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古代中国华夏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8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魏晋、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交融时期,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时期,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阶段。
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交融;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采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隋唐时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
2.经济:魏晋时期,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思想文化:魏晋时期,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交融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政治魏晋(1)长期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民族交融加强,北(3)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名家。
(4)唐代诗歌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唐文化泽被后世主题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制度的创新发展考向一从传承与创新角度考查中枢机构权力与地方制度的变化[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至魏晋中枢机构的调整(2021·新高考广东卷,T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
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
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解题研析命题情境学习情境:尚书台权力的变化解题关键通过对材料中尚书台权力变化的分析,认识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错点分析魏晋时期,皇权并未旁落;材料体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发展,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涉及的是尚书台权力日益扩大,没有涉及行政效率问题2. 命题点:唐代中央和地方的官吏俸钱(2021·新高考湖南卷,T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
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公元221年~907年)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开发。
朝代更替示意图:能够画出来(公元220——589年)。
隋唐总的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589—906年)。
【专题知能建构】①在中央,魏晋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⑿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户部先叫度支、后名民部,唐太宗时因避讳改作户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作用: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一分为三且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削弱,保证皇权独尊。
②在地方,唐中期设置许多(13),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⒁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③选官制度方面,东汉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制的主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⒂制,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⒃ --- 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形成。
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详情参考了通史导航第11页)(高考训练题见导航第15页4、5、9,特别是11题。
)3、文化、科技:魏晋南北朝:1)科技:农学作品北魏贾思勰(34)--------体现民族融合产物,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农书;2)文学:志怪小说,如《搜神记》。
3)艺术:楷书有钟繇、王羲之;草书有王羲之、王献之;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绘画;士大夫画: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4)思想上:------教、-----教盛行。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