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技术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44
电气安全技术目录第一节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 (1)第二节触电防护技术 (11)第三节电气防火防爆技术 (20)第四节雷电和静电防护技术 (26)第五节电气装置安全技术 (31)第一节电气危险因素及事故种类电气危险因素分为触电危险、电气火灾爆炸危险、静电危险、雷电危险、射频电磁辐射危害和电气系统故障。
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雷击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
一、触电触电分为电击和电伤两种伤害形式,电击是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伤害;电伤是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能够形成电伤的电流通常比较大。
(一)电击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刺激人体组织,使肌体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造成伤害的形式。
严重时会破坏人的心脏、肺部、神经系统的正常工作,形成危及生命的伤害。
1、电击伤害机理:当电流作用于心脏或管理心脏和呼吸机能的脑神经中枢时,能破坏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正常工作。
2、电流效应的影响因素: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是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种类、持续时间、通过途径及人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1)电流值感知电流,指引起感觉的最小电流。
感觉为轻微针刺、发麻等。
就平均值(概率50%)而言,男性约为1.1mA,女性约为0.7mA;摆脱电流,指能自主摆脱带电体的最大电流。
就平均值(概率50%)而言,男性约为16mA,女性约为10.5mA;最小值(概率99.5%),男性约为9mA,女性约为6mA;室颤电流,指引起心室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最小电流。
室颤电流与电流持续时间关系密切。
当电流持续时间超过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仅为50mA左右,当电流持续时间短于心脏周期时,室颤电流为数百mA。
(2)电流持续时间通过人体的电流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心室颤动,危险性就越大。
(3)电流途径最危险的电流途径是左手到前胸。
(4)电流种类直流电流、高频交流电流、冲击电流以及特殊波形电流也都对人体具有伤害作用,其伤害程度一般较工频电流为轻。
电气设备上工作的安全技术措施电气设备的工作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电气设备工作安全技术措施:1.保护接地:电气设备必须进行良好的接地,以防止电气故障导致的电压过高,使人员受电击危险。
此外,对于可移动设备,应使用带保护接地的插头和插座。
2.绝缘保护:设备的电气绝缘应具备足够的电压耐受能力,以防止电气短路或其他故障造成的电击风险。
检查和维护绝缘材料的完好性非常重要。
3.过电压保护:使用合适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如过电压保护器、避雷针等,以防止设备因雷击、电网故障或其他因素而受到过电压的损害。
4.电气连接的安全:确保所有电气连接牢固可靠,电缆接头应正确安装,并使用合适的连接器。
此外,应使用绝缘套管或绝缘胶带来保护裸露的电线和连接。
5.过载保护:设备应配备合适的过载保护装置,如熔断器、断路器等,以防止设备因电流过大而损坏或引起火灾。
6.防止电弧:在高压电气设备附近,使用防爆设备和防喷罩等防护装置,以减少电弧火灾的风险。
7.良好的通风系统: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确保电气设备运行时散热和防止过热。
8.操作员培训:所有操作员在使用电气设备之前必须接受适当的培训,了解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应急措施。
9.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检查电气连接、绝缘状态、漏电保护装置等,确保设备的安全性能。
10.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操作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绝缘手套、绝缘靴、护目镜等,以降低电击、火灾、爆炸等事故的风险。
总之,电气设备上工作的安全技术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接地保护、绝缘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载保护、防止电弧、通风系统、操作员培训、定期检查和维护等。
通过认真遵守这些安全技术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电气事故的发生概率,保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气防火安全技术范文电气防火安全技术是指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防火措施,以减少电气火灾的发生,并有效地防止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下面将从电气设备选择与安装、电气线路防火措施和电气设备日常维护等方面,重点介绍电气防火安全技术。
一、电气设备选择与安装1.选择符合标准的电气设备在选择电气设备时,必须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且具有相应的防火性能。
例如,选用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和漏电保护等功能的开关,以及符合阻燃、耐高温等要求的电线电缆。
2.合理布置电气设备在电气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应合理布置电气设备的位置。
首先,电气设备应避免安装在易燃易爆物质附近,以防止火灾蔓延。
