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01 KB
- 文档页数:10
幼儿园科学园艺植物栽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等。
2. 植物的生长规律:种子发芽、幼苗长大、开花结果等。
3. 种植活动:种子的播种、浇水、施肥等。
三、教学准备1. 植物种子或幼苗。
2. 花盆或种植盒。
3. 水壶或喷壶。
4. 土壤和肥料。
5. 讲解PPT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PPT简单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
2. 学习:向幼儿展示实物植物或种子,让他们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外观3. 操作: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活动,指导他们播种、浇水、施肥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
4. 观察:让幼儿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生长变化并进行分析。
5. 总结:引导幼儿讨论植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实验中的经验和体会。
五、教学方式1. 课堂讲解结合实物展示,让幼儿直观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生参与式教学,通过亲自动手种植植物来加深理解。
3. 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的种植过程,包括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态度表现。
2. 观察幼儿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来评价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延伸活动1. 给幼儿讲解一些植物故事,激发他们对植物的兴趣。
2. 带领幼儿走进校园或者周边的自然环境,观察和了解更多不同种类的植物。
3. 组织植物观察比赛或者做一些手工制作,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的了解。
园艺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种植植物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希望幼儿园老师们能够根据本教案,组织更多有趣丰富的园艺教育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会爱护大自然。
在幼儿园的园艺教育中,科学种植植物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活动,更是一种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园艺植物育种学总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介绍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植物育种学科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掌握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科研或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掌握常用植物育种技术,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
3.掌握常见园艺植物育种技术的应用;
4.熟悉相关科技文献,了解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学科最新研
究动态。
二、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园艺植物育种学概论
1.1 园艺植物育种概述 1.2 园艺植物育种的意义和目标 1.3 园艺植物育种的基本原则
2. 园艺植物遗传学
2.1 细胞、染色体及其结构 2.2 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 2.3 基因表达和调控
1。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能够进行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二、教学内容1.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重点1.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实验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
2. 实验指导法:指导学生进行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五、教学过程1. 理论学习(1) 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
(2) 通过示意图、实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理解。
2. 实验设计(1)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和实验目的,设计园艺植物遗传育种实验的具体方案。
(2) 学生按照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准备和材料准备。
3. 实验实施(1)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操作和记录。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结果。
4. 实验总结(1) 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讨论。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回答学生的问题。
六、实验设备和材料1. 实验设备:显微镜、移液枪等。
2. 实验材料:园艺植物种子或幼苗、培养基、营养液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施是否准确、规范。
2. 学生对园艺植物遗传育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XX科技大学教案首页授课章节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和品种的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2、品种3、良种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5、园艺植物育种历史和进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难点: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结合板书。
2、介绍品种概念时举例若干果树、蔬菜、花卉品种及野生植物图片,以对比理解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3、讲解品种的特点时举例并结合图片。
作业与思考题:1、品种概念。
品种和优良品种的联系和区别?2、作物品种有何特性?园艺植物良种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3、你对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的历史有何了解?4、根据你对进化理论与遗传学的理解,谈谈自然进化、人工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5、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现状与世界上发达GJ的差距如何?6、育种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现阶段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有何动态?8、园艺植物的品种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作业用图示方式表明野生资源、品种、优良品种、育种、栽培的关系。
