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节气中惊蛰时节的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惊蛰节气的民间传说与习俗活动惊蛰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每年的日期在阳历的3月5日或6日。
在这个节气中,大地开始苏醒,生机勃勃,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与习俗中,惊蛰节气有着丰富多彩的寓意和活动,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其中的传统文化。
一、民间传说1.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民间最著名的传说之一,与惊蛰节气有着密切的关联。
故事中,白蛇化身为美丽的女子,与许仙结为夫妻。
而在惊蛰这个节气里,传说中的白蛇会化作一条白云,带着它的丈夫和儿子,通过雷电之力,返回天上。
2.祈雨习俗:在古代农业社会,春季的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因此,一些地区会在惊蛰节气举行祈雨仪式,希望能够得到大自然的庇护和滋润。
这些仪式多以打雷、放鞭炮等方式来迎接春雷,以期带来及时的降雨。
二、习俗活动1.祭灶习俗: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惊蛰节气也是祭灶的日子。
人们将面粉捏制成形似人的小面人,然后烤熟并供奉在灶台上。
这是为了感谢家中的灶神,希望他们能够庇佑家庭,让居住在灶下的灶神保佑家庭平安、风调雨顺。
2.草履虫:在南方某些地区,惊蛰节气正是草履虫出现的季节。
草履虫是一种昆虫,以草木的叶子为食,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一些人会在这个节气里去观察或捕捉草履虫,以此来庆祝春天的来临。
3.打春:在一些地区,惊蛰节气被称为“打春”,有人们拿着木棍敲击树木或是地面的习俗。
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唤醒大地的生机,使春天早点到来。
4.蛙声鸟语:惊蛰节气是南方地区蛙声鸟语的季节。
当夜幕降临时,伴随着春雨,蛙声和鸟鸣变得格外嘹亮。
这是大自然的乐章,在这个节气,一些人会驱车或徒步去欣赏自然界中的这些美妙声音。
在中国的农村地区,民间传说和习俗活动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希望和欢乐。
而惊蛰节气作为春天的标志,更是承载了人们对于新生命、新希望的期待。
让我们一起感受惊蛰节气带来的喜悦和祝福吧!。
惊蛰的传统习俗惊蛰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习俗。
这个节气一般出现在3月5日或6日,它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惊蛰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新一年丰收祈福的祝愿。
一、踏青赏春在惊蛰这一天,天气逐渐转暖,气温回升,正适宜户外活动。
因此,踏青成为许多地方的一项传统习俗。
人们会整装出行,结伴外出,到郊外或公园欣赏春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无论是漫步花海、观赏细嫩的嫩绿嫩芽,还是举行各式户外运动,都可以使人舒缓压力、增添活力。
二、吃春笋春笋是惊蛰时节的一道美食,也是人们迎接春天的一种习俗。
春笋生长在大地上,是春天的第一批农作物之一。
人们会将新鲜的春笋带回家中,制作成各种菜肴,如清炒春笋、春笋鸡蛋羹等,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此外,春笋寓意“新生”,吃春笋也象征新年度的繁荣和祝福。
三、蛰丝验蛇据古老的传统,惊蛰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蛰丝验蛇的活动。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对蛇的崇拜和害怕。
传说惊蛰时,蛇从洞穴中苏醒,开始蜕皮。
人们会将刚蜕下的蛇皮丝收集起来,根据蛇皮丝的特点来推测谷物的丰收情况。
如果蛇皮丝纤细有光泽,预示着今年的收成丰收如意,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而如果蛇皮丝显得黯淡无光,就预示着今年丰收不佳,会带来许多困难。
四、音乐表演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惊蛰这一天举行音乐表演活动,以欢庆春天的到来。
一些乐队和歌手会在公园或广场上演奏音乐,为大家带来欢快的歌舞表演。
人们可以在欢乐的氛围中畅快地唱歌、跳舞,感受春天的到来。
这样的活动不仅带给人们快乐和娱乐,也有助于加强社交,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
惊蛰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滋润了大地,也激发着人们对春天的期待。
人们通过踏青、吃春笋、蛰丝验蛇和音乐表演等习俗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个节气的到来。
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美好,也寄托着他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祈愿。
无论是传统习俗还是现代的庆祝方式,人们用积极的心态和热情欢迎春天的到来。
惊蛰节气的习俗活动大全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在这个节气里,大自然逐渐苏醒,万物焕发生机,人们也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祭白虎化解是非在惊蛰这一天,民间有祭白虎的习俗。
白虎在民间传说中被视为口舌、是非之神。
每年惊蛰,白虎会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
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打小人也是惊蛰的传统习俗之一。
打小人者会手持一只旧鞋,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等咒语,一边用鞋拍打纸做的小人。
打小人的目的在于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希望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远离小人的陷害。
