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会议..._《中华上下五千年》_原文_出处_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21.24 KB
- 文档页数:3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第二次盐铁会议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举行。
参加者有御史杨崇伊,户部侍郎夏同善、刑部侍郎高万同,以及北京大学堂、山东、湖南等省咨议局代表各一人。
会上针对“各国交战之际,未闻利用商民”的现象,进行了较深刻的讨论。
当时李鸿章、刘坤一反对停办铁路。
会后由于清政府力争,仍允许留下津榆、张唐、正太三条铁路作为国防筹款之用,其他路线则责成商办。
铁路与会者大都为与会的著名官绅商贾。
杨崇伊因与“重开会议”的《马关条约》签订密切相关,故被推举为会议总理。
这个会议没有达到目的。
在第三次盐铁会议上,提出在全国铁路分为两段:北路由直隶经山东至奉天;南路由江苏至安徽、江西至广东。
中路自山东至山海关,长江以北地区和辽东半岛地区交通均由中路承担。
设立交通银行、保险公司,创办电报、矿务,设立邮政储金汇业局,发行国家公债,设立外国租界,组织筹防公局,改定税制。
光绪帝对第三次盐铁会议所奏诸事基本采纳,同意宣布预备立宪。
6)罢矿权,设矿务督办公署盐课是盐政的主要收入来源。
清政府以各省引地内各场的分布情况划分引地,计有三十四个。
按照引地可否放垦分为上、中、下三等,即若干数量的额引应在每引一百斤以上者为上引,若干数量的额引应在每引九十斤以上者为中引,依此类推,多不过五六十引的额引称为下引,超过五六百引的额引称为上纲,每场课引六百斤或七百斤。
随着贸易的发展,全国各产盐区逐渐形成了产销区域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盐的流通包括盐场生产与运销。
生产与运销的分离,在广义上来说,就是专卖。
如果将运销区域也算在内,盐的流通范围又扩大了。
从狭义上说,即是食盐,也就是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那种盐。
清朝的盐政是以运销为主的。
顺治元年( 1644年)规定引岸销售,江宁(南京)、淮安(淮阴)、扬州三大盐场每年运销淮盐万引,川陕滇等处每年运销西盐万引,销数不限,但每年必须运到一万引。
嗣后,盐课由运销转归各地厘税,而运销的数额又大大超过销数。
在全国实行分产、分销、分运。
《盐铁论》全文及译文一、本议第一1. 原文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
问民间所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
民悫则财用足,民淫则饥寒生。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
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故修障塞。
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
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文学曰:“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
畜仁义以风之,广德行以怀之。
是以近者亲附而远方慕义。
故善克者不战,善战者不师,善师者不阵。
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于千里之外者,此之谓也。
今不示以仁义忠信,而示之以财利之末,敝所恃以事无用。
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大夫曰:“往者,匈奴据河山之险,擅田牧之利,民富兵强,行入为寇,则汉室不安。
先帝兴义兵以征厥罪,遂破祁连、天山,散其聚,夺其肥饶之地,使之不能自食。
今之匈奴,大形见绌,亡逃远去,不敢南向而望。
夫仁人在上,为下所仰,犹子弟之仰父兄,宗族之仰宗子也。
匈奴久未和,数为边害,故兴盐铁之利,以奉边用。
今罢之,是纵虎归山,患必生矣。
”文学曰:“古者,贵以德而贱以力。
汤武之隆,不在乘舆。
桀纣之暴,不在炮烙。
故王者行仁政,无敌于天下,恶用费哉?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戈日久,望不见虏而死,空受其名,无其实。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升,皆摄弓而驰,荷戟而走,望尘而拜,流涕而思,此诚报国之大义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历史的重要里程碑盐铁之议及事件评价
导语:盐铁之议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
盐铁之议
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是汉昭帝时,霍光组织召开的一次讨论国家现行政策的辩论大会,其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
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擢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虽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弊端百出,激起民怨。
始元六年(前81年)二月,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
盐铁会议的召开,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进一步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而桑弘羊在政治上则受到一定的挫折,其所实施的官营政策也有所收缩。
盐铁之议的评价
盐铁之议的征兆参与人员之广泛、会议中讨论的自由度之高,都是汉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盐铁会议的本质是对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各项政策进行总的评价和估计。
桑弘羊代表了全面肯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各项政策,并希望继续推行这一政策:而贤良文学则代表了否定汉武帝轮台诏以前的各项政策,
生活常识分享。
屈原投江殉国【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东周列国时期【内容】战国时候,其他六个诸侯国常受秦国的攻击,于是楚国左徒屈原去另外五国游说,希望六国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
公元前317年,屈原的游说起到了作用,齐、燕、赵、韩、魏五国的国君来到楚国国都郢都,以楚怀王为中心结成了六国联盟。
有了联盟的力量做后盾,楚国的国力更加强盛,秦国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前来冒犯了。
为此,楚王对屈原十分倚重,内政外交上的许多问题都放手给他。