其次,电气设备应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以便散热,避免过热引发火灾。
3.注意电气设备的接触电气设备应注意避免反复、强制或不当的直接接触,以防止损坏或电气设备受到过度磨擦而产生火花,并可能引发火灾。
二、电气线路防火措施1.电气线路绝缘电气线路中的绝缘层起到了防止电流外泄的作用。
定期检测电气线路的绝缘层,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并随时发现潜在的故障。
2.定期检查电线接头电线接头是电气线路中容易发生故障的部分。
定期检查电线接头的连接情况,确保其连接良好,不松动或生锈。
及时发现并修复存在的问题,避免故障引发火灾。
3.使用防火电缆穿线在电气线路穿越楼板等易燃材料时,应采用防火电缆进行穿线。
防火电缆具有很好的防火性能,能够有效防止外来火源对电气线路的灼烧。
三、电气设备日常维护1.定期检修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定期检修是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定期检修电气设备,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中的故障,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
2.定期除尘电气设备表面的积灰、尘埃等易燃物质会增加电气设备的发热量,增加火灾的风险。
定期清洁电气设备表面的积灰、尘埃,保持设备表面的清洁和干净。
3.保持通风良好电气设备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通风不良,容易引发设备过热,并可能引发火灾。
电气施工安全技术是指在电气施工过程中,为保障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各种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施工前期准备、施工中的安全措施、施工后的安全维护等方面详细介绍电气施工安全技术。
一、施工前期准备1.施工方案在电气施工前,必须制定一套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步骤、技术要求、安全措施等。
施工方案要以安全为前提,合理安排施工的顺序和步骤。
2.安全组织机构在施工前期,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组织机构,明确各个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
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检查制度,确保施工安全的全面管理。
3.场地准备工作在电气施工前,要对施工场地进行细致的勘察和清理。
清除可能存在的危险物品和障碍物,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二、施工中的安全措施1.人员防护在电气施工中,必须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要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鞋、防护眼镜等。
特殊工种的施工人员还需要配备专用的防护用品,如绝缘手套、绝缘靴、呼吸器等。
2.电气设备的维护在电气施工中,必须对使用的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特别是对老化或破损的电气设备要及时更换,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3.安全用电在电气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用电,严禁私拉乱接电源线、使用不合格的电器设备。
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电源、电缆的敷设,确保供电线路的安全可靠。
4.施工现场的标识和警示在施工现场,要设置明显的标识和警示标志,如禁止通行、高压危险等。
合理划定施工区域,确保施工人员和非施工人员之间的安全分离。
三、施工后的安全维护1.设备运行检查在电气施工结束后,要对设备进行运行检查和试运行,确保设备运行正常,不存在安全隐患。
及时处理设备运行中的故障和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
2.安全交底在施工结束后,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明确设备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
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操作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3.安全档案管理在电气施工完成后,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档案管理制度。
保证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随着电气设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电气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预防潜在的危险。
下面将介绍一些保证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确保电气设备的设计符合安全标准。
电气设备在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安全性能,包括电气部分的设计、绝缘材料的选择、线路布局等。
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在正常使用下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其次,我们需要定期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
定期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复,防止事故的发生。
维护工作包括清洁、紧固螺丝、松动的线路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于老化严重的电气设备,应该及时更换,以避免安全风险。
第三,我们需要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电气材料和器件。
在选购电气材料和器件时,要选择具有认证的产品,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
