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史记战国策的文学常识整理,高中语文左传史记战国策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可下载打印版
- 格式:pdf
- 大小:584.69 KB
- 文档页数:20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高中语文古代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书。
3、《五经》是儒家经典《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有“微言大义”之说。
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经已失传。
4、《诸于集成》一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墨阴阳、道、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的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5、《楚辞》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6、《春秋》相传为孔子所编撰,后由鲁国史官左丘明为之作传,全名叫《左氏春秋传》,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即公元前772年—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国语》是一部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
西汉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另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史书,共十二国策33篇。
8、《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干多年的历史,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共四个部分组成。
《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四史”。
10、根据著作名称列出两篇课文:《左传》:《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子鱼论战》。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唐睢不辱使命》、《画蛇添足》。
《史记》:《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垓下之围》。
《诗经》:《伐檀》、《硕鼠》、《关睢》、《蒹葭》。
《楚辞》:《国殇》、《离骚》。
高中语文必备文学常识总结01必修一:文学常识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人物篇《战国策》1.连横派的代表是苏秦,合纵派的代表是张仪。
2.《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定的。
《史记》《汉书》3.司马迁实现了父亲司马谈的遗愿,写成了《史记》。
4.司马迁因为给投降匈奴的李陵说好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5.孔子是在周末官守散失时代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司马迁是秦火以后第一个保存文献的人。
6.司马迁窃比孔子,他的书《史记》则窃比《春秋》。
7.班固生在河西;那时父亲班彪避乱在那里。
班固有弟班超,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
8.窦宪在出塞三千多里外的燕然山上刻石纪功,教班固作铭。
这是著名的大手笔。
窦宪谋杀皇帝失败,班固受牵连入狱,最后死在狱中。
9.班固死后,《汉书》的稿子很散乱。
他的妹子班昭也是高才博学,嫁给曹世叔,世叔早死,她的节行并为人所重。
当时称为曹大家。
这时候她奉诏整理哥哥的书;并有高才郎官十人,从她研究这部书——经学大师扶风马融,就在这十人里。
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还未完成,她和马融的哥哥马续参考皇家藏书,将这些篇写定,这也是奉诏办的。
(注意:曹大家指的是班昭,不是曹世叔)《诸子》10.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
11.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12.孔子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
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
13.孔子以后,儒家还出了两位大师,孟子和荀子。
孟子说人性是善的,荀子说人性是恶的。
孟子反对功利,荀子却注重功利。
孟子注重圣王的道德,荀子注重圣王的威权。
14.墨家的创始者墨翟,出于武士。
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作“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
15.杨朱(一毛不拔)是道家的先锋,主张避世。
但世事变化无穷,避世未必就能避害,杨朱的教义到这里却穷了。
老子、庄子的学说似乎便是从这里出发,加以扩充的。
16.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
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
高中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
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
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
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
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
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2必修二《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
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左传》《战国策》《史记》的语言及其它作为高中生,对《左传》《战国策》《史记》并不陌生。
因为学过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就选自《战国策》;《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就选自《史记》。
通过学习,大家对上述三部传世经典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读读此文,对拓展视野,加深认识,形成知识系统,大有裨益。
1.《左传》和“春秋三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属“春秋三传”之一。
“春秋三传”中的“春秋”,是历史的意思。
在我国商、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季,后来才增加冬夏而成四季,所以人们就用春秋指一年。
历史是一年一年地记载的,所以引申为历史。
古时帝王身边设有史官,分左史、右史。
右史负责记载帝王的言论。
左史负责记录帝王的行动,大事记在“策”里,小事记在“简”中。
历史就是根据这些简策编写的。
现存的《春秋》也是根据这些简策而编成的鲁国编年史。
《春秋》像大事记一样,写得十分简约,说是通过一字一词来表示褒贬的,这就是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但是,对读者来说,那是不容易领会的。
于是就出现了解说《春秋》的书:一部是《左传》,一部是《公羊传》,一部是《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传”即解说的意思。
《谷梁传》的作者系鲁人谷梁俶,《公羊传》的作者系齐人公羊高。
这两部书主要是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是一种理论性的说明,文学价值较差。
《左传》的作者是鲁国太史左丘明。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不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到了汉朝刘歆才把它按年份散附在《春秋》经文之后,成了《春秋左氏传》,变为解说《春秋》的书。
《左传》以鲁史为线索,以鲁国十二个国君的谥号为次序,起自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地记叙了春秋二百五十多年间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历法、天文、风俗等情况。
这是一部典范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
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整理一、中国古代文学(一)、先秦文学1、上古神话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季氏》《荷》)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庖丁解牛》)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劝学》)⑦韩非子,法家。
著《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察今》)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A、《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
“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
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
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
又称贾长沙,贾太傅。
著《新书》十卷。
