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5
《惊蛰》古诗词“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这是韦应物笔下的惊蛰。
一、诗句解析。
1. 首联。
- “微雨众卉新”,一场微微的细雨过后,各种各样的花卉都焕然一新。
你想啊,就像花草们都在雨里洗了个澡,然后精神抖擞地冒了出来。
那雨滴就像是大自然的魔法水,一洒下来,原本可能还灰扑扑、没什么生气的花草,一下子就变得鲜嫩欲滴了。
- “一雷惊蛰始”,一声春雷响起,惊蛰这个节气就开始了。
这春雷就像是一个信号,告诉世间万物,该从沉睡中苏醒啦。
在古人眼里,雷是很神秘很有力量的东西,它一出现,就好像是老天爷在敲锣打鼓,把蛰居的小动物们都叫醒。
2. 颔联。
-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民们能有几天空闲的时间呢?从惊蛰这个时候起就要开始耕种了。
这是很写实的描写啊。
惊蛰的时候,天气暖和起来了,土地也解冻了,正是适合耕种的好时候。
农民伯伯们可不能偷懒,得赶紧下地干活了。
他们一年到头都很忙碌,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忙工作一样,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场地是在田地里。
二、整体赏析。
韦应物这首诗呢,很简洁地描绘出了惊蛰这个节气的特点。
它既有自然景象的描写,像微雨、春雷、新卉,又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描写,也就是农民开始耕种。
通过这种描写,我们能感受到一种生机和活力。
惊蛰这个节气就像是一个转折点,从寒冷的冬天、万物蛰伏的状态,一下子转到了万物复苏、人们开始忙碌劳作的状态。
诗里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辞藻,用的都是很平实的字眼,但是却能把惊蛰的那种感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就像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讲述惊蛰这个时候的故事一样,简单又亲切。
还有一首“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这是仇远笔下的惊蛰。
一、诗句解析。
1. 首联。
-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坤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大地,半夜的时候大地传来一声雷响,到了早晨,那些蛰居动物的洞穴和花朵的花苞都已经打开了。
你看,这雷声的威力多大啊,一夜之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的译文:
原文: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译文:哎呀妈呀,这阳气一开始涌动,惊蛰就到啦!美好的春光那可是遍布了整个大地哟!桃花盛开得就像那漂亮的蜀锦一样,老鹰变成了春鸠。
时间啊,一个劲儿地催促着,各种植物的芽儿都在争相生长,整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
这人世间啊,大家都忙着生计的事儿,田地里头都种满了庄稼。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之手。
您瞧,元稹这诗写得挺有意境。
说阳气涌动惊蛰就来啦,那说明大自然的力量可大了去了。
春光铺满大地,多美的画面呀!桃花开得那么美,跟蜀锦似的,这比喻真绝。
还有那老鹰变成春鸠,这就是季节变化带来的神奇。
时间不停地催着万物生长,植物的芽儿也听话,都努力长着,还挺整齐。
再看看人们,都忙着种庄稼,为了生活奔波。
这诗啊,其实就是告诉咱,大自然有它的规律,人也得跟着忙活,要不然就得饿肚子啦!
咱想想,惊蛰这节气一到,天气慢慢暖和了,虫子也都睡醒了,到处都充满了生机。
人们在田地里辛苦劳作,盼着秋天能有个好收成。
这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希望不是?就像这诗里说的,一切都在
按照自然的节奏前进,咱也不能落后,得跟上脚步,好好过日子!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惊蛰的意思及由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季节的起先,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惊蛰的意思及由来,供大家阅读参考。
书目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的由来惊蛰节气养生方法惊蛰养生攻略惊蛰是什么意思《月令七十三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事实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完毕冬眠,“惊而出走”的缘由。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一样,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那么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互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季节。
遵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起先转暖,雨水渐多,大局部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起先卵化。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返回书目惊蛰的由来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旧运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依次也被置换。
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运用。
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缘由,大衍历再次运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运用“惊蛰”。
