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 格式:docx
- 大小:21.12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及悲剧分类中国戏剧中本无“悲剧”的概念,“悲剧”一词是晚清以后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因此,要讲中国悲剧,首先要追溯一下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
而中国戏剧中实际上又是一部中国戏曲史——话剧也是民国时代才西风东渐,进入中国的,所以考查中国戏剧史,就是考查中国戏曲史。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我国戏剧理论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谈到中国戏曲起源的几种说法:一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戏剧起源于古代巫觋,即神鬼祭祀中的表演;二是春秋时代优孟扮孙叔敖与楚庄王相问答,所谓“孟优衣冠”,(事出《史记》)之说;三是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一书中关于中国戏曲起源于封建君主时代宫廷乐舞之说;四是现代文学家许地山的戏剧由西域传入、主要受印度梵剧影响之说;五是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中所言,来自周代傩礼中的方相氏(驱疫者)演化的偶人表演之说。
周贻白先生认为以上诸说均有漏洞。
他的观点是,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的故事、诗歌相混合的故事表演。
我国戏剧从历史上看,一直沿着官乐和民间两条道路并行发展成熟。
官方的戏曲出现很早,“在汉武帝刘彻时代,早已有正乐与散乐的分别。
正乐或作雅乐,属于官方宴飨所用的乐章和舞蹈;散乐或作俗乐,属于民间创作的歌舞以及各种杂技。
”(《中国戏曲发展史》P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当时,民间盛行“角抵戏”,是民间带有竞赛意味的戏剧表演,已经出现了含有故事表演内容和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周贻白认为,此剧是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品的开端。
”(P11)东汉时期的民间百戏表演在民间流行,但“与官方的正乐所走的并非同一轨道。
”(P15)汉武帝刘彻除设立官方乐府,广征民间的歌曲民谣外,还向民间征集散乐进京竞赛演出。
可以说,汉时即已出现了我国戏剧的最初两种雏型:官方的乐舞式和民间叙事式的雏型。
至魏及六朝,统治者贪图享乐,。
虽然当时天下战乱,骄兵四起,“但各朝君主,只要时局粗定,多不忘娱乐。
文学考研现代文学戏剧发展框架脉络(1)从夏衍戏剧创作看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
夏衍的戏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并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足于现实夏衍的剧作一般不依仗离奇的情节、传奇式的人物和剧情发展中的突变,而是依照生活的逻辑平静朴实地再现生活本身,展现形形色的社会众生相。
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和内在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行剧作的鲜明特色。
从《上海屋檐下》到《法西斯细菌》,夏行的剧作不以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慷慨激昂的情调取胜,而以发掘富有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含蓄势永的抒情见长;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洗练,在平易亲切中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严格按照性格的逻辑在剧中夏衍一切依据人情,不求过分,既不作无益的呐喊,也不将人物随意拔高,出现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夏衍在描写人物时,从不静态地写人物心理,而是采用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将人物的心理通过言行动态地表现出来。
如《上海屋檐下》中,匡复坐了十几年牢,好不容易找到了失散的妻女,但妻已与自己的朋友同居,另组了一个家庭。
这时他心中真是回肠九曲,但老朋友的忏悔、妻子的倾诉又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不能怪老朋友,不能怪妻子。
匡复、妻子和林志成三个人都在矛盾的心理中抉择。
夏衍正是这样依从人物性格和人性的逻辑,将人物的心理剖析得极其细腻准确。
(3)强烈的感情宣泄夏衍对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同情、对正义的歌颂、对邪恶的鞭挞、对统治阶级的嘲讽溢于言表。
另外对光明的强烈向往、对新生象征性的期盼,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浪漫主义接壤。
如《上海屋檐下》最后匡复黯然出走,黄父给孙子留下三元钱凄然离去,施小宝受人凌辱而无告,失去儿子的李陵碑孤苦无依,然而剧作家却在最后意外地插进了一段孩子们稚嫩的歌声,让这歌声淹没剧中人心中的吸泣,唤醒“中年人一时蒙尘的心境”,从而给作品带来亮色。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主要时期中国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在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本文将重点介绍近现代中国戏剧艺术史的主要时期。
一、近现代过渡期(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出现变革,各种地方戏剧纷纷涌现,如京剧、越剧、川剧等。
这些戏剧艺术形式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民国时期(1912-1949)民国时期,中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开始探索戏剧的社会功能,主张“戏剧救国”。
同时,西方戏剧理论的传入使得中国戏剧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越剧、黄梅戏等。
1. 京剧:京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等涌现出来,使得京剧成为中国戏剧艺术的象征。
2. 话剧:民国时期,西方话剧传入中国,戏剧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将西方戏剧理论与本土戏剧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话剧作品。
3. 越剧:越剧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浙江、上海等地最受欢迎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戏剧艺术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家们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戏剧作品。
主要戏剧艺术形式有:京剧、话剧、地方戏剧等。
1. 京剧: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国家重要的戏剧艺术形式。
许多新的京剧作品如《白毛女》、《沙家浜》等深受观众喜爱。
2. 话剧:新中国成立后,话剧艺术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剧艺术家们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反映社会主义现实生活,如《茶馆》、《雷雨》等经典作品。
3. 地方戏剧: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地方戏剧艺术进行了保护和扶持,许多地方戏剧艺术形式如黄梅戏、评剧等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现代戏剧史的里程碑是指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或成就。