楚王对屈原的重用引起了楚公子子兰等贵族的嫉恨,他们于是常到楚王身边献谗言,污蔑屈原。
楚王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削弱了屈原的权利,不再对他这么信任了。
楚国拉拢其他五国结盟,这件事成了秦国的心腹大患,秦国一直希望找一个突破口,毁掉六国联盟。
屈原和楚王失和,给了秦国机会,秦王忙找相国张仪商议。
张仪认为,六国里面,齐国和楚国最强大,只要把这两个国家的阵营拆开,那么其他几国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
张仪想借楚国内讧的时机,亲自完成这场离间计。
秦王很高兴,给了他一批钱财和珠宝用来疏通门路。
张仪假装辞去秦国相位,交出相印,来到楚国。
他先去游说屈原,劝他放弃和另外五国的联盟,同秦国结盟,屈原不为所动。
张仪接着去拜访一直对屈原心存妒意的公子子兰,说:“楚王之所以宠信屈原,就是因为有六国联盟,只要六国联盟不存在了,那么,区区一个屈原又能怎么样呢?”这些话正中子兰的下怀,两个人一拍即合。
有了子兰的首肯,张仪很快就得到了楚国其他贵族的信任和支持。
通过子兰的引荐,张仪见到了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张仪投其所好,献上一对价值连城的白璧,郑袖心花怒放,爽快地答应了张仪的要求,促成楚国和秦国结盟。
他们认为,只要楚怀王不再相信六国联盟的牵线人屈原,那么联盟就不攻自破了,只要六国联盟破裂,那么楚国就有了和秦国结盟的可能。
但是怎样才能让楚王不再信任屈原呢?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子兰带张仪去见楚怀王,张仪劝怀王说,和齐国等弱小国家结盟,不如和强大的秦国结盟,只要楚国愿意联盟,秦国可以把六百里土地送给楚国。
文景之治【出处】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内容】文景之治发生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朝建立之前,社会一直处在秦朝的残暴统治和楚汉相争的动荡之中,导致社会经济衰退,百姓衣食无依。
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惠帝和吕后大力发展农业,恢复社会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加强皇权,这一系列措施给国家的安稳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文帝时期,全国田地税从十五税一下降到三十税一,最后全部免除了田租。
文帝主张和邻国和平相处,不轻易发动战争,给老百姓创造了安逸稳定的生活环境。
文帝还提倡节俭,并亲身示范,在他执政期间,宫中生活器具都是汉高祖时留下来的,他很少置办新衣服,出行车马一概不装饰华美的物品,宫中的被褥和垂帘也是朴素的图案,没有绣花;景帝还要求嫔妃在后宫养蚕种菜,减轻农民负担;不准郡国贡献奇珍异宝,禁止官员生活奢华,不许搜刮民脂民膏。
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重农抑商,多次要求百姓参与农业发展,他下令把全国百姓按劳动力的高低分级,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并开放一部分由国家掌管的山林河泽,按一定比例分给各家各户,鼓励和提高百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和副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生活必需品,例如盐、铁等的开发。
晁错还建议将内地一部分多余的人口迁移到边境城镇,分给他们田地和房屋。
这样不仅开发了边疆,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减少了国家对边境的支援,一举两得。
文帝还更改了一些律法,去掉了残酷的刑罚,使其变得更人性化,更符合百姓生活。
这些措施对汉朝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汉景帝执政时期,国家继续采用文帝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景帝多次下令全国劝课农桑,要求地方官员出台鼓励政策,吸引百姓从事农业劳动。
对于那些身处贫穷落后地区的百姓,景帝同意让他们迁往水土丰沃的地方,开垦农田,植树养蚕,如果分不到土地,还可以向国家租借。
景帝严令禁止官员雇佣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劳动,这条禁令一下来,贪官污吏都不敢压迫老百姓给自己做私事了,百姓们当然很高兴,一方面对景帝感激涕零,一方面更加努力劳动。
盐铁会议名词解释第一次盐铁会议:开始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
当时财政困难,而国家赋税增加,灾荒不断发生。
汉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变法,打击富商大贾和官僚地主,建立国营专卖事业和盐铁官营制度。
武帝召集有关部门的官员商讨此事,许多大臣不同意实行新政,尤其是大将军卫青、太仆公孙贺和丞相公孙弘更是极力反对。
在群臣争论不休之际,会议的主持者会议主持者汉武帝也犯了难,以往皇帝犯了错,大臣们不敢正面指出,怕得罪皇上,而今皇上要改过自新,谁又肯站出来,提醒皇上呢?众大臣见没人肯吭声,便主动请求汉武帝采纳他们的意见,实行新政。
商鞅变法时期的“作法自令”“燔诗书而明法令”“秦民之国”,《盐铁论·殊路》指出:“国富之民,则其法必轻;法轻之国,其富必寡。
故百里之君尽利矣,而千里之主不知;千里之君尽财矣,而万里之主不与焉。
”汉武帝看到大臣们已达成一致意见,才最终实行变法。
不管你是何等身份,只要触犯法律,就可依法惩治,决不姑息迁就。
卫青是征战有功的大将军,但因为私吞战利品被判处死刑,其一家全被处死。
而李广却因为擅自做主出兵匈奴而被削去侯爵。
从中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激化。
天下郡国云集长安城,势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而这种状况与私人铸钱的泛滥更使得物价飞涨,市场混乱,民心不稳,“民无所错手足”,许多小商人破产失业。
当时,各郡国官府和郡国富豪们铸造钱币流通。
盐、铁、酒等,凡是贵重物品,都按品质高低确定售价,实行官府专卖。
经过四次盐铁会议,推行了很多变法措施。
第一次会议是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主要目的是“除肉刑、禁奸邪、修废官、举贤良、厉风俗”。
第二次会议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主要目的是“除十税一,开直市,盐铁酒专卖,颁行均输,平准于价,输平于山东西,而赋敛散,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第三次会议是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目的是实行“算缗”、“告缗”和“算、告、赏”等。
史志园地桑弘羊与盐铁会议文/马合振 西汉中期的桑弘羊,曾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富国名臣”(李贽语)和“第一理财家”(梁启超语),他的经济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桑弘羊是洛阳人。
