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越剧游四门剧情简介越剧是中国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以浙江温州方言为基础,流行于浙江、福建、上海等地。
越剧以其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优美的舞台形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四门剧情是越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下面将为大家简要介绍越剧游四门的剧情。
越剧游四门是根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剧中讲述了一个以游四门为背景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朝,主要描绘了一个团结勇敢的抗倭英雄团队的战斗历程。
剧情开始,明朝朱厅官员王六郎带领一支抗倭队伍来到四门,准备与倭寇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
王六郎英勇果敢,他带领的队伍在四门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与倭寇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锋。
剧中描绘了王六郎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与队友们之间的团结友爱。
在战斗中,王六郎结识了四门著名的英雄人物——黄金兰、钱月娘、陈小麻子等,他们都是为了保卫家园而奋战的抗倭英雄。
黄金兰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性角色,她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王六郎所倾心。
钱月娘则是一个擅长使用双剑的女剑客,她的剑术高超,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
陈小麻子是一个机智灵活的小角色,他在战斗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帮助队伍解决了许多困难。
在与倭寇的战斗中,王六郎和他的队伍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他们与倭寇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保卫了四门的安全。
剧情中还穿插了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
王六郎与黄金兰之间的爱情故事让整个剧情更加感人。
他们在战斗中相互扶持、守护着对方,他们的爱情也成为整个剧情的亮点之一。
越剧游四门不仅展现了抗倭英雄们的英勇事迹,还展示了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爱情。
剧中的角色形象丰满,情感真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越剧游四门向观众传递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保卫家园中的勇敢和团结。
越剧游四门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感人故事的戏曲剧目。
通过剧中的角色和情节,它展示了抗倭英雄们的勇敢和团结,传递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
越剧的名词解释越剧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浙江、上海一带方言为基础,融合了苏州评弹、昆曲、沪剧、梅花梆子等多种表演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入人心的故事情节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越剧最早起源于浙江绍兴和台州的民间戏曲,发展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
它以富有韵律感的唱腔为特色,常常运用高亢激昂的音调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唱腔中注重音调的变化和音乐的节奏,使得越剧充满了动感和魅力。
同时,越剧还注重舞台表演和身段,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身材控制和灵活的舞姿来展现人物形象的变化和情感的传达。
在越剧中,有许多独特的名词和术语,下面就为大家解释一些重要的名词。
首先是“花旦”,花旦是越剧中的女性角色,扮演年轻、活泼、美丽的角色。
她们通常年龄较轻,唱腔轻快,姿态优雅。
花旦的出场常常是欢快的歌舞场景,是越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接下来是“刀马旦”,是扮演男性角色的女演员。
刀马旦可以扮演英雄或者官员等带有男性特征的角色。
她们通过变声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将男性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再者是“青衣”,青衣则是演绎男性正面角色的男演员。
他们的扮相通常是穿着英俊的服装,外形端庄俊朗,具有大气和稳重的形象,他们的唱腔磁性而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生”是越剧中扮演年长男性角色的演员。
老生通常扮演智者、贤者、英雄等带有成熟魅力的角色,他们的唱腔稳重典雅,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此外,越剧中还有“丑角”和“小生”等角色类型,他们的形象各有特点,活泼、憨厚、幽默或者忠诚、真挚、英勇,为越剧增添了欢乐和温情。
越剧的唱腔虽然是方言音乐,然而其表达能力却不仅限于地域,而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全国乃至国际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无论是通过音乐、表演还是舞台造型,越剧都能打动观众的心灵,给人以愉悦和启发。
越剧的艺术不断发展和创新,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加入和关注。
他们以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传承着传统的越剧艺术,并在其中加入了许多新元素,使得越剧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于越剧的介绍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的绍兴市。
它是浙江省
戏曲的代表,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的演员以女性为主,
以其婉转、清丽、优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越剧的音乐风格以越调为基础,以婉转悠扬的唱腔为主,伴以各