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吃梨在民间,惊蛰有吃梨的习俗。
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而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此时吃梨,对身体很有滋养作用。
此外,“梨”与“离”谐音,吃梨也寓意着远离害虫和疾病,祈求一年的平安顺遂。
炒豆在一些地区,惊蛰还有炒豆的习俗。
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象征着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
通过炒豆,寓意着消灭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祭雷神惊蛰的节气神是雷神。
在古代,人们对雷神充满了敬畏和崇拜。
惊蛰有哪些传统习俗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改变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季节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那么惊蛰有哪些传统习俗呢?下面我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书目惊蛰有哪些传统习俗惊蛰节气的由来惊蛰当天吃什么菜惊蛰有哪些传统习俗1、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闻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那么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开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溢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很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到达事半功倍之效。
3、“打小人”驱逐霉运惊蛰象征二月份的起先,会平地一声雷,唤醒全部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芳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逐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慢慢演化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逐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好玩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成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盼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农历节气惊蛰的传统习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时,大地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越冬的蛰虫,世间万物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气里,也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
祭白虎是惊蛰的一项重要习俗。
在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
为了避免灾祸,人们便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就是用纸绘制的白虎进行祭拜。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时节,民间还有“打小人”的习俗。
“打小人”一般在三叉路口、桥底等地方进行。
人们相信,这些地方阴气较重,容易招惹晦气。
“打小人”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双旧鞋,用来象征“小人”。
然后,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做的“小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如“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等,以驱赶身边的小人,祈求新的一年诸事顺遂,远离是非灾祸。
在饮食方面,惊蛰也有着独特的讲究。
此时天气渐暖,气候较为干燥,容易使人感到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因此,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吃梨,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还有着“离家创业”“努力荣祖”之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吃梨,有些地方还会在惊蛰这天吃炒豆。
豆子在锅中噼里啪啦地爆开,寓意着害虫被消灭,庄稼能够茁壮成长,迎来丰收。
在起居方面,惊蛰过后,人们应顺应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早睡早起,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
此时,春困也逐渐来袭,为了保持精力充沛,中午可以适当小憩片刻。
同时,由于气温变化较大,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在农事活动中,惊蛰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惊蛰一到,农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
此时,越冬的小麦开始返青,需要及时追肥浇水,促进麦苗生长。
惊蛰节气的民俗有哪些惊蛰节气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标志着春天开始,是万物复苏的时期。
