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城市设计分析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4
贵州省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日益突显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寻找到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使中国的七亿多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贵州省情出发,积极探索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标签:贵州特色多民族城镇化一、引言201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的要求,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科学的向前发展,并且不容易引起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随着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明显加速,从2000年至2009年,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3.9%提高到30%。
用R.诺瑟姆的城市化过程模型来衡量,贵州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
传统的观点认为贵州省与西部发达地区的相比较为落后,笔者认为,城镇化发展道路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具有明显的地域区别,寻找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贵州的发展同样势如破竹。
二、贵州省省情分析特色城镇化探索需要建立在对省情的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吗,本文融化有关学者对贵州省省情SWOT分析结论和笔者的一些思考,认为贵州省省情有如下一些特点:1.贵州是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山多平地少,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没有大的江河湖泊,城市发展受到土地、水资源等的严重制约,人口密度大,原始经济基础差。
2.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至今已发现矿种125种,其中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等属于贵州的优势矿产,水、电、煤等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旅游资源丰富,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独特的地域特征、保存完好的生态资源和浓郁多元的民族风情。
3.回顾历史,国家政策导向的改变都会引起贵州省经济的迅速发展,而现如今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机遇,贵州以后的发展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贵州城镇化发展研究摘要: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城镇化的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主要潮流。
而处于中国西南的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差距大约在15年左右。
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已然成为了贵州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飞跃的瓶颈。
放眼未来,城镇化是贵州省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支撑。
鉴于此,有必要对贵州省的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实现城镇化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三非城市偏向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国外研究现状最早提出“城镇化”概念是西班牙的工程师赛达(A. Sedan),他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城镇化”,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
城镇化道路在国外开始的比较早,一些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完成了城镇化的进程,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因此国外对城镇化的研究时间早、范围广、程度深。
到20世纪60年代城镇化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轨迹是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并且将城市化进程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80年代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新兴的亚太地区,各国学者从国际化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对经济转变有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沙利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的地租与土地利用等经济问题,以及城市贫困、种族隔离、教育与犯罪等社会问题都给予透彻的分析,并对城市问题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究。
而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加强了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的推进,我国城镇化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对城镇化的研究也大量开展起来。
这方面可供借鉴的研究较多。
汤安中(2009)研究认为“城市化问题归根结底是怎样使农民变成城市居民问题”。
国民经济学专题结课论文题目:贵州省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培养单位: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12级国民经济学学生姓名:申恒学号:20121111131002授课教师:张晓阳2013 年12 月贵州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贵州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贵州城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进一步推进贵州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谐有序的发展, 要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重组,与此同时,要推进贵州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要突出贵州的民族文化特色。
关键词:贵州;城镇化;发展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非农化重组的一系列制度变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聚集,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生活方式向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城镇人口占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目前,贵州进入了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贵州的城镇化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与全国城镇化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贵州城镇化现状分析(一)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贵州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城镇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比重迅速增大,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2001——2012年,城镇人口由910万人迅速增加到1268万人,城镇化水平由23.96%迅速提高到36.5%,平均每年提高1.14个百分点,由“诺瑟姆曲线”可知贵州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统计数据还显示2012年城镇从业人员达到596万人,比2001年的199万人增加了397万人,增长了199.5%。
我们知道,城镇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地,城镇就业人口的增加,为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这就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2011年,贵州新设立了2个地级市即毕节市和铜仁市,截至2012年底贵州设市城市共有13个,地级城市6个,县级城市7个,建制镇729个。
对贵州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摘要】通过对贵州省基本情况及城镇化发展情况的陈述,着重对贵州省在今后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
【关键字】贵州城镇化发展思路对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
这是中央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我国城镇化提出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任务。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和战略任务不仅对全国重要和紧迫,对贵州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一、基本情况贵州简称“黔”或“贵”,位于祖国西南腹地,北接川、渝,南连广西,东毗湖南,西邻云南。
全省现设立4个地级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2个地区,统辖88个县(市、区、特区)。
省会贵阳,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总人口近4000万,世居民族有汉、苗、布依、侗、水等18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38.9%。
贵州是全国资源大省之一,面对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城镇化、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
贵州省具有独特的战略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但是,目前贵州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并且落后的差距还很大,人均水平仍处于全国挂末位置。
2009年,全国GDP总量已达到33.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5100元。
而贵州GDP总量只有3893.5亿元,人均仅10380元,只占全国人均GDP的40%。
贵州省城镇化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梁玉磊【摘要】贵州省地处西南,由于地理位置较其他省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城镇化的推进比较缓慢,本文通过梳理对贵州省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政策环境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对贵州省城镇化取得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7(016)018【总页数】3页(P99-101)【关键词】城镇化;人口结构;区域发展【作者】梁玉磊【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贵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高原山地居多,在贵州省内没有平原,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平地很少,受到这种局限性,贵州省在实现城镇化布局方面较其他省份更为艰难,其城镇化率明显偏低,2015年贵州省的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其他省市弱,其城镇化率为42.01%,排名全国末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4.09%,较周边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省份分别低6.29、1.99、9.51、5.99个百分点。
