系吗?举例:现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请问可以插几瓶?〔算式为:123=4〕,依据减法定义总结除法定义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中,的积叫做什么?的其中一个因数又叫做什么〔依据除法停止思索〕上一节课,我们总结了加、减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明天我们一同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来总结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留意点:0不能作除数。
例如50不能够失掉商,由于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失掉5。
00不能够失掉一个确定的商,由于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二、课堂练习1.依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2下面各题运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做一做。
①蜗牛每小时可匍匐5m,6小时能匍匐多少米?②蜗牛6小时爬了30m,平均每小时匍匐多少米?3. 填空题。
〔1〕一个除法算式中,商是8,除数是6,被除数是〔〕。
〔2〕一个因数是5,另一个因数与它相反,他们的积是〔〕。
〔3〕被除数是54,商是9,除数是〔〕。
〔4〕两个因数的积是72,其中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
〔5〕0乘〔〕都得0;0除以〔〕都得0。
4.判别:△+□=☆,◇◆=☆,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2、☆+□=△ 〔〕3、☆◇=◆ 〔〕4、☆◇=◆ 〔〕三、课堂总结串讲知识点和容易出现的效果。
人教版四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人教版四上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概括出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1.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
使学生对乘法的意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归纳除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改编例题,再让学生比较分析三个例题,从而概括出除法的意义,并得出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理归纳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整理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既联系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通过分层练习,让学生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先让学生谈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提出质疑,教师再加以总结和评价。
有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一步促进理解。
五、作业布置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应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乘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乘除法的关系式及验算教学方法:指导自学当堂训练教学用具:班班通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巩固训练计算下面各题4527 75429 1153287673 10337二、自学目标、自学指导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中熟练运用关系式。
自学指导(1完成课本第七页练习二的第一题,并说出这道题分别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2)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第二题另外两个等式及第三题中缺少的部分。
(3)完成课本第八页的第八九十题,拓展延伸。
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学生汇、报相互订正学生汇报时第2、3、4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同时进一步说出利用哪条关系式。
四、教师精、讲指导发现1、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五、测试总结、完成作业“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一)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二)会利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求未知数x的文字叙述题。
教具和学具:教具:口算卡片,插图放大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全体同学做课本口算卡片(+)。
2.填空。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填空。
(二)学习新课1.谈话引入:同学们学习了乘法,今天我们来研究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2.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中的鸡蛋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③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叫什么?④已知什么?求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也可以写成:积=因数×因数。
(2)出示第(2)题。
有3盘鸡蛋,一共90个,每盘有多少个?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0÷3=30(个)(3)出示第(3)题。
每盘有30个鸡蛋,一共有90个,有多少盘?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0÷30=3(盘)(4)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第(1)题对照。
提问:①90是原来的什么数? 3呢和30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第(2)个算式上写出:②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写出: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5)引导学生把第(3)题与第(1)题对照。
提问:①90是原来的什么数? 30呢,3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第(3)个等式上写出:②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出第二个因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第二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6)启发学生想第(2)和第(3)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提问:①第(2)和第(3)题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都用除法计算。
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人
教版
1、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2、能利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
3、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35=
48= 64= 123=
332= 411= 235= 244=
2、(演示课件:鸡蛋装盘)教师提问:(1)谁能根据电脑演示的过程编一道应用题?
(2)怎样解答?
(3)在303=90(个)这个乘法算式中
30、3、90各叫什么?教师板书:因数因数=积。
3、教师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有关乘法的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指导探索,学习新知
1、改编题目,导出新知
教师提问:
(1)根据刚才的题目,不改变题意,改变题目的问题和条件谁能编出一道应用题?(学生改编,根据学生的编题情况,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鸡蛋装盘)
(2)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3)为什么用出除法计算?(求每份数或份数,所以用除法)
(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两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和商分别是原来乘法算式中的哪个量?你能说出乘法中求一个因数的关系式吗?
(教师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出示一道乘法竖式计算题。
提问:我们怎样知道这道题的对与错?(验算)
可以怎样验算?请你动手自己选择方法进行验算。
教师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有什么用途呢?
教师小结: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
3、应用关系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1)出示例2:
求6=96中的未知数。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题目谁自己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小结:象这样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时,我们应用什么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表格,请学生填空,并说出解题根据。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5()=300
104()=22360
()28=1288
()230=59800
3、如果abc=120,bc=24,那么a是()。
学生回答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改正过来。
四、课后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节:注意生活中的有些实际问题,就可以用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