种乐器演奏,如琵琶、二胡、梆子等。
越剧的表演特色是以“唱念做打”为主,讲究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在身段、腔调等方
面则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越剧常常描绘明清时期的宫廷、江南水乡的生活、历史传奇等题材,其剧目数量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红楼梦》、《霸王别姬》等,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针对现代观众的需求,越剧也不断进
行改编和创新,引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时装、舞美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剧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现代社会接轨,成为一种富有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越剧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2-4][8-9]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即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由当地民间歌曲发展而成,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历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
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用“越剧”称之。
1938年始,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新中国成立后才统一称“越剧”。
1953年底拍竣的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
当时风靡一时,在香港创造了票房记录;更为主要的是,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此片被周恩来多次用来招待各国政要和记者[11-12],被赞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国际舆论对红色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怀疑由此冰释。
享誉世界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亦源出自越剧唱腔。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扩大了越剧在国内外的影响,捧红了一个剧种。
1962年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摄制完成的电影《红楼梦》在80年前后取得2亿票房(那时票价也就2毛钱左右),12亿人次观看,可谓空前绝后。
自此,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传唱大江南北。
临海市桔香越剧简介
1 概述
桔香越剧是中国浙江省临海市具有传统特色的剧种,是在浙江当
地传统戏剧和合奏乐型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剧本以节奏快、情节紧凑、编排讲究巧妙且极富优雅和寓言式的叙述来表达主题的古老剧种。
2 演出特点
桔香越剧以唱为主,伴以小号、铜管、鼓、笙、唢呐、二胡、古
琴以及活跃而又热烈的歌舞等杂技表演形式,表现出浙江湖岸地带农
闲生活的欢乐,体现出村民艰苦劳作和友爱情义的风气,气氛轻松活跃。
3 题材新颖
桔香越剧有着丰富多彩的剧目,题材新颖,以采风问津、故事聊天、主题判案等老故事经典剧目为背景,描绘出当地农民男女友爱合作、结义蔽孤、正派壮士守国度等故事,也有讽刺政治立场和宗教属
性的剧目,令观众紧贴现实新颖的内容,增加其趣味性。
4 艺术水平
桔香越剧演出者对于舞蹈节奏、唱腔、动作、符号手段,以及人
物分角色的表演,要求非常严格。
其演员的技巧求精,既能够潇洒叙述,又能够挥洒犀利,将人物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5 传承发展
桔香越剧作为浙江省传统曲艺文化,迅速成为浙江民间文化艺术界和全国及世界上最浪漫古老的艺术文化标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桔香越剧的演出不仅得到了中外艺术家的肯定,并被浙江省政府收录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彰显了湖浙文化的无穷魅力。
越剧爱歌简介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越剧爱歌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越剧以其婉转动听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台美术享誉中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小姐姐”。
越剧爱歌是越剧中的一种表演形式,通常讲述爱情故事,唱腔婉转动听,情感细腻震撼人心。
越剧爱歌的表演形式多样,通常由一名女演员主演,她需要同时具备优美的唱腔、出色的表演和舞蹈技巧。
在越剧爱歌中,演员需要通过歌唱、表演和舞蹈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并通过精湛的技艺引起观众的共鸣。
越剧爱歌的主题多样化,涵盖了爱情、家庭、友情等多种话题。
在越剧爱歌中,演员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人性的善良与复杂,感动着观众的心灵。
越剧爱歌的音乐是其独特之处,其歌唱方式婉转动听,深情动人。
越剧歌唱通常采用细腔柔弱的发声方式,以柔和的调子、流畅的旋律表现出角色的情感,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在越剧爱歌的表演中,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感人的演技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越剧爱歌中的角色形象多样化,既有温柔婉约的女子,也有刚强坚毅的女英雄,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越剧爱歌的舞台美术也是其一大特色,舞台道具、服饰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越剧爱歌的舞台布景多样化,有时通过简单的布景和道具就能展现出不同的场景和氛围,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越剧爱歌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音乐、舞蹈和表演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达出爱情、友情、家庭等情感,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越剧爱歌不仅是中国戏曲中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希望越剧爱歌能够延续下去,传承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第二篇示例:越剧爱歌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
