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论文:土地制约视角下的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城镇化建设一直是该省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任务。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河南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城市规划不科学的问题。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河南省城市规划起步较晚,现有城市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如城市规模过大、布局不合理、用地不够高效等。
对策方面,河南省应加强城市规划能力建设,拓宽城市规划视野,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发展。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比如交通设施不完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足等。
针对这一问题,河南省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缓慢的问题。
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河南省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农村居民对城市生活的认知较低等原因所致。
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河南省可以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改善,增加农民对城市生活的认知,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目前河南省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农用地转变率低、土地闲置和浪费等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这一问题,河南省可以加强土地整治和土地综合利用,推动农用地转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转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口城镇化和土地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城市规划能力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土地整治和综合利用等多方面的努力,推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更好的发展。
郑州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师青伟职称:讲师学生姓名:张晓雪学号:20113330134专业:行政管理院(系):公共管理学院完成时间:2014年6月17日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1)正文.............. .................... .. (1)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1)(一)城镇化水平 (1)(二)城镇发展水平及建设质量 (1)(三)城镇体系 (2)(四)城市的空间分布 (2)(五)城市类型 (3)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一)河南省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二)河南省城镇化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4)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对策 (5)(一)加快河南省城镇化相关体制的创新 (5)(二)完善河南省城镇体系 (6)(三)培育河南省城镇化的内在动力 (6)参考文献 (7)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研究河南城镇化,对促进河南省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河南省新型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现状对策Abstract:the urban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a certain historical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o. He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our countr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urbanization of Hena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promoting the big city of Henan province led the countryside strategy.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nalyzes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puts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urbanization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河南省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中原经济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分布格局概述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河南省的土地利用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分布格局。
历史背景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是河南省的主要经济来源,土地主要用于粮食种植和农牧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农业用地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农业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大面积的农田被用作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农业用地面积呈现下降趋势。
工业用地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河南省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业区和工厂。
特别是河南省的沿海城市,如郑州和洛阳,工业用地的需求极大。
由于工业用地的需求量大,土地利用结构中工业用地的比例逐年上升。
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化是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也在迅速上升。
大量农田和荒地被用于建设住宅区、商业区和公共设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生态用地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河南省开始加大对生态用地的保护力度。
大量的山林、湖泊和湿地被列为生态用地,用于保护稀有植物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生态用地的面积逐年增加,成为土地利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农业用地分布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平原地区,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是农田最集中的区域。
同时,河南省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区,农田用地分布相对较少。
工业用地分布工业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尤其是郑州、洛阳、南阳等沿海城市。
这些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工业经济。
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各大城市和新兴城市,如郑州、洛阳、南阳等。
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地区。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发展建议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河南省是中部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缓慢,主要表现是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其原因是制度缺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为了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城镇化科学发展战略,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本文针对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使河南省努力走出一条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思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中原城市圈发展壮大,小城镇发展迅速,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由2000年的23.2%提高到2011年的40.57%,平均每年增速1。
58%,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河南省城镇化建设更加有利。
但由于历史条件、制度政策、经济基础等多方面的原因,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2011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40。
57%,全国倒数第五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7个百分点,与东部省(市)相比差距更大。
对于一个经济总量全国第五、但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的农业大省,城镇化建设如何上新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我国城镇化和中原经济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全省城镇化率得到明显提高,体系逐步完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效(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河南省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5052.99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6931.03亿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五,经济实力增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11年总人口达10489万,城镇化率达到了40。