此后,日本也采纳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惊蛰节气的古诗词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1、咏二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2、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3、闻蛙(宋)赵蕃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4、游景仁东园作者:苏辙朝代:宋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5、山房(宋)陈允平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6、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作者:曹彦约朝代:宋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7、《蚊雷》年代:宋作者:赵时韶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8、《游玉泉》年代:宋作者:朱翌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世虑微。
惊蛰节气最美七言古诗
以下是关于惊蛰节气的七言古诗:
七绝·惊蛰其一
冻笋春雷孰可嗟,山林蛙鼓一溪斜。
笑看斋前梅簌簌,蓦地风来似雪花。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惊蛰节气本身的景物或事物,如春雷唤醒冻笋,山林间蛙声一片,溪水斜流。
后两句则转为眼前残梅花落的景象,相当凄美。
前后对比,前二句生机勃发,后二句则有埋葬过去之感,生命交替之轮回。
七绝·惊蛰其二
趁雨晴初花半移,蝶飞犹莫误春时。
风中谁是流浪客,偷把深红黏鬓随。
这首诗以蝶喻人,景物交融,物我两忘。
即使流浪之客,也不忘青春之装扮。
或鬓有霜,但犹以红花来掩盖,不服老。
七绝·惊蛰其三
百卉思春蝶作媒,游蜂厮赖被花催。
双飞燕剪池塘柳,蛙鼓犹堪惊蛰雷。
这首诗每句手法都有拟人,故不觉苍白无聊,而反而情致十足。
五光十色,活色生香。
七绝·惊蛰其四
冻雷惊笋欲抽芽,春到山前即我家。
桃李惺忪柳还梦,一湾碧水泛鱼槎。
这首诗描写白水山前,山居附近,冻雷惊笋,桃李柳芽,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
最后一句以眼前春江鱼槎的景色作结句,更觉清新,或其中有某些幽情,留与读者画面的想象余味。
以上是关于惊蛰节气的七言古诗,每一首都以不同的手法和角度描绘了惊蛰的美丽和生机。
有关惊蛰节气的古诗及赏析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每逢仲春之际,正值春寒料峭时节,万物开始苏醒。
惊蛰节气已经成为了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惊蛰的的神韵美便得已被充分展现。
一、《惊蛰》春回大地,寒气透骨,生命开始苏醒,万物蠢动。
这正是惊蛰所要表达的气象。
明代贾仲明于《惊蛰》诗中这样描写:风轻细,草木分五色。
山坳空,河川又一岁。
清明过后,春笋初出、百花齐放,生命的力量迸发出来,整个大地都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他用这美好的形容,来诠释春天的美妙与独特价值。
二、《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惊蛰也出现在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中。
曹雪芹写到:“这个小人今日想后来,养性方宜惊蛰节;待逢梅雨无度日,不厌晴阴定是愁。
他用“养性方宜惊蛰节”,来表达过度陶醉于书卷人物的懊悔和自省,同时用“梅雨无度日,不厌晴阴定是愁”,来表达心情的郁闷和感伤,相信已经触动了读者敏感的心灵。
三、《长安秋》唐代诗人韦应物在《长安秋》中也有这样的写照:“酒力加于时令醒,独睡残更三五行。
借问当年旧游否,又作新从化乐声。
”他的诗句中,描写了恰好由惊蛰到清明的过渡时期,饮酒、睡觉、散步等放松的事情变得更加舒适,时事变得更加美丽。
他还借问了朋友们过去的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自己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
四、《春暮》惊蛰和清明交替的这段时间正是春暮,唐代徐彦伯在《春暮》一首中体现了对春暮的深深体会:“喜事年年接不断,到处闲愁是梦乡。
人各有悲欢离合,月明如水照离忘。
”意思表达了这个季节里复杂的情感以及逝去的时间。
他用平淡的语言,“月明如水照离忘”,却恰恰把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各种文化和趣味都为惊蛰节气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味道。
它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古诗中,我们感受更多是文艺气息和思想感知,也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惊蛰节气的文化,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文学。
关于惊蛰的古诗精选10首关于惊蛰的古诗精选【10首】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
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描写惊蛰节气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惊蛰古诗篇1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作者:张元干朝代:宋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惊蛰古诗篇2人日惊蛰前数日大雪寄孙奇父韩叔夏作者:胡寅朝代:宋腊雪不溉旱,天公念嘉生。
稚春乃祁寒,号令如冬行。
栗烈鼓噫气,碎訇动霆声。
初疑雨翻盆,旋觉霰洒甍。
暂止俄并集,中宵遽开明。
衾裯起棱角,屏幌同户楹。
淅淅纸窗战,铛铛铜漏惊。
鸡寒罢晓唱,雅冻犹晨鸣。
惊戒臧获起,吹嘘燎炉頳。
开关醉魂醒,倚杖诗思清。
便欲披鹤氅,岂思饮银铛。
空蒙势转盛,飞舞祥争呈。
月池方漫汗,潮山天峥嵘。
讵应柳皆絮,却讶梅始英。
荆璞羞处献,蓝田遣谁耕。
尘埃争受洗,粪壤叨蒙荣。
幸已陴巘崿,若为投涧坑。
分功雨露泽,绚彩冰霜精。
良足润麦麰,未能浃粱粳。