该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被誉为“东方小歌舞王国”的代表作之一。
越剧白牡丹对课剧情介绍一、背景介绍越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越剧以其婉转动人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台表演而闻名于世。
其中,越剧《白牡丹对课》是一部经典的剧目,下面将对其剧情进行详细介绍。
二、剧情梗概1. 第一幕1.1 开场剧目开场,舞台背景呈现出一座古代庭院的景象,庭院中央摆放着一张红木桌子和几把红木椅子。
白牡丹(女主角)身穿红色旗袍,戴着金丝眼镜,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
1.2 学生入场学生们陆续走进庭院,场面热闹欢快。
白牡丹对学生们进行介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背景,如小文是一个聪明又顽皮的男孩,小红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等等。
1.3 白牡丹的教学方法白牡丹开始上课,她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唱歌和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有趣地向学生们传授知识。
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讲,场面温馨和谐。
2. 第二幕2.1 学生展示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学到了一些越剧的基本技巧和唱腔。
他们在舞台上进行展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
他们有的表演了经典的越剧唱段,有的表演了小品和独角戏等。
2.2 白牡丹的鼓励白牡丹对学生们的表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她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相信他们能够成为优秀的越剧演员。
学生们听到白牡丹的赞扬,倍感鼓舞,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演。
3. 第三幕3.1 白牡丹的告别白牡丹宣布她要离开学校,这让学生们感到非常失落。
他们纷纷表示会想念白牡丹老师,并表示会继续努力学习越剧。
3.2 学生们的成长时间快速过去,学生们逐渐长大,成为了优秀的越剧演员。
他们在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3.3 白牡丹的归来多年后,白牡丹回到学校,她看到学生们已经成为了优秀的越剧演员,倍感欣慰和骄傲。
她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了曾经的点滴,场面感人至深。
三、结尾总结越剧《白牡丹对课》通过讲述白牡丹老师与学生们的故事,展现了越剧艺术的魅力和学生们的成长。
越剧的简介越剧的名称由来“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有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剡剧“等。
第一次称“越剧”,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乐场演出的“的笃班”,首次在《申报》广告上称为“越剧”。
[9]1938年起,多数戏班、剧团称“越剧”。
但各戏报上的称谓依旧不统一,记者与投稿者经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报》记者樊迪民,兼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编导,受李白《越女词》之启发,兼考虑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而越剧发源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又受越剧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响,越唱越高,越唱越远”之豪言触动,遂给茹伯勋编的《戏剧报》写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告诸观众。
自此以后,各报“女子文戏”的广告陆续改称为“越剧”,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统一称为“越剧”。
因越剧早期曾用”绍兴戏剧“、”绍兴文戏“为名,故有将越剧称为“绍兴戏”的说法,实是因当时无“越剧”之名而借用“绍兴戏”之称,但“越剧”实际上并非“绍兴戏”。
[12-13] 然因讹传讹,越剧剧名的翻译中也有了“ Shaoxing Opera”一词。
但正规表述,对“越剧”剧名的翻译,应是“Yue Opera”(亦有翻译成“YueJu Opera”者),此称谓已被越剧专业书籍及官方文档广泛应用,亦被报刊媒体所接收并使用,而当日误翻之“ Shaoxing Opera”则成为了一个历史。
越剧的剧目举要至2006年,越剧有大量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琬》《狸猫换太子》《家》等。
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全剧简介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亚红桂花亭是在象山亚红村建造的一座仿古园林建筑,成为了亚红村的标志性景点。
而亚红桂花亭越剧则是在这座亚红桂花亭中演出的一部越剧剧目。
这部越剧的剧情主要围绕着一个爱情故事展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女主角李香凝是一个贫困的农村姑娘,她在上海当地的一家绣花店工作。
她遇到了富家公子陈浩然,两人一见钟情。
但由于阶级差异和家庭背景的冲突,他们的恋情备受阻碍。
李香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希望女儿能改变命运,嫁给一个有钱人。
而陈浩然的母亲则对李香凝的出身表示不满,坚决反对两人在一起。
为了能够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李香凝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上海,回到了自己家乡的象山亚红村。
然而,陈浩然并没有放弃追寻自己的爱情。
他也来到了象山亚红村,希望能够找到李香凝并和她重修旧好。
在村里,陈浩然遇到了李香凝的父亲,表示自己愿意放弃家庭的财富和地位,只为和李香凝在一起。