洛阳地居天下之中,自从周公建城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这里一直商业发达,“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铁论力耕》)。
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桑弘羊出生在这里一个“财累万金”的商人家庭,由于自幼耳濡目染,造就他突出的心算才能,因此13岁就得以进入皇宫,“为侍中”,成为皇帝身边的高级侍从。
汉武帝时期,连年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富,国库空虚,频频告急。
这时桑弘羊历任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加强了封建国家对重要经济部门的干涉和控制,主持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和均输、平淮、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
这些措施由于注重实际效益,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援。
随着汉武时代的结束,桑弘羊的经济建树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特别是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朝廷召集各地的贤良文学到长安,讨论盐铁官营等基本国策的利弊得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
桓宽将会议论争的情况详细记载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盐铁论》。
盐铁会议以地方豪富和儒士的代言人贤良文学为一方,以代表中央皇权利益的桑弘羊及其僚属为一方,对许多具体问题展开了争论,而其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关乎全局的思想基调,则是双方的义利之争。
“义”表示某一社会的伦理规范,即道德标准;“利”主要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即经济价值尺度。
在先秦时期,儒家重义轻利,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说:“仪义而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法家如商鞅、韩非则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君主不可能靠思想教化来取消它,而只能利用它把人们引向农战,因而重利轻义。
盐铁会议上双方分别继承了先秦儒法两家的基本观点而展开激烈争论,《孝养》一篇最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分歧,即孝养父母是应该重物质还是重礼义?文学首先说,孝养父母不一定尽供肉食和丝衣,以自己所有尽力而为就算尽孝了。
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之争的外衣西汉盐铁会议:儒法之争的外衣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汉武帝驾崩后的第六年,质疑他的声音已经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辅佐汉昭帝刘弗陵的托孤大臣霍光召开了一次经济政策辩论大会,公开讨论盐铁酒类是朝廷专营还是私营,史称“盐铁之议”,又称盐铁会议。
到汉宣帝时,桓宽根据当时会议的记录,整理为《盐铁论》。
为什么会有盐铁会议?那就必须回溯到汉武帝时期。
西汉前期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为大汉帝国积累了丰厚的资源。
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开始向匈奴王庭发起挑战。
战争的成果是丰硕的,匈奴最终被迫迁徙远遁,不过十几年的对匈奴作战耗费巨大。
汉武帝即位的二十年便耗尽了先辈的积蓄,将西汉财政推向了奔溃的边缘。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收入,导致盐铁由原来的民间私营改为朝廷专营。
经济政策的改变是有计划的,同时还需要能担此重任的人。
汉武帝是懂得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皇帝,那一时期各领域人才辈出,在军事领域有出身底层的卫青、霍去病,外交领域有匈奴战俘金日磾、张骞,文学领域有司马相如,经济领域有桑弘羊、孔仅和东郭咸阳,还有董仲舒、公孙弘、公孙贺、张汤、汲黯等,可谓是群星闪耀的时代。
推进盐铁官营政策实施的先是孔仅和东郭咸阳,后是桑弘羊。
桑弘羊确实是经济领域的奇才,一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包括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措施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收入,打击了民间经济势力,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但汉武帝的好大喜功,不仅造成了西汉的财政危机,还给西汉底层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激起了民怨。
在其驾崩后,对于武帝朝政策的批评随之风起云涌,这一颗一直被压制的地雷,随时有炸开的危险。
盐铁会议的过程为由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召开,召集全国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同年七月,会议闭幕,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使得桑弘羊的政策一定程度的受挫。
《盐铁论》:翻开“盐铁会议”那段尘封的历史《盐铁论》:翻开“盐铁会议”那段尘封的历史钟岳文一、盐铁会议《盐铁论》是西汉宣帝时汝南人桓宽根据“盐铁会议”的记录加工而成的一部著作。
因此,欲了解《盐铁论》这部书,就要先从“盐铁会议”说起。
召开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的“盐铁会议”是先秦以来儒家所提倡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自由经济思想与以管仲为代表的“轻重论”国家干预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一次理论交锋,也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官方主办召开、有民间学者参与的全国性经济政策的研讨会。
这次会议上,主张自由放任和主张国家干预的双方进行大辩论,对当时及后世的经济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年,民生凋敝,国家财政困难。
