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CC第七版胸膜间皮瘤分期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
胃癌TNM分期标准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TNM分期标准(第7版):原发肿瘤(T)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切除标本中未发现肿瘤Tis:原位癌:肿瘤位于上皮内,未侵犯粘膜固有层T1a:肿瘤侵犯粘膜固有层或粘膜肌层T1b:肿瘤侵犯粘膜下层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肿瘤穿透浆膜下层结缔组织,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T4a: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T4b: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结构区域淋巴结(N)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N1:1-2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2:3-6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3:7个及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3a:7-15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N3b:16个(含)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存在远处转移分期:0期:TisN0M0IA期:T1N0M0IB期:T1N1M0、T2N0M0IIA期:T1N2M0、T2N1M0、T3N0M0IIB期:T1N3M0、T2N2M0、T3N1M0、T4aN0M0IIIA期:T2N3M0、T3N2M0、T4aN1M0IIIB期:T3N3M0、T4aN2M0、T4bN0M0、T4bN1M0IIIC期:T4aN3M0、T4bN2M0、T4b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结直肠癌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第七版)原发肿瘤(T)T 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无原发肿瘤证据Tis 原位癌:局限于上皮内或侵犯黏膜固有层T1肿瘤侵犯黏膜下层T2肿瘤侵犯固有肌层T3肿瘤穿透固有肌层到达浆膜下层,或侵犯无腹膜覆盖的结直肠旁组织T4a肿瘤穿透腹膜脏层T4b肿瘤直接侵犯或粘连于其他器官或结构区域淋巴结(N)N 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有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a有1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b有2~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1c浆膜下、肠系膜、无腹膜覆盖结肠/直肠周围组织内有肿瘤种植(TD,tumor deposit),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2有4枚以上区域淋巴结转移N2a 4~6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b 7枚及更多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M1a远处转移局限于单个器官或部位(如肝,肺,卵巢,非区域淋巴结)M1b远处转移分布于一个以上的器官/部位或腹膜转移解剖分期/预后组别:注:1 临床TNM分期(cTNM)是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所有资料都是原发瘤首诊时经体检、影像学检查和为明确诊断所施行的病理活检获得的。
