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精美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58.50 KB
- 文档页数:16
二、市域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1、评价方法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1:1万的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2、因子选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因子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因素:建设经济性、建设安全性、生态敏感性和生态保护。
因子可分为弹性因子与刚性因子,弹性因子的分值范围具有一定的调整可变性余地,故应根据保护或发展的价值取向分配一定的权重,刚性因子主要指风景区、饮用水水源等需要绝对保护的因子,其保护范围基本没有调整改变的余地,不分配权重。
主要因子以及权重分配如下:表4-5 因子选择及权重分配注:权重值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
3、因子分类评估因子评估原则为:因子打分的分值在1~5之间,分值高低反映适宜开发或适宜保护的程度,适宜保护的得低分,适宜建设开发的得高分(1)城镇与区位因子主要以依托城市(城镇)的便利程度来划分,以距城市(城镇)的空间距离为衡量标准,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6 建设经济性因子(2)交通因子主要以依托交通要素的便利程度来划分,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场(包括客站和货站)等因素,以距离交通要素的看见距离为衡量标志,划分为三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7 建设经济性因子(3)建设规划因子主要指市域范围内已通过规划评审的各法定规划的范围,在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值为5分,无规划的为1分,划分为二类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如下:表4-8 建设规划因子(4)地形因子及地质因子主要针对城市地形地貌以及工程地质条件,按照建设的安全性和工程造价进行分类,如下所示:表4-9 地形因子表4-10 地质因子(5)生态因子生态因子主要考虑河流湖泊水面林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等生态因素确定,生态敏感性越高,开发可能性就越低,分值也越低。
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表4-11 生态因子(6)农地保护因子分为非农用地保护区域、一般农用地保护区域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具体分类及评分见下表:表4-12 农地保护因子4、评价结论(1)因子叠加分析通过弹性因子加权总分计算,将市域土地根据其适宜性划分为3类区域,如下表所示:表4-13 弹性因子叠加后分级划分综合考虑刚性因子可得出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结果,详见市域用地适宜性评价分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