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0
驾校承包协议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驾校承包协议一、协议缔结甲方:(出租方):___________乙方:(租赁方):___________为了增加汽车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交通文明,加强道路交通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加强驾驶技术的培训与普及,根据双方自愿,通过友好协商,签订本协议。
二、被授权的范围乙方经甲方同意,承包甲方名下的驾校(以下简称被承包驾校),并拥有被承包驾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权。
乙方同意承包甲方驾校的所有设备、设施和人员,并具有进一步拓展驾校业务的权利。
三、被承包驾校的经营管理乙方有责任确保被承包驾校的正常经营,包括但不限于:1. 组织培训学员,保证每一批学员都能顺利通过驾驶考试;2. 确保被承包驾校的教练员持有有效的教练牌照,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3. 确保被承包驾校的设备设施保持良好状态,安全可靠;4.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障学员和教练员的安全。
四、协议期限本协议自____年____月____日起生效,至____年____月____日终止。
协议期限届满前30天,甲、乙双方应重新协商续签或者终止协议。
五、权利与义务1. 甲方的权利与义务(1)保障被承包驾校的正常经营;(2)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确保被承包驾校的教育质量;(3)在必要时,协助乙方处理与被承包驾校有关的事务。
2. 乙方的权利与义务(1)按照本协议的规定承包被承包驾校的日常经营管理权;(2)保证被承包驾校的正常运营;(3)依法经营,合法履行纳税义务,并及时缴纳相关费用;(4)定期向甲方提供经营报告,并接受甲方的监督和检查。
六、违约责任如果一方未能履行本协议的任何一项义务,应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如果发生严重违约行为,另一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协议,并要求违约方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七、争议解决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甲、乙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
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八、其他事项1. 本协议如需修改,应经双方协商一致并办理相关手续;2. 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古代题画诗一、原文:《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二、衍生注释:“洗砚池”: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黝黑。
这里是借用典故。
“淡墨痕”指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清气”既指梅花的清香之气,也暗喻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
“满乾坤”就是充满天地之间。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看似是在描写梅花,实则以梅自喻。
情感上,表达了诗人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表现手法上,诗人借物抒情。
首先勾勒出梅花的淡雅形态,长在洗砚池边的梅花带着淡淡的墨色痕迹开花了,这独特的意象构造很新颖。
而后句直抒胸臆,不想要他人夸赞颜色娇艳,只求那高雅的清香之气能够弥漫在天地之间。
诗人通过赞美梅花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
四、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冕。
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成才。
他性格孤傲,鄙视权贵,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利禄。
王冕善画梅,所以写起梅花诗来也是得心应手,借梅花表意抒怀。
五、运用片段:1. 在书画展览会上,有很多画家展出了自己的花鸟画作品。
有一幅不是色彩艳丽的画,它只是用淡墨勾勒出梅花的枝干花朵。
看到这幅画的时候,你就可以说:“这让我想起王冕的《墨梅》中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画家也是像王冕一样,追求一种高雅的格调,不在乎那表面的艳丽之色呢。
”2.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品格高洁的诗句。
你就可以站起来说:“我觉得王冕的《墨梅》很合适呢,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只是追求别人的夸奖,而应该像墨梅一样‘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大家要是都有这种心态,那社会风气得多好。
”3. 一群文人墨客在园林中赏梅,可这梅花开得并不繁密,而且颜色淡淡的。
这时候就有人说这梅看起来不够惊艳。
你就可以说:“你们可别这么看这梅。
【早读17229】空山松子落棋盘一一古诗《题画》赏析
《题画》这首诗,看过几次,对'空山松子落棋盘'有少许印记。
但是,暑期在广州再次欣赏这首诗时,感觉特别强烈,仿佛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只有'松子落棋盘'的声音。
(一)原文
《题画》
苍雪大师
松下无人一局残,
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
毕竟输赢下不完。
【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
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
画面的意境。
(二)苍雪大师
苍雪禅师,云南呈贡人,字见晓。
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掌管书记。
被誉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
(三)度娘中介绍的是输赢
度娘中介绍这首诗的核心内容是人生如残棋,输蠃无定论。
争什么,人生就是一盘下不完的棋,人生总有走不完的路,如果你无法达到目标,也没什么大不了,走好能走的一步,便不是死局。
(四)其实应该是人生的清静
1、佛教,讲求的不是输赢,而是清静。
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2、诗中前两句'松下无人'、'空山松子',描述的是'棋手'身处环境的幽静。
'松子落棋盘'虽然瞬间打破了宁静,但是,转眼间更是万籁俱寂。
3、诗中后两句'神仙'、'下不完',表面上看描述的是争夺输赢,'争什么,神仙也下不完',实则,劝慰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宁静。
音乐:《云水禅心》王珣
图片来自网络。
二年级的古诗题画
原文:
《题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衍生注释:
“色”指景色。
“惊”指受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花鸟的画作。
二、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趣味!远看山是有颜色的,可近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
天已经过去了,花却依旧开放;人走过来,鸟也不害怕。
诗人通过巧
妙的对比,展现出画中景色的奇妙与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
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三、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王维可是个大才子呢!他的诗作风
格多样,既有雄浑壮阔的,也有清新自然的,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璀
璨耀眼!