常见肿瘤AJCC 分期手册(第八版)目录(一)头颈部肿瘤鼻咽癌 (4)鼻腔和鼻窦肿瘤 (5)HPV 相关性(P16+)口咽癌 (7)唇和口腔癌 (8)大涎腺肿瘤 (9)喉癌 (10)口咽(P16-)和喉咽癌 (12)头颈部的恶性黑色素瘤 (14)结膜癌 (15)结膜黑色素瘤 (16)泪腺癌 (17)葡萄膜黑色素瘤 (18)视网膜母细胞瘤 (20)眼睑癌 (21)眼眶肉瘤 (22)甲状腺肿瘤 (23)甲状腺髓样癌 (25)甲状旁腺癌 (26)(二)胸部肿瘤肺癌 (27)乳腺癌 (29)食管癌/食管与胃食管交界处肿瘤 (31)胸腺肿瘤 (34)恶性胸膜间皮瘤 (35)(三)腹部消化系统肿瘤肝癌 (36)肝内胆管细胞癌 (37)胆囊癌 (38)Vater 壶腹癌 (39)肝门胆管癌 (40)远端胆管癌 (41)胃癌 (42)胰腺癌 (44)结直肠癌 (45)阑尾肿瘤 (47)小肠癌 (49)肛门肿瘤 (50)(四)腹部泌尿系统肿瘤肾肿瘤 (51)肾盂和输尿管癌 (52)膀胱癌 (53)尿道癌 (54)(五)生殖系统肿瘤前列腺癌 (55)阴茎癌 (57)睾丸青春期后生殖细胞肿瘤及恶性性索间质肿瘤 (58)宫颈肿瘤 (60)卵巢、输卵管肿瘤和原发性腹膜癌 (62)子宫体肿瘤 (64)滋养叶细胞肿瘤 (65)阴道癌 (66)女性外阴癌 (67)(六)黑色素瘤、肉瘤及间质瘤皮肤恶性黑色素细胞瘤 (68)四肢和躯干软组织肉瘤 (70)乳腺肉瘤 (71)乳腺叶状肿瘤 (72)腹部和胸腔内脏器官软组织肉瘤 (73)腹膜后软组织肉瘤 (74)胆囊肉瘤 (75)肾肉瘤 (76)子宫体肉瘤 (77)胃肠道间质瘤 (79)(七)神经内分泌肿瘤结肠、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80)空肠回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81)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 (82)肾上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83)十二指肠和Vater 壶腹神经内分泌肿瘤 (84)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85)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86)鼻咽癌适用于:鼻咽上皮性肿瘤。
食管癌分期2010年,AJCC(美国癌症结合委员会)宣布最新(第七版)T分期Tx:不可以明确的原发癌,如拉网等细胞学检查发现瘤细胞,但未能发现瘤体。
T0:无原发瘤凭证。
Tis:原位癌,也即所谓的高度不典型增生。
指限制在上皮层内、未侵出基底膜的肿瘤。
有人不严格地将高度不典型增生归为Tis。
但要注意,在食管腺体内的原位癌,可能随腺体超出了食管上皮的基底膜,但其并未超出腺管的基底膜。
T1:肿瘤侵出上皮层,如入侵固有膜、粘膜肌层或粘膜基层。
T2:肿瘤入侵肌层(muscularis propria),未达食管外膜。
T3:肿瘤侵及食管外膜(the adventitia)。
T4:肿瘤入侵食管周边组织。
4a:肿瘤入侵胸膜、心包或膈肌,但可手术切除。
T4b:肿瘤因入侵气管、主动脉、肌注或其余重要脏器而不可以手术切除。
N分期N0:无周边淋奉承转移。
N1:周边淋奉承组有1或2枚淋奉承转移。
N2:周边淋奉承组有3-6枚淋奉承转移。
N3:周边淋奉承组有超出7枚淋奉承转移。
M分期M0:肿瘤无远处脏器和淋奉承转移。
M1:肿瘤已转移至远处淋奉承和/或其余脏器。
G分期G指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分期,在AJCC肿瘤分期的第六版为可选指标,但第七版将其采取为S分期中的一项。
GX:组织学不可以分级(在S分期中同G1);G1:细胞分化好的高分化癌;G2:细胞中平分化的中分化癌;G3:细胞分化差的低分化癌;G4:未分化癌(按G3鳞癌行S分期)。
有时G3、G4可能混存,可登记为G3-4。
肿瘤部位初期鳞癌的S分期考虑到了肿瘤在食管上的部位,按肿瘤的上缘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
S分期S分期是概括了T、N、M等多组分期而成,第七版将食管鳞癌和腺癌分开分期。
食管鳞癌其分期包含了T、N、M、G分期和肿瘤的部位。
0期:Tis, N0, M0, GX或G1,任何部位。
为食管癌的最初期,等同于原位癌,肿瘤仅限于上皮层,无任何转移或播散。
IA期:T1,N0,M0,GX或G1,任何部位。
2010年AJCC胃癌TNM分期(第7版)
T1 肿瘤侵及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
T1a 肿瘤侵及黏膜固有层;T1b 肿瘤侵及黏膜下层
T2 肿瘤侵及固有肌层
T3 肿瘤侵及浆膜下层(原为T2b)
T4 T4a 肿瘤侵透浆膜(原为T3);T4b 肿瘤侵及邻近器官
N1 1~2个淋巴结转移
N2 3~6个淋巴结转移(原为N1)
N3 N3a 7~15个淋巴结转移(原为N2)
N3b ≥16个淋巴结转移(原为N3)
Mx被去除:新分期去除了Mx(远处转移不能评估)。
M分期包括:cM0,临床无远处转移;cM1,临床有远处转移,例如CT显示结肠癌肝转移;pM1:显微镜下证实有远处转移,例如细针穿刺活检。
如果cM1病例的活检结果是阴性的,则为cM0、而不是pM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指在不伤害肌肉层以下(黏膜下层以下)组织的前提下,使用内镜将黏膜层切除至黏膜下层的深度并回收所切除部分的技术。
