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
- 格式:doc
- 大小:2.46 MB
- 文档页数:6
中风后遗症中医医案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后患者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中风导致脑血供不足,气血运行障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不畅。
下面是一则中医医案,供参考:
主要症状:偏瘫,口眼歪斜,言语不清
诊断:中风后遗症
治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主方:活血化瘀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川芎6克,阿胶5克,当归10克,生地煎汤内服。
- 辅方:通络活血汤
组成:三七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川弓30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枸杞子1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 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可加减方药,以调理脏腑功能。
2. 针灸治疗:
- 选取穴位:足三里、合谷、涌泉、太溪等穴位;
- 针刺手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如缓刺、波罗针等;
- 针刺次数:每周3次,每次针刺20-30分钟;
- 针刺疗程:治疗至症状明显好转、功能恢复为止。
3. 中医推拿:
- 采用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和腧点,促进血液和气的循环,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
-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 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糖等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以上是一则中医医案,但请注意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是不同的,所以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好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
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
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
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
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中风后遗症期(stroke sequela,SS)包括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表现。
常规西医在调脂、稳定斑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阴阳不合、气血逆乱导致的中风发作,由于气血亏损、运化无力导致的气血瘀滞不散而瘀阻经脉,致筋骨无以濡养,造成肢体功能废用。
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感觉。
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抗凝治疗,但费用昂贵,治疗效果有限。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体力劳动减少,水液不化,日久导致气血逆乱、津血黏稠、瘀滞脑络而发病,治疗中风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滞、扶正补气为基本原则。
1现代医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研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认识。
中医学把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遗留后遗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都称作中风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运行于脉络中的气血升降失常,久而不通,则化为瘀血,阻塞于脉络,以致气不能统摄血,血不能载气运行,从而导致脑脉闭阻。
中医有“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理论,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脉络清窍,故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相关,并提出“脑髓阳生阴长”学说,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了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一、前言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中风后遗症是指患者在发病后遗留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
目前,中风后遗症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针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中医理论的中风后遗症良药治疗方案,旨在为广大中风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二、中医理论概述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遗症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等因素有关。
治疗中风后遗症,应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三、中风后遗症良药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原则:调和阴阳,活血化瘀,补益肝肾。
(2)方剂组成:①基础方: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地龙、牛膝、地黄。
②加减方: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如肢体瘫痪者,加桑枝、桂枝;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认知障碍者,加益智仁、石菖蒲;头晕目眩者,加天麻、钩藤;便秘者,加枳实、大黄。
(3)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
2. 针灸治疗(1)基本原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穴位选择:①主穴:百会、风池、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②配穴: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加减。
如肢体瘫痪者,加阳陵泉、环跳;言语不清者,加廉泉、通里;认知障碍者,加神门、太冲;头晕目眩者,加风池、太冲;便秘者,加天枢、大肠俞。