史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对内减轻赋税,开放山泽,鼓励垦殖,并奖励农业,抑制工商;对于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委曲求全。
到文帝时,“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于是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局面,由此产生了“文景之治”。
到汉武帝时期,“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军事上,汉朝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征战,并取得胜利。
战争虽然壮大了汉朝的国威,但也需要巨大的财力作后盾。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与匈奴的战争消耗了汉朝大部分积蓄,把国家财政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此时,桑弘羊提出建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
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为了筹措巨额的军费开支,力求财政收支平衡,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等人的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统一币制、酒榷等经济政策。
应该说,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经济措施,虽然适应了当时巩固西汉政权的需要,但却给农业生产、中小工商业和百姓生活带来了某些不便与困难,因而引起他们的一些不满和反对。
【名人故事】盐铁论简介盐铁论简介《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
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
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
《盐铁论》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由于《史记》对桑弘羊的记述不够完备,《汉书》又未立专传。
《盐铁论》因有桑弘羊的对话,可补此不足。
《盐铁论》的议论从实际出发,针砭时弊,颇中要害;语言简洁流畅,浑朴质实。
另外《盐铁论》采用对话体的写法,并且各篇之间互相联系,在古代散文作品中是很少见的。
但美中不足的是《盐铁论》作者桓宽偏向儒家思想,并不能保持客观立场。
桓宽於此次会议记录中对诸“贤良文学”有明显偏颇的立场,书中多次描述官府官员们的窘态,或默然不对、或勃然作色、或怃然内惭,多有贬抑之辞。
盐铁论主要内容《盐铁论》全书分为0卷60篇。
前4篇是写盐铁会议上的正式辩论,自第42篇至59篇是写会后的余谈,最后一篇“杂论”是作者写的后序。
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
书中记述,在汉昭帝下诏调集的这次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请求废除盐、铁和酒的官府专营,并取消均输官。
均输和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40年至公元前88年),其最初目的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和调剂物价的两种措施,均输就是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地方应交纳的贡物,折合成钱交给均输官,均输官再在各地之间贱买贵卖,调节物价,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收入。
平准则是官府负责京师和大城市的平抑物价工作,贱时国家收买,贵时国家抛售,抑制奸商的投机倒把行为,稳定物价。
但是由于理论的过于理想化,造成了百姓买什么什么贵的恶性循环。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
《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华上下五千年》主要内容篇一:墨子破云梯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
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
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
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
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
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
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
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
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
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
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
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
盐铁论主要内容是什么?历史价值一览本文导读:主要内容者写的后序。
篇各标目,前后联成一气,采用对话文体,以生动的语言真实反映当时的辩论情景,保存了不少西汉中叶的经济史料和丰富的经济思想资料。
书中记述,在汉昭帝下诏调集的这次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们提出,盐铁官府垄断专营和“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是造成百姓疾苦的主要原因,所以请求废除盐、铁和酒的官府专营,并取消均输官。
均输和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88年),其最初目的是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和调剂物价的两种措施,均输就是在各地设置均输官,负责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地方应交纳的贡物,折合成钱交给均输官,均输官再在各地之间贱买贵卖,调节物价,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收入。
平准则是官府负责京师和大城市的平抑物价工作,贱时国家收买,贵时国家抛售,抑制奸商的投机倒把行为,稳定物价。
但是由于理论的过于理想化,造成了百姓买什么什么贵的恶性循环。