内镜的作用是实现与提高患者QOL相关的微创治疗,因此以“更准确、更完全地切除大范围早期癌症”为目的的EMR作为替代以往外科治疗的新疗法,在对早期癌症的治疗方面已显露头脚。
EMR与剖腹手术相比,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期待。
同时,EMR的技术(器具及工具的开发)也被不断改进并应用,相信它今后更将在各种病变的检查、处置及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利用。
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 DEFINITIONS RATING (%)
CRITERIA。
各种《肿瘤分期》总结TNM 分类及临床分期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 AJCC )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制定的,过去国内外通用的是美国抗癌协会(AJCC)与国际抗癌联盟(UICC)建议的TNM临床分期,两个分期法现已统一为一种分期法,于1987年1月1日开始实行。
得到国际公认的临床分期方法。
对判定癌症预后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际TNM分期,为全球医学界客观评定癌的临床情况提供了统一标准,为指导临床医师恰当地选择乳腺癌治疗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可能。
国际TNM分期法并不对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作鉴别,只是对肿瘤的严重程度和侵犯范围作出客观判断。
TNM临床分类T--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不能被确定T0--无原发肿瘤斩证据Tis--原位癌T1,T2,T3,T4 原发肿瘤的体积和/或范围递增N--区域淋巴结NX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N2,N3 区域淋巴结侵犯递增注:肿瘤直接侵犯淋巴结归属淋巴结转移。
不是区域淋巴结,而是任何其它部位淋巴结转移则属远处转移。
M--远处转移MX 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M0 无远处转移M1 远处转移根据下列符号,M1可进一步标明转移部位肺PUL(C34)骨髓MAR(C42、1)骨DSS(C40、41)胸膜PLE(C38、4)肝HEP(22)腹膜PER(C48、12)脑BRA(C71) 肾上腺ADR(C74)淋巴结L YM(C77) 皮肤SKI(44) 其它OTHpTNM病理分类pT--原发肿瘤pTX 组织学上不能确定原发肿瘤PT0 无原发肿瘤的组织学证据pTis 原位癌pT1,pT2,pT3,pT4组织学上原发肿瘤范围的递增pN--区域淋巴结pNX 在组织学上不能确定区域淋巴结转移pN0 组织学上无区域淋巴结转移pN1,pN2,pN3 组织学上区域淋巴结侵犯的递增pM--远处转移pMX 显微下不能确定远处转移的存在pM0 显微下无远处转移pM1 显微下有远处转移组织病理学分级G--组织病理学分级GX 不能确定肿瘤的分化程度G1 高分化G2 中度分化G3 低分化G4 未分化UICC分期(国际抗癌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 ) [1987年]现已被TNM分期替代,但个别肿瘤还常用。
03乳腺癌AJCCTNM分期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也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准确评估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医学界引入了AJCCTNM分期系统。
本文将对乳腺癌AJCCTNM分期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AJCCTNM分期简介AJCCTNM分期系统是指美国癌症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制定的乳腺癌TNM分期系统的最新版本。
它通过结合肿瘤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对乳腺癌进行分期,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生存率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乳腺癌AJCCTNM分期的内容乳腺癌AJCCTNM分期包括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三个部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1. 肿瘤大小(T)肿瘤大小(T)是评估肿瘤在乳腺组织中的扩散程度的指标。