四、运用片段: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玩耍。
公园里的景色真美呀!远处的山峦色彩斑斓,就像诗中说的“远看山有色”。
可是身边的小池塘却安静极了,没有一点声音,这不正是“近听水无声”吗?。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指的是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
它将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诗与画的关系可以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它们都可以通过形象和意境来表达,但诗歌用语言文字,而绘画则用色彩线条。
因此,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出诗画意境。
题画诗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因诗而作画,即诗意画;另一种是因画而题诗,即题画诗。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画写物外情和诗传画外意,以及不即不离和虚处传神。
这些手法可以让诗与画更加融合,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在鉴赏题画诗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诗与画的结合。
有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
因此,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
因此,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让画面上的静态景物和人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例如,XXX的《竹石牧牛》就是一首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题画诗。
这篇文章介绍了题画诗的鉴赏策略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的特点。
其中,第一部分以两首诗为例,分别描述了如何通过联想化静为动和写实虚实相映的手法,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
第二部分则解释了题画诗的作用,即通过描写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丰富画面的内涵,使之更加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在回答题目时,应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策略,准确描述画面内容和气氛,并分析诗中的虚实相映和描写表现。
这道题要求回答画面上有哪些景物,以及诗中有哪些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扇面上应该有野水、山间、树林和村人抱瓮,而水声、风声、村庄和寺庙则是诗人想象出来的。
但这种想象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合情合理的艺术发挥。
XXX的《春江晓景》中,通过蒌蒿满地和XXX的描写,表现了画面上的实景,同时也想象出了河豚要上岸的情景。
《题仲姬墨竹》题画诗赏析《题仲姬墨竹》题画诗赏析管道杲绿窗无长物,树蕙与滋兰。
光风布淑气,扬扬畹亩间。
窗外何所有,修竹万千竿。
密叶敷午阴,劲节当岁寒。
方欣同臭味,且以报平安。
吾妹忽来顾,绿纱生薄寒。
幔结贻佩纕,重重青琅玕。
写真一挥洒,翰墨犹未干。
古意镇长在,高风渺难攀。
况有斐比德,懿名垂不刊。
管道杲(生卒年不详),元女书画家。
为著名书画家管道升之姊,适南浔姚氏,曾为道升题画,有手书《观世音普门品》,赵孟頫题其后。
管道升(1262—1319),元名女画家。
字仲姬,一字瑶姬,湖州(今属浙江)人,赵孟頫妻,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
能诗,工书,善画,梅兰竹石,笔意清绝,亦工观音、佛像。
《丹青记》云:“夫人性喜梅兰,下笔辄妙,不让山仙。
有时对庭中修竹,亦自兴至,不自休。
”吕柟跋夫人画竹云:“往尝见管仲姬入宫为元皇后写竹,凡七八十种,清神幽思,曲尽变态。
后有跋语,亦管自作,辞染俱妙,遒劲处如写竹然。
” (以上俱引自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传世画作有《水竹图》、《墨竹图》、《鱼篮观音图》等。
管道升今存有《墨竹图》,叶密墨浓,用笔尖劲,落款为“仲姬写与淑琼”。
淑琼是否即其姊道杲,待考。
管氏另有《竹石图》、《水竹图卷》,笔墨疏秀,新篁劲挺,瘦石玲珑,别饶情趣。
据《履园丛话》载:“世传管仲姬《墨竹》最多,而真者绝少。
忆于甲寅三月,余在钱塘晤鲍绿饮先生于西湖寓中,见一卷,当夫人杰作。
后有夫人之姊名道杲者,嫁于姚,居南浔,一诗一跋,写作俱妙。
后跋云:至大二年四月二日,吾妹魏国夫人仲姬见访于南浔里第。
宴坐君子轩,夫人笑曰:‘君子名轩,何以无竹?’爰使奴磨墨,写此幅于轩中。
夫妇人之事,箕帚、中愧刺绣之外,无余事矣。
而吾妹则无所不能,得非所谓女丈夫乎?为吾子孙者可不宝之!他日妹丈松雪(按即赵孟頫)来看,当可乞题咏也。
姚管道杲识。
”这首题画诗前十句先写窗外之真竹,后十句方入正题,赞仲姬之画竹。
欲写真竹,先以蕙与兰来衬托。
诗人说,生平别无嗜好与追求,所以窗间别无长物,种满了蕙草与兰花,那兰蕙的香气,布满于畹亩之间。
《题画》诗鉴赏唐朝诗人李唐的古诗作品《题画》,其诗全文如下: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释】①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②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③燕脂:即胭脂。
一种红色的颜料。
燕,一木作“胭”。
后亦泛指红色【翻译】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少艰滩。
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
【鉴赏】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
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