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得李香凝的父亲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最终,李香凝和陈浩然得以团聚,他们的爱情也战胜了一切困难。
这部越剧通过展现两个人的爱情故事,传达了爱情的伟大和顽强。
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别和家庭观念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亚红桂花亭越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感人的剧情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技巧,将故事情节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他们的表演不仅仅是唱念做打的简单演绎,更是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的创造力,使观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故事的深意。
亚红桂花亭越剧的舞台布景也是其独特之处。
舞台上的亚红桂花亭是仿古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舞台上,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戏服,配以精美的道具和布景,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而真实。
总的来说,象山亚红桂花亭越剧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感人剧情的越剧作品。
它通过展现一个爱情故事,传达了爱情的伟大和顽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别和家庭观念对个人幸福的影响。
越剧爱歌简介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越剧,又称越剧戏曲,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源自浙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戏曲体系中,越剧被视为经典的优秀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越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优美的旋律而著称,被称为“东方艺术明珠”。
越剧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音乐、唱词、表演和舞蹈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唱腔和唱词。
越剧的唱腔流畅婉转,具有独特的音乐美感,能够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而唱词则是越剧的灵魂所在,通过细腻的用词和押韵,能够传达出戏剧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感变化,使观众产生共鸣。
在越剧剧目中,有一类叫做“越剧爱情歌”,其内容大多以爱情为题材,歌颂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这类歌曲旋律悠扬动人,歌词深情绵长,能够打动人心,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以下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越剧爱情歌曲:1.《梁祝》:《梁祝》是越剧中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戏曲之一。
该剧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感人爱情故事,两人相爱却因家庭原因不能走到一起,最终化为蝶的传说。
剧中的歌曲《梁祝怨》和《送君千里》等,表达了两个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情侣之间的痴情和眷恋。
2.《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改编为越剧剧目后,也成为广受欢迎的爱情戏曲。
剧中的歌曲《空馀春永在》、《芳草地》等,描绘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复杂的爱情故事,展现出爱恨情仇之间的种种心情。
3.《庐山恋》:《庐山恋》是一部描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相爱、相别的悲情故事。
剧中的歌曲《庐山谣》、《分娩天》等,展现了爱情的苦涩和抉择之痛,让观众感受到爱情中的磨难和坚守。
越剧爱情歌曲以其动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描绘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爱情,展现了人性的柔情和坚贞。
这些歌曲通过细腻的刻画和感人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伟大,引起人们对爱情的深思和沉思。
越剧是一种充满韵味和情感的戏曲形式,其爱情歌曲更是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向往和珍视,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魅力。
越剧考级曲目1. 越剧简介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地区。
它以嵊州方言为基础,融合了昆曲、话剧等元素,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越剧以其优美的歌唱、细腻的表演和精湛的唱腔技巧而闻名于世。
2. 越剧考级制度为了推广越剧艺术,保护和传承越剧文化,中国戏曲学院与浙江省文化厅于2005年联合制定了越剧考级制度。
该制度将越剧分为九级,从初级到高级逐步提高,考核内容包括唱腔、表演、服装等方面。
3. 越剧考级曲目越剧考级曲目是越剧考级中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根据不同级别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曲目进行表演。
以下是越剧考级各级所要求的曲目范例:初级(一至二级)1.《赤桑镇》:该曲是越剧经典剧目之一,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浙江农村的爱情故事。
曲中旋律婉转动听,唱腔优美,并且要求演员能够准确表达角色情感。
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传奇故事,越剧演员在表演中需要充分展现角色的悲伤和决绝。
中级(三至五级)1.《小斐》:该曲以宋代文豪辛弃疾的故事为蓝本,描述了一个英勇、忠诚的女性形象。
越剧演员需要通过唱腔和表演技巧,准确地表达女主角的坚定和执着。
2.《秦香莲》:这是一出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悲剧剧目。