下面是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里程碑:192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
1920年,江苏省无锡市的八路军剧团演出了第一部现代戏剧《大路》。
1922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组织的首批工农兵剧团演出了《革命烈士》、《红星照耀中国》等戏剧。
这些戏剧开启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高潮。
1950年,中央戏剧学院成立,成为中国现代戏剧人才的摇篮。
1953年,中国第一部自主创作的长篇戏剧《和平之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走上了自主创作的道路。
196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转型期。
1960年,中国第一部西方语言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进入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中。
1980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复兴时期。
1980年,中国第一部现代音乐戏剧《雪莉》演出,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复兴。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如《百慕大三角》、《辣手神探》、《奇幻森林》、《唐伯虎点秋香》、《笑傲江湖》等。
这些作品和演员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1世纪中叶:中国现代戏剧的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现代戏剧不仅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而且还开始走向国际,在世界各地演出。
例如,2017年,中国音乐剧《霓裳铃音》在纽约布鲁克林艺术中心演出,受到了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涉及了几十年,经历了许多里程碑性的事件和成就。
它不断演进和发展,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概述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发展脉络萌芽发展阶段(1917-1927)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涌下,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产生了。
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代替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和为宣传鼓动而派生的“言论老生”演说,令时人耳目一新,但与成熟的话剧还有很大差距。
到五四运动前夕,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剧运动呈全面衰落之势。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以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性思维方式和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严厉的审视和批判。
同时,他们翻译介绍各种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文学。
其中,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备受推崇,一批问题剧和写实主义剧作应运而生。
1920年演出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爱美剧”运动的产生,“爱美剧”指“非营业”的戏剧,剧作家不受资本家操纵。
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形成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理论观点。
但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上海戏剧协社。
1923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废除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
次年,由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大获成功,这是中国首次严格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戏剧。
从爱美剧的倡导到建立正规的导表演制度,中国现代话剧在戏剧的外部关系和艺术本体建设上双管齐下,基本摆脱了文明戏遗风困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形式。
在社会问题剧的模式之外,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的话剧创作别具一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文学走向戏剧。
田汉倡导南国戏剧运动;郭沫若专注于历史题材创作,将具有戏剧性的古代人物融入现代思想框架;丁西林创作具有英国雅致幽默的喜剧。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试图发起一个爱尔兰文艺复兴式的国剧运动,但由于其主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潮,因应者寥寥而很快沉寂。
高一语文现代戏剧的发展与特点概述现代戏剧是20世纪以来戏剧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高一语文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现代戏剧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概述,帮助读者对现代戏剧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现代戏剧的发展1.起源和发展背景现代戏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这一时期,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同时,现代戏剧的兴起也与工业化、城市化、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2.面向大众的艺术形式相比于古典戏剧,现代戏剧更加注重大众的参与和共鸣。
通过对现实题材的关注和社会问题的探讨,现代戏剧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它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审美追求,而是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和心灵。
3.舞台艺术的创新与突破现代戏剧在舞台艺术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和突破。
舞台布景、灯光、音效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戏剧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加深了观众对剧情和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现代戏剧还引入了舞蹈、音乐和多媒体等元素,使作品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二、现代戏剧的特点1.现实主义呈现现代戏剧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呈现剧中的人物和情节。
它通过真实、生动的方式展现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2.主题多样化现代戏剧的主题多样化,涵盖了政治、社会、人性、家庭等各个层面。