“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
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
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
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
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
”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
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
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
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
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
亦庄,亦谐,痛快,淋漓。
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
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
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口下,人心不古。
诗句表面上说要迎合时人,实际上却是对时人只重浮华富贵(浓色重彩的牡丹)、不识人才(眼前高妙的意境)的愤怒和讽刺,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之叹。
李唐在山水画和人物画方面都很有造诣。
特别是他的山水画,构图精炼,用笔有力,着重创设意境。
如此诗首句”云里烟村雨里滩“,就显示了李唐在创造意境和构图方面具有高度的才能。
著名的题画诗鉴赏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王维《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忧伤。
全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无穷,历来为人传诵。
杜甫《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此诗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作者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诗人以细腻传神的笔触,再现了画鹰图:白绢画布腾起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令人不寒而栗,是因为画家笔下的苍鹰栩栩如生。
它一竦劲身要攫获狡兔,双目侧视威猛下驯。
丝绦环轴逼真可摘,画悬廊间,如真鹰呼之欲出。
这样的雄鹰,应当早日放飞搏击凡鸟,血战除庸。
全诗不仅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是题画诗的杰作。
韦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此诗是作者看了六幅描写六朝史事的彩绘后有感而写的吊古伤今之作,诗中指出这组画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而是画出它的凄凉衰败。
全诗语调激昂,寓意深刻。
怀素《题张僧繇醉僧图》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成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这首诗名为题古人画图,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醉酒狂书的浪漫性格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诗人在末句已经明白说出:完全可以把自己画入《醉僧图》中去,或者说《醉僧图》所画的便是自己的形象。
诗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情趣。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此词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语淡情疏,清丽简约,诗情与画境浑然一体,趣致盎然。
苏轼的题画诗.启功画作《苏轼题画诗》是启功创作的一幅中国书画。
款识:东坡题画之作,一九八八年秋日,浮光掠影楼雨窗书,启功。
钤印:启功之印(白)、闼门(白)作品赏析编辑播报释文: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诗中有画”指的是王维善于运用诗歌语言,创作出鲜明生动的画境,唤醒读者的想象力,在读诗的过程中,浮现出画面感。
“画中有诗”指的是王维善于运用绘画中的色彩,线条,以诗为笔,描绘出富有情感的诗歌,气韵生动,陶冶性情,意境深远,诗情唯美。
诗、画本来是表现手法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门类,诗歌以文字为介质,绘画以色彩为介质,而王维擅长写诗,更擅长绘画,在他的诗作中,已经把诗画融为一体,所以王维的诗脱离尘俗,灵动清新。
苏轼和王维有相同的爱好,那就是诗、画俱佳。
苏轼自幼习画,他经常在画作中题诗,题画诗约有61题,109首之多。
题画诗把绘画和诗歌溶于尺幅之间,诗画合璧,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苏轼这首题画诗就非常著名,《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再如,李白的《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白居易的《画竹歌》等,均是上乘之作。
苏轼观画作诗,多是因为欣赏绘画的妙趣,当他领会到画中的趣味,认为“画不能尽,溢而为诗”,必会提笔泼墨,即兴写诗。
北宋有一个叫李世南的画家,画了一幅秋景图,苏轼看到后,赞不绝口,一口气写了两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
《题画》原文注释及赏析
【原文】
《题画》
[宋]李唐
云里烟压雨里滩①,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人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②!