(一)城镇化水平偏低。
由于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石漠化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城镇化,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
2015年,贵州省GDP全国排名第27位。
人均GDP为3,020美元,位居全国倒数第二。
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59元/人,而贵州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80元/年,全国排名28位;全国平均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2元,而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87元,全国排名28位。
这两项指标反映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质量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贵州省工业化显著滞后于城镇化。
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保持着步调的一致性,即城镇化水平越高则工业化水平越高。
2014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为40.01%位于全国倒数第二,超过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只有贵阳市,全省9个市(州),其他的市人口都不足200万;工业化水平为33.895%,全国其他城市中,城镇化水平和贵州省相当的只有新疆地区,而贵州省工业化水平比新疆还低;而与全国其他城市工业化水平和贵州省水平相当的云南、甘肃等地相比,贵州省的城镇化率与之持平。
贵阳市城镇化情况研究作者:孙庆刚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贵州省、贵阳市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在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进一步做大贵阳特大城市、培育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
本文以城镇化效率为切入点,从经济、人口和社会角度研究贵阳市城镇化效率。
关键词:贵阳市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由于城镇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人口非农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转变,我们将城镇化具体分解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率采用全市市辖区非农人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经济城镇化率采用全市第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例表示;于对社会城镇化的描述较为抽象,在数据的获取和定量化上有一定的困难,难以找到一个具有绝对代表性的指标,由于该指标主要反映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由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方式变化为各种生活用品来自市场购买,因此本文的社会城镇化率采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具体计算取值方法是采用市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为了更好地说明贵阳市城镇化的状态,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可以对比的参照物。
为此,我们将使用同样的计算标准计算贵阳、成都、西安、昆明和重庆这五个西部省会城市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城镇化率,然后加以对比,以更好地说明贵阳城镇化的状态。
一、人口城镇化一般计算城镇化率的方法,是使用人口城镇化率来代表城镇化率,在计算中是用城镇人口除以年末总人口,例如《2012年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给出的2012年贵阳市城镇化率70.53%,就是使用2012年贵阳市城镇人口除以年末总人口得到。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工作重点的转变,用这一方法计算城镇化率就略显不足了。
因此,本文在计算人口城镇化率的时候,使用“市区非农人口”比上“年末总人口”来计算,人口城镇化率采用全市市辖区非农人口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表示。
当然,更精确的计算方式应该是使用城镇非农人口比上年末总人口来计算,但是由于缺乏城镇非农人口的统计数据,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市区非农人口。
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本文以贵州省为研究区域,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为指导原则,以“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构建产城互动、环境宜居、人民富足的绿色城镇、美丽乡村为目标,突出贵州省的山地特色,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以及问题,从人口、产业、空间、生态环境、人文情怀角度提出贵州省新型城镇建设化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立环境宜居、开放和谐、共享创新的新型城镇。
贵州省地处西南腹地,有其独特的省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贵州城镇化发展的现状贵州省贵安新区、遵义县、玉屏自治县、湄潭县四县区于2015年11月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这一政策的实施加快了贵州省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省政府根据本省省情提出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
本文主要从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城镇化角度来探讨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2015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万人,全省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为%,比200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
但与%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产业城镇化角度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三大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调整,2000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2015年贵州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为::。
二是第二、三产业中就业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下降,比重由2000年的%降至2014年的%,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由2000年的%和%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和%。
2023-11-08CATALOGUE 目录•贵州城镇化概述•贵州城镇化理论•贵州城镇化实践•贵州城镇化未来展望•结论01贵州城镇化概述城市群逐渐形成贵州省内的城市之间逐渐形成城市群,如贵阳城市群、遵义城市群等,这些城市群的形成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化率提高近年来,贵州的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贵州省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服务业、制造业等非农产业在城市中得到了快速发展。
贵州城镇化的现状贵州省的城镇化起步较晚,早期发展较为缓慢,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增长都比较有限。
贵州城镇化的历史演变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贵州省的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贵州省的城镇化开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注重提高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升级阶段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城镇化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
城镇化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提高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03贵州城镇化的意义与价值020102贵州城镇化理论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镇化的意义城镇化受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城镇化基本理论贵州城镇化模式选择贵州城镇化模式选择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贵州应选择以大城市为主导、中小城市为辅助、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化模式。
大城市主导模式的优势大城市具有经济规模大、产业门类多、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和资源聚集。
贵州城镇化现状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
贵州省小城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对贵州小城镇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找出来具体原因,最终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贵州;小城镇;问题;对策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和现代化的演进,城镇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出无以伦比的效力。
从当前城市发展暴露出的问题来看,贵州省“城市病”不断显现,大规模城市化对贵州来说并不现实。
但是,推进城镇化又是我们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速人口流动的必然选择。
鉴于此,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承载居民和农民,接续城市发展、承接城市产业的小城镇,无疑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平台。
二、贵州省小城镇发展概况贵州省是我国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
目前,中西部省份城镇化率普遍较低,贵州的城镇化率不到40%,仍处于乡村型社会。
到2011年末,中国设市城市共有657个,建制镇增加至19683个。
贵州城镇化率从2000的23.9%提高到2011年的35%,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
2011年贵州城镇化率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仍然还是“乡村贵州”。
要提高贵州省的城镇化率,务必要加强小城镇建设。
与周边省份相比,贵州省在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数以及城镇和农村从业人口数方面都有差别。
目前,全省共有4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690个建制镇。
贵州省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年生产总值(如表1所示),财政的预算支出等等,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小城镇发展上的差别。
每个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所贡献的生产总值也有所不同,可以说,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贵州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贵州省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贵州省大部分小城镇缺乏特色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其经济效益普遍较低。