57%,比2000年的23.2%提高了17.4个百分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全国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2000年与全国相差13.02个百分点,缩小到2011年与全国相差10.7个百分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人口迁移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土地利用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河南省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可以推行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土地浪费。
人口迁移问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距较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在农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他们涌入城市的意愿。
可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吸引农村居民在乡村发展和城镇周边地区就业,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环境保护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土地开发、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本,引导和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作者:任俊英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4年第3期◎文/任俊英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过程,是近现代以来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引擎。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河南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但与全国尤其是与沿海省份相比,河南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党中央对新时期加快城镇化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对于河南省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契机。
如何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河南城镇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把科学推进城镇化作为释放内需潜力和优化经济结构的结合性战略举措,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发展中原城市群,重点建设省辖市和县城,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一是城镇化发展迅速,二是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三是城镇化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四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五是城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六是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
二、当前河南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6%)10.2个百分点,不仅在中部地区六省排倒数第一,在全国31个省级地区排倒数第五,仅略高于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
同时,河南的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012年,河南工业化率为50.7%,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8.3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不够强目前河南省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工业增加值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位,但还远不是工业强省,仍然存在着工业大而不强、资源性产业比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竞争力弱等问题。
河南省第三产业更是不大不强也不优。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能源环保、资金投入等方面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土地利用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土地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支撑资源。
然而,在河南省,城镇化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会导致土地集中被占用,从而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
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规范城镇化建设的用地规模和强度,以保证土地长期可持续利用。
对策:1. 制定土地使用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范围及强度;2. 强化土地资源管理,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力度;3. 推进土地利用权市场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浪费。
二、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规划是城镇化建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在河南省,由于城市规划管理不严格,规划方案不具体、不合理,导致城市建设整体形象和空间布局存在缺陷,城市的环境美观度、人居舒适度、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对策:1. 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加强规划监督管理;2. 积极推动城市绿化、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3. 加强对城市的资源整合、产业布局、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规划指导。
三、能源环保问题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在河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惯性模式,存在着对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的伤害。
对策:1. 推广智能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提高城市节能环保水平;2.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控工作,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本的保护;3. 建立健全的城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城市环保和生态补偿机制。
四、资金投入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的供给是关键因素。
然而在河南省,由于城镇化建设规模大、投入多,资金压力较大,部分地区的资金缺口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等问题。
对策:1. 推动政策创新,完善融资体系,扩大资金来源;2.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3.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018月(上)行政事业资产财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刘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如制度改革的延滞现象、产业支撑力不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和城市承载能力较低等。
进而给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一是加快实施制度对接的措施,二是强化城镇产业支撑,三是加强对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合理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河南省;问题现状;对策研究河南省是我国现在已经拥有1亿人口的且正处于发展中的大省,河南省正处在深入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阶段,务必认识到新型城镇化给社会、经济带来的重要影响,坚持走新型城镇化这条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稳步发展。
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河南省城镇化基础弱,相较于全国城镇化程度,河南省城镇化与之相差甚远。
2016年中国城镇化率就达57.35%,而河南省2016年城镇化率只达48.5%,低于全国城镇化率8.85个百分点。
当然,自2007年以来,河南省经历了一个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过程。
仅20072016年10年间,河南省城镇化率从34.34%提高到48.50%,年均提高了1.42个百分点。
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这条道路上,河南省虽然基础不强,但发展迅猛。
近些年以来,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途中,频频传来捷报。
20102014年,河南省城镇医院、卫生诊所床位数目由128700张增至183100张,增幅为29.74个百分点;医生人数由58300人增加至80500人,增幅达27.60个百分点。
在此期间,河南城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4710000人增至6500000人,增幅为38.07个百分点,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4700000人增至10000000人,增幅达112.67个百分点。
2015年河南省全省生产总值37010.2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数额4209.5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数额18189.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数额14611.33亿元。