根据肿瘤大小,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T0期:没有发现原发肿瘤。
- Tis期:原位癌,即癌细胞位于乳腺导管或乳腺小叶内,没有侵犯周围组织。
- T1期: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
- T2期:肿瘤直径在2-5厘米之间。
- T3期:肿瘤直径大于5厘米或浸润到胸壁或皮肤。
- T4期:肿瘤侵犯胸壁或皮肤,包括炎症性乳腺癌。
2. 淋巴结转移(N)淋巴结转移(N)是指乳腺癌细胞是否已经转移到腋窝淋巴结或其他局部淋巴结的情况。
根据转移情况,可将乳腺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N0期:没有淋巴结转移。
- N1期:转移至腋窝淋巴结,但淋巴结团小于2厘米。
- N2期: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团大于2厘米,或转移至乳房下纵隔淋巴结。
- N3期: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或腋动脉淋巴结。
3. 远处转移(M)远处转移(M)是指乳腺癌是否已经扩散到远处器官,如骨骼、肺部、肝脏等。
根据转移情况,可将乳腺癌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M0期:没有远处转移。
- M1期:有远处转移。
三、乳腺癌AJCCTNM分期的意义乳腺癌AJCCTNM分期对于制定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A J C C 癌症分期手册严正译——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仅供内部使用目录鼻咽癌 (1)甲状腺 (1)食管癌 (3)胃癌 (4)小肠肿瘤 (6)阑尾肿瘤 (6)结直肠癌 (7)肛管癌 (8)神经内分泌瘤 (9)肝癌 (10)肝内胆管癌 (11)胆囊癌 (11)肝门胆管癌 (12)远端胆管癌 (13)V ater壶腹 (13)胰腺癌 (14)肺癌 (14)胸膜间皮瘤 (16)骨肿瘤 (17)软组织肉瘤 (18)皮肤鳞状细胞癌及其它皮肤肿瘤 (18)皮肤黑色素瘤 (19)乳腺癌 (20)外阴癌 (22)阴道癌 (23)宫颈癌 (24)卵巢癌 (25)输卵管肿瘤 (26)子宫体肿瘤 (26)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27)阴茎癌 (28)前列腺癌 (29)睾丸肿瘤 (30)肾癌 (31)肾盂和输尿管肿瘤 (32)膀胱肿瘤 (32)尿道肿瘤 (33)肾上腺肿瘤 (34)淋巴瘤 (35)鼻咽癌注:AJCC癌症分期手册无适用的鼻咽癌分期,本文采用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一方面适合国情,另一方面为支持中国医学事业T1 局限于鼻咽T2 鼻腔、口咽、咽旁间隙T3 侵犯颅底、翼内肌T4 侵犯颅神经、鼻窦、翼外肌及以外的咀嚼肌间隙、颅内(海绵窦、脑膜等)N0 影像学及体检无淋巴结转移证据N1a 咽后淋巴结转移N1b 单侧Ⅰb、Ⅱ、Ⅲ、Ⅴa区淋巴结转移且直径≤3 cmN2 双侧Ⅰb、Ⅱ、Ⅲ、Ⅴa区淋巴结转移,或直径>3 cm,或淋巴结包膜外侵犯N3 Ⅳ、Ⅴb区淋巴结转移M0 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包括颈部以下的淋巴结转移)Ⅰ期T1N0M0Ⅱ期T1N1a~1bM0,T2N0~1bM0Ⅲ期T1~2N2M0,T3N0~2M0Ⅳa期T1~3N3M0,T4N0~3M0Ⅳb期任何T、N和M1甲状腺原发灶注:所有的分类可再分为:S:单个病灶,m:多发病灶(以最大的病灶确定分期)Tx:原发肿瘤无法评价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T1:局限于甲状腺内的肿瘤,最大径小于或等于2cmT1a: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小于或等于1cmT1b:肿瘤局限于甲状腺,最大径大于1cm但小于或等于2cmT2: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大于2cm,小于或等于4cmT3:肿瘤局限于甲状腺内,最大径大于4cm,或者任何大小的肿瘤伴有最小程度的腺外浸润(如侵犯胸骨甲状肌或甲状腺周围软组织)T4a:较晚期的疾病。
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期(AJCC,第七版)T——原发肿瘤(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0无原发肿瘤证据Tis:原位癌Tis(DCIS)导管内原位癌Tis(LCIS)小叶原位癌Tis(Paget′s)乳头Paget′s病与浸润癌或乳腺实质的原位癌不同。