绪论随着RM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艺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园艺植物(果、菜、花)插入图片:黄蜜桃、番茄、花毛茛现代园艺生产要求果树和蔬菜:种类多样、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丰产稳产、耐贮耐运、适于机械化生产。
在园林绿化中人们希望园林绿地中布置的花卉植物,丰富多彩、万紫千红、健康美丽,既能展示物种的多样性,又能展示品种的多样性。
同时要求花卉在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美化中能起到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恢复建立生态平衡的作用。
绪论内容介绍。
5个方面。
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根据人类需要,利用自然变异以及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制造新的变异,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筛选出新品种。
2024年园艺种植技术教案【课程名称】园艺种植技术【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园艺作物的种类、特点和种植技术。
2.培养学生掌握园艺作物种植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园艺审美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一、园艺作物概述1.园艺作物的定义和分类2.园艺作物的特点和用途二、园艺种植技术1.土壤处理2.种子处理3.播种与移栽4.水肥管理5.病虫害防治6.修剪与整形三、园艺作物种植实例1.蔬菜种植2.花卉种植3.水果种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园艺作物概述一、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园艺作物的美丽景观,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园艺作物有哪些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用途?二、1.园艺作物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园艺作物是指用于观赏、食用、药用等目的的植物。
(2)分类:蔬菜、花卉、水果等。
2.园艺作物的特点和用途(1)特点:美观、实用、生态、环保。
(2)用途:观赏、食用、药用、环保等。
三、实例分析1.展示不同种类的园艺作物图片,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态和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园艺作物的认识和喜好。
第二课时:园艺种植技术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园艺作物概述,那么园艺种植技术有哪些方面呢?2.展示园艺种植技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二、1.土壤处理(2)方法:深耕、施肥、消毒等。
2.种子处理(1)意义:提高种子发芽率,预防病虫害。
(2)方法:浸种、消毒、催芽等。
3.播种与移栽(1)播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方法,确保种子发芽。
(2)移栽:选择合适的移栽时间和方法,提高作物成活率。
4.水肥管理(1)水分管理: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防止干旱和水淹。
(2)肥料管理:合理施用肥料,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
5.病虫害防治(1)预防: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加强栽培管理。
(2)治疗: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损失。
6.修剪与整形(1)修剪:去除病弱枝,促进生长。
(2)整形:保持作物美观,提高观赏价值。
幼儿园园艺植物栽培教学案例一、概述植物是大自然的馈赠,园艺教育旨在通过对植物的栽培和观察,引导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
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园艺植物栽培教学,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2.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兴趣;3.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和植物的生命周期;4.培养幼儿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了解栽培植物的基本知识;(2)种植小型植物,如多肉植物、小型绿植等;(3)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植物的生长轨迹;(4)学习植物的常见生命循环。
2.教学方法(1)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植物的基本知识;(2)示范:老师带领幼儿进行种植操作;(3)观察: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并记录;(4)小组讨论:让幼儿共享自己种植植物的心得体会;(5)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幼儿对植物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前期准备(1)准备种植工具和盆土;(2)选择易于生长的小型植物;(3)准备录音笔、相机等记录工具。
2.教学步骤(1)引入:向幼儿介绍种植植物的目的,并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植物的认识和感受;(2)讲解:老师讲解栽培植物的基本知识,如土壤、光线、水分等;(3)种植:老师示范并指导幼儿种植小型植物;(4)观察:让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课堂上;(5)小组讨论:让幼儿共享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感受;(6)游戏活动:组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五、教学效果评价1.教学效果(1)观察记录:幼儿能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2)情感态度:幼儿表现出对植物的关爱和热爱。
2.教学总结通过园艺植物栽培教学,幼儿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记录能力,激发了对植物的兴趣,学会了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六、延伸拓展在园艺植物栽培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整理观察记录,制作一本小小的植物成长手册,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
幼儿园园艺植物种植教育教案幼儿园园艺植物种植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种植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植物的名称、构造、生长特点等。
2.了解植物对环境的作用,培养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3.体验植物生长过程,了解生命的奇妙。
4.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土壤、种子、花盆、水壶、扫帚、铲子、种植工具、防晒伞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主题老师摆明几个花盆和一些种子,让幼儿猜猜今天的活动是什么?2.植物知识普及老师让幼儿看看花盆里有什么土壤,告诉他们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土地。