《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第一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烛之武退秦师》Ⅰ、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了)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夫晋, 何厌之有(“厌”通“餍”, 饱、满足)秦伯说(“说”通“悦”, 高兴)失其所与, 不知(“知”通“智”, 明智)二、古今异义:⒈敢以烦执事古义: 对对方的敬称今义: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⒊行李之往来古义: 出使的人今义: 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 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⒈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秦军南驻军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以……为疆界与郑人盟结盟⒉名词作壮语:夜缒而出在夜间朝济而夕设版焉朝: 在早上;夕: 在晚上既东封郑向东⒊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君亦无所害损害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年轻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以乱易整, 不武乱: 混乱相攻;整: 联合一致四、特殊句式:⒈省略句:⑴省主语辞曰许之夜缒而出……⑵省宾语敢以烦执事……⑶省介词“于”晋军函陵, 秦军南……⒉倒装句: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宾语前置夫晋, 何厌之有?⒊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蔽之, 不仁⒋固定句式:焉……(为什么要……、何必……)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五、一词多义: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说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文体余悲之, 且曰: 若毒之乎: 你秦伯说, 与郑人盟: 通“悦”, 高兴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 推辞言语粗鄙: 粗俗辞停数日, 辞去: 告别鄙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浅陋人微言轻: 轻微辍耕之垄上: 到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 代词, 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但微颔之: 稍微是寡人之过也: 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主谓之间济朝济而夕设版焉: 扶助敝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扶危济困: 渡河敝帚自珍: 破遂率子孙负担者三夫: 成年男子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 因为夫夫晋, 何厌之有: 发语词, 无义以若亡郑以陪邻: 连词, 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那、那个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 介词, 用许之: 答应与秦伯说, 与郑人盟: 介词, 同、跟杂然相许:赞成、赞同失其所与, 不知:结交、亲附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约计的数量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表示处所问渠哪得清如许: 如此这样Ⅱ、文学常识⒈《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文学常识知识点(一)1.在先秦作品中,“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哪部作品的艺术特点?答:《诗经》2.《诗经》收录的是什么年代的作品,共多少篇?答:《诗经》收录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共305篇。
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答:《离骚》作者屈原4.屈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答:《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5.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哪种新的诗歌样式?答:楚辞6.先秦时期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哪几部?答:主要有三部:《左传》、《国语》、《战国策》7.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哪一部?答:《左传》8.《汉书》、《左传》、《论语》和《国语》,哪个属于语录体散文集?答:《论语》9.《战国策》这部历史著作采用的是什么体例?答:国别体10.秦代李斯的代表作品是哪篇?答:《谏逐客书》11.《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是什么身份?答:门客12.《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所指斥的对象是谁?答:共叔段13.“汉赋四大家”是哪四位?答:司马相如,班固,杨雄,张衡14.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先河的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答:《史记》,作者司马迁1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是哪部作品,作者是谁?答:《汉书·艺文志》,作者班固16.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的诗集是哪部作品,编者是谁?答:《乐府诗集》,编者是宋代的郭茂倩17.被后人誉为“五言之冠冕”的是哪部作品?答:汉末文人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18.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什么特色?答:多写五言诗,抒发了忧国治世的愿望,作品具有“慷慨悲凉”之气,被誉为“建安风骨”。
19.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是谁?答:陶渊明20.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人是指哪一位?答:王维21.鲍照诗作风格劲健,富有文采,他对哪种诗体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答:七言诗22.“永明体”具有怎样的特色,是谁创造的?答:“永明体”讲究声律和对仗,是沈约、谢朓等人创造的。
左传高考知识点汇总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迁。
对于高考来说,左传的知识点作为重要的历史考点之一,常常出现在考试题中。
本文将就左传一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左传的作者左传是由左丘明所撰写,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期,共有74篇。
左丘明是一位智勇双全的鲁国大夫,他借左传一书记录了鲁国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他对鲁国的忠诚与担当。
二、左传的内容1. 鲁国的政治斗争与变迁左传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斗争与变迁。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僖公七年》、《宣公十三年》等篇章,这些篇章中记录了不同时期鲁国的政治形势、统治者的政策以及诸侯间的外交关系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些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鲁国的兴衰以及贤臣良将的出现与作用等。
2. 社会风俗与礼乐制度左传还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的社会风俗与礼乐制度。
如《昭公十一年》、《襄公二十四年》等篇章,记载了鲁国贵族的仪式、宴会、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
同时,左传还对礼乐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宗庙祭祀、乐舞演奏等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和文化特点。
3. 军事战争与外交左传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战争与外交的记录,这些篇章反映了当时诸侯间的相争与外交斡旋。
这些篇章包括《襄公二十一年》、《共公四年》等,通过对这些篇章的研读,可以了解到当时军事战争的形式、鲁国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诸侯联盟的形成与变化等。
4. 名臣良将的形象塑造左传中还塑造了一批名臣良将的形象,如管仲、隐公、鲍叔牙等。
这些篇章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和言论的记录,展示了这些人物在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才能与智慧。
通过研读这些篇章,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到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三、左传的意义与价值左传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经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首先,左传是我们了解春秋时期历史的主要史料之一,通过研读左传,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掌握更多历史知识。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化常识第一册: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男爵等还真不是西方独有的,我们周朝就开始了。
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总体就是分封的土地多,人口多,相应名号也就高了。
3.子:古代对男子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国君、诸侯别称:比如春秋后期燕国通过兼并,土地也多了,但是一般称呼还是燕侯。
但是春秋后期周天子没什么地位,后期礼器乐崩,就是各诸侯礼仪、用的器物、奏的音乐都比较混乱,好多都用天子的,所以称呼也就混乱了。
到春秋后期,称呼大国国主公也行,也可以按照最初周天子分封的爵位称呼。
还有比如吴王夫差、楚庄王等,就是因为这些当时认为是蛮夷部落,周天子没有分封,自称为王的。
战国后期,大部分诸侯都自立为王,这个王不同于春秋时期的王。
有些时候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的意思。
比如晋国是公,称侯的就是说他是诸侯。
楚国没被封,叫王也不合适,经常就其他国家拜访就称呼楚侯。
5.执事:办事的官员,文中可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6.《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