越剧演员在表演中需要展现出女主角坚强的内心,同时在唱腔上要求高度的技巧和情感的把握。
高级(六至九级)1.《红楼梦》选段:这是根据中国古代经典小说《红楼梦》改编的越剧曲目,以它的艺术价值和越剧的独特表演风格而受到广大观众喜爱。
要成功演绎这个曲目,演员需要卓越的演技和高超的唱腔技巧。
2.《西园记》:该剧以传统浙江民间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孙悟空与牛魔王的斗争故事。
演员需要在表演和唱腔上展现出充满阳刚之气和英勇无畏的形象。
4. 越剧考级的重要性越剧考级制度在保护和传承越剧艺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通过考级,可以规范越剧表演技巧和唱腔演唱,提高越剧演员的艺术水平。
其次,考级制度可以激发越剧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越剧名词解释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州区,因此得名。
它在20世纪初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中国戏曲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越剧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融合了舞蹈、音乐、表演等多种元素。
其
音乐以“弹拨乐器”为主,如二胡、琵琶、古筝等,具有独特的音色
和节奏。
表演时,演员穿着华美的戏服,在舞台上展现出精湛的唱腔
和优美的舞姿。
越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其中生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
旦角则扮演女性角色。
净角则是扮演快活机智的人物,丑角则是扮演
滑稽可笑的人物。
越剧作品通常取材于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并注重情节紧凑、情感真挚。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窦娥冤》等。
近年来,越剧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国内外享有广泛的
声誉。
越剧简介
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是当地的一种说唱形式,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
后来小歌班进军海和杭州,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
“文革”期间,越剧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受到了冲击,流传的范围大幅度缩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越剧界经过一系列改革后,重新焕发了生机,浙江的“小百花”效应和上海的“红楼”现象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演员和编、导、音、舞、美专业人才,越剧在新时期走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之路。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的艺术流派,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争奇斗艳,各具独特的色和香,装点着越苑的满园春色,使人们为之倾倒,为之陶醉,人们喜爱越剧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越剧拥有一批独树一帜的流派、专业和业余的演出经常有流派演唱会,观众中有许多人是某派迷,对某一流派格外喜爱,直到入迷的程度,这说明流派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
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其流派形成于60年代,上海越剧院作曲项管森在《越剧唱腔研究》中队当时著名的越剧演员唱腔特点作了分析,称之为“流派”,后来该稿被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定为“戏曲音乐讲义”油印成册,并在同行中流传。
1964年,浙江的戏曲音乐专家——贺仁忠,芦炳容,周大风,陈献玉等,根据浙江著名演员自己独有的,又明显区于[上海六大流派]的唱腔风格,对外公布——浙江省有四大女小生越剧流派。
即陈佩卿派,毛佩卿派,金宝花派,高爱娟派。
以及浙派越剧男女合演中基本男调。
现今存在的流派有很多,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王派,戚派,陆派,吕派,金派,毕派等都是有其各自的特色,是越剧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由王文娟(工花旦)创立的王派是当今越剧比较突出且受欢迎的一个流派。
王文娟的唱腔平易朴实,自然流畅,韵味浓郁。
在表演上,王文娟素有“性格演员”之称,其唱腔也情真意切,运腔平缓委婉而且深藏着一种内在的力量。
王文娟的中低音区音色浑厚柔美,在唱段的重点唱句中,则运用高音以突出唱段的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演唱时她以真声为主,吐字雅中显浓艳。
她善清晰,不追求花哨,在朴实中见华彩,于淡中把不同曲调、多种板式组织为成套唱腔,细致而有层次地揭示人物内在感情的细微变化。
《红楼梦·焚稿》中的“一弯冷月照诗魂”也是集中体现王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这段[弦下腔]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转折,运用旋律高低起伏、节奏顿挫,赋予人物鲜明的音乐形
象。
至“如今是知音已绝”的“绝”字,音调嘎然刹住,人物情绪猛然转折,从接着的“诗稿怎存”转入[正调流水],由于吸收了绍剧高亢奔放的音调轮廓,鲜明的节奏,唱腔显得悲怆、激愤。
王文娟的甩腔极具特色,句幅较长,委婉曲折,情深意长。
《孟丽君·游上林》是著名的王派唱段,风流皇帝察觉出孟丽君可能是女性,借邀她同游上林步步进逼。
女扮男装的孟丽君则处处留神巧与周旋。
为掩饰女性身份,增强阳刚之气,王文娟在唱腔中吸收了越剧著名老生吴小楼的某些旋律,唱法上也特别注重胸腔共鸣,喷口有力,吐字坚实,使音色变粗,音质变厚,这样很符合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
王派的流派传人有钱爱玉、周云娟、舒锦霞、单仰萍、洪瑛、俞建华、何炯华、王志萍、李敏、陈晓红、王桂萍、陈萍等。
总之越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在创作演出上,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化,二度创作更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进行大胆的探索。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希望越剧在今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