然后问幼儿根据特点,猜猜种子里是什么?让幼儿知道种子是植物的种子,里面有宝贵的营养物质,由此关联植物的作用,带领幼儿一起认识植物对环境的重要作用。
二、实践操作(45分钟)1.种植基本操作老师向幼儿展示种植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种植工具和操作。
然后,老师让幼儿利用扫帚清理操作区域的落叶、小碎石等杂物。
2.种植技术老师手把手教孩子们怎么将种子种到土里,特别要强调种植的深浅度和种子的排列方式。
3.植物喜爱环境教育老师教育幼儿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量的水分,策划一个“互相分享”的小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想法和探索,摆放花盆和种植位置,以及控制光照和浇水量。
4.盆栽扩繁老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盆栽的养殖技巧,学习如何移栽、修剪和分根。
5.植物观察老师利用种子生长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植物构造和特点。
三、总结(5分钟)1.反思老师会让幼儿回想一下这次活动的整个流程以及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2.总结老师对幼儿的种植成果进行概述与总结,对他们的努力和学习成果进行表扬,以及对下一阶段的课程介绍和期待。
四、拓展(10分钟)1.植物知识的问答老师为幼儿设计认知植物知识的问答游戏,让幼儿练习自己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
2.互相分享种植经验把所有的种植成果搬到幼儿园花园里,让每个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种植的经验,学习彼此分享,培养合作意识。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第一章第一章种质资源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种质资源的起源和分布,以及我国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况,进一步撑握特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创新和利用的方法。
种质资源是一切育种工作的基础。
───杜布赞斯基(T.Dobzhansky)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育种的发展和成绩与种质资源密不可分。
由于认识的不足,长期以来致使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受到人为破坏。
在1988年,曾有专家估计,在过去的2亿年间,大约每27年有一种高等植物灭绝,相当于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流失,使人类的生存活动也逐渐局限于几种单调脆弱的农牧业生态系统。
可见,种质资源的工作是迫切而重要的,更是植物育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种质资源的概念与重要性一.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又称遗传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或种质),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总称)。
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它能决定生物种性,其次,它能在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
宏观上,植物种质可以是一个群落、一株植物、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药、花粉、合子、种子)和组织;微观上来说,携带种质的载体包括细胞、原生质体、染色体乃至核酸片段。
种质库又称基因库,是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它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
种质资源是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的统称,也称为遗传资源。
随着遗传育种研究的不断发展,种质资源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凡能用于作物育种的生物体都可归人种质资源之范畴,包括地方品种、改良品种、新选育的品种、引进品种、突变体、野生种、近缘植物、人工创造的各种生物类型、无性繁殖器官、单个细胞、单个染色体、单个基因、甚至DNA 片段等。
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种质资源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创造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对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园园艺植物种植教案-科学教育教案名称:幼儿园园艺植物种植授课对象:幼儿园大班授课目标:1.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植物的不同部位,如根、茎、叶和花。
2.认识种子的形态和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1.让幼儿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植物的不同部位。
教学内容:第一步、导入1.老师向幼儿展示一些植物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构造和成长特点。
2.老师分发一些植物种子,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形态和颜色,然后让幼儿尝试种植这些种子。
第二步、学习1.让幼儿在花盆里培植种子,指导幼儿在花盆中加入适当的营养土。
2.让幼儿根据不同种子的要求浇水,指导幼儿了解不同植物需要的水分和阳光。
3.给幼儿演示如何浇水,让他们尝试控制浇水的数量和频率。
第三步、实践1.老师和幼儿一起观测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根、茎、叶和花的不同特点和功能。
2.老师和幼儿一起探讨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保护植物的意识。
3.让幼儿制作植物手工艺品,例如用植物叶片制作花环、用树枝制作拼图等。
第四步、结尾1.让幼儿分享他们种植植物的心得和体会。
2.老师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鼓励他们在家中继续种植自己的植物。
教学方法:1. 朗读植物故事,培养幼儿对植物的情感和认知。
2. 实践操作和观察,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分组合作制作手工艺品,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用具:1. 植物图片、种子、花盆、营养土、水壶、毛巾、植物手工材料等。
2. 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评估:1. 了解幼儿对植物的认知程度和赏识能力。
2. 通过幼儿的表现和植物生长情况评估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分享幼儿家庭作业,评估幼儿在家中继续种植植物的情况。
教学延伸:1. 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中不同的植物和生物。
2. 了解不同季节的植物和种植方法,如春季种植草莓、夏季种植西瓜等。
3. 带幼儿参观植物园,了解更多不同的植物和奇特的植物长相。
园艺植物育种学教案绪论总学时2学时主要内容1、园艺植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2、为什么要进行园艺植物的育种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是发展园艺生产的关键途径之一发展园艺生产的途径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育种育种与栽培的关系育种为栽培提供栽培对象,栽培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保障。