【注释】
①烟村:指云雾烟霞缘绕的山村。
②燕脂:即胭脂。
【赏析】
李唐为北宋与南宋之际的画家,晚年画江南山水,笔力益壮,画水有盘涡动荡之势。
本诗除首句再现画面景色,余皆为议论。
三四句正话反说,实际上是与流行的俗艳风立异,对崇尚称丽的花鸟画表示鄙弃。
其实,扩而大之,这也是在标举一种超脱流俗、不以富贵荣华为尚的审美与人生境界。
《题画》沈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题画》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
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品原文:
题画
沈周
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阳犹在小桥西。
微吟不道惊溪鸟,飞入乱云深处啼。
作品译文:
碧绿的水,殷红的山,映衬着老夫的拐杖,夕阳落下,在小桥的西边。
老夫低吟着,不经意地惊起了溪鸟,它们飞入乱云的深处啼呜着。
作品赏析:
这首题画诗描写溪边晚景。
28个字既写出了静态的溪水、小桥、山峰、夕阳以及拄着拐杖的老翁,又写出了溪鸟惊飞的动作和老翁低吟、溪鸟啼呜的声音,把静止无声的画写活了。
作者简介: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题画古诗袁枚解析
哎呀,说起袁枚的题画古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你想想看,一幅画摆在眼前,袁枚用他的妙笔赋予它新的生命和灵魂,这得多神奇啊!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风景,心里瞬间涌起无数的
感触,袁枚面对画作也是如此。
比如说他的那首“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
鸥眠。
” 这短短几句,是不是一下子就把一个宁静美好的乡村画面展现
在咱们眼前啦?晚晴的村落,鲜嫩的桃花映在水中,那本该放牛的牧
童不见踪影,只有一只鸥鸟在牛背上安然入眠。
这画面,难道不让你
感到心旷神怡吗?
再看他的另一首,“万竹扫天青欲雨,一峰受月白成霜。
”这描绘的
场景,多像我们在夏日里即将遭遇一场暴雨,满天的竹子随风舞动,
仿佛要扫尽天空;而那在月光照耀下的山峰,不就像被霜覆盖了一样
寒冷又洁白吗?
袁枚的题画古诗啊,就像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窗户,让我们看到
了画中隐藏的故事和情感。
他不是简单地描述画面,而是把自己的感受、想象都融入其中,这不就跟咱们在看电影时,会不自觉地代入自
己的情感一样吗?
在我看来,袁枚的题画古诗,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意境,让
画不仅仅是画,更是能触动人心的诗篇。
这就是他的独特魅力所在呀!。
题画诗鉴赏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
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1.重形象(塑造形象)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2.重意境(营造意境)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四.题画诗鉴赏策略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动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应用的伎俩,最后再写出作者的头脑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伎俩(若何表达出作者的头脑感情)+表达作者甚么头脑感情五、题画诗艺术施展阐发伎俩举隅(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发明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工具进动作态的描述,以施展阐发出身动活泼的生活场景。
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施展阐发伎俩。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应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问题会让读者感觉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
如2006年天下卷Ⅰ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XXXXXX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成心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XXX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XXX甚爱之,勿遣牛砺角!XXX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XXX著名画家XXX的字。
清郑燮《题画》翻译及赏析原文:《题画》清·郑燮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翻译: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
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
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
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赏析:题画着眼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依次说明四个问题:一、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先是观察,得“眼中之竹”,次是凝思,生“胸中之竹”,最后是落笔,成“手中之竹”。
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眼、心、手的作用,竹子发生了多次“变相”:由现实之象,到心中之象,再到画幅之象。
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精于生活的道理。
三、“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的必然规律。
在这里,“意在笔先”是必须先有“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有“手中之竹”的意思,故而作者称之为“定则”。
四、“趣在法外”是艺术创作的特有规律。
这里的“趣”,指的是渗透、展现在画面中的审美情趣。
“趣在法外”的大致意思是说,艺术创造虽有一定的理,但没有一定的法,审美情趣的有无、大小、浓淡、雅俗,不是由法框定的,全凭作者心灵的妙运,即在深切领悟创作规律后的巧妙运化,故而作者称之为“化机”;而“化机”的大小,则取决于作者的智能和才养,即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郑板桥的这则题画中,包蕴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原理,所以倍受后人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