河南省就地城镇化的三种模式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河南省,就地城镇化正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就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大中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农村向城镇的转变。
河南省在推进就地城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
一、产业带动模式产业是就地城镇化的核心支撑。
在河南省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以许昌市鄢陵县为例,当地依托丰富的花木资源,大力发展花木产业。
通过建设花木种植基地、花木交易市场、花木物流园区等,形成了完整的花木产业链。
众多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花木种植、养护、销售等工作。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鄢陵县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日益齐全,吸引了更多的人口聚集,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
同样,在漯河市临颍县,食品产业成为推动就地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临颍县打造了多个食品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知名食品企业入驻。
这些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镇的扩张,同时也促进了城镇功能的完善和提升。
产业带动模式的关键在于找准本地的特色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等手段,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同时,要注重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协同发展,实现产城融合。
二、中心村集聚模式中心村集聚模式是指通过整合周边村庄的资源,将人口向中心村集中,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新型农村社区。
在新乡市,一些地方通过建设中心村,实现了人口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心村通常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道路、水电、学校、卫生所等。
周边村庄的农民搬迁到中心村居住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中心村的建设也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平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孙丽姗(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464 )【摘 要】新型城镇化目前已成为大家密切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之后,新型城镇化已经被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本文通过对河南城镇化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探索适合河南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路径。
【关键词】河南省城镇化;城镇化进程现状;路径分析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5B208)。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及内涵(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资源集约化、生态文明友好、社会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对比以往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在于:第一改变原有的对工业的依赖状况,逐渐形成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等共同推动城镇化;第二改变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状况,从城市文化和公共服务角度出发,推动城镇更适合人生活居住,优化城镇环境。
三是由原来重城轻乡、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引导农民走进新型农村社区,着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突出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是由原来粗放式用地、用能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强化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五是加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多元化、复合化发展,推动中小城市朝向团聚式发展,增强发展内涵,大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在规模、布局以及区位等其他因素上存在差异的城镇间进行良好互动,从而形成独具河南特色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传统的城镇化模式,目前的城镇化不再单纯是修一个小城镇的问题,它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是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城镇化。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侧重于以下三大方面:强调城市群引领,以之为城镇化主体形态;强调四化同步,注重城镇化质量;强调核心城市辐射,注重中小城市发展。
其次,新型城镇化强调消费升级和城市智能化,未来的城镇化不再是钢筋水泥式的“城市化”,更强调消费结构升级、信息化城市、智能化城市;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均衡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在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提高消费率。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引言:城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
河南省作为中国中部省份,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人口聚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该省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河南省地处于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资源丰富,但其利用率相对较低。
城市的扩张和农村的转型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然而目前河南省的农地流转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农民对土地流转还存在顾忌,他们担心失去土地会影响未来的生计,因此流转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完善,流转价格不透明,使得土地利用效益无法最大化。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力度,增加农民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好处的认知,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提高流转价格的透明度,激发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
二、人口聚集过度带来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聚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出现压力。
河南省城镇化的问题在于人口过度聚集于省会郑州,其他城市的发展相对落后,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河南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一项合理的人口流动政策,鼓励人口分散到其他城市,同时推动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间的协同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城镇化需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河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
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导致了城市发展的瓶颈。
具体而言,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实现城市间基础设施的均衡发展,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政府负担。
四、农村转型与城镇化农村转型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河南省城镇化面临的一个挑战。
农村转型首先需要确保农民的生计和利益不受到损害,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鼓励他们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
土地制约视角下的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随着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自然植被和水域转化为城市用地,土地资源匮乏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针对该矛盾本文提出一些建议:既要保护耕地,又要鼓励城镇化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控制建成区面积扩张;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利用景观生态原理,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质量,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标签:城镇化土地制约河南省河南省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 6.3%升至2009年37.70%,年均增长0.52%。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的增加,由于土地资源供给刚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土地资源随着城镇化发展,其稀缺程度将日益严重。