3、育种的直接目的是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品种的概念是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品种具有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地区性时间性***优良品种的概念指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优良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产品品质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延长产品的供应和利用时期适应集约化管理、节约劳力4、优良品种产生的条件4.1自然进化决定于变异、遗传、选择(自然选择)4.2人工进化决定于变异(自然变异、人工创造的变异)、遗传、选择(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野生植物演变为栽培植物就是自然选择加人工选择的结果。
5、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有:育种目标的制定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利用和创新,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标记及选育的方法,选择的理论和方法,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和方法,育种不同阶段的试验技术,新品种审定、推广和繁育等。
本章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本章难点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本章关键词园艺植物育种学优良品种自然进化人工进化本章教学设计1、多媒体结合板书。
2、介绍品种概念时举例若干果树、蔬菜、花卉品种及野生植物图片,以对比理解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第一篇:园艺植物育种学第二章(上)教案第二章引种学习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引种的意义,引种的基本原理,掌握引种的概念,引种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影响引种效果的因素,从而能按引种的程序和引种规律进行引种。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了晚熟富士着色系芽变苹果(红富士),如长富2、长富6和秋富1等。
当时全国11个省市组成引种研究协作组,北至辽宁,南至江苏,在全国进行了试种推广和研究。
经过多年的引种工作,明确了红富士苹果在我国的适宜栽培范围,并总结出该种苹果优质丰产栽培的系列技术措施,同时建立了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了优系选择,选出有希望的单枝(株)系100余个。
目前红富士苹果覆盖面占我国苹果主要产区的80%以上。
第一节引种的概念和意义一、引种的概念引种是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其自然分布区域或栽培区域引入到新的地区栽培。
根据植物在引种前后是否发生遗传适应性改变,引种可分为简单引种和驯化引种。
前者指植物种类或品种在基因型适应范围内的迁移,后者指植物在引种过程中发生某种适应性遗传变异。
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
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与原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有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须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这种方式称为驯化引种。
二、引种的意义(一)引种是解决园艺生产所需种类品种的重要手段。
新区基础薄弱,种类和品种短缺,靠引种可以解决,即使种类品种比较丰富的老的菜园和园林建设进展较好的地区也都需要不断引入新的种类品种,因为在全国或世界范围内总能发现比当地现有种类更好的种类品种。
如果通过引种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种类品种,要比选择育种或杂交育种简便而节约得多。
(二)通过引种不仅有可能解决地区当前建设中存在的种类品种问题,而且还能引入更多的种质资源,为今后进一步良种化提供有利条件。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园林植物育种学是研究园林植物遗传变异、选种、育种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旨在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植物新品种。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育种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园林植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教学内容2.1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1.1 遗传学基础2.1.2 遗传变异与育种2.1.3 选择与改良2.2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2.1 传统育种方法2.2.2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2.2.3 分子育种技术2.3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2.3.1 杂交育种技术2.3.2 突变育种技术2.3.3 组织培养技术三、教学安排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学时分配总共3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20学时,实验操作12学时。
四、实验内容4.1 实验目的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实验内容4.2.1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4.2.2 杂交育种实验4.2.3 突变育种实验五、练习题目5.1 选择题1. 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园林植物育种方法?()A. 传统育种方法B.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C. 动物育种方法2.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中,哪一项技术主要是通过诱导植物基因突变来进行育种?()A. 杂交育种技术B. 突变育种技术C. 组织培养技术5.2 简答题1. 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
2. 列举两种园林植物育种方法及其特点。
3. 描述园林植物育种技术中组织培养技术的具体步骤。
六、教学方法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6.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
6.3 学生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园林植物育种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为园林植物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园林植物遗传变异、选择、杂交和后代鉴定的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2.1.1 遗传学基础2.1.2 遗传变异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2.1.3 遗传多样性与育种策略2.2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2.1 选择育种2.2.2 杂交育种2.2.3 突变育种2.2.4 分子育种2.3 园林植物育种实践2.3.1 园林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评价2.3.2 园林植物育种目标及策略制定2.3.3 园林植物杂交育种技术2.3.4 园林植物后代鉴定与筛选三、教学安排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学时分配总共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实验操作16学时。
