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战国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结合作品论析《左传》的叙事艺术和《战国策》的人物描写。
《左传》的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左传》以史事为基础,注重客观而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述,充分呈现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背后的政治动机。
2.对比和对话的运用:《左传》通过对比和对话的手法,表达了作为史官的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解读和思考。
对比和对话既可以突出悖论和矛盾,也可以展现不同观点和思考方式,使叙述更加鲜活有趣。
3.纠错和评价的目的:作为各国史官,作者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作者的评价和政治思考,传达了对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深刻体察,凸显了作者的价值观和思想。
《战国策》的人物描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战国策》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他们的思考、决策和行为。
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动机、情感和思想。
2.多维度的人物形象:《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多维度,各具特色。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和言语等方面的描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和生动。
3.政治和道德的思考:《战国策》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写,体现了对政治和道德的思考。
它通过对人物的表现和政治故事的展开,传达了对权谋、忠诚、仁爱等方面的思考,展现了人物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抉择和挣扎。
综上所述,《左传》通过客观而详实的叙述、对比和对话的运用,以及纠错和评价的目的,展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
而《战国策》则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多维度的人物形象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彰显了其优秀的人物描写。
这些方面使得《左传》和《战国策》在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左传人物与战国策人物比较——烛之武 VS 触龙《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
有些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其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另外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以及善于辞令的外交家,如烛之武、宫之奇,等等。
《战国策》: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描写人物,以极少的笔墨,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描写,展示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
尤其是作者笔下的外交人物更为突出。
他们或语挟风雷,慷慨陈辞于大国之间,或委婉机智,从容游说于诸王之中,论理叙事,进退有节,出色完成外交使命。
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
且所写的人物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不少是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有排难解纷而无所取的“天下之士”,如鲁仲连的义不帝秦。
也有意在收买人心、焚卷“示义”的冯谖(齐策四);敢于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
如唐且的“布衣之怒”(魏策四);还从侧面揭露统治阶级女性固宠的斗争和宫闱的丑行,如郑袖的谗害魏美人(楚策四)以及善于劝说的辞令家,如触龙,邹忌。
等等。
比较:《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反映了战国时代各种历史人物的精神面貌。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另外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的说辞,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1)在陈说方式上,《左》以理服人,《战》以声势夺人;(2)在陈说内容上,《左》持之有故,信而可征,《战》则间杂鄙俚;(3)在陈说态度上,《左》言辞恳切,彬彬有礼,《战》巧言令色。
《左传》与《战国策》的区别《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一、性质方面:《左传》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它虽然是对《春秋》的解说,但它。
有相对的独立性,采用了《春秋》编年体的形式,而专以记述史事成书。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思想和活动的著作,是一部分国记述战国事迹的史料汇编,属于国别体杂史。
二、语言方面:《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
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是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与句外。
”(《史通》卷六《叙事》)《战国策》的语言带有明显的纵横家的色彩,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三、人物塑造方面:《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
《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
演练方阵一、作品《左传》《战国策》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___________史书。
其中《唐雎不辱使命》记叙的是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情况。
强大的秦国企图用“___________”的骗局获取弱小的安陵的国土,唐雎在与秦王的交锋中毫不示弱,以“___________”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战胜秦国。
2.《战国策》是一部___________史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由汉代___________根据战国史编校整理成书。
《战国策》善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这一特点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