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器件,以增加设备的安全性能。
另外,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电气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对设备的运行和维护进行管理和监督。
同时,应该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一些电气安全技术措施,如接地保护、漏电保护、过载保护等。
接地保护是通过接触导体将设备接地,防止电气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给人身体造成伤害。
漏电保护是通过监测电路中的漏电电流,一旦检测到漏电,立即切断电源,避免事故的发生。
过载保护是通过监测电路中的电流,一旦超过设定值,立即切断电源,保护设备不受损坏。
总之,保证电气安全需要综合考虑设备设计、维护、材料选择、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全面采取技术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电气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加强人们对电气安全的重视,提高对电气设备安全的保障意识。
电气安全的安全技术指标电气安全是指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使用和运行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人员和设备免受电气事故的伤害。
为了提高电气安全水平,不仅需要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标准,还需要采用一些安全技术指标来衡量和评估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电气安全技术指标。
1. 绝缘电阻:绝缘电阻是指电气设备或电路的绝缘材料对电流的阻断能力。
它反映了电气设备或电路绝缘材料的质量和性能。
绝缘电阻的测量通常使用绝缘电阻测试仪进行,其单位为欧姆。
较高的绝缘电阻表示设备绝缘性能较好,能避免电气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2. 接地电阻:接地电阻是指接地系统中的电极与大地之间的阻抗。
接地电阻反映了接地系统的质量和规模,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较低的接地电阻可以有效消除电气设备的漏电流和灾害电流,减小触电事故的概率。
3.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漏电保护是指在电气设备发生漏电时,能及时切断电源以保护人身安全的一项技术。
常用的漏电保护装置有漏电断路器、漏电保护开关等。
漏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和动作电流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较低的动作时间和动作电流意味着漏电保护装置对人身安全的保护能力较强。
4. 过电压保护:过电压保护是指在电气设备发生过电压时,能及时降低电压或切断电源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一项技术。
常用的过电压保护装置包括过电压保护器、避雷器等。
过电压保护装置的动作电压和动作时间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较低的动作电压和动作时间意味着过电压保护装置对设备和人身安全的保护能力较强。
5. 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是指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和引入的金属部件连接到相同的电位,以减小触电事故的风险。
等电位连接可以通过接地和连接导体等方式来实现。
等电位连接的电阻和接触电阻是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指标,较低的电阻和接触电阻意味着等电位连接对减小触电事故的风险具有较好的效果。
6. 电气设备的耐电压能力:电气设备的耐电压能力是指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设备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压。
电气安全技术电气事故种类电气事故是与电相关联的事故。
电气事故包括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都可能导致二次事故,而且二者很可能是同时发生的。
按照电能的形态,电气事故可分为触电事故、雷击事故、静电事故、电磁辐射事故和电气装置事故。
(1)触电事故触电事故是由电流及其转换成的其他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事故。
触电事故分为电击和电伤。
电击是电流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伤害。
电伤是电流转换成热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作用于人体造成的伤害。
(2)雷击事故雷击事故是由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正、负电荷形式的能量瞬间释放造成的事故。
(3)静电事故静电事故是工艺过程中或人们活动中产生的,由相对静止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形式的能量造成的事故。
(4)电磁辐射危害电磁辐射危害是指电磁波形式的能量辐射造成的危害。
辐射电磁波指频率100kHz以上的电磁波。
高频电磁波除对人体有伤害外,还能造成感应放电和高频干扰。
(5)电气装置故障及事故电气装置故障引发的事故包括异常停电、异常带电、电气设备损坏、电气线路损坏、短路、断线、接地、电气火灾等。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触电事故和电气装置故障及事故。
触电事故预防技术(1)绝缘绝缘是指利用绝缘材料对带电体进行封闭和隔离。
电气设备的绝缘应符合其相应的电压等级、环境条件和使用条件。
电气设备的绝缘不得受潮,表面不得有粉尘、纤维或其他污物,不得有裂纹或放电痕迹,表面光泽不得减退,不得有脆裂、破损,弹性不得消失,运行时不得有异味。
绝缘的电气指标主要是绝缘电阻。
绝缘电阻用兆欧表测量。
任何情况下绝缘电阻不得低于每伏工作电压1000Ω,并应符合专业标准的规定。