四、实验内容4.1 园林植物遗传变异观察实验4.2 园林植物杂交育种实验4.3 园林植物后代鉴定与筛选实验4.4 园林植物育种案例分析五、练习题5.1 选择题A. 选择育种B. 杂交育种C. 突变育种D. 营养育种A. 叶绿体遗传B. 细胞质遗传C. 环境因素D. 染色体遗传5.2 简答题1. 简述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2. 比较园林植物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的优缺点,并说明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
3. 描述园林植物后代鉴定与筛选的主要步骤及其重要性。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6.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
具体包括: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技能。
园艺植物育种学85学时(理论55实验30) 1.5周实习6学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园艺植物育种学是园艺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是园艺学科的构成要素之一,在整个园艺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讲授果树、蔬菜和花卉等园艺植物的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技术,通过学习,应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遗传育种的理论知识,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段对园艺植物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基础理论的条件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园艺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保护、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掌握杂交育种、倍性育种、诱变育种、芽变选种之原理,熟练掌握植物引种与驯化、选择育种及良种繁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基本掌握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
(二)实验技能方面本课程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保存的方法、植物引种、杂交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及良种繁育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参观和示范,使学生了解辐射诱变育种及各种生物技术育种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第1页三、课程理论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第一部分:总论绪论(1学时)0.1园艺植物育种学的范畴和作用1范畴和任务(遗传学与育种学,变异与遗传,育种目标)2育种学的作用(品种的概念,品种选育与植物进化的关系)0.2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历史和成就0.2.1育种手段的发展和各阶段的成果0.3园艺植物育种的发展趋势0.5.1生物多样性与品种多样化0.5.2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0.5.2 育种周期缩短0.5.4信息技术与定向培育第1章育种对象和目标(2学时)1.1不同园艺植物育种对象的特点1.1.1.多年生植物的育种特点1.1.2. 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育种特点1.1.5.自花授粉植物的育种特点1.1.6.异花授粉植物的育种特点1.2育种对象的选择方法及原则1.3育种目标1.5.1概念1.5.2品质1.5.3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1.5.4抗逆性1.5.5抗病虫1.5.6其它育种目标1.4育种目标确定的原则和方法第二章园艺植物种质资源(4学时)2.1种质和种质资源2.1.1.种质和种质资源的概念2.1.2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重要性2.1.3种质资源的类型及特点2.2种质资源的调查2.2.1.种质资源调查的原则2.2.2种质资源调查的方法2.3种质资源的保存2.5.1就地保存2.5.2迁地保存2.5.3资源圃保存2.5.4种子保存2.5.4利用保存2.5.5组织培养保存2.5.6基因文库保存2.4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利用2.6.1植物学性状的评价2.6.1.1质量性状的评价2.6.1.2数量性状的评价2.6.2经济性状的评价2.6.3种质资源利用的途径和方法第3章园艺植物的引种与驯化5.1引种的概念和作用5.1.1简单引种5.1.2驯化引种5.1.3引种的作用5.2引种的原理5.2.1遗传学原理5.2.2生态学原理5.3引种的方法5.4引种应注意的事项第4章选择育种(4学时)6.1选种与选择6.2.1选择的概念6.2.2选择的基本的原理6.2两种基本选择方法6.2.1混合选择法6.2.2单株选择法6.3植物繁殖方法与选择方法2.5.1繁殖方式、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6.5.2选择方法6.4选择程序6.6.1原始材料圃6.6.2株系比较圃6.6.3品系比较圃6.6.4品种比较圃6.5加速选种的主要方法6.5.1选择方法与程序应用6.5.2加速选择的主要方法6.6缩短多年生果树童期的主要方法6.6.1概念与意义6.6.2技术与方法6.7株选6.7.1株选的原则6.7.2株选的时期和方法6.8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6.8.1选择群体的大小6.8.2群体的变异幅度6.8.3性状的遗传力第5章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变异与芽变选种(2学时)5.1活体无性繁殖条件下的遗传变异5.1.1无性繁殖的类型与芽变的概念5.1.2芽变的类型和意义5.1.3芽变的特点5.1.4芽变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5.1.5嵌合体的概念、类型及其纯化5.2芽变选种的方法与程序5.2.1芽变选种的目标5.2.2芽变选种的时期5.2.3对变异的分析5.2.4芽变选种程序和步骤5.3离体无性繁殖过程中的变异的利用(营养系微突变)1.1.1变异类型与意义5.5.2变异的来源5.5.3变异的利用第6章杂交育种(4学时)1.2杂交亲本选择和选配6.1.1亲本选择的原则6.1.2亲本选配的原则1.3杂交方式和技术6.2.1杂交方式6.2.2杂交技术1.4杂交后代的选育6.5.1杂交的后代的处理:纯合品种的选育(系谱法、混合法、单子传代法)杂合体和利用6.5.2杂种的培育1.5回交育种6.6.1回交的概念、意义、作用6.6.2回交的遗传效应6.6.3回交的育种方法第7章杂交优势及育种(6学时)7.1杂种优势及利用7.1.1杂种优势概念、表现、特点7.1.2优势育种与重组育种7.1.3影响杂交一代种利用的因素7.2杂交一代选育程序7.2.1优良自交系的选育7.2.2亲本自交秒的配组7.3杂交种子的生产1.1.1简易制种法7.5.2亲本自交系的配组7.5.3利用化学杀雄制种法7.5.4利用雌性系制种法7.5.5利用雌株系制种法7.5.6利用雌性不育系制种法7.4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和利用7.4.1利用雄性不育生产杂交一代种子的意义7.6.2雄性不育类型与表现7.6.3雄性不育系的选育7.5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和利用7.5.1利用自交不亲和系生产杂交一代种的意义7.5.2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和生理机制7.5.3选育自交不亲和系的方法7.5.4自交不亲和系的制种方法7.5.5自交不亲和系的繁殖与保存第8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8.1远缘杂交的意义和特点8.1.1远缘杂交的意义(育种意义、生物学意义)8.1.2远缘杂交的特点(不亲和性、不育性、后代分离、广泛性)8.2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的方法途径8.2.1远缘杂交的难交配性及其克服的方法8.2.2远缘杂交的难育性及其克服的方法8.2.3远缘杂交的难稔性及其克服8.3远缘杂种的分离和选择8.3.1远缘杂种分离的特点8.3.2远缘杂种的鉴定8.3.3远缘杂交的后代的选择与利用8.4远缘杂交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第9章诱变育种(2学时)9.1诱变育种的概念及其特点9.1.1提高变异率、扩大变异谱9.1.2改变单性状、进行品种修饰9.1.3 