书中的御史大夫即桑弘羊,站在封建中央政府的立场,强调法治,崇尚功利,坚持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等重大政策措施采取坚决维护的态度,认为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佐助边费”,又有发展农业生产,“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作用,因而决不可废止。
他在为盐铁官营等政策辩护时,全面地提出了他对工商业的看法。
他接受了范蠡、白圭的重商思想和国家经营工商业的思想,认为工商业在人民经济生活中是不可少的,人民生活所需的“养生送终之具”均“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所以,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但他认为工商业应该由政府控制,发展官营工商业。
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又可以“排富商大贾”,抑制他们的兼并掠夺,有利于“使民务本,不营于末”,有利于“建本抑末”,其实质是加强腐朽的国营垄断.,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历史价值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在辩论中所阐述的当时的儒家经济思想,经过《盐铁论》的“推衍”,更为全面系统,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概括《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记载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创造的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书。
那你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概括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概括,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概括:和珅贪得无厌乾隆皇帝陶醉在“盛世圣绩”的歌功颂德声中,丧失了上台前期励精图治的进取精神,追求享乐,骄奢淫逸.上行下效,朝廷官员的腐败之风也日益蔓延.大贪官和珅(shēn),就是一个典型.和珅是满洲正红旗人,公元1769年承袭三等侍卫,在皇帝出巡的车轿边当差.有一天,乾隆帝坐在龙轿里阅读边疆呈送的报告,读到一段某要犯脱逃的消息,忍不住发了脾气,恨恨地发声说道:“‘虎兕(xī)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欤!’”侍卫们不知道这是《论语》中的一段话,莫测高深,面面相觑(qù),互相低声打听.和珅解释说:“皇上是说,管事的人不能逃脱责任.”这话让乾隆听到了,掀帘一看,见和珅眉清目秀,为人机灵,顿时产生了好感,同他拉起了家常.和珅于是被提升为御前侍卫.他善于察言观色,处处投皇上所好,使乾隆对他越来越宠信,一天不见到他,就觉得心里缺了些什么.和珅因而飞黄腾达,数年之间,一步步升上了军机大臣、大学士的高位.他在全国串连封疆大吏,在朝廷内掌握官吏的任免、财政收支、刑法政令大权,连外国公使也说,“大清国出了个‘二皇帝’.”和珅掌握了朝政大权后,便肆无忌惮地搜刮财物.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敲诈勒索,侵吞贡品,无所不为.宫中一匹高二尺、长三尺、用整块和田玉雕成的玉马,被他公然偷回了府中;就连皇室永锡要承袭亲王爵位,也被迫先把前门外的两所房产送来“孝敬”他.有一回,皇子永琮失手打碎了宫中一只直径一尺的碧玉盘,害怕受到父皇的责罚,哭着来求和和想办法.和珅微微一笑,命人从屋里取出一只碧玉盘,不仅尺寸更大,色彩也比打碎的那只好看得多.原来各地献给皇上的贡品,上等的都落到了和手中,送进宫里的不过是他拣剩的货色.和珅贪权好财,乾隆帝并不是不知道,但他却采取了包庇纵容的态度.公元1786年,御史曹锡宝参劾和珅的家奴刘全违反制度盖造豪宅,服用奢侈,有仗势索贿的嫌疑,请求查处.乾隆帝知道曹御史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把奏章发下给都察院处理,有心写上“追究明白,非为开脱和珅之故”的批语.手下官员会意,将风声泄露给和珅,和珅让刘全一夜之间把新屋拆了个干干净净.结果曹锡宝得了个“妄言不实”的罪名,降官三级,乾隆帝又召见他说:“你是个读书人,怎么不明白行事机密才能成功的道理呢!”话是这么说,不到半年,乾隆帝却又操办了女儿同和珅儿子的婚礼,对和珅的宠信反而有增无减.乾隆帝做满了六十年皇帝,自称不敢超过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于公元1796年把皇位传给了第十五子颙琰(yǒng yǎn),自己当太上皇.颙琰即位,就是嘉庆帝,又叫清仁宗.和珅并不把年轻皇上放在眼里,照样飞扬跋扈,还把老师吴省兰安插在颙琰身边侦察动静.嘉庆帝忍住了,故意听任和珅胡作非为.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帝去世,嘉庆帝立即宣布了和珅二十条大罪,削去官爵,把他投入大牢,并且抄了他的家.很多人都知道和珅家产殷富,但是抄家的结果,还是让天下人惊得目瞪口呆.查抄的清单有一百多页,金银财宝,古董珍玩,绫罗绸缎,多得不计其数.再加上土地房产,当铺银号,价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当时十年的国库收入.和珅最终被勒令自杀.从他家抄出的金银财产,都被嘉庆帝运进了宫内.所以民间编了两句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概括:明太祖滥杀功臣胡惟庸谋反案,是明太祖开国以后杀戮功臣案件中最严重的一桩政治案件.胡惟庸是在和州时就跟随明太祖打天下的,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有办事才能,又善于揣摩明太祖的心思,办事小心谨慎,所以地位一天比一天高,由县主簿(知县副职)做到知县、太常寺卿(礼部官员)、中书省参知政事.尽管刘伯温曾对明太祖批评过他,说他是一匹顽劣的牛犊,只会把车拉翻,明确反对让他做宰相,明太祖还是将宰相的职位授给了他.做了宰相的胡惟庸,逐渐得意忘形,不再谨小慎微,官员的升降,案犯的生杀等等大事,他不再一一向明太祖禀报,而是独断专行.京城内外官员送来的奏章,凡是有不利于他的内容的,他就私自拦下,不报到明太祖那里.他还收下各地官员无数的贿赂.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明太祖渐渐有所耳闻.公元1379年,占城国(今越南南部)使臣来到北京朝贡,胡惟庸不向明太祖报告,自行接待.宫内太监发现后,立即奏告明太祖.太祖大怒,严厉追究胡惟庸及六部长官的责任.第二年,又有人告发胡惟庸有造反的阴谋,朱元璋越加愤怒,不但处死了胡惟庸及其全家,还诛杀了与胡惟庸有牵连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及他们的家属,达一万五千多人.被胡惟庸案件牵连的最有名望的开国功臣,还有宋濂与李善长.宋濂是浙江人,公元1359年就跟随明太祖,一向被重用,做到大学士,当过太子的老师.明太祖一向尊称他为宋先生;他侍奉明太祖也很谨慎小心.有一天上朝,明太祖突然问他:“你昨晚喝过酒吗?请的是哪几位客人?”宋濂果然在昨天夜里请过几个朋友,便一一照实回答.明太祖听了很满意.