在贵阳、遵义等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因其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当地各方面的发展有了产业的支撑,地方财政也比较有实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就有了较大的动力。
目录摘要............................................................................................. I I 关键词........................................................................................... I I Abstract ........................................................................................ I II Keywords ........................................................................................ I II 第一章贵州城镇化及城市发展背景 (1)1.1 全球城市及城镇化发展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城市发展特点 (1)1.1.2全球城镇化的发展特点 (1)1.2 我国城市与城镇化发展模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 (2)1.2.2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2)1.3 贵州城市及城镇化发展目标 (3)第二章贵州城镇化的现状与城市发展规划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状况 (5)2.1.1贵州省城镇化的主要问题 (5)2.1.2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所具备的优势 (5)2.1.3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 (6)2.2 贵州城镇化发展战略 (6)2.3 贵州城镇与城市的空间布局 (6)第三章贵州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城市设计的主要举措 (8)第四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附录 (12)图纸目录 (12)I贵州省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分析与思考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由于贵州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条件约束使得整体上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
然结合我国现对贵州的支持政策及二号文件的发布,根据贵州的发展现状和现实条件,从贵州城市与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即全球化的发展特点、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的发展趋势、贵州省城镇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目标等方面入手,分析贵州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现状,研究贵州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并思考提出的要走具有贵州特色的“贵州山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理念。
关键词贵州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城市发展IIAnalysis and Thinking on the urbanization and citydevelopment of Guizhou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 has increased, but because of Guizhou's history, geography, cultureconditions makes the overall lags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owever, combining our country's support for the Guizhou policy and No. two document issued, according to the Guizhou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actual conditions, from Guizhou city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China's urbaniz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itydevelopment goals and other aspect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uizhou urbaniz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strategic target of Guizhou urbanization and city development,the basic ideas and principles, and put forward the need to go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 "Guizhou mountai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concept.Keywords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izhou,Urbaniz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City DevelopmentIII第一章贵州城镇化及城市发展背景1.1 全球城市及城镇化发展特点1.1.1城市发展特点从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如人类生态学基础、帕克的人类生态学、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霍伊特的扇形理论、乔塞.哈里斯和爱德华.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维恩的城市形态论等等,到后来的田园城市、有机疏散及现代城市等理论的形成无不体现着城市变化着的如下特点:.城市日益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中心,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地;.城市空间组合上发生了巨变,要求城市朝着高质量和多功能方向发展;.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城乡融合、差别趋小。
.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动力机制变化,农、工、商。
1.1.2全球城镇化发展特点城镇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城镇人口迅速上升,城镇化规模和速度在当今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全球城镇化发展特点表现如下:.全球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如发达地区与发展地区差异与城镇规模的区域差异。
.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增多,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三产业、交通业、信息业革命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据有关资料预测全球城镇化水平:到2000年,世界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6.6%,2010年超过50%,2025年达到60%。
.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
1.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
1.2 我国城市与城镇化的发展模式1.2.1 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从我国古时的语句“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城者,所以自守也”、“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中,看出城与市的结合和形成过程,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先后出现有三种模式:独立型发展模式、依附型发展模式、互动共生型发展模式。
农业社会时期,独立型发展模式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
而依附型发展模式的形成则是与外力的介入和城市化发展初期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新的世纪,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要改变城市的发展思路,不仅强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的分工合作,而且更应重视相互之间的互动共生。
1.2.2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世界银行(1997)在《2020年的中国》中指出:“当前的中国正经历两个转变,即从指令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从农村、农业社会向城市、工业社会的转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2000年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发言:“21世纪初期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除高科技以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中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主要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缺乏城镇化的推力。
造成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农村绝对贫困化。
农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城乡贫富差距加大,进一步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城镇化缺乏推动力。
.农村工业模式,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促进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但大部分乡镇企业是在城乡体制分割条件下推行的。
.城市对农村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均衡。
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没有建立均衡增长和循环机制,城市对农村的优势资源聚集作用明显,辐射带动效应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城2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2.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分析在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中主要存在小城镇发展模式、大城市发展模式和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实践中,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产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城镇发展模式。
.小城镇发展模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
.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
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都无统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据本国国情抉择的。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经济社会区域差异明显,城镇化背景复杂,任何一种单一模式均不可能完全适应区域城镇发展需要。
城市发展应该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多样化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