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316.82 KB
- 文档页数:2
从《浮生六记》译文看林语堂翻译的美学思想本文以《浮生六记》为背景,探讨林语堂翻译时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
在《浮生六记》中,林语堂采用了一种精致、优雅的文字,将其中本已蕴含深奥的文化精髓展现出来,这正是他独特的美学思想。
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采用了一种精致而优雅的文字,将原文中的深奥文化精髓呈现出来。
他的文字选择非常巧妙,能够很好地将原文的深奥文化精髓表达出来,而他的文字独特的精致和优雅,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林语堂的翻译中也体现出了他的强烈的民族情结。
林语堂把《浮生六记》这部作品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思想观念中,让人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
他在译作中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精髓完美结合,而他的作品传承也可以让中国文化继续传承,让世人知晓中国的美丽和传统的文化。
另外,林语堂的翻译笔触也体现出了他的诗意美学思想。
他按照中国传统诗词的形式,将原文中的深奥文化精髓表达出来,甚至在翻译过程中将诗词的语言和声调也融入进来,这让读者能够在原文中感受到作者的韵脚和诗性渲染。
因此,从林语堂翻译《浮生六记》这一著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独特的美学思想:他采用优雅的文字,将原文中的深奥文化精髓表达出来;并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与现代文化精髓完美结合;他的诗意美学思想也为原作增添了更深的文化层次,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的美丽和传统的文化精髓。
总之,林语堂的美学思想在《浮生六记》的译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翻译作品既展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又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
他也把自己的诗意美学思想融入进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有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
解读林语堂的翻译理论著名翻译家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
他倡导的翻译标准是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三项要求或者说是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新视角,林语堂先生以其对中西文化的深入研究、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交流和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也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一部经典巨作,现如今已有四部翻译作品,其中,葛浩文的译本以为读者负责的思想,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文又是怎样体现林语堂的翻译理论的呢?着重分析《骆驼祥子》,研究其中所体现的林语堂的翻译理论。
关键字:《骆驼祥子》;忠实;通顺;美0 引言现代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已广为人知。
《骆驼祥子》是最早被介绍到西方世界(以讲英语国家为主)的小说,也是最受读者喜爱的一部小说,其中葛浩文的译本广为流传,深得人心。
葛浩文虽有其独特的翻译方法,但也包含了许多中国翻译理论。
本文对《骆驼祥子》进行详细分析,来解说中国翻译理论家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等翻译理论。
1 《骆驼祥子》简介《骆驼祥子》于1936年出版,作者是老舍。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伟大的小说家,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祥子、虎妞等几个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讲了军阀混乱时期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一生。
最初,祥子是一位勤劳勇敢有着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的社会青年,然而当时的社会给他带来的却是重重阻力:靠着自己的能力买来的车子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抢走,自己的积蓄被侦探洗劫一空,妻子虎妞因难产而死,心爱的女人小福子上吊自杀,在经历了种种悲惨事情之后,祥子的信念及梦想被现实社会一点点侵蚀,他慢慢的变得放纵,堕落,最终也没能避免自己的悲惨命运。
2 《骆驼祥子》译者葛浩文简介及《骆驼祥子》翻译背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原英文名字Howard Gold-blatt。
亦写亦译,不亦快哉!—从目的论视域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亦写亦译,不亦快哉!—从目的论视域看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翻译作为一门艺术,扮演着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翻译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翻译是文化的契约”这句话可以说是翻译的精髓所在。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更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及文化的特点,使译文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
而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的翻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生活的艺术》是中国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的一本代表作。
这本书以林语堂生动的文笔和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与生活的独特见解。
这本书在中国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且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国际间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而其中的翻译实践不仅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性。
首先,对于林语堂的作品来说,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是最基本的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文的内容和语境,并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比如,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林语堂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表达了他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入思考。
翻译者需要尽力保留这种幽默感和思想内涵,使译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风格。
因此,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是林语堂作品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
其次,对于跨文化的翻译来说,考虑到目标语言及文化的特点也至关重要。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转换语言,更是将一种文化意识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语言展现出来。
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相结合。
比如,在将林语堂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译为西方语言时,翻译者需要寻找到目标语言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避免语义和文化的疏忽。
这样,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思想。
最后,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更需要有创造性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林语堂的作品时,翻译者需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使译文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和流畅性。
林语堂翻译思想评述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化名人,也是伟大的翻译家,他的翻译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是以“传神”为核心,他倡导翻译要忠实于原著,力求语言的传神,实现翻译的完美转化。