因为他已经派锦衣卫的特务秘密侦察过,知道宋濂所讲全为实情,是忠于他的.宋濂六十八岁告老还乡,明太祖给了很高的礼仪.可是,胡惟庸案追查到了他的孙子宋慎时,宋濂也被明太祖派人从家乡抓到应天,准备处死.明太祖的妻子马皇后她听说她所敬重的宋先生将被处死,难过极了.她一再劝说明太祖:“宋先生住在乡下,怎么知道他孙子做的事呢?饶他一条老命吧!”明太祖与马皇后感情很好,终于赦免宋濂的死罪,但还是没有完全放过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下旨将他充军到四川茂州(今四川茂县).宋濂最终死在充军的途中.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的头号功臣,明太祖曾称他是自己的萧何.封爵时,明太祖又赐给他丹书铁券两道,可免死罪.可是胡惟庸案过了十年,又被翻了出来,追查到李善长,说他与胡惟庸关系密切,对谋反的阴谋知情不报,罪同谋反.李善长与他的全家七十多口人,也全被杀了.公元1393年,又发生大蓝玉谋反案.蓝玉多次带兵出关征讨元朝残余势力,曾打到捕鱼儿海(又名清水泊,今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左旗西南中蒙边境上的贝尔湖),俘虏过元主的弟弟与吴王等,战功卓著,被封为凉国公.但他自以为功劳大,对明太祖傲慢无礼,明太祖早就不满他的行为.另外,还有人早就告发蓝玉与胡惟庸的谋反有牵连.但明太祖因蓝玉正带兵在前线打仗,没有追究.这年又有人告发蓝玉在府中埋伏士兵,意图政变.明太祖立即派锦衣卫人员逮捕蓝玉,诛灭九族.这次大狱,丢掉性命的将近两万人.为了巩固皇帝的权威,明太祖索性废除了宰相这一职位,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到吏、礼、户、兵、刑、工六部,由六部尚书(六部长官)直接向皇帝负责;又将掌管军队的大都督府分为左军、右军、中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分散兵权.五军都督府平时负责训练士兵,战时的军队调动与出征则由皇帝直接指挥.皇帝的专制权力,达到空前的集中.经过几次有意识的、大规模地屠杀,明初的功臣宿将,差不多被杀干净了.有一次,他与他孙子朱允炆(wén)聊天,朱允炆问:“爷爷,你为什么不可以少杀些人?”他说:“我这是替你除掉荆棘哩.”但是,他没有料到,争夺朱家天下的惨祸,不是出于权大势重的功臣,而是出于朱家的亲人.中华上下五千年内容概括:“曲状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五句,寥寥二十八个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感人的游子秋行图.这首题为《秋思》的元曲小令,就是由被誉为“曲状元”的元代散曲家马致远创作的.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和唐诗、宋词一样,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而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小令源于唐末五代,是一种有固定格律(曲牌)和音乐(曲调)的诗歌.通常一只曲子为一首,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如果把曲牌不同但曲调相同的几支小曲联缀起来,就成了套数,也称散套.散曲的曲调来源很广,有的来自民间的小调,有的来自北方或西域少数民族的曲调.它是在继承了宋词的传统上,吸收了民间和少数民族乐曲的成分而形成的新文体.元曲中的戏曲,因为艺术形式上更具创造性、内容上更具现实性,被认为更好地代表了这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元代戏曲包括杂剧和南戏两大系统.被誉为“曲状元”的马致远,在散曲和戏曲创作方面,成就都很高.马致远,号东篱,早年在大都生活了近二十年.他曾在江苏扬州担任管理税收的省务官.但因为是汉人,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非常苦闷.从官衙回来,他常一个人在灯下感叹:“儒人不如人.”在五十岁的时候,马致远决定离开官府,退隐乡间,去寻找他心目中的自由世界.用他的话说,就是“利名竭,是非绝”,“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马致远一生共写了一百二十多首散曲,都收在《东篱乐府》一书中.他的散曲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叹世,二是咏景,三是恋情.总的来说,一方面表现了进取心很强的传统文人形象,一方面又表现了超脱放荡的隐士形象,显示了他在不如意的生活实际中形成的相互矛盾的人生态度.马致远还是享有盛名的戏曲家,一生共写了十五部杂剧,保留下来的主要有七部:《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抟高卧》、《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及《半夜雷轰荐福碑》;另一部《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他仅写了其中的第一折.据说他还写过一部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他写的杂剧贯串着对现实的批判精神,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剧作的文词豪放有力,声调和谐优美.《汉宫秋》是马致远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写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西汉时期,汉元帝与宫妃王昭君有着深厚的爱情,可是汉元帝为了搞政治上的联姻,不惜将王昭君嫁给匈奴王为妻.虽然在客观上密切了当时的民族关系,但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却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剧本着重刻画了文臣武将们的怯懦自私,借历史上的兴亡聚散抒写了作者对亡国之臣的批判.对汉元帝,作者却给予了同情.剧本最后写他梦中思念昭君,但梦醒后只听到孤雁的哀鸣.《汉宫秋》对后代的戏剧、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曲在元代兴起,是有它的必然的社会原因的.忽必烈和元代的不少君主虽然也重视学习汉文化,把不少汉族知识分子引进朝廷为官,但广大的汉族知识分子还是生活在社会底层.虽然没有颁布过专门的法令,但在一些规定中,元朝的统治者把全国居民分成了蒙古、色目(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女真、契丹等人)、南人(江浙、江西、湖广等地原南宋的臣民)四等;而“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更等而下之,仅比乞丐高一点点.这使广大读书人十分灰心失望,他们除了寄情绘画,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外,就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发展了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而元代官吏的贪酷腐败,人民生活的困苦,也为元曲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57《盐铁论》作者:桓宽(西汉后期散文家)卷第一本议第一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