(3)操作方法:采用针刺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 推拿治疗(1)基本原则: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2)手法:揉、按、捏、拿、擦、摇等。
(3)操作方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4. 食疗(1)基本原则:补益肝肾,养血活血。
(2)食物选择:①肝肾阴虚者:枸杞子、菊花、桑椹、黑芝麻等。
②气血两虚者:红枣、桂圆、山药、核桃等。
③活血化瘀者:山楂、桃仁、红花、丹参等。
(3)用法:将食物煮汤或做成药膳,每日1剂。
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因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为主症.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临床表现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瘀、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1)、心肾阳虚型表现为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3)、气虚血瘀型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神疲乏力,面白少华,头晕心悸,血压偏高或不高,舌质淡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弦细。
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状况.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一般护理1 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 急性期要求在发病2周以内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档保护。
3 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并适当被动运动患肢与关节。
4 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时进行膀胱冲洗。
5 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病情观察1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 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临症施护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可遵医嘱针刺大椎穴或耳尖放血.2元气衰败者,可按摩腹部,突然出现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肢冷、脉微欲绝时,遵医嘱艾灸关元、百会、涌泉穴等救治。
第二十节半身不遂(中风、中风后遗症)一、概述:1、定义:是指患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或伴口眼歪斜,舌强语涩等症状的一种疾患。
它大多为中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后遗症,也可由于其他脑部疾病(如肿瘤)或外伤引起。
中风为常见病、多发病,且死亡率高,致残率也很高。
半身不遂又称偏瘫,古称偏枯。
它是一个症状,不是病名。
2、发病年龄:多见老年人,大部分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年青人多由脑外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引起。
3、脑部的血液供应:①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前2/3、基底神经节、间脑前2/3。
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小脑、脑干、间脑后1/3。
②椎动脉的分支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
颈内动脉的分支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眼动脉、后交通动脉等。
③大脑中动脉:它的分支有:皮质支(分布于大脑皮质)和中央支(又称豆纹动脉:主要营养内囊、尾状核、豆状核等处。
)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它们口径小,管壁薄,发出处距颈内动脉近,压力较高,所以在高血压病和动脉硬化的情况下,容易破裂出血,压迫内囊纤维,引起“三偏”症状。
另外,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为最易发生脑栓塞的动脉。
所以说中风好发的血管是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
④内囊:偏瘫是由内囊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
内囊为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它由上、下行传导束密集而成。
它是大脑皮质与其以下部位之间的交通要道。
在两侧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呈“》”与“《”形。
可分为三部:前部(额部):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
有额桥束通过。
膝部:有皮质脑干束通过。
后部(枕部):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有:皮质脊髓束(管运动,如损伤则引起运动功能障碍。
)、丘脑皮质束(管感觉,如损伤则引起感觉功能障碍。
)、枕颞桥束、听幅射、视幅射(如损伤则引起对侧同向偏盲。
)。
内囊的神经纤维密集,较小的病变即可产生严重的症状,即“三偏”: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所以说中风好发的部位是内囊。
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辨证治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口呙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口呙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而风动,血随气逆,上蒙清窍,从而出现是证。
中风后遗证患者,常常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施治,有明显效果。
一、半身不遂1.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偏枯不用,肢软乏力,面色萎黄,或见肢体麻木,舌淡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细弱。
当以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为治。
可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药取黄芪30克,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菖蒲、三七、水蛭、党参、伸筋草、桑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12.肝阳上亢型: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头痛头晕,面赤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滑。
