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8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两大板块。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岩石的类型、成因和特征,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从而提升对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表环境变化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常见的岩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岩石的成因、分类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较为抽象的知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复杂的地理过程和原理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自然奥秘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知识的抽象性而产生畏难情绪。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组成,掌握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类型。
(2)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能绘制简单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绘制示意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类型。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教学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一、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特点: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自然界已发现的矿物达3000多种,常见的有五六十种,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3.矿物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基本存在形式。
绝大名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二)岩石1.岩石概念: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2.岩石按照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的主要分布(1)岩浆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最主要的成分是SiO2;(2)沉积岩仅占地壳质量的5%,但分布十分广泛;在大陆部分有75%的面积出露沉积岩;(3)变质岩分布广泛。
太古宙地层大都是变质程度很深的岩石。
二、岩石转化与岩石圈物质循环➢(一)岩石转化原生物质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新的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经生成的沉积岩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经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岩浆➢(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常见岩石圈物质循环关联图如下:➢(三)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1.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进行,一定要读准箭头的指向(1)岩浆:“三进一出”。
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源于岩浆,岩浆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归宿,三类岩石都可转化为岩浆。
(2)岩浆岩:“一进三出”。
岩浆岩可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也能转化为岩浆,而只有岩浆能生成岩浆岩。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①变质岩能转化为岩浆和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能转化为变质岩。
①沉积岩能转化为岩浆和变质岩,变质岩和岩浆岩能转化为沉积岩。
2.判断箭头的地质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主要是外力作用。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一、引言。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岩石圈中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
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 岩石的分类。
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它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地表或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2. 矿物的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种类有几千种,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硅灰石等,它们在地球的岩石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两大类。
岩石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形成是指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火成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岩石颗粒发生了结晶变化,形成了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核心素养目标】1.利用岩石标本、示意图、计算机模拟动画等,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基本特征,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
【学习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基本特征。
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学案教学、合作学习、观察法等【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泰山景观视频,为本节课学习进行铺垫。
导入时展示五岳位置图及泰山岩石图片,既让学生对泰山的位置进行区域认知,又加深了学生对泰山岩石的直观印象。
教师:泰山自古以来就被我们中华文明赋予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重于泰山”、“稳如泰山”等等。
那么泰山有那些岩石组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教师:出示课标及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课堂探究一】目标一岩石圈的组成1. 岩浆岩教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岩石圈按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岩石。
那么泰山主要由哪一类岩石组成?它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填空总结泰山主体岩石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学生:展示答案泰山的主体岩石是花岗岩,它是由地下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侵入,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随着深度变浅,温度减低,岩浆逐渐冷却凝固形成。
正是由于泰山花岗岩坚硬致密的特点,使泰山石成为闻名天下的建筑材料。
教师:结合动画模拟讲解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及其特征。
学生:整理岩浆岩的类型、特征及成因。
2. 变质岩教师:泰山还有哪些岩石?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完成填空。
泰山的主体岩石是_______,它是由地下_______沿着地壳的裂隙,向上不断_______,在距离地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的时候。
岩石圈物质是怎么循环的岩石圈的主要特点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范围是从上地幔软流层向上至地表的由岩石组成的空间,包括地壳。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岩石圈物质是怎么循环的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又称火成岩。
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未达到地表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颗粒较粗。
浅成侵入岩颗粒细小或大小不均。
喷出岩是在岩浆喷出地表的条件下形成,温度低,冷却快,常成玻璃质、半晶质或隐晶质结构,具有气孔、流纹等构造等。
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变质岩变质岩:是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新岩石。
和前两类岩石主要区别是变质岩属重结晶的岩石,颗粒较粗,不含玻璃质和有机质的残体。
其主要特征是:①有的具有片理(片状)构造如片岩;②有的呈片麻构造(未形成片状),岩石断面上看到各种矿物成带状或条状等,如花岗片麻岩;③有的呈板状构造,颗粒极小,肉眼难辨,如板岩。
常见的变质岩如由方解石或白云石重新经过结晶而成的大理岩,由页岩和粘土经过变质而形成原解理状的板岩,由片状、柱状岩石组成的片岩,多由沉积岩和岩浆岩变质而成的片麻岩,由砂岩变质而成的石英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