问民间所疾苦。
【译文】始元六年,汉昭帝发出诏书,让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选的贤良、文学讨论,询问民间的疾苦。
文学对曰:‚窃闻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兴,而风俗可移也。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夫文繁则质衰,末盛则质亏。
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
民悫则财用足,民侈则饥寒生。
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译文】【译】文学回答说:我们听说治理人民的方法,应该防止产生放纵享乐的根源,发扬人们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扬仁义,不要引导他们追求财利,这样,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复兴,当今的风俗才能改变。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与民争利。
破坏了忠厚的本质,形成了贪婪卑劣的风气。
因此,老百姓务农的少了,热衷于工商业的多了。
外表太华丽,就使本质衰败;工商业兴盛,就会使农业衰落。
工商业发展,老百姓就奢侈,农业发展,老百姓就诚朴。
老百姓诚朴,财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饥寒就产生。
希望废除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法,以便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有利于发展农业,这才妥当。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
饬烽燧,屯戍以备之。
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舔酒榷,臵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便也。
‛【译文】【译】大夫说:匈奴背叛不服,屡次侵扰边境。
防备它,就会使中原士兵很劳苦;不防备,他们又进犯不止。
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虏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来防御敌人。
【霍光】四、盐铁之议背后的故事开会啦随着上官桀和霍光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两位辅政大臣在始元五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上官桀虽然成为了汉昭帝的外戚,又有鄂邑公主的支持,但是想动掌握兵权的霍光并不容易。
不过,在兵权之外,还有一项权利至关重要,那就是财权。
在当时掌握大汉帝国财权的人,是御史大夫桑弘羊。
上官桀把桑弘羊拉到了自己阵营当中,足以对抗有兵权的霍光集团。
桑弘羊这个人,表面上是个读儒家学说的儒生,实际上商人出身的他,最擅长的就是商鞅的法家学说。
早在汉武帝年间,奢靡成性且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在职业生涯中总是面对没钱的难题。
文景两朝的积蓄他给在建造朔方城的时候花光了,数次掠夺国内富豪的财物,甚至是卖爵位换的钱,依然不够支付汉武帝的庞大开支。
这个时候,桑弘羊走向了历史前台,收编了大汉朝最大的铁商孔仅和盐商东郭咸阳,开启了政府垄断经营盐铁的先河。
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压根就没有阶级思想这一说。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划分,大商人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得算是汉朝资产阶级的领军人物。
但是这三位并没有想过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只要朝廷收编,这三位爷就对自己的圈子痛下杀手。
孔仅和东郭咸阳联合毁掉了同行们的饭碗,而桑弘羊则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了严苛的商业税法,称为算缗。
该法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须缴纳120钱作为财产税,如果是经营自己手工作品,则每四千钱缴纳120钱;同时,对非三老、北部边境地区的骑士之外的私人运输工具也征收财产税,普通人一部车缴纳120钱,商人缴纳240钱,五丈以上的船只每艘也须缴纳120钱。
如此重税,商人们自然会隐匿财产,少交赋税。
桑弘羊作为商鞅的传人,专业发动群众斗群众。
于是桑弘羊又参与制定了告缗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揭发检举商人的财产,导致中产阶级以上的商人、侠客、地主纷纷破产。
总之桑弘羊在当时是为是个反面人物,朝中大臣说他与民争利,民间百姓说他不是东西。
但是这个人确确实实把百姓的钱挪到了国库当中,所以他官运亨通,从侍中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盐铁会议的结果如何?西汉盐铁会议有什么意义导语: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讨论会,这次会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命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60余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政策讨论会,这次会议,是要“总论政治得失”,就汉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以盐铁专卖政策为主,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辩论,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盐铁会议”。
汉武帝在位时期,重用大理财家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收回铸钱大权,设立“平淮”、“均输”制度,加上“告缗”、“算缗”办法,使朝廷增加了巨大收入,削弱和打击了大工商业主和封国诸候的经济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经济基础,汉武帝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内削诸候王,北击匈奴,西通西域,大大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盐铁会议是汉朝政府讨论国策的一次会议。