二、重点文言文(一)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题目甲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躬为调药。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第39讲:作品《左传》《战国策》及重点文言文文言文也很重要的!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舍:驻扎休息。
②课:督促。
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
此处指练兵。
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⑤徇:示众。
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
左传和战国策的区别《左传》和《战国策》是中国古代两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它们分别记录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然而,它们之间存在一些显著的区别。
一、成书时间和背景不同《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依据鲁国的史料,同时参考其他诸侯国的史料编写而成。
而《战国策》则是一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其中不少篇章由当时著名的策士、游说之辞整理而成。
二、内容及风格不同《左传》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其记述风格以叙事为主,注重历史的客观性,同时兼有评论和注释。
其叙事方式多采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左传》还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相比之下,《战国策》则更注重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其记述风格以策士的游说之辞为主,充满了辩论和说服的色彩。
这些策士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谋略来游说各国君主,劝其采纳他们的建议,从而达成自己的目的。
因此,《战国策》更加强调说理和逻辑推理,其文风也更加华丽、雄辩。
三、史学价值和影响不同《左传》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它不仅提供了春秋时期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此外,《左传》还对古代中国的史学理论、叙事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作之一。
而《战国策》则在中国古代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战国时期大量的历史资料,还通过展现策士们的游说之辞和谋略思维,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思想变革。
此外,《战国策》中的不少篇章还涉及到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
四、文学价值不同《左传》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品。
实用文档语言方面:《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辞令,记事叙述完整,文笔严密;记言委婉动听,措辞有力。
《战国策》最突出的是宣扬纵横家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强调游士的作用。
文章也反映“士”的特点:出言无所顾忌,放言无惮;情感真实,贴近生活;气势雄壮,纵横驰骋;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左传》的辞令十分优美, 说理透辟,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前人将《左传》这个特点称之为行人辞令之美,但是,《左传》受编年体影响,为了寻求事件的戏剧性、情节的联贯性而大量运用严谨、后重的词语,从而道德意味浓厚,艺术趣味只能次之。
而《战国策》则语言流畅犀利,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
它的叙事更生动、更曲折、更波澜迭起、更扣人心弦。
一扫《左传》的古朴、典雅、厚重而代之以新鲜、活泼、浪漫。
《战国策》是策士之言,讲究铺张夸饰,文笔酣畅淋漓、富于变化,往往以气势和辞采取胜,表现出典型的纵横家文风。
叙事状物,置地有声;议论说理,气势恢宏。
大量运用夸张、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文章气势和语言的力量。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中,第一段苏秦的说辞,对偶句、排比句叠出,大肆铺叙夸张秦国的地势、物势、政势、军势、民势,句式短促,整中有变,声调铿锵和谐,词锋雄辩犀利,造成了咄咄逼人的气势,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这与《左传》行文辞令所表现出来的委婉曲折的特点有很大区别。
虽说《左传》和《战国策》有着很多相异之处,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它们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一页,需要我们携手去发扬光大。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2010-11-10 18:04左传与战国策的语言特色对比最佳答案①《战国策》的主要倾向代表了战国纵横游士的思想,内容不再受旧道德观念的束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孝"、"廉"、"信"这些道德观念作了大胆的否定。
这与《左传》以儒家为主的思想显然不同。
②在人物塑造方面,《左传》重在塑造仁厚纯正的政治家形象,而《战国策》则为那些追求个人功名富贵的利己主义者立传。
③在风格上,《战国策》的文风驰骋纵横,驰说云涌,充分表现了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而《左传》是曲折的历史记事或委婉的外交辞令,风格委婉曲折。
左传与战国策的语法不同之同《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宋时已有缺佚,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记述战国时事,定名《战国纵横家书》,与本书内容相似。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外交辞令——兼谈春秋战国的社会心态《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诸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
居为《春秋》三传之首,是主流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
既然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涉,便少不了外交官间的唇枪舌战,少不了精彩的外交辞令。
《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逻辑之谨严、道理之明晰、辞采之华瞻、委实让人叹为观止,有着极为动人的感染力。
无论是在敌强我弱,还是在敌胜我败,甚至是在订立城下之盟,身为俘虏之时,外交官都能巧妙地使自己的说辞入情入理,起到折冲樽俎、消弭战祸的作用。