(2)屏护屏护是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闸等将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
屏护装置为了保证其有效性,须满足如下条件:1)屏护装置所用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火性能。
为防止因意外带电而造成触电事故,对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必须可靠连接保护线。
电气安全技术一、电气触电及其预防电气化的机械与设备已成为大众生活与产业生产不可缺少扔必要条件,但在使用电气设备时常因对用电安全的知识不足,使用的疏忽或电气设备的使用、维护不良或设备本质的不安全而发生电气灾害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
而电气灾害的事故类型有触电、火灾、爆炸及雷害,其中以触电与电气火灾最为常见。
1、触电事故触电事故可分为:(1)直接接触事故:在电气装置运转时,直接与带电部位接触的触电事故。
(2)间接接触事故:当电气装置的绝缘发生劣化,绝缘性能降低造成内部带电部位漏电至外部的非带电金属部位,此时虽仅接触外部非常电金属部位,亦会形成触电事故这称为间接接触事故。
触电又可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三种。
2、绝缘良好的绝缘是保证电气设备和线路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防止触电事故的重要措施。
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应与采用的电压相符合,并与周围环境条件和运行使用条件相适应。
当施加于绝缘材料上的电场强度高于临界值时,会使通过绝缘材料的电流剧增,使绝缘材料发生破裂或分解,完全失去绝缘性能,这种现象称为绝缘的“击穿”。
机械、化学、热力及生物等有害因素的作用均可破坏绝缘。
电气设备的绝缘应能长时间(一般20年)耐受电气、机械、化学、热力以及生物等有害困素的作用而不失效。
为此目的必须:a)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把泄露电流限制在不影响安全有极限值之内;b)绝缘材料要具有足够的绝缘性能;c)绝缘在的一定的安全系数,以承受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过电压。
对于在基本绝缘损坏情况下出现的危险接触电压进行防护的绝缘,要单独给于鉴定。
各类绝缘件必须有足够的耐热性。
支承、覆盖或包裹带电部分或导电部分(特别是在运行能出现电弧和按规定使用时出现特殊高温的受热件)有绝缘件,不得由于受热而危及其安全性。
支承带电部分的绝缘件,要有足够的耐受潮湿、污秽或类似影响而不致使用安全性降低的能力。
3、屏蔽供电、用电、维修电气工作中,由于配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带电部分不便包以绝缘,或全部绝缘起来有困难,不足以保证安全有场合,即采取遮栏、围栏、屏障、护罩、护盖、闸箱等将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这种措施称为屏护。
电气安全技术知识1.触电人体是导体,当人体接触到具有不同电位两点时,由于电位差的作用,就会在人体内形成电流。
这种现象就是触电。
2.电流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有两种类型:即电击和电伤。
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影响呼吸、心脏和神经系统,引起人体内部组织的破坏,以致死亡。
电伤主要对人体外部的局部伤害,包括电弧烧伤、熔化金属渗入皮肤等伤害。
这两类伤害在事故中也可能同时发生,尤其在高压触电事故中比较多,绝大部分属电击事故。
电击伤害严重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3.触电事故的种类从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触电可分为:单相触电——人站在地上或其他导体上,人体某一部分触及带电体。
两相触电——人体两处同时触及两相带电体。
跨步电压触电——人体在接地体附近,由于跨步电压作用于两脚之间造成。
当人的两脚站在呈现不同电位的地面上时,两脚之间承受电位差。
若电力系统—相接地或电流自接地体向大地流散时,将在地面上呈现不同的电位分布。
人的跨距一般取0.8米,在沿接地点向外的射线方向上,距接地点越近,跨步电压越大;距接地点越远,跨步电压越小;距接地点20米外,跨步电压接近于零。
4.常见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有:电气线路、设备检修中措施不落实;电气线路、设备安装不符合安全要求;非电工任意处理电气事故;接线错误;移动长、高金属物体触碰高压线;在高位作业(天车、塔、架、梯等)误碰带电体或误送电触电并坠落;操作漏电的机器设备或使用漏电电动工具(包括:设备、工具无接地、接零保护措施;设备、工具已有的保护线中断;电钻等手持电动工具电源线松动;水泥搅拌机等机械的电机受潮;打夯机等机械的电源线磨损;浴室电源线受潮;带电源移动设备时因损坏电源绝缘;电焊作业者穿背心、短裤、不穿绝缘鞋、汗水浸透手套、焊钳误碰自身;湿手操作机器按钮等);因暴风雨、雷击等自然灾害导致;现场临时用电管理不善导致;人蛮干行为导致(包括:盲目闯入电气设备遮栏内;搭棚、架等作业中,用铁丝将电源线与构件绑在一起;遇损坏落地电线用手拣拿等)。
电气工程安全技术及实施随着电气工程的快速发展,电气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电气工程安全技术及其实施成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电气工程安全技术的定义、重要性、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什么是电气工程安全技术?电气工程安全技术是指在电气工程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使用相关技术手段,保障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技术体系。
它涉及电气设备选型、电气线路布置、接地系统设计、防雷措施、防火措施、事故应急预案等多个方面。
电气工程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电气设备直接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