它试图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命运。
通过表现不同的主题,现代戏剧向观众展示了多元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3.形式创新和实验性现代戏剧在形式和风格上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实验性。
一方面,它摒弃了传统戏剧的刻板和固化,采用了更加自由和灵活的表达方式,例如非线性叙事、意识流等。
另一方面,现代戏剧也在剧作结构、角色塑造、对白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关注心理描写与情感表达现代戏剧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它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他们的欲望、矛盾、苦闷等内在状态,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共鸣。
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发展史论一、引言小剧场戏剧是中国当代戏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起源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改革开放的初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表达,小剧场戏剧因其低成本、灵活性和实验性而受到关注和推崇。
一些独立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开始聚集在小型剧场演出,他们通过反映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等形式,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三、发展阶段1. 初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 80年代中)在小剧场戏剧的初探阶段,剧团和戏剧工作者主要依托于大学和文化机构,通过自发组织的形式进行创作和演出。
这一阶段以实验性和探索性为主,剧作内容多涉及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
代表性的剧作家有贾平凹、高行健、李昂等。
2. 兴盛阶段(80年代中 - 90年代末)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小剧场戏剧进入了兴盛期。
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市场逐渐开放,小剧场戏剧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剧团和戏剧工作者开始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兼收并蓄各种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3. 衰退与复兴阶段(21世纪初 - 至今)21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因素的影响,小剧场戏剧进入了一个衰退期。
剧团和戏剧工作者面临着来自商业剧种的竞争和市场观众的变化。
然而,随着社会对精神需求的提高和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小剧场戏剧再度复兴起来。
一些有实力的剧团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优秀作品等方式,提高了戏剧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现状目前,中国当代大陆小剧场戏剧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一些知名剧团和戏剧工作者通过精良的制作和深入的思考,创作出了一批具有独特风格和社会关怀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小剧场戏剧也面临着资源不足、票价较高等问题,市场发展相对困难。
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现代戏剧在文化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戏剧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
一、从传统戏曲到现代戏剧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民间舞蹈。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逐渐与现代观众产生了隔阂。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中国现代戏剧开始崭露头角。
二、现代戏剧的兴起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西方戏剧的影响逐渐渗入中国。
现代戏剧在中国的兴起与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现代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个人主义,这些理念也渗透到了戏剧创作中。
三、现代戏剧的创新与突破在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戏剧家开始尝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在剧本创作、舞台设计和演员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例如,著名的戏剧家谢冰莹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现代舞蹈和音乐,使得戏剧更富有现代感。
同时,他也注重表达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内在冲突,使得观众能够在戏剧中找到共鸣。
四、现代戏剧的社会反映中国现代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也承担着反映社会现实的责任。
许多现代戏剧作品以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著名的戏剧《茶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
这种社会反映的特点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现代戏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现代戏剧在国际舞台上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的戏剧团体开始与国外的戏剧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演出和巡回演出等形式将中国现代戏剧推向世界。
这种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
六、现代戏剧的未来展望中国现代戏剧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现代戏剧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
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变革的过程。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当代的实验剧场,中国现代戏剧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
一、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戏剧的崛起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在这个时期,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束缚,并提倡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