与Paget′s病有关的乳腺实质的肿瘤根据实质病变的大小和特征进行分类,此时应对Paget′s病加以注明。
T1 肿瘤最大径≤2cmT1mi肿瘤的最大径≤0.1cmT1a 肿瘤的最大径>0.1cm,且≤0.5cmT1b 肿瘤的最大径>0.5cm,≤1.0cmT1c 肿瘤的最大径>1.0cm,≤2.0cmT2 肿瘤的最大径>2 0cm,≤5.0cmT3 肿瘤的最大径>5.0cmT4 任何体积的肿瘤直接侵犯胸壁和/或皮肤(溃疡或结节)T4a 侵犯胸壁,单纯的胸肌受浸润不在此列T4b 没有达到炎性乳癌诊断标准的皮肤的溃疡和/或卫星结节和/或水肿(包括橘皮样变)T4c 同时有T4a和T4bT4d 炎性乳腺癌N—区域淋巴结(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p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先前已切除或未切除)N0 无区域淋巴结pN0 无组织学证实的区域淋巴结转移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阴性pN0(i+)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阳性,肿瘤灶≤0.2mm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阴性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阳性N1 可活动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pN1微转移;或转移至1-3个腋淋巴结;和/或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pN1mi 微转移(瘤灶大于0.2mm和/或多于200个细胞,但小于或等于2.0mm)pN1a 1-3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大于2.0mmpN1b 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pN1c 1-3个腋淋巴结,同时有临床无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的内乳淋巴结微转移或大转移N2 融合或固定的同侧Ⅰ、Ⅱ组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pN2 4-9个腋淋巴结;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N2a 同侧腋淋巴结融合或固定pN2a 4-9个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瘤灶大于2.0mm)N2b 临床发现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pN2b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没有腋淋巴结转移的证据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Ⅲ组)转移,伴或不伴Ⅰ、Ⅱ组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临床发现的Ⅰ、Ⅱ组腋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pN3 10个及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或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的腋淋巴结转移,伴临床无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N3a 转移至同侧锁骨下淋巴结pN3a 转移至10个或更多腋淋巴结(至少有一个瘤灶大于2.0mm);或转移至锁骨下淋巴结N3b 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和腋淋巴结pN3b 转移至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伴一个或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多于3个腋淋巴结转移,伴临床未发现,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证实的内乳微转移或大转移。
食管癌分期2010年,AJCC(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公布最新(第七版)T分期Tx:不能明确的原发癌,如拉网等细胞学检查发现瘤细胞,但未能发现瘤体。