如果电气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就会对人员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其次,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工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如果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事故,就会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采取有效的电气工程安全技术措施,能够保障人身安全,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那么,在电气工程中如何实施安全技术呢?首先,电气设备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的电气设备,确保其质量可靠,性能稳定。
其次,电气线路的布置也是关键。
合理的线路布置可以减少线路故障的发生概率,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
接地系统设计也是电气工程安全技术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接地系统能够降低电气设备的漏电流,减小触电的危险。
此外,防雷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安装避雷针、避雷线等设施,可以有效地防止雷击对电气设备带来的损坏。
最后,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也是电气工程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气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电气工程安全技术及其实施对于保障人身安全和电气设备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型、布置线路、设计接地系统、实施防雷措施和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等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气设备安全储存的一般技术电气设备安全储存是指将电气设备储存于指定的环境中,以保障设备的安全性和长期使用性能。
为了确保安全储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电气设备安全储存技术。
1. 储存环境的选择:选取储存环境时,应选择通风良好、温度适宜、湿度适中且无腐蚀性物质的场所,以确保设备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储存环境中应避免日晒雨淋和水汽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2. 设备的防尘和防潮处理:对于长时间储存的设备,应进行防尘和防潮处理。
可以使用专门的防尘罩覆盖设备,并在设备周围设置防尘隔离网,以阻挡灰尘的侵入。
对于潮湿环境,可以使用除湿剂进行除湿处理,防止设备受潮。
3. 设备的包装和固定:在储存设备时,可以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将设备进行包装,以保护设备的外壳和部件不受外力损坏。
同时,还需考虑设备的移动和堆叠稳定性,避免设备碰撞或倾倒造成损坏。
4. 定期检查和保养:对于储存的电气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设备的各项性能正常。
检查包括设备外观、接线端子、电缆等的检查,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洁、润滑、紧固等。
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以避免设备在储存期间出现故障或损坏。
5. 设备的标识和分类储存:储存设备时,应对每个设备进行标识,包括设备名称、型号、生产日期等信息,并制定储存位置和分类规范。
这样可以方便管理和查找设备,并能提供有关设备的详细信息。
6. 储存记录和档案建立:对于重要的电气设备,可以建立储存记录和档案,包括设备的基本信息、储存时间、储存条件等。
可以按照设备的重要性和储存时间设立不同的档案,以便于追踪和管理。
7. 设备的安全保护:储存的电气设备应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对设备进行必要的安全保护。
比如,对于易燃易爆的设备,要加强防火措施;对于高压设备,要采取电离保护措施等。
综上所述,电气设备安全储存技术包括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防尘和防潮处理、设备的包装和固定、定期检查和保养、设备的标识和分类储存、储存记录和档案建立以及设备的安全保护。
2024年电气装置安全技术一、变配电站安全长度超过7m的高压配电室和长度超过10m的低压配电室至少要有两个门。
室内充油设备油量60kg以下者允许安装在两侧有隔板的间隔内,油量60-600kg者须装在有防爆隔墙的间隔内,600kg以上者应安装在单独的间隔内。
高压配电装置长度>6m时,通道应设两个出口,低压配电装置两个出口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应增加出口。
二、主要变配电设备安全在不接地的10kV系统中,变压器的接地一般是其低压绕组中性点、外壳及阀型避雷器三者共用的接地。
居住建筑物内安装的油浸式变压器,单台容量不得超过400kVA;室外不超过315kVA者,可柱上安装,315kVA以上的应台上安装;柱上变压器底部距地面2.5m,裸导线距地面3.5m;变压器台高0.5m,围栏高度1.7m,变压器外壳距围栏1m,变压器操作面距围栏2m。
运行中的变压器高压侧电压偏差不得超过5%,低压侧不平衡电流不得超过25%,上层油温不应超过85℃。
三、配电柜(箱)落地柜箱地面应高出地面50-100mm,操作手柄中心高度一般为1.2-1.5m,柜前方0.8-1.2m范围无障碍物。
四、用电设备和低压电器包括:固体异物进入壳内设备的防护、人体触及危险部件的防护、水进入内部的防护。
x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电气设备安全使用条件:1、II类、III类设备没有保护接地、接零要求;I类设备必须接地或接零。
设备的保护线应接保护干线;2、移动式电气设备的保护零线、地线不应单独敷设,采用带保护芯线的橡皮套软线作为电源线;3、移动式电气设备的电源插座和插销应有专用的接零(地)插孔和插头;4、一般场所,手持式电动工具应采用Ⅱ类设备;若用I类工具,则应在电气线路中采用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隔离变压器等保护措施。
在潮湿或金属构架上等导电性能良好的作业场所,应使用Ⅱ类或Ⅲ类设备。
在锅炉内、金属容器内、管道内等狭窄的特别危险场所,应使用Ⅲ类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