他认为只有真正地理解原著,把握其意境,才能把原著精神传达出来。
他在翻译中赞成逐字逐句地翻译,并注重语境的理解和分析,这在其翻译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翻译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范,他将曹雪芹原著的感人深刻、曲折多变的情节和绝妙的艺术手法转化到英文中,使亚洲的文学传统为西方文学所了解。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还强调语言艺术的审美特性,他认为翻译首先要用文学艺术来完成。
他曾经说过:“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而且还要在其中表现出诗意和艺术的才华。
”他的翻译成果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如《茶馆》、《钢琴课》等作品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佳品。
这种强调艺术性的翻译思想,带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使翻译作品更加完美、诗意更加深厚,让中华文化更深入地融入世界文化之中。
同时,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文化的传承,他认为翻译既是文化传承,也是文化创新。
他在翻译中力求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西方社会,并通过翻译将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人性思考和人文精神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来。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林语堂翻译的《草叶集》,他将中国古代隐逸诗人的生命和情怀注入到英文版的诗中,使这些优美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激发了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承的热潮。
综上所述,林语堂翻译思想是翻译界学者和实践者必须借鉴的珍贵财富。
它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对传统翻译思想进行推陈出新,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
我们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应该借鉴林语堂翻译思想,发挥翻译的作用,让文化的影响更广泛地传递,实现文化的互通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看林语堂的翻译观念浮生六记·林语堂原作:沈复作为深受喜爱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丰富而精彩。
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他擅长英文写作,又因为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国家。
林语堂不仅向世界通俗地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也向中国大众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短短十四个字正是对林语堂先生整个翻译生涯的真实写照。
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原创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又促使其坚持不懈地将中国文化经典译成英文传播到国外,如《浮生六记》和《兰亭集序》,在众多精彩译著中尤以《浮生六记》译本为最佳,语言地道,充满恬淡从容之美。
在《翻译论》中,林语堂先生谈道:翻译是门艺术,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成功的捷径。
林语堂先生把翻译上升到了艺术学派的高度,认为要使译文成为“艺术”,译者需要做到三点,第一是译者要对原文有清晰透彻的理解;第二是译者的中文水平要好,能写出流利畅达的文字;第三是严格的翻译训练,并且能在翻译实践中理性认识和学习各种不同的翻译思想。
在这个概念上,他还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
林语堂先生的核心翻译思想可以用“忠实、通顺和美”这三条标准进行简单的概括,而这三条标准在译本《浮生六记》中都有所体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散文,不仅记录了他和爱妻平凡又有趣的居家生活,也将其游览各地的所见所闻一并展现给读者,所用语言平易简洁,富有生活气息。
而林语堂先生的译文也通畅易懂,极富神韵。
01准确传神以求忠实在《浮生六记》译本中,林语堂先生用词准确,译文传神,充分展示了何为忠实的译文。
选取了译文中某些时间的翻译来分析林语堂先生的用词准确,同时也选取了一例分析其译文传神的特点。
例1:甘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
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第一篇: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自古以来,对于翻译的标准,国内外许多翻译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
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哲罗姆的“意译而非直译”等等。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林语堂的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来分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忠实、通顺、美。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Abstract: From ancient times,many translators have their own transl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about the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There are some famous translation ideologies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for example: Yan Fu advocate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Lu Xun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St.Jerome “transliteration rather than free translation” and so on.This passage will talk about Linyutang’s transl ation ideology and 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fluency, and beauty.Keywords:林语堂,翻译思想,忠实,通顺,美引言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翻译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各国各民族间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际手段和交往途径。
翻译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翻译在我们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论“美译林语堂翻译研究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也是著名的翻译家。
他的翻译理念,尤其是“美译”思想,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林语堂翻译研究的“美译”理念,探讨其发展历程、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该理念的途径。
林语堂的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初。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他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
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要有美感,即所谓的“美译”。
在不断实践中,林语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注重保持原文的神韵和美感。
“美译”理念的优点在于,它强调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林语堂看来,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要追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通过“美译”,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内涵与美感,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然而,“美译”理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过于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导致对原文的扭曲或偏离。