T0:无原发瘤证据。
Tis:原位癌,也即所谓的高度不典型增生。
指局限在上皮层内、未侵出基底膜的肿瘤。
有人不严格地将高度不典型增生归为Tis。
但要注意,在食管腺体内的原位癌,可能随腺体超过了食管上皮的基底膜,但其并未超出腺管的基底膜。
T1:肿瘤侵出上皮层,如侵犯固有膜、粘膜肌层或粘膜下层。
T2:肿瘤侵犯肌层(muscularis propria),未达食管外膜。
T3:肿瘤侵及食管外膜(the adventitia)。
T4:肿瘤侵犯食管周边组织。
4a:肿瘤侵犯胸膜、心包或膈肌,但可手术切除。
T4b:肿瘤因侵犯气管、主动脉、肌注或其他重要脏器而不能手术切除。
N分期N0:无邻近淋巴结转移。
N1:邻近淋巴结组有1或2枚淋巴结转移。
N2:邻近淋巴结组有3-6枚淋巴结转移。
N3:邻近淋巴结组有超过7枚淋巴结转移。
M分期M0:肿瘤无远处脏器和淋巴结转移。
M1:肿瘤已转移至远处淋巴结和/或其他脏器。
G分期 G指肿瘤的病理分化程度分期,在AJCC肿瘤分期的第六版为可选指标,但第七版将其接纳为S分期中的一项。
GX:组织学不能分级(在S分期中同G1);G1:细胞分化好的高分化癌;G2:细胞中等分化的中分化癌;G3:细胞分化差的低分化癌;G4:未分化癌(按G3鳞癌行S分期)。
有时G3、G4可能混存,可登记为G3-4。
肿瘤部位早期鳞癌的S分期考虑到了肿瘤在食管上的部位,按肿瘤的上缘分为上段、中段和下段。
S分期S分期是归纳了T、N 、M等多组分期而成,第七版将食管鳞癌和腺癌分开分期。
食管鳞癌其分期包括了T、N、M、G分期和肿瘤的部位。
0期:Tis, N0, M0, GX 或 G1,任何部位。
为食管癌的最早期,等同于原位癌,肿瘤仅限于上皮层,无任何转移或播散。
IA期:T1, N0, M0, GX或G1,任何部位。
乳腺癌TNM分期(2009年AJCC第七版)1. 原发肿瘤(T)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Tis 导管原位癌Tis ⼩叶原位癌Tis 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分类。
T1 肿瘤最⼤直径≤2cmT1mic 微⼩浸润癌,最⼤直径≤0.1cmT1a 肿瘤最⼤直径>0.1cm, 但≤0.5cmT1b 肿瘤最⼤直径>0.5cm, 但≤1cmT1c 肿瘤最⼤直径>1cm, 但≤2cmT2 肿瘤最⼤径⼤>2cm, 但≤5cmT3 肿瘤最⼤径>5cmT4 ⽆论肿瘤⼤⼩,直接侵及胸壁或⽪肤T4a 肿瘤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T4b 乳腺⽪肤⽔肿(包括橘⽪样变),或溃疡,或不超过同侧乳腺的⽪肤卫星结节T4c 同时包括T4a和T4bT4d 炎性乳腺癌2. 区域淋巴结(N)NX 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例如曾经切除)N0 区域淋巴结⽆转移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N2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N2b 仅临床上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N3 同侧锁⾻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或同侧锁⾻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N3a 同侧锁⾻下淋巴结转移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N3c 同侧锁⾻上淋巴结转移3. 远处转移(M)Mx 远处转移⽆法评估M0 ⽆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4. 临床分期0期 TisN0M0I期 T1N0M0IIA期 T0N1M0 T1N1M0 T2N0M0IIB期 T2N1M0 T3N0M0IIIA期 T0N2M0 T1N2M0 T2N2M0 T3N1,2M0IIIB期 T4N0M0, T4N1M0,T4N2M0IIIC期任何T,N3M0IV期任何T任何N,M1* “临床上发现”指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临床体检或⾁眼可见的病理异常。
•Tx 原发肿瘤无法确定(或者已经切除)•T0 原发肿瘤未查出•Tis 原位癌Tis(DCIS)导管原位癌Tis (LCIS)小叶原位癌(已删)Tis(Paget)不伴肿块的乳头Paget病注:伴肿块的按肿块大小进行分期澄清新辅助治疗后根据残余肿瘤最大病灶评价治疗后病理T 分期(ypT)。
残余浸润癌周围治疗相关纤维化不用于ypT 最大径测量。
多灶残余肿瘤以英文字母(m)标识。
病理学报告应描述残余肿瘤范围,并尽可能记录治疗前cT 分期。