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新式戏剧开始出现。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新戏剧”的概念。
他认为传统戏剧缺乏现实性和时代感,应该借鉴西方戏剧的形式和内容,创造出符合中国现代社会需求的戏剧形式。
二、话剧的兴起与传统戏曲的衰落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话剧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主要形式之一。
话剧以其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吸引了大量观众。
著名作家鲁迅的《药》、《雷雨》等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传统戏曲逐渐衰落。
传统戏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与现代社会脱节,观众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新型戏剧形式。
然而,传统戏曲的精髓仍然被一些戏剧工作者所借鉴和发扬,形成了新的戏剧形式,如京剧、豫剧等。
三、戏剧改革与实验剧场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期。
戏剧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观众对于传统戏剧形式的审美疲劳也逐渐显现。
在这个时期,实验剧场开始兴起。
实验剧场以其突破传统戏剧形式的尝试和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
导演谢晋的《茶馆》、张艺谋的《红高粱》等作品成为实验剧场的代表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与挑战当前,中国现代戏剧正处于一个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戏剧创作也在不断创新和探索。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商业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剧目过于商业化和浅薄化,缺乏深度和思考。
另一方面,政府审查对于戏剧创作的限制也成为制约戏剧发展的因素之一。
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脉络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概述中国现代戏剧创作发展脉络
萌芽发展阶段(1917-1927)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涌下,20世纪初年的新剧——文明戏产生了。
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代替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和为宣传鼓动而派生的“言论老生”演说,令时人耳目一新,但与成熟的话剧还有很大差距。
到五四运动前夕,以上海为中心的新剧运动呈全面衰落之势。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者们以五四时代特有的反叛性思维方式和战斗精神,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严厉的审视和批判。
同时,他们翻译介绍各种外国戏剧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文学。
其中,易卜生的写实主义备受推崇,一批问题剧和写实主义剧作应运而生。
1920年演出萧伯纳的《华伦夫人之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爱美剧”运动的产生,“爱美剧”指“非营业”的戏剧,剧作家不受资本家操纵。
1921年成立的民众戏剧社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形成了现实主义戏剧的理论观点。
但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上海戏剧协社。
1923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废除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
次年,由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大获成功,这是中国首次严格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戏剧。
从爱美剧的倡导到建立正规的导表演制度,中国现代话剧在戏剧的外部关系和艺术本体建设上双管齐下,基本摆脱了文明戏遗风困扰,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艺术形式。
在社会问题剧的模式之外,田汉、郭沫若、丁西林的话剧创作别具一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文学走向戏剧。
田汉倡导南国戏剧运动;郭沫若专注于历史题材创作,将具有戏剧性的古代人物融入现代思想框架;丁西林创作具有英国雅致幽默的喜剧。
1925年,一些留美学生试图发起一个爱尔兰文艺复兴式的国剧运动,但由于其主张不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潮,因应者寥寥而很快沉寂。
知道20世纪80年代,国剧运动及其理论与价值才重新引起戏剧界的认识。
转型阶段(1928-1936)
易卜生式的写实主义和“为人生”的戏剧思想,成为30年代戏剧思想的主流。
在此之间,李健吾的戏剧作品追求深入剖析复杂的人性,欧阳予倩主张“为人生”的真戏剧,曹禺的《雷雨》《日出》的杰出成就显示出写实主义戏剧的成熟。
1929年,中共地下党人员成立艺术剧团,首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开始了中共对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推动了上海话剧界的向“左”转。
1930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
由于受到极“左”思想影响,艺术剧团和左翼剧联的理论片面强调文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强调戏剧为政治斗争服务。
后来,政治宣传剧思想,成为中国现当代戏剧的主导思想。
从1936年开始的国防戏剧,是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的又一新潮。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冬左翼剧联自动解散,配合国防文学提出的“国防戏剧”口号,以替代“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6年初,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制订了《国防戏剧纲领》。
该时期的戏剧多宣传社会政治斗争与政治宣传。
成熟阶段(1937-1949)
1937年,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成立。
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保卫卢沟桥》,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为响应号召,新兴中国话剧艺术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战前以城市为中心,以市民、学生、知识分子为主要观众,以细腻的生活描摹、深邃的心理刻画为主要内容的话剧,向时事化、大众化方向倾斜。
街头剧、茶馆剧、灯剧等趋于轻型、通俗、灵动的戏剧形式,顺应戏剧“游击战”、“散兵战”式斗争策略在抗战初期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它们及时凸现抗战现实,传扬抗战思想,感染抗战人民,号召人民保卫家园。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较大规模的戏剧演出开始出现。
1937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并确定每年举办一次戏剧节。
此后,重庆雾季演艺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郭沫若的历史剧、陈白尘的太平天国史剧、阿英的南明史剧、姚克的清宫戏等,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