诱变体较稳定、缩短育种周期9.1.4其它9.2物理诱变9.2.1辐射的种类及特点9.2.2辐射剂量9.2.3辐射作用机理9.2.4植物对辐射的敏感性及辐射剂量的确定9.2.5辐射处理的主要方式9.3化学诱变9.3.1化学诱变剂的种类和特性9.5.2化学诱变剂的作用机理9.5.3化学诱变的处理方法9.4突变体的鉴定和利用9.4.1突变体的鉴定:形态、细胞学、分子9.6.2突变体的筛选和利用:M1和M2代有性繁殖第10章染色体倍性操作与育种(2学时)10.1倍性育种的目的和意义10.1.1多倍体在倍性育种中的作用10.1.2主要园艺作物的多倍体10.2多倍体的特点和鉴定10.2.1特点10.2.2形态、细胞学鉴定10.3多倍体培育的方法与途径10.5.1从自然界中选育多倍体10.5.2有性杂交培育多倍体10.5.3人工诱变产生同源多倍体10.5.4细胞融合创造异源多倍体10.4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10.4.1单倍体的类型及特点10.4.2获得单倍体的方法途径10.4.3单倍体的利用第11章生物技术育种(2学时)11.1组织与器官培养11.1.1组织与器官培养的类型11.1.2在园艺植物育种上的应用11.2细胞育种11.2.1体细胞的分离与培养11.2.2体细胞变异的鉴定与分离11.2.3 体细胞杂交11.3分子育种11.3.1园艺植物性状的分子标记11.3.2基因的分离与克隆11.3.3载体的构建与基因的转移11.3.4分子育种后代的选择与利用第12章品种审定与良种繁育(2学时)12.1品种审定12.1.1育种的一般程序12.1.2品种区域化试验12.1.3品种试验12.1.4品种审定与推广12.2良种繁育12.2.1育种繁育和意义与程序12.2.2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12.2.3品种退化原因及克服方法12.2.4种子、种苗检验第二部分:各论第13章蔷薇科植物育种(4学时)13.1苹果育种13.1.1育种目标13.1.2种质资源13.1.3生物学特征13.1.4育种方式和技术第10页13.2桃育种13.2.1育种目标13.2.2种质资源13.2.3生物学特征13.2.4育种方法和技术13.3梨育种13.3.1育种目标13.3.2种质资源13.3.3生物学特性13.3.4育种技术和方法13.4.1育种目标13.4.2种质资源13.4.3生物学特征13.4.4技术与方法13.5月季育种13.5.1月季育种13.5.2育种目标13.5.3种质资源13.5.4技术与方法第14章十字花科植物育种(4学时)14.1甘蓝育种14.1.1育种目标14.1.2种质资源与类型14.1.3生殖生物学14.1.4 种质资源和方法14.1.5良种繁育体系 14.5.2白菜育种第11页14.2.1育种目标14.2.2种质资源与类型14.2.3生殖生物学14.2.4 育种途径和方法第15章茄科植物育种(4学时)15.1番茄育种15.1.1育种目标15.1.2种质资源与类型15.1.3生殖生物学15.1.4 育种途径15.2.1育种目标15.2.2种质资源与类型15.2.3生殖生物学15.2.4育种途径15.3马铃薯育种15.5.1育种目标15.5.2种制裁资源与类型15.5.3生殖生物学15.5.4育种途径和方法第16章芸香科植物(柑桔)育种(4学时)16.1育种目标16.2种质资源16.3生物学特性与育种策略16.4育种技术与方法第12页第17章菊科植物育种17..1菊花育种17.1..1育种目标17..1.2种质资源17..1.3生物学特性17..1.4技术与方法17.2.其它菊类植物育种17.3..1金盏菊17..2.2非洲菊第18章葫芦科植物育种(4学时)18.1黄瓜育种18.1.1育种目标18.1.2种质资源与类型18.1.3生殖生物学(花器、性型、授粉)18.1.4育种途径和方法:杂交育种杂种育种(雌性系等)18.2西瓜育种18.2.1育种目标18.2.2种质资源与类型18.2.3生殖生物18.2.4育种途径和方法:杂交育种、杂优良种、无籽瓜育种(3倍)少籽瓜育种(染色体易位系)第19章百合科植物育种(2学时)19.1麝乍百合育种第13页19.1.1育种目标19.1.2种质资源19.1.3生物学特性19.1.4技术与方法19.2其它百合类育种19.2.1卷月19.2.2兰州百合第20章兰科植物育种(2学时)20.1中国兰花育种20.1.1育种目标20.1.2种质资源20.1.3生物学特性20.1.4技术与方法20.2热带兰花育种20.2.1育种目标 20.2.2 种质资源 20.2.3 生物学特性 20.2.4 技术与方法第21章其他植物育种(2学时)21.1猕猴桃育种21.1.1育种目标21.1.2种质资源21.1.3生物学特性21.1.4育种方法与技术21.2香蕉育种第14页21.2.1育种目标21.2.2种质资源21.2.3生物学特性21.2.4育种策略与技术21.3唐菖蒲育种21.3.1育种目标21.5.2种质资源21.5.3生物学特性21.5.4技术与方法21.4菜豆育种21.4.1育种目标21.6.2种质资源21.6.3生殖生物学21.6.4育种途径与方法四、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30学时)(根据情况每年选择十个实验)实验一种质资源研究(3学时)实验二园艺植物田间株选(3学时)实验三花粉育性特性观察(3学时)实验四倍性材料的叶片气孔特征观察(3学时)实验五园艺作物实生后代抗逆性选择试验(3学时)实验六园艺作物杂交亲本的选择与选配(3学时)实验七秋水仙素诱导园艺作物多倍体(3学时)第15页实验八园艺作物自交不亲和性的测定(3学时)实验九芽变实生选种方法(3学时)实验十园艺作物产量配合力的测定(3学时)实验十一果实性状观察(3学时)实验十二参观辐射育种实验室(3学时)(1.5周实习,每两周半天实习,实习内容为管理试验材料)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园林植物育种学教案、实验指导、练习第一章:园林植物育种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理。
掌握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意义和基本原理。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法:探讨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1.4 教学练习简述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定义和意义。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讨论园林植物育种学在园林事业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园林植物育种方法2.1 教学目标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讨论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2.4 教学练习列举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方法。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章:园林植物育种技术3.1 教学目标掌握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了解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理解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2 教学内容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案例分析法: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讨论法:讨论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3.4 教学练习列举园林植物育种的主要技术。
论述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分析园林植物育种技术的优缺点。