在追求语言美感的过程中,译者可能会牺牲原文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美译”具有挑战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无法完全展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了完善林语堂的“美译”理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调“忠实”与“美”的结合。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尽可能忠实于原文,同时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表达。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注重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
在“美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展现出原文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和时代印记。
这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以确保译文能够真实地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
传统的翻译评价标准往往只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而忽略了翻译的美感和文化传递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翻译的艺术性和文化传播效果纳入评价范围,以更好地体现“美译”的价值。
加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界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美译”,并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
2472020年34期总第526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策略和技巧——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文/李媛媛译。
至于“美”这一标准,与林语堂把翻译看作艺术有关。
译文要追求内容和形式上的“美”,但当两者矛盾时,就要放弃形式。
林语堂认为,翻译其实主要和译者的心理及目的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关,他“把严复的翻译理论从文字的技巧,提升到了美学心理学的高度”。
2. 译者的素质。
林语堂对于翻译者所应有的素质,也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总结起来就是译者要精通双语,既要能读懂原文,又要能熟练地用目的语来表达,同时要知道好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时应该采用的策略。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丰富而深厚,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素质,只是笔者从他的思想中简要提取的核心问题。
本文以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英文本为例,分析他在翻译时采取的策略。
以及其翻译思想在其中的体现。
三、林语堂在《浮生六记》英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林语堂认为“直译”“意译”这种说法就是不恰当的,会让人误认为翻译的标准似乎可以有两个。
其实标准应该只有一个,好的译作应该能灵活地运用这两者,一方面不失原意,另一方面能够兼顾译文流畅。
本文在探讨时,会从 “异化”和“归化”两个大的原则下细分讨论。
1. 异化。
这是一种保留原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书名“浮生六记”,沈复化用了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极具本土色彩,里面蕴含的文化意象是西方读者需要用心领会的。
林语堂采用异化策略,他将“浮生六记”直译成“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并且译本在国外销量很好,可见,外国读者可以接受。
下面探讨的是林语堂在异化策略下,所采用的音译和直译技巧的情况。
(1)音译。
方梦之在《译学辞典》中对音译的定义是,音译“也称转写,即用一种文字符号(如拉丁字母)来表示另一种文字系统的文字符号(如汉字)的过程或结果。
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及翻译策略林语堂,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因为幼时特殊的教育环境,林语堂深受东西两种文化的熏陶,遂毕生致力于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文化,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和传播。
除去文学上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一事上也颇有心得,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标准和“美译”的翻译思想。
本文将以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浅析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
标签: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翻译思想;翻译策略1.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以及成因管窥林语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翻译思想和标准呢?首先与林语堂深受东西两方文化之影响有关。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期间(1919年至1923年)曾认真研读中国古代典籍,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影响。
有道家文化为根基,林语堂立定脚跟,放眼中外,形成了独特的“性灵,幽默,闲适”的审美思想。
同时,西方文华中康德的“美的艺术”提倡“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康德著、宗白华译,1964:48 ),审美是情感活动,是快感。
克罗齐认为创作应以“审美综合”为原则,心灵活动“来自情感,基于情感”(黄药眠、童庆炳,1991)也都是林语堂“美译”的翻译观观形成的思想源泉。
2.林语堂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在《浮生六记》英译本的体现1.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字字传神,忠实于原著的原则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
(林语堂,1999:14)Although 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i couldn’t help admiring her virtue,and so got up myself,too,at the same time with her. (林语堂,1999:15)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 yet I had such respect for her strength of character that I made myself get out of bed as soon as she did... (Black,1960:14)兩个译本在“余虽恋其卧”一句的翻译上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林语堂译作“I wanted her to lie in bed longer”,而布莱克则更加直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译作“I wanted to make love to her again; to hold her in my arms a little longer;”通过比较可以清晰看出林语堂译本对于忠实这一原则的实践。
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熊萍萍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31
【摘要】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
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回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
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
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
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熊萍萍
【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红楼梦》中《葬花吟》的翻译解读林语堂的翻译风格 [J], 丰海利;高秀平
2.林语堂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J], 马冬梅
3.从审美视角解读林语堂的翻译观--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J], 张梅
4.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解读--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计》为
例 [J], 黄培清
5.林语堂翻译思想与实践解读 [J], 熊萍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