在中国农民的传统文化中,惊蛰节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习俗,这些习俗包括祭祀、婚嫁、喜庆、祈福等,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一、春分祭祀春分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被认为是祭祀祖先的最佳时机。
在一些地区,春分前后会举办忙祖节活动,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在农村,有些人会在这个时候将祭品放在自家门前,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二、清明节扫墓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墓地扫墓拜祭祖先,并在祖先墓前献上鲜花、烛灯和食品,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在清明节期间,敬祖扫墓活动是最重要的民俗之一。
三、耕牛补丁在农村,惊蛰节气被称为“耕牛补丁”,也是在这个时候农民开始耕田和种作物。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这一天被认为是耕地的好日子,因此人们会在这一天开始作业,祈求丰收。
另外,也有些地区会举行耕牛补丁的活动,这是一种祈求来年农作物丰收的古老习俗。
四、喜庆婚嫁在农民传统文化中,惊蛰节气也是婚嫁喜庆的好日子。
在这个时期,很多人都会选择结婚或者举办婚礼。
在传统婚俗中,人们还会在新房内放置一些象征繁荣和吉祥的物品。
这些婚俗传承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放生救生放生救生活动也是惊蛰节气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都非常注重保护动物,因此在这一天有许多人会选择放生小动物,以此来保护它们的生命。
人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一些恶业,增加自身的福气和善缘。
六、烧香祈福在传统文化中,惊蛰节气也是烧香祈福的日子,很多人会在寺庙或者祠堂里烧香祭祀神灵,祈求平安、健康、吉祥。
在这一天,很多人也会特意到佛教寺庙中诵经、观佛像,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重和信仰。
总之,惊蛰节气是中国农民的传统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惊蛰节气的意义与习俗
一、惊蛰节气的含义
惊蛰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天
渐进进入蛰伏的时节。
在农历中,惊蛰意味着蛰居的冬眠生物开始苏醒,大地回春,冷冽的冬季即将过去,迎来温暖的春季。
二、惊蛰节气的习俗
1.吃春蚕:惊蛰节气是春桑叶孵蚕的时候,人们会食用春蚕以祈求丰
收。
2.清扫:清除家中杂物,扫除旧年的霉运,迎接新的一年好运。
3.迎春花:在惊蛰时节,家家户户会摆放迎春花,表示对新一年生活
的期盼。
4.祭蛇:传说为蛇出动的日子,人们祭祀蛇神以祈求平安吉祥。
5.养鸟:给笼中的鸟儿加点糕点、水果等食物,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
三、惊蛰节气的气候特征
在惊蛰时节,天气逐渐变暖,地面温度开始回升,冬眠生物苏醒,植物开始发芽,大地渐渐回春,整个自然界充满了生机。
四、惊蛰节气的饮食调养
在惊蛰时节,宜多食用一些春季鲜蔬、水果,如青菜、芹菜、苦瓜、草莓等,
以清淡饮食为主,有助于顺应自然的节气变化,保持健康。
五、结语
惊蛰节气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代表大地开始苏醒,春风送暖,生机盎然。
人
们在这一节气里一方面感受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神奇,另一方面也感受着自然的脉动与变化。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惊蛰节气时节,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迎接新的一年。
传统节气惊蛰的风俗及养生指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此时,天气渐暖,春雷乍响,惊醒了蛰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虫,世间万物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节气里,不仅有着独特的风俗,也有适宜的养生方法,让我们一同来探寻。
一、惊蛰的风俗(一)祭白虎在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开口伤人。
为了避免遭受小人的陷害,人们会在惊蛰这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就是用纸绘制的白老虎,在其口角处抹上猪血,意为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以祈求诸事顺遂。
(二)打小人惊蛰时节,“打小人”也是一项颇具特色的风俗。
“打小人”的目的是驱赶身边的小人,宣泄内心的不满。
通常会在阴暗的地方,例如桥底,用旧鞋等物拍打纸做的小人,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祈求新的一年诸事顺利,远离小人的侵扰。
(三)吃梨惊蛰吃梨,是不少地区的习俗。
此时气候干燥,梨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
吃梨,寓意着与害虫别离,也提醒人们要注意预防春季的疾病。
(四)蒙鼓皮传说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二、惊蛰的养生指南(一)起居养生惊蛰过后,气温逐渐升高,但昼夜温差较大,因此要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早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同时,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人体达到气血调和、精神饱满的状态。
(二)饮食养生在饮食方面,应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春笋、菠菜、芹菜、梨、草莓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肝、健脾、润肺功效的食物,如枸杞、山药、银耳、蜂蜜等。