当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为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取天麻、钩藤、山栀、牛膝、杜仲、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竹茹各10克,竹叶5克,石决明(先煎)30克。
二、语言不利1.风痰阻络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不遂,舌暗或见瘀点瘀斑,脉弦滑或涩。
当以祛风除痰,宣窍通络为治。
可选用解语丹加减,药取天麻、胆南星、天竺黄、远志、菖蒲、郁金、木香、大贝、前胡、竹茹、水蛭、地龙各10克。
2.肾精亏虚型:主要表现为舌强言蹇或音喑失语,肢体麻木或不遂,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
当以滋阴补肾,利窍开音为治。
可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取枸杞子、菊花、生熟地、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首乌、故纸、知母、黄精各10克。
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脑中风后遗症中医特色治疗个人观点:脑中风后遗症多见于脑出血,脑梗塞,脑栓塞等,其中,脑出血和大面积的脑梗死或多或少均可留下一些后遗症,这里有必要在提提脑出血病症:大于30-----50毫升的出血一般在急性期我不主张手术,注意是进行icu治疗方案。
临床评估风险,及病情发展情况。
稳定后,在采用保守治疗方案。
否则采用钻髅碎吸术或开髅术。
30毫升以下我们主张内科保守治疗。
对脑梗塞的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根据病人的病情,发病状况,体质,禁忌症,家属的经济情况和治疗要求,以及时间治疗窗,院方设备技术决定治疗方案。
1:pcpR血管内旋抽吸溶栓支架固定术。
设备技术经济要求较高。
2:尿激酶,链激酶,蚓激酶。
巴曲酶或重组纤维ra-t等治疗方法。
3:奥扎格雷。
阿司匹林等,4:扩管药的应用戊己可可碱。
尼莫地平等药物。
还有中药的针剂,例如:丹红,脉络宁。
清开灵,血塞通,灯盏花素等,疗效是肯定的。
中风分三期第一期,急性期。
急性期指的是发病以后的两周以内,发病两周以内就是急性期。
中脏腑这个昏迷的病人急性期最多一个月,就中经络的在两周以内,中脏腑的在一个月以内,这个病程期间叫急性期。
急性期的关键就是救命,你不抢救,不救命那病人死亡率很高的,这急性期的特点要救命当然怎么发挥中医的作用,我下面都要讲,中医能发挥作用在这个急性期。
第二期,恢复期第二个,恢复期。
恢复期就两周一个月以上到在半年以内,这个恢复期。
这个恢复期的主要的目的是降低他的致残率,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都是这个残废呀!所以恢复期的治疗的重点是降低他的致残率,这个致残率,这个阶段西医是没办法的全靠中医发挥优势,尤其这个作用针灸和锻炼,加上中药,这是很大的关键。
而且这个恢复呢一个月以内,一个月到三个月,叫他恢复一天一天可以恢复,所以治疗对路他的半身不遂,今天手指不能动也许明天就能动了,很快后遗症期就几乎就致残了。
他的后遗症有三个:一个是语言蹇涩,尤其出血或者梗阻在左半侧,左半侧因为语言中枢在左边,那就往往语言不利,最难恢复的就语言。
中医推拿科手法疗法在康复中的应用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推拿是通过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调节身体功能的目的。
推拿的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多种疗法和手法。
在现代康复医学中,推拿手法疗法在康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推拿手法在康复中的意义推拿手法作为一种特殊手法,通过对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刺激,改善气血循环,调整脏腑功能,起到治疗和康复作用。
它的具体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疏通经络:推拿手法通过对经络的刺激,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运行,改善气血循环。
2. 调节脏腑功能:通过手法的按摩、推拿、捏取等调节手法,能够刺激脏腑的功能,调整机体的内环境,改善某些疾病和症状。
3. 缓解疼痛:推拿手法能够刺激人体经络和穴位,减轻病理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痛苦状况。
4. 改善肌肉和关节功能:推拿手法可以改善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灵活性,改善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稳定性,对于某些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非常有益。
二、推拿手法在康复中的应用案例在康复医学中,推拿手法疗法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以几个典型的疾病为例进行说明。
1. 脊柱疾病:脊柱疾病包括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对颈椎、腰椎等部位的按摩和刺激,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压迫症状,缓解疼痛,并通过调整脊柱的对齐度,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2. 骨折康复:骨折后的康复往往需要恢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对骨折部位周围的肌肉和关节的刺激,增加软组织的灵活性,促进骨骼的愈合和重建,加快康复的进程。
3. 中风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包括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等。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对患者肢体的活动和肌肉的按摩来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改善肌肉的张力,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
三、推拿手法在康复中的注意事项在推拿手法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学术背景:推拿手法是一门专业的技术,需要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摘要:一、中医对中风后遗症的认识1.中风的定义及病因2.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二、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1.针灸疗法2.中医药疗法3.推拿按摩疗法三、验案分析1.病例一a.患者基本情况b.治疗方法及效果2.病例二a.患者基本情况b.治疗方法及效果四、中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1.优势a.疗效显著b.副作用较小c.注重个体差异2.局限a.治疗周期较长b.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正文: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验案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因主要与脑血管破裂或栓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有关。