经旬苦料峭,三日观荧晶。
恍忆游汴洛,都忘在湘衡。
瑶林鄙王衍,冠玉怀陈平。
亦念袁邵公,长安门自撑。
更奇李侍中,淮蔡功先成。
渐喜云解駮,频瞻日舒晴。
昂然秀松出,倏尔危檐倾。
墙角仅委积,瓦沟好持盈。
朝暾破凝沍,淑气苏鳏茕。
断决冈陇色,斩余白蛇横。
泮流溪谷响,击碎珊瑚琤。
瓶去蚌珠餐,庭空狮子狞。
粉图记姿态,不屑供使令。
陡觉时序正,不令寒温争。
冰泥就涸涩,卉木纷勾萌。
蒨蒨弄池柳,煌煌然山樱。
了无半面妆,强学六出霙。
二老久不觌,千篇谅难评。
羔醪忍独酌,凤茗宜同烹。
或且放笔快,敢言当敌勍。
木桃得琼玖,耳属长谣赓。
惊蛰古诗篇3惊蛰吴藕汀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
惊蛰古诗篇4春晴泛舟作者:陆游朝代:宋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古诗篇5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作者:不详朝代:无缇幕移候,青郊启蛰。
24节气对应的古诗1. 立春:东风解冻万物生,一年之计在春。
-白居易《立春日感怀》2. 雨水:雨水洗尽寒冰消,春风吹绿大地饶。
-王之涣《雨过山村》3. 惊蛰:万物苏醒春意浓,蛰伏的生机渐重逢。
-刘禹锡《惊蛰》4. 春分:日夜平分春意长,归程万里正芳香。
-白居易《春分日怀古》5. 清明:踏青去处人云散,墓前烧纸哭声断。
-杜牧《清明》6. 谷雨:田间农夫忙开耕,谷雨时节喜丰收。
-刘禹锡《谷雨》7. 立夏:立夏光阴已过半,炎炎夏日暑气燃。
-白居易《立夏》8. 小满:麦田金黄骄阳热,收获即将悄然至。
-杜牧《小满》9. 芒种:三夏之季耕忙时,麦浪翻滚黄金飞。
-王之涣《芒种》10. 夏至:午后骄阳烈火炎,夏至时节日最长。
-白居易《夏至日怀古》11. 小暑:小暑过后暑气生,烈日炎炎炙人心。
-晏殊《小暑》12. 大暑:大暑时节热难当,凉风乍起才一场。
-陆游《大暑天》13. 立秋:凉风习习秋意浓,万物开始迎收蓊。
-王之涣《立秋》14. 处暑:处暑过后酷暑退,凉风吹送秋光彩。
-杜牧《处暑》15. 白露:白露时节露水凉,秋意渐浓衣袂长。
-杨万里《白露》16. 秋分:日夜平分秋意浓,丰收在望情满怀。
-王之涣《秋分日怀古》17. 寒露:秋雨寒露已纷纷,采菊东篱又一年。
-杜甫《寒露》18. 霜降:冷风一吹霜降生,守卫庄稼又一年。
-杜牧《霜降》19. 立冬:立冬时节寒风起,寒意逐渐渗人心。
-白居易《立冬》20. 小雪:小雪寒冷雪花飞,北国冰天雪地归。
-杜牧《小雪》21. 大雪:大雪纷飞冬日寒,白茫茫一片冰天。
-刘禹锡《大雪》22. 冬至:冬至时节寒气浓,长夜漫漫短日中。
-白居易《冬至》23. 小寒:小寒过后寒意浓,温暖守望万家中。
-王之涣《小寒》24. 大寒:大寒天气寒冷透,冰天雪地围炉火。
-陆游《大寒》。
惊蛰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与表达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到来。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惊蛰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和表达。
本文将以诗词为主线,探讨惊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观察它在诗词中的表达方式。
一、生机勃勃的春天惊蛰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是大地苏醒的时刻。
中国古代诗人们常以此作为春天的写景背景,表达生机勃勃的景象。
例如宋代文学家陆游在《示儿》中写道:“相逢处,非早后。
惊蛰鸿雁北归时,柳市杨梢秧麦齐。
”诗中以惊蛰为转折词,描绘了大自然复苏的景象,生动展示了春天带来的活力。
二、万物更新的象征惊蛰时节,万物开始恢复生机,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这一时期也被用来象征新生、新的开始。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瑶池仙人辞别凤凰台作》中有“赤干金百和,惊蛰粉丝堆。
开手绣稻粱,消颊不蔽垂”之句,以惊蛰之际开垦土地为象征,寓意着事业的新起点。
三、喻指情感和爱情除了寓意春天的到来和事物的更新,惊蛰还常被用来喻指情感和爱情。
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五首·一》中写道:“夜半银河一卧地,惊蛰窗影动微纤。
”这里的“惊蛰”用来形容失眠时窗外的风景,以此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情感的思念之情。
四、思念和回忆的象征惊蛰时节,春雨和温暖的风吹拂,往往会唤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和思念。
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在《宜春仙子施夺归还赋》中写道:“归来九春阻叶宅,得见惊蛰碧玉杯。
”这里的“碧玉杯”象征着回忆和思念,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寄寓诗人的境遇和情感惊蛰这一节气,在某些情况下也寄寓了诗人自身的境遇和情感。
唐代诗人贾岛在《寒夜》中写道:“烽火云中哭,惊蛰雪里死。
”通过将自己的遭遇与惊蛰相类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痛和绝望。
综上所述,惊蛰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充当了多重角色。
它既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苏醒,也寄寓了新的开始和对未来的期许。
同时,惊蛰还被用来表达情感、爱情、思念和回忆,以及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情境。
这些意象和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惊蛰节气的古诗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惊蛰节气不仅是春天到了的象征,也是对花鸟虫鱼等生命的赞美。
以下是一些用于描绘惊蛰节气的诗句:
描述春天到来:
1. 夜雨纷纷如作酒,淡云散翠欲黄昏。
——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2. 红杏枝头春意闹,桃花水面日光斜。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代王安石《画梁山泊》
描述万物复苏:
1. 轻纱扇动簌簌声,清香飘散细细腥。
小桥流水人家景,画舫停舻下钓矶。
——唐代白居易《钓台春暮》
2. 杏花灿烂桃花红,绿杨细柳垂轻风。
河满汀芳小艇慢,堤阴棋局夕阳中。
——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蝴蝶飞来花间坐,蜂鸟啄过柳头风。
随心所欲饮尽日,不知何处是他乡。
——唐代白居易《琐窗寄思》
描述生命的再生:
1. 惊蛰未至木已芽,花开莺语草长霞。
冰消瓢泼润青苔,鲜绿橙黄满地花。
——元代冯夷《惊蛰未至》
2. 惊蛰一日春先至,桃李花开御苑西。
燕子依枝成双对,莺声唤起早梅魏。
——唐代孟浩然《惊蛰》
3. 惊蛰醒后万物生,尺素参差绿草横。
红牡丹花酥犹在,碧梧桐叶半空零。
——清代王昶《惊蛰》
以上是一些用于描绘惊蛰节气的古诗句,它们充满了对春天和生命的热爱与赞美,使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万物与美好。
古诗中的24节气: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6日左右。
惊是惊动,蛰是藏。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冬眠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 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当然,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翻页】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在农忙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惊蛰时节,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
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在我们后边学习的唐代韦应物《观田家》诗中便讲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有谚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
这是说惊蛰日或惊蛰日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证明今年风调雨顺会有一个好收成。
【翻页】
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惊蛰节气里有哪些习俗吗?接下来,我们在一块了解一下惊蛰节气里的习俗。
【惊蛰习俗】
惊蛰祭雷神
惊蛰的节气神乃雷神。
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
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
”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
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吃梨寓意离家创业
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之蛰,此指"藏"。
惊蛰即冬眠的小动物被雷震惊醒后出来活动,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标志回暖,进入春耕之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渊明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拟古九首》其三)。
在"草木纵横舒"的惊蛰时节,晋地乍暖还寒,天气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梨,味甘汁多,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功效,此时于人们如自然甘露,去火怡神。
【诗中惊蛰】
韦应物《观田家》
一雷惊蛰始,是一种农事的提醒,预示着来年会有好的收成。
说到惊蛰这一节气,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诗歌,韦应物的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惊蛰时节的景象。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④。
注释:①景常晏:指天晚。
②劬:劳苦。
③膏泽:指雨下到田里。
④闾里:民间、乡里。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
诗人前面两句描写了春雨过后一片美好的田园景象,农民自惊蛰起就要开始春耕。
一家人整天起早贪黑地忙碌于农活,家中却无隔夜粮,劳役还远没有结束。
后面一句,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棒禄却来自乡里,心中万分惭愧自责。
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翻页】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首诗歌,渊明的《拟古九首其三》。
《拟古》九首是渊明在弃官归隐之后写的一组诗歌。
下面这首诗是第三首,它以春燕返巢托兴,表现诗人不因贫穷而改变隐居的决心,同时也寓有对晋室为宋所取代而产生的愤慨。
《拟古九首其三》
【晋渊明】
促春透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人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得阳柴桑(今省市)人。
渊明的诗以田园生活为主要题材。
这首诗描写了春雷后天气转暖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安于现状、安于山野的田园生活。
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渊明《惊蛰》“浔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
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好的,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了。
同学们都掌握了吗?我们下周周讲再见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