它不但反映了春秋时代复杂严峻的政治形势和机巧微妙的外交活动,同时又表现了春秋时代外交场合那种彬彬有礼的风尚和高度的语言技巧。
先看其中的两个外交事例。
在《秦晋殽之战》中,秦军在盂明、西乞、白乙的率领下浩浩荡荡过周及滑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偶遇,他急中生智,送牛犒师,并用略带欢迎的口吻说出了弦外之音:“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不腆敞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弦高这一番话,表面上在犒劳秦师,实际上是在警告秦军休要轻举妄动;表面上是说为秦师提供粮草,做好保已工作,实际上是告诉他们郑国已经作好了应战的充分准备。
郑穆公接到弦高报信后,派使者到客馆看视,知道了秦客已收拾好车子,磨好兵器,喂饱马匹而枕戈待旦,于是郑穆公又派大夫皇武子去客馆辞谢秦客。
皇武子绵里藏针、巧揭实质,用挽留式的语言下达了使对方非走不可的逐客令:“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这一番辞令,表面上句句是颇具歉意,恭敬协商的客气话,实际上却句句带刺,嘲讽与谴责双管齐下的逐客令;表面上显得热情好客,实际上却表现了对他们的无限憎恶。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注释-战国策全文及译文《战国策》,又称《国策》,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之称,是从当时鲁国编年史《春秋》一书而得名的。
“战国”一词,虽然在战国时代已有,但只是用来指称当时的七大强国。
不过汉人也有称战国的,如刘向。
又因为《战国策》经过西汉刘向的整理命名之后,“战国”作为继春秋之后一个时代的名称,遂为后代学者所共认。
《战国策》在未经整理校定之前,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整理校定之前,《战国策》卷帙颇为混乱,文字错讹甚多。
西汉刘向就中秘所藏之书,以国分别,以时相次,去其重复,校成定本,分东周、西周、秦、楚、齐、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合为三十三篇,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史书,但却不是一部信史。
它虽是分国记事,但不像《左传》那样按照编年的次序记载历史,与其说它是一部国别史,毋宁说它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的汇编。
不过,尽管《战国策》非信史,这部奇书却为我们描绘出战国时代纵横捭阖的时代风貌与瑰丽恣肆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赤裸裸地宣扬重利轻义的价值观与鄙视传统的行为准则。
战国时期的纵横策士,并非有始终如一的政治主张,当然更谈不上信仰。
纵横之术,不过是他们猎取富贵功名的工具。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虽使出浑身解数而惠王不用。
在秦国碰了一鼻子灰,苏秦回到家里又受到家里人的冷落,此时他说的一句话,颇能揭示当时的心态:“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秦策—》)“求取卿相之尊”,就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顽强进取的力量。
苏秦感叹:“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势位富贵”是他的最高理想。
同样的像张仪,尽管不断受挫,但“舌在足矣”,支持他的也是要猎取“势位富贵”。
纵横策士以追求富贵作为自己的理想,以有利可图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公开打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的旗帜。
四.《左转》和《战国策》
1. 《左转》著者、成书年代:
春秋三转,传——儒家用来解释经典的文字(阐明经义),《春秋左氏传》鲁国左丘明、《春秋共羊传》齐国公羊高、《春秋谷梁传》鲁国谷梁赤,成书年代在战国—西汉。
2. 《左转》注本:
1) 经与传本是分开的,古人称“别本单行”。
2) 西晋•杜预着《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左传》的内容逐年附于《春秋》的后面,同时为经和传作注。
3) 杜预《春秋序》:“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符,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名曰《经传集解》。
”唐•孔颖达在杜注基础上作《春秋左传正义》。
4)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
5) 《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中华书局,1987
6) 《左传选》,徐中舒编着,中华书局,1963
7)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 《左转》体例和特点:
1) 共18万字,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记录了当时各方面的历史: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
2) (唐)刘知几《史通》:“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
3) 语言:简明生动精确。
4) 文学价值:文笔简练,善于叙事和刻画人物,战争场面生动,外交辞令出色。
5) 内容:记述《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重大事件。
6) 史料价值:兼记各国,大小通吃,系统详实。
科目:中国文学史作业:《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班姓名:周全鹏学号:22教师:李老师《左传》和《战国策》的比较研究春秋末战国初,各国士大夫或游士说客的言论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活动作为主要内容而记载的文章如雨后春笋。
《左传》和《战国策》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了。
同时这两部书都是我过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起到了很高的奠基作用。
在对社会和文学的发展影响应该说各有其特点,在研究上我支持张寅关于《左传》和《战国策》的研究说辞,比较支持张宏文的理论说法。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左传侧重反映了春秋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一、在叙事描写上《左传》最为擅长的是描写战争,叙事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情节也紧张动人,故事性强。
如《烛之武退秦师》,它不仅叙述了事情起因——晋秦围郑,也叙述了郑伯请求烛之武出使秦,烛之武如何用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晋国也撤兵而使郑安宁的过程,故事情节完整。
又如《曹刿论战》,虽人物、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叙述仍是脉络连贯,条理井然,事件也环环相扣,情节也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战前的背景、布局、力量的对比、人心的背向及战后的反应等方面来反映战争,使读者能更好地感悟出战争胜败的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文中详写论,略写战,目的在于突出人心的背向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左传》每一篇文章都是层次分明,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但表达方式上以叙为主,文学色彩味不够浓。