中风后遗症是指在中风发病后,患者留下的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中医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本文将结合验案分析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及优势。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医药疗法和推拿按摩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的。
中医药疗法则是通过服用中药,调整患者的体质,促使机能恢复。
推拿按摩疗法则是通过手法按摩,舒筋活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以下为两则验案分析:病例一:患者,男,5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就诊。
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治疗方法为针灸加中医药。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左侧肢体力量明显改善,言语清晰度提高。
病例二:患者,女,62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记忆力下降就诊。
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治疗方法为针灸加推拿按摩。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右侧肢体活动能力恢复,记忆力得到改善。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显著的优势,如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注重个体差异等。
然而,中医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患者积极配合等。
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
中医推拿治疗疗中风后遗症在多年的推拿临床中,笔者经验认为治疗中风病的最佳时期为中风病的恢复期。
确切的说,中经络应在15天以后治疗,中脏腑应在30天后治疗。
此为最佳的治疗时间。
因为此时病人机体最需要的是尽快建立起血栓区周围的侧支循环系统。
此时进行推拿按摩治疗可扩张血管,促进气血运行,使治疗药物吸收速度加快,从而使侧支循环系统得以尽快建立。
但此时所采用的推拿手法宜轻而不宜重,而后遗症期的治疗手法宜用中力或重力为好。
以下为本人推拿治疗中风病的具体手法,分为头颈部、背腰部臀腿部和上肢部的推拿手法共四部分。
1、头颈部的治疗手法 1.1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手拇指沿肩上线由内向外反复点压揉拨5-8次,然后医者在颈部两侧做常规推拿按摩手法。
如拿法、揉法、滚法、摩法、捏法等。
然后在用双掌挤压法挤压颈部两侧的肌肉从大椎穴至风池穴。
1.2在头部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沿头部经脉线由前至后循经按摩。
可采用压法、点法、按法、揉法、钳行捏拿法、干梳头法、抓球法等。
点按上星、百会、四神聪、护脑、风池、风府等穴位。
其中,对双风池、风府三穴进行重点的长时间的点、压、揉颤等手法按摩。
在患者可接受的情况下,手法宜重,指力直达于颅内。
具体手法如下:点压风府穴时,
用力方向朝向上星穴:对左右风池穴,用力方向应分别朝向对侧的额角。
此手法对疏通经络和扩张脑血管,建立脑部的侧支循环系统可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这一手法本人称为封三风法,这也是本人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法的重点特色。
此处按摩时间宜长,10分钟左右为好。
2、背腰部的治疗手法 2.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侧,先在患者背部沿督脉与膀胱经由上至下施行直推、以反向两肋侧的分推,每个动作施术5-8次。
2.2依膀胱经循行方向施行掌揉法、搓擦法、摩法、肘揉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大面积的宏观调整治疗。
2.3用拿脊法在脊柱两侧膀胱经线施术。
双手在脊柱两侧四指在前拇指在后拿住皮肤,在腰部由下至上施行捏拿,直至肩部为止。
也可在向上捏拿的同时配合提拿法。
方法是每向上捏拿四寸左右即向空中提拿1次,交替进行。
施术时,手法力度适中。
不可暴力施术。
也可采用两手在一侧膀胱经同时使用,再左右交替治疗。
2.4压脊法医者右手无名指、小指弯曲。
拇指压于指背侧上形成空拳,食、中二指呈勾状,用第二指骨背侧面按压在脊柱两侧的皮肤上,由上至下点压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施术8-10次,力度由轻至重。
如患者体型过于肥胖,医者可将左手按于右手背上帮助用力。
医者也可采用双手拇指压脊法。
在脊柱两侧进行治疗。
2.5颤掌压脊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侧,医者用单掌或双掌压在患者的脊柱上,从上至下,边颤边压边
强直。
4、上肢部的治疗手法在患者上肢部采用常规手法按摩。
可用推、揉、压拿搓、擦滚等手法,点压肩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并屈曲肘关节:上举上臂(活动肩关节),环转摇臂以防止久病不动造成肩关节周围炎。
到此中风病的推拿治疗就全部接束。
患者结束治疗以后先不要下地。
在床上休息10分钟为好。
患者回家以后在床上躺着要多做登空动作和活动肩肘关关节。
以加强锻练。
待能下地以后,还要练习多走路。
还要手握橡胶圈锻练手部的握力,再用手拿筷子练习加小木块或小木棍的方法,以锻炼手部的活动能力,尽可能的多做功能锻炼。
可达到更好的恢复效果。
5、典型病例刘某,男,55岁,2007年11月前来就诊,患者就诊时已经丧失了自由行动能力。
病人主述:半月前夜间起夜时摔倒,交发痰病,半边身体不听使唤。
临床检查:患者口歪眼斜,言语含混不清,但神志尚还清楚,膝反射阳性,足跞趾背伸力检查阳性:手握力检查阳性。
对指试验阳性。
右侧肢体瘫痪不能动,CT检查见患者左侧大脑半球有血栓形成。
经过医院20天的药物治疗以后,稍有好转,然后来我诊所就诊,诊断为中经络型中风病。
治疗方案:①采用手法按摩,可用推、揉、捏、拿、搓擦、敲击法等常规按摩手法进行推拿。
施术部位在全头及颈部,双肩部及右侧患病的半边肢体。
常用穴位:印堂、鱼腰、四白、太阳:迎香、人中、地仓)廉泉、百会、肩井穴及患病肢体上的常用穴位都
可选用。
②重点治疗部位是头颈肩部。
要在双风池、哑门、风府穴处多做点压揉颤手法、三穴滑揉点颤法、封三风法。
此法操作要领:点颤风池时,发力方向应朝向对侧额角,点颤风府时,发力方向要朝向前额的督脉线与发际之交点,每次做15分钟。
开始时手法轻一些,然后逐渐加大手法的力度。
③要在患者各关节部位进行屈伸的活动,以防止关节发生粘连强直。
嘱患者多做握橡胶圈、用筷子夹物品的活动。
多走路、多活动加强肢体锻炼。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该患者已经迭到基本痊愈。
康复标准:口歪眼斜消失,语言功能恢复正常,手握力恢复。
但仍力弱不如健侧,下肢恢复得很好,已经达到完全正常,生活自主能力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病例二:王某,女。
70岁,2005年3月前来就诊,病人主述,病人在2002年2月发病的,发病前曾多次出现上眼睑下垂。
口角歪斜。
言语含糊不清,每次出现的时间不同,有时仅出现几秒钟。
也有发病超过1分钟的时候。
几个月后。
在2月份白天时突然发病,发病时突然摔倒,昏迷不醒。
48小时后CT检查发现左侧脑部有血栓形成。
1个月后出院,采我诊所就诊。
临床检查:患者神志清楚,语言清晰,走路时点脚跛行,手及上肢萎软无力,上肢不能前举,握力试验阳性。
对指试验阳性。
闭嘴鼓气试验阳性,足霹趾背伸力检查试验阳性。
治疗方案与病例一相同。
治疗1个月后,走路跛行消失,手握力检查好转,上臂可抬举过肩达1300。
对指
实验阴性但无力。
3个月后,走路强健有力,手握力基本正常,对指实验正常,各部关节功能活动都已恢复正常,患者机体功能活动已恢复到病前状态。
建议患者日后加强锻炼,长期服药。
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