第四章:园林植物育种实例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园林植物育种实例的基本情况。
教案主题:幼儿园园艺植物栽培教案一、教案背景1.1 幼儿园园艺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阶段是儿童学习、认知和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园艺植物栽培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1.2 教育目标通过园艺植物栽培教育,帮助幼儿们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2.1 知识点1)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要求;2)认识不同季节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3)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命周期。
2.2 教学活动1)观察和描述:让幼儿观察不同季节的植物,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和生长环境;2)播种和养护:引导幼儿参与植物的播种、浇水、施肥等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3)植物手工:利用植物制作手工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2.3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自然、家庭、社区等情境,引导幼儿感知和认知植物;2)体验教学法:让幼儿亲身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养护过程,通过亲身体验认识植物;3)游戏教学法:设计植物成长游戏,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学习。
三、教学方法3.1 教学前的准备1)准备教学材料:包括播种土壤、种子、花盆等种植工具;2)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根据不同季节的特点,选择容易生长且能够引起幼儿兴趣的植物;3)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3.2 教学过程1)导入学习:通过图片、故事、歌曲等形式导入园艺植物栽培的学习内容;2)知识点讲解:向幼儿介绍不同季节的植物种类及其特点,以及植物的生长环境要求等知识;3)实践操作:引导幼儿亲自播种和养护植物,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4)植物手工活动:让幼儿结合植物制作手工品,培养其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3 教学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观察记录:老师记录幼儿植物栽培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2)作品展示:通过幼儿参与的植物手工作品展示,评价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授课章节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明确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和品种的概念。
教学基本内容: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2、品种3、良种4、园艺植物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5、园艺植物育种历史和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园艺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品种的概念难点:品种的概念;品种的特点;优良品种的概念及在生产上的作用。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结合板书。
2、介绍品种概念时举例若干果树、蔬菜、花卉品种及野生植物图片,以对比理解品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3、讲解品种的特点时举例并结合图片。
作业与思考题:1、品种概念。
品种和优良品种的联系和区别?2、作物品种有何特性?园艺植物良种在生产中有什么作用?3、你对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的历史有何了解?4、根据你对进化理论与遗传学的理解,谈谈自然进化、人工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
5、我国园艺植物育种现状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6、育种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7、现阶段国内外园艺植物育种有何动态?8、园艺植物的品种可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作业用图示方式表明野生资源、品种、优良品种、育种、栽培的关系。
绪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艺事业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园艺植物(果、菜、花)插入图片:黄蜜桃、番茄、花毛茛现代园艺生产要求果树和蔬菜:种类多样、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丰产稳产、耐贮耐运、适于机械化生产。
在园林绿化中人们希望园林绿地中布置的花卉植物,丰富多彩、万紫千红、健康美丽,既能展示物种的多样性,又能展示品种的多样性。
同时要求花卉在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美化中能起到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恢复建立生态平衡的作用。
绪论内容介绍。
5个方面。
1、园艺植物育种及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育种:根据人类需要,利用自然变异以及利用品种间杂交、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离体组织培养和DNA分子改造等途径来创造新的变异,按照一定的目标进行选择,筛选出新品种。
新品种选育出后要加速繁育,尽快的推广应用。
园艺植物育种学:研究选育与繁殖园艺植物优良品种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是果树、蔬菜及观赏植物人工进化的科学, 是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生物技术、园产品贮藏加工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手段。
图示育种的实质。
※为什么要进行园艺植物的育种选育园艺植物新品种是发展园艺生产的关键途径之一发展园艺生产的途径:园艺植物栽培;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栽培:栽培为品种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采用适宜的栽培技术调节园艺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植物与环境和谐相处,并达到最佳的经济生产状态。
园艺植物育种:育种给栽培提供栽培对象,优良品种是保证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
育种与栽培的关系:育种为栽培提供栽培对象,栽培为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保障。
园艺植物育种学与有关园艺植物的栽培学有密切的联系,是园艺科学中不可偏缺的主要学科。
※育种的直接目的是选育出新的优良品种。
2品种2.1品种的概念经人类培育选择创造的、经济性状及农业生物学特性符合生产和消费要求,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依据形态学、细胞学、化学等特异性可以和其他群体相区别,个体间的主要性状相对相似,以适当的繁殖方式(有性或无性)能保持其重要特性的一个栽培植物群体。