因此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土地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对缓解城镇化和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1.1 河南省城镇化加速发展随着河南省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是13.82%,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37.70%,基本上每年大约有150万新增人口涌入河南省城市。
图1-1表明,1995年后,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
1.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13万公顷,林地283.15万公顷,园地31.03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居民点工矿用地185.57万公顷,交通用地38.96万公顷,水域用地122.2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4.84万公顷。
1.2.1 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
表1-2反映,河南省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在1985-2000年间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
与建成区的增长速度相比,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并不明显,1985-199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率为0.32%;到1998年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后以0.1%的速度不断的减少;由于在2002年实施开垦荒地和填坑造地,使得耕地面积比2001年增加了5.15%。
城镇化论文:土地制约视角下的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路径摘要:随着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大量的农业用地、自然植被和水域转化为城市用地,土地资源匮乏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针对该矛盾本文提出一些建议:既要保护耕地,又要鼓励城镇化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控制建成区面积扩张;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利用景观生态原理,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质量,实现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制约河南省
河南省作为人口第一大省,城镇人口比重从1949年6.3%升至2009年37.70%,年均增长0.52%。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的增加,由于土地资源供给刚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土地资源随着城镇化发展,其稀缺程度将日益严重。
因此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让土地充分发挥综合效益,使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对缓解城镇化和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1 河南省城镇化加速发展
随着河南省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入了快
速发展阶段,1979年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是13.82%,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37.70%,基本上每年大约有150万新增人口涌入河南省城市。
图1-1表明,1995年后,河南省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
1.2 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16.56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13万公顷,林地283.15万公顷,园地31.03万公顷,牧草地1.47万公顷,居民点工矿用地185.57万公顷,交通用地38.96万公顷,水域用地122.2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84.84万公顷。
1.2.1 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
表1-2反映,河南省建成区的面积不断扩大,在1985-2000年间增长速度较快,2000年后其增长率有所下降。
与建成区的增长速度相比,耕地面积变化规律并不明显,1985-1995年间耕地面积减少率为0.32%;到1998年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后以0.1%的速度不断的减少;由于在2002年实施开垦荒地和填坑造地,使得耕地面积比2001年增加了5.15%。
1.2.2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从2000-2009河南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仓储生产性用地比例下降,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比例则不断上升。
从各类土地数量的总体变化
来看,河南省耕地在不断的减少,2002年比2001年减少了6.4万公顷,而2005年比2004年减少了0.4万公顷;交通用地和水利用地在2002年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动,其中交通用地减少了74.1%,水利用地85.1%,往后逐年小幅度的增加;林地、园地增长较多,其次是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最小的是牧草地。
2 河南省土地现有利用方式加剧土地短缺
城镇化与土地利用变化高度相关,它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地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的扩张仍是以外延方式为主;另外在城市发展中,土地利用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和生态效益。
2.1 建成区的快速扩展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随着城镇化发展,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利用产生最大的负面效应是耕地面积锐减。
虽然近几年建设占用耕地实施了“占补平衡”制度,事实上非农建设占用优质耕地而以劣质耕地补充耕地的情况较为严重,这导致了耕地的隐性减少。
2.2 城镇化过程中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剧土地资源短缺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普遍出现了“开发区热”、“大学城”和“房地产热”。
在有的郊区大盘中,发展
商宁愿每年交纳15%的闲置费,以期待土地升值。
不科学的规划、超前的征用使大量良田和农业发展空间被圈占、蚕食,使土地资源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
2.3 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现象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近些年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在城市中形成的“城中村”社会问题突出。
城中村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景观和经济现象,主要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及其耕地被纳入城市用地范围,大部分耕地性质由集体所有制转化为全民所有制,在这些用地上形成的以居住为主的社区称之为“城中村”。
3 缓解河南省城镇化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制约的对策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利用冲突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在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面必须采取一些措施缓解城镇化进程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
3.1 加强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及有效控制建成区的扩张
首先,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其次,建立用地储备机制“先存量,后增量”;最后,加快产业入园和居住入区规划建设,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在改善城市产业发展和居住环境的同时,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进一步提高土地的
利用效率。
3.2 加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所必须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是城市产业结构的基础和体现。
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3.3 用城市经营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土地的合理变动
科学发展观提出为摆脱资源环境困境,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首先,盘活城市存量土地,挖掘城市用地潜力;其次,科学合理地利用好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土地产出水平,积极发挥城市立体效应,适当提高容积率将是今后城镇化加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最后,积极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率。
3.4 利用景观生态原理,设计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土地利用质量
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求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始终保持着一种弹性,以适应或促进系统
功能的发挥。
构筑有机联系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优化城市景观生态结构。
参考文献:
[1]周颂红.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国土资源导刊,2009:(11).
[2]厉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持续利用[j].城市经
济.2008.5.
[3]石成球.关于我国土地利用的思考,城市规划[j].2010.2.15-17.
[4]初玉岗.论城市土地配置的市场化[j].中国土地科学,2009.7.1-4.
[5]梁长青.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持续利用[b].资源科学,2010.2.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