会议留下了记录。
宣帝时的桓宽利用这些记录材料,写成了几万言的《盐铁论》一书。
《盐铁论》写得好,保存了当时辩论双方代表人物的原来风貌,为后人提供了西汉盐铁专卖和盐铁会议的重要情况。
会议结束后,朝廷仅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
但桑弘羊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霍光借助贤良文学,应得了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经济上也使得官营政策有所收缩。
影响会议争论双方的观点对昭宣时期汉王朝的统治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主流上看,大权在握的霍光基本上坚持了汉武帝轮台罪己诏中所制定的政策,推行“与民休息”的措施,将公田与贫民耕种,贷给农民种子、口粮,免除部分赋税、徭役,降低盐价,与匈奴保持友好关系,生活常识分享。
盐铁会议
【出处】
本篇为《中华上下五千年》:西汉时期
【内容】
匈奴问题一直是中原国家非常头疼的难题,汉朝自开国以来就和匈奴作战无数,汉武帝时期,两方对抗更是激烈。
连年出征已经让汉朝的国库日渐空虚,国家经济入不敷出。
汉武帝迫切想增加国家收入,可是又不能向老百姓施压,愁得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这个时候,桑弘羊向武帝请命,说他有办法帮国家渡过难关,还能支付军队开支。
汉武帝非常高兴,急忙问桑弘羊有什么好办法。
桑弘羊十分有经济头脑,他家世代经商,是洛阳城里最富有的人家,因此他小小年纪就耳濡目染,学到了很多生财之道。
虽然家中富裕,桑弘羊却没有继承家业,而是选择了当官,十三岁的时候,他被选为侍中进宫,随侍在汉武帝身边。
他告诉汉武帝,民间有很多赚钱的生意,比如盐和铁。
汉朝开国以来,煮盐和冶铁都掌握在地方富商手里。
盐和铁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所以这些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大,渐渐地垄断了全国的盐铁买卖,也积累了数不清的财富。
桑弘羊建议汉武帝把盐铁买卖改为国家专营,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控制地方富豪的势力,还能让国家的财政收入飞速上涨。
汉武帝批准了这一改革,还把桑弘羊提拔了好几级官职,最后,桑弘羊以御史大夫的身份掌握全国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
武帝临终前嘱托霍光和桑弘羊协助幼主管理朝政。
霍光和桑弘羊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差异,霍光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桑弘羊则推崇法家思想,因而两人在武帝时期就各自立派,水火不容。
而此时,桑弘羊的经济改革已经实行了许久,这期间霍光几次提出停止盐铁专卖,推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让他和桑弘羊原本就紧张的关系变得更加严峻。
两个人争执了很长时间也没能达成共识,霍光干脆请来很多贤良文士,和桑弘羊那一派人召开了一次会议,专门讨论盐铁问题。
这就是盐铁会议。
在召开会议之前,霍光派出几位大臣走访民间,一方面寻找贤良之士,一方面调查百姓生活水平,希望掌握更多有利的证据来证明盐铁专卖的弊端。
公元前81年,从全国挑选出来的贤良文士来到长安,盐铁会议正式开始。
贤良文士认为盐铁专卖会导致百姓生活困难,而桑弘羊和丞相田千秋坚决反对废除盐铁专卖,双方由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贤良文士提出,在盐铁专卖的过程中,有些官吏为了中饱私囊,故意抬高价格,或者降低质量,借此敛财,受害最深的一方当然是百姓。
有些官商的盐吃起来有苦味,百姓不愿购买,只好顿顿清汤灌水;铁器的价格贵,做成的刀具却连野草都很难割断,农民不得已只好用手把野草扯掉。
种种情况表明,盐铁专卖实际上是纵容官府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应该停止盐铁等其他由国家管制的生产事业,让百姓来接管,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
桑弘羊却认为,要想国家收入能够提高,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否则王朝会逐渐衰退,外敌入侵时也没有反击的能力。
除了讨论盐铁,双方还针对当时的国家形势进行了辩论。
首先是匈奴问题,对待匈奴究竟是该求和还是用武力镇压。
贤良文士的意见是,求和比打仗要好,战争劳民伤财,不如采取和匈奴和亲的方式来缓解两国之间的关系,用仁义情礼来感化他们。
同时还要解除边塞城镇重兵把守的局面,真正做到与民休息。
桑弘羊一派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匈奴生性蛮横不讲理,和亲只能保证一时,不能完全让匈奴归顺,严厉打击是保证汉朝安危最好的办法。
在选择治理国家方式上,两方的意见也不统一。
贤良文士提出,汉武帝末期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必须采取缓和安抚的政策来平息百姓的怨气,以德治国,以仁治国,先礼后兵,这才是英明的做法。
桑弘羊一派则坚持主张以法治国,实行严格的刑罚手段,绝不给奸邪之人任何可乘之机。
霍光并没有参加盐铁会议,但他无疑是支持贤良文士一派。
虽然双方争论激烈,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可以这么说,双方在思想上存在差异,但目的都是一样的。
盐铁会议结束后,汉昭帝没有全部废除盐铁官营,而是禁止了一部分盐铁专卖,改革的幅度虽然小,对减弱地主和富商势力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对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和作用。
盐铁会议之后,汉朝的经济慢慢地开始恢复,霍光推崇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统治者的信任。
粗略看来,盐铁专卖确实会给国家带来很多好处,不但能增加国库收入,还可以打击地方强权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用武力镇压匈奴也不失为一个保证国家安定的好办法,但在汉朝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过分坚持这些政策只能让矛盾恶化,甚至有可能引发社会混乱,使得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
而贤良文士深知百姓疾苦,了解民间艰辛,所以他们推行的政策大多以缓和社会矛盾为主,对国家的管理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要清楚一点,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盲目地施行一种政策同样会对国家造成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