品种是由人工创造的,已被作为生产资料利用,具有大致相同的生物学特性、经济学特性、形态特征,并能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和栽培条件的栽培植物集团。
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野生的植物只有不同的类型而无品种可言!品种只有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才能显示出其典型性。
生态条件包括自然生态、栽培生态。
➢自然生态条件品种的区域性、适应性每一个品种都有其最适宜的栽培地区,在这个地区内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共生环境都能满足品种的需要,所以它能表现出品种的典型性。
豫白:生食加工兼用种,它的育成填补我国没有桃白果肉加工品种的空白。
适于河南栽培,不适于四川。
➢栽培生态条件品种只有在适宜的栽培条件下才能表现出品种的典型性。
凤仙花:指甲花、小桃红。
为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草花之一,适应性强,栽培容易,花色丰富。
花型多样,而且株型多变,适于花坛、花径、花篱、自然丛植和盆栽观赏。
重瓣凤仙花品种要求肥水条件好,在非栽培条件下重瓣性状消失。
园艺植物目前有四种栽培形式:露地栽培、设施栽培、无土栽培、立体栽培。
在不同的栽培条件下,生态条件变化较大。
不同的栽培方式,需要不同的专用品种!图示:一串红的品种:骑兵手系列、展望系列骑兵手系列:高30cm,深红色花穗,深绿色叶,长势好,整齐,栽培13周开花。
展望系列:株型紧凑的“展望”是市场上最鲜艳耀眼的一串红品种。
浓密有序的花穗和深绿色叶片在整个季节都生长良好并保持艳丽的颜色,即使是在最强的太阳光照下也不会褪色。
温室生产表现优异,壮苗率达90%以上。
各个花色品种的抗热性,植株习性和早花性皆很一致,花期最多相差5~7d。
由于比其它的商业用一串红品种能晚开花2~5d,因此有更佳的室外地栽表现。
分枝极佳,株型丰满,整个系列可在花园内向人们展示其极佳的色彩延和动人的斑澜画卷。
展望红色、展望紫色、展望白色莎莎系列:新型色的系列新品种,早生,高约30-35cm,小型心型叶,开花不受日长影响,从播种至开花约8-10星期。
花穗紧密,花色独特,喜冷凉之全日照或半日照环境,适合盆花、组合盆钵、花坛栽植。
莎莎系列是经过考验的优良品种,极其适合大规模盆栽。
火焰系列:是标准的花坛造景用品种。
大量的亮红色穗状花序和墨绿色叶片形成鲜明反差。
株高35cm,最适于4寸(10cm)盆或大型盘盒容器生产。
皇后系列:极早花,株高25cm,鲜红色花穗,整齐,栽培12周开花。
萝卜的不同品种:苹果的不同品种:2.2品种的特性特异性:指一个品种至少有一个以上明显不同于其他品种的可辨认的标志性状。
华蜜掌中宝:极早熟、抗病、抗逆性强、耐弱光、极易坐果、单瓜重2kg左右。
早抗蜜宝:抗病、耐湿、易坐果,大瓜可达 10kg左右。
一致性:指同一品种个体间在一些主要经济性状方面是相对整齐一致的。
甜玉米。
稳定性:指品种经过反复繁殖后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保持相对不变。
地区性:指每一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于一定地区生态环境和农业技术要求。
大白菜不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天津青麻叶:抗病、耐寒、耐旱性较强,从北部齐齐哈尔、牡丹江到南部广州、海南岛几乎全国各地都能较好生长。
福州包头莲:不耐热,不抗寒、不抗旱,抗病性较弱,适合在山东半岛栽培,在南方表现差。
时间性:品种在一定时间内其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主要经济性状上符合生产和消费市场的需要。
随着时间推移,消费者的消费兴趣转移,原有的一些品种便会被淘汰而更换新品种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3园艺植物品种的类别园艺植物的繁殖方法: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园艺植物的品种依此也可分为四种:无性繁殖植物的品种称为无性系品种或营养系品种;有性繁殖植物的品种可分为:群体品种、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无性系品种:是由无性繁殖而来的无性系,同一品种内单株间的遗传物质相同,但品种的基因型高度杂合,只有无性繁殖才能保持品种特性。
大部分果树种类的品种:苹果、梨、桃、李、樱桃、杏、石榴、草莓花卉:碧桃、菊花、莲花、郁金香、一品红蔬菜:马玲薯都必须无性繁殖才能保持品种的特性。
这些植物的品种都是无性系品种。
✓群体品种:由有性繁殖得到的,基本性状大致相同、个别性状有差异的实生群体,同一品种内单株间的遗传物质有差异,可以留种子繁殖。
百日草:原产墨西哥是有性繁殖的花卉,有‘纽扣型百日菊’、‘皱瓣型百日菊’。
蒲包花:‘巨花型混色’、‘矮生型混色’插入图片5张。
✓自交系品种(常规种):自花授粉植物的品种,是由多代自交纯合得到的群体,同一品种内不同单株间的基因型相同,品种的基因型趋于纯合的,可以留种子繁殖。
豆类、茄类、洋葱;凤仙花的品种插入凤仙花图片2张。
✓杂交种品种:利用杂种优势得到的F1,同一品种内不同单株间的基因型相同,但品种的基因型高度杂合,不能留种繁殖,需要年年制种。
西瓜、番茄、辣椒、黄瓜、矮牵牛、金鱼草3良种3.1良种的概念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符合生产要求和消费习惯)和栽培性状(适应性强、抗病、抗虫)的品种。
在适应的地区,采用优良的栽培技术,能够生产出高产、优质、并能适时供应产品的品种。
园艺植物的良种应具有观赏性好、产量高、丰产、稳产、易管理,抗主要病虫害,耐贮运,货价期长,商品价值高。
良种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优良品种的优良是相对的,是与同类植物品种相比而言的,它受制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贮藏,加工)。
此时、此地、此种条件下的优良品种,到了彼时、彼地和另一种条件下,则往往会失去良种的称号。
地区不同,同一地区不同的时间,生产要求不同,消费习惯不同。
对同一种植物良种的要求也不一样。
花卉的优良品种应把观赏特性放在首位。
观赏特性常因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审美情趣上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良种的标准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受传统文化影响,有“金秋赏菊”的习惯,开封菊展,以盆栽独本菊为主,常选细瓣、飞舞型为良种。
如绿翠、紫霞四射、粉松针。
日本、欧美一些国家,主要是用作切花,则以梗长而硬的莲座型、圆球型品种、小菊型品种为佳品。
目前,我国注意了菊花的造型和大面积绿化,把呈现集体美的小菊视为良种。
河南省不同时期的苹果栽培良种:抗日战争以前:花红、槟子抗战以后:倭巾、国光、大旭、祝光、伏化皮、红魁1958年以后:金帅、元帅、青香蕉1975年后:红星、新红星、金帅80年后:新红星,金帅果实不好贮藏(枯缩皮)1982年:富士、秦冠1991年以后:元帅系、富士系近年来:豫西发展晚熟的富士系、华冠,豫东发展早熟的美国8号、意大利早红。
图示介绍:目前生产上的部分优良品种。
9张。
3.2良种的作用3.2.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良种一般都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和适应环境胁迫的能力。
园艺植物推广高产品种增产效果一般在20%~30%以上,有的甚至成倍增长。
高产品种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保持连续而均衡增产的潜力,就是说在推广范围内对不同年份、不同地块的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造成的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对多年生果树和花木类植物来说更重要的是品种本身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
3.2.2改进产品品质对于园艺植物来说提高品质的重要性常远远超过产量。
在市场上大田作物产品的品种间质量差价大体上不超过一倍, 而果品、蔬菜、花卉由于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加工品质和贮运品质方面的差异, 市场价格相差几倍到几十倍的情况并不少见。
反映出园艺植物良种在改进品质, 促进生产的重要作用。
3.2.3提高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污染病虫害是发展园艺生产的重要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