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三)运动养生惊蛰时节,万物复苏,是进行运动锻炼的好时机。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春季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放风筝等。
24节气中惊蛰时节的民俗活动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惊蛰时节的民俗活动,供大家阅读参考。
惊蛰时节的民俗活动1、祭白虎祭白虎习俗,相传是这样的。
以前人们认为惊蛰这天,白虎会出来吃人,天上的雷声也就是白虎的吼声。
所以为保平安,便要在惊蛰日举行祭祀,求上天保佑,不要让白虎出来害人。
所谓祭白虎,就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在惊蛰这天打小人,具有特别的寓意,据说效果也最好。
因为惊蛰的时候,小人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没形成气候,比较好打。
在小人未成气候之前给予迎头痛击,可以起到压制小人、打击小人,让小人远离的作用。
一般在三叉路口、桥底、路旁、山边等阴暗的地方进行,相传这样的地方煞气大,较易招惹鬼神,克制小人。
3、招贵人有贵人帮扶,自然是行事顺利,身心舒畅。
谁都希望有贵人相助,那么,在惊蛰时节采取一些招贵人的措施,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借助生肖之间相合、三合的关系,摆放或佩戴与自己生肖六合或者三合的生肖饰物,有助于招来贵人,相助自己。
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好风水的要点。
所以,要想招来贵人,就要经常保持周围环境的洁净。
4、招桃花需要桃花运的可以在3月6日至20日当中,到东南面放生。
明末天台宗高僧蕅益大师说:“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
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可见放生是佛教的种善因培养慈悲心很好的方法,放生功德无量,可以提升桃花。
5、招财运需要走财运的朋友,可在惊蛰期间,借此春意盎然的季节到西北面旅游,藉此吸收财气,大利于走财运。
假如想创业的朋友,看好机遇,该动就动,不要犹豫,因为这是一年比较适合投资创业的最佳机会。
惊蛰节气风俗农历正月,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些节令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那么你知道哪些惊蛰节气的风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惊蛰节气风俗一:祭白虎惊蛰时节,乍暖还寒,冷暖变化比较大,常有强冷空气侵袭,使人难以适应,所以古人在这个节气有“走亲访友”的习俗,说是到朋友家拜访能带来好运,出门见亲戚,也能得到财运。
而如今我们这里却不讲究了,只要求把屋子打扫干净,见面时彼此打招呼就行了。
惊蛰节气风俗二:贴惊蛰帖画春分后第五个戊日为惊蛰。
这天,人们会在房屋前后、门上张贴“惊蛰帖画”,即用木版印刷的“春牛图”。
因为“春牛”谐音“春牛”,“惊蛰”谐音“惊蛰牛”,两者相辅相成,图的内容又多与农耕相关,所以民间把它叫做“春牛图”。
每到惊蛰这天,人们就会提醒自己及家人“春打六九头”,并告诉他们凡事需留有余地,不可“实心实意”,否则“福气”便会减少。
惊蛰节气风俗三:咬春这里的咬春并非吃春天的鲜草,而是品尝一种嫩芽的习俗。
人们将采回的嫩芽清洗干净后,放入口中细细咀嚼,然后徐徐咽下,味道清香爽脆,味道类似果蔬。
此外,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惊蛰吃梨寓意着“啃春”。
在民间谚语中,梨与分离同音,被认为可以分离。
惊蛰节气风俗四:春日赏花在惊蛰时节,春暖花开,是踏青寻芳的好时节,人们可以结伴郊游,也可以静坐庭院,晒晒太阳,享受天伦之乐。
民间把樱桃叫做“含桃”,因其形态像嘴巴;苹果称作“平安果”,表示平平安安的意思。
惊蛰节气风俗五:熏虫我国各地大多有在惊蛰时节,焚烧虫蚊香和艾草,驱赶虫蚊的习俗。
尤其是南方很多地区在这一天会在室内点燃熏虫香,熏杀藏匿的害虫,来年免受虫灾侵扰。
惊蛰节气风俗六:打小人在惊蛰时节,人们习惯拿针或斧头之类的东西,击打衣柜、门、墙壁等处,意思是赶走虫蛇,保证人身安全。
还有些地方习惯拿着弓箭去野外打鸟,这样可以免除虫灾。
惊蛰节气风俗七:采茶在浙江的山区,惊蛰时节要采茶。
村里的女人们约定俗成,都会在惊蛰当天去茶山,采摘新鲜的茶叶回来制作手工茶饼。
关于24节气中惊蛰时节的习俗
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习俗,那么关于惊蛰的习俗你知道吗?下面是职场文秘网wtt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用。
关于惊蛰的习俗
祭白虎化解是非
惊蛰民间习俗“打小人”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
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
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
“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
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惊蛰的简介
惊蛰(jīng zhé),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
“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
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节气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等季节性疾病的流行。
惊蛰名称由来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在现在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
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
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
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
“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