《战国策》比起《左传》来,叙事明快,铺陈贴切。
作者不但善于运用环境气氛来渲染、烘托人物,还出现生动、细腻、传神的人物神态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
通过阅读作品,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写人、记言方面有何异同?答:不同:叙事:一、《左传》:1.《左传》发展了《春秋》的笔法,不在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表现起道德评价。
2.《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
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3.《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如“宣公三年”。
4.《左传》叙事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
其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深入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
城濮之战的介绍等。
5《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如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是“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6《左传》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是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
二、《国语》:《国语》是一部国别史。
以记言为主。
《国语》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
把重点放在大量的议论文字上。
但《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如《晋语》前四卷对晋献公诸子争位的叙述,展示了春秋时期一场复杂政治斗争的生动画卷,描绘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反应了《国语》叙事的成就。
三、《战国策》1.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的达到辩说的目的。
《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从切身的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
2.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说辩的说服力。
“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
写人:《左传》1.《左传》由于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时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时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郑庄公、晋文公等。
2. 《左传》广泛的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一书,丰富多彩。
其主要内容是记载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及言论。
它本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看有着显著特点。
首先是记叙历史事件时不是平铺直叙,毫无选择,而是抓住事件中的重要环节着力描写,使所叙之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如“赵盾弑君”事件是由情节异常紧张、变化莫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使所叙之事既有历史的真实,又有传奇的色彩。
其次,《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
描写战争不只是简单地写军事斗争,而是把它与政治经济外交联系起来写,并且能够抓住每次战争的特点写得千姿百态,绝少雷同。
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等。
第二,《左传》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几乎都是以鲜明的面目出现,或善良、或正直、或阴险、或邪恶,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通过对郑庄公兄弟母子间矛盾斗争发展过程的入微刻画,表现了郑庄公阴险虚伪的丑恶面目。
《左传》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辞令十分优美,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括,却含义丰富。
特别是其中选择性地收录了不少外交官精彩的外交语言,也为它增添了光彩。
”《左传》中大量辞令妙品,形成了这部古代历史散文巨著的一大艺术成就,《烛之武退秦师》就是其中一篇代表作,烛之武的说辞,是全文的中心部分。
其一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秦国利害着想,保郑对秦有利,忘郑对秦不利,反而有害。
其二是离间秦晋之间的关系,力图使秦晋联盟瓦解,利用矛盾解除郑国危机“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收焉取之?”烛之武连用两个反问,从晋国对秦国的威胁上,用必然之理来劝说秦穆公。
他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看出秦晋两国都争霸天下,秦穆公不会眼看着晋国吞并郑国,造成对自己的威胁。
烛之武抓住秦穆公这个心理,机智巧妙说服其退师,“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烛之武的说辞不仅注意有理有利有节,而且更注意语言的逻辑力量、感染力量、说服力量。
在游说秦穆公的过程中,毫无惧色,态度不卑不亢,措辞委婉得体,采用对比、设问、推理、援引事实、挑拨离间等手段,陈之以理,晓之以害,最终使其大悦而退军。
全文不足三百字,却用简练的语言记载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
通过外交辞令,刻画了一个富有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擅长辞令的老臣形象。
烛之武的分析有理有据,一层深入一层,条理层次十分清晰。
且说理透彻,善于辞令,不愧是一篇辞令妙品。
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
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叙事曲折细致富于故事性。
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
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
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