T1~T3•T1 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1mm•T1a 1mm<肿瘤最大直径≤5mm•T1b 5mm<肿瘤最大直径≤10mm•T1c 10mm<肿瘤最大直径≤20mm•T2 20mm<肿瘤最大直径≤50mm•T3 50mm<肿瘤最大直径最大径1.0~1.5 mm 的肿瘤不适用四舍五入原则,因而不再归为微小浸润癌(T1mi)(最大径≤1 mm)。
最大径>1mm 而<2mm 的浸润癌原发灶报告为2 mm。
T4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前锯肌,但不包括胸肌)。
•T4a 侵犯胸壁•T4b 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破溃或卫星状结节•T4c T4a和T4b共存•T4d 炎性乳腺癌肉眼可见与原发肿瘤不相连的皮肤卫星结节定义为T4b。
无表皮溃疡及皮肤水肿(临床表现橘皮征),仅在镜检发现皮肤或真皮肿瘤卫星结节,不能定义为T4b,这类肿瘤根据大小进行T 分期。
•乳房大部分淋巴液引流至腋窝淋巴结•部分上部淋巴液引流至锁骨下淋巴结•部分内侧淋巴液引流至胸骨旁淋巴结•深部淋巴管注入至胸肌间淋巴结•两侧乳房间皮下有交通淋巴管•内下部淋巴网通向肝含多个肿瘤转移灶区域大小不用于区域淋巴结病理学分期(pN)。
以淋巴结中肿瘤最大连续病灶作为pN 分期依据;邻近卫星病灶不予评判。
N•Nx: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或已切除)•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N1: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N1mi:微小转移灶,0.2mm<转移灶≤2.0mm专家组不建议采用cNx 分期,该分期仅用于区域淋巴结已被切除,且无法通过影像或临床检查检测的情况对于淋巴结可以评价,并且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未检出可疑淋巴结均记录为cN0。
胃癌分期胃癌AJCC(2010年第七版)TNM分期日本胃癌学会(JGCA)分期(1998年第18版)淋巴结清扫范围D1切除是指将受累的近端胃、远端胃或全胃切除,包括大、小网膜淋巴结。
D2切除还要求切除网膜囊与横结肠系膜前叶,同时要彻底清扫相应的动脉旁淋巴结。
对于近端胃癌,D2切除要求行脾门10组清扫,尽量避免脾切除。
在西方国家,D2切除仅作为推荐而并非治疗规范。
但经过亚洲多个国家的临床实践证实,D2切除是改善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我国,D2仍作为标准术式推荐,同时推荐在大型癌症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进行。
胃癌的改良Dukes分期早在1932年Dukes根据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提出了应用于直肠癌的Dukes分期,经过半个多世纪Dukes分期一直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
1994年Adachi等将其应用于胃癌的分期,提出了改良Dukes分期,具体如下:A期:癌肿限于粘膜,粘膜下层或固有肌层;B期:癌肿侵及浆膜下层或浆膜层;Ca期:不论肿瘤浸润深度如何,有1~6个淋巴结转移;Cb期:不论肿瘤浸润深度如何,有7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胃癌分期小结在胃癌的分期中主要有两大分期系统,即国际抗癌联盟制定的TNM分期及日本胃癌研究会制定的分期系统。
这两个分期系统有相似之处,都依赖于原发肿瘤生长情况,淋巴结受累的范围,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但是,这两个系统存在一些根本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对区域淋巴结扩散的分级。
TNM 分期系统以转移淋巴结的数目为基础,而日本分期法强调受累淋巴结的解剖位置。
这两个系统有不同的作用,也不是为了起相同的作用而制定的。
在日本分期法中分期系统非常详细,并以解剖为基础,它可以指导外科医生进行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术,减少TNM分期中N分期的偏倚,而这正是其根本目标。
TNM系统则主要用于预后的指导,它不包括治疗指导,最近被改为以数目为基础的N分期,准确地反映了转移负担以及预后情况它为组群之间结局的对比提供了简单而可靠的方法。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1、2009年最新版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期(第七版)T分期:TX:未发现原发肿瘤,或者通过痰细胞学或支气管灌洗发现癌细胞,但影像学及支气管