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 格式:doc
  • 大小:7.14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识。

解放后: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至此时,发生了重大的变异。这一变异,乃是把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推向政治化,到“文革”蜕变为伪浪漫主义。伪浪漫主义是政治化浪漫主义的极端,它在给文艺造成极大破坏后从反面为新时期文艺政策的调整准备了条件。

现代主义思潮

20年代:1925年前后,在小说创作上表现出现代主义色彩的当数废名。在对现实的态度上,有写乡土的浓厚的泥土气息、陌生的民俗风情和落后的社会陋俗转变为对整个人类生存方式的哲学审视,从而使作品带有一种形而上的色彩,有了一种哲学的意味;在对艺术变现技巧的追求上,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30年代:出现了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主义小说流派。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他们的小说,往往以快速的节奏,表现现

代半殖民大都市畸形、病态的生活和人物,十分注重以直觉、主观感受捕捉对都市生活的新奇感觉和印象,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写人物的潜意识、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后起的女作家张爱玲的创作,明显地受到了新感觉派及其作家穆时英、施蛰存的影响,但又极大地超越了新感觉派的小说。她以丰富深刻的都市生活体验与积累、细腻真切的写实手法、圆熟的民族形式同现代主义的心理分析完美融合的一系列优秀小说,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都成就了现代小说史上第一流的心理分析小说,在运用民族形式表现现代主义的思想内容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0年代:四十年代初出现张爱玲是心理分析小说达到一个小小的高峰。

50年代~7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坛上消失了,这时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向苏联“一边倒”。由于政治上的极左,经济上的落后,文化上的封闭,我国文坛上倡导、允许的是以“颂歌”为标志的现实主义,而且是革命现实主义。这就造成了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中,中国文坛只存在一种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而且提倡的是不准揭露生活中矛盾冲突的“伪现实主义”,并非真正的现实主义)。

80年代以后:新时期中国文坛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在新时期文坛的复活,培育出“移花接木”以后的灿烂花卉。

后现代主义思潮

80年代后: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色彩也在各种艺术包括小说中出现。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自我指涉是游戏性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它无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划分,也模糊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其对小说的影响是多种形态的。如先

锋小说,这批作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场,虽不是文革的直接参与者,但深受其影响,表现最突出的是被遗弃的孤独感,与传统价值观念有所远离,与英雄人物有隔膜,对现实感到迷茫、困顿,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较矛盾。代表作品有刘索拉的《混沌那个哩登愣》《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陈染《世纪病》刘毅然《摇滚青年》等。马原、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的作品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很深,创作思想与评议风格一的后现代特色鲜明。

此外,王朔的消费小说也体现了后现代反对理性、崇高,提倡世俗化欲望全面扩张的特点。《浮出海面》,《千万别把我当人》等塑造了一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是真正独立但从社会体制角度看是零余人的一批形象,将传统的人的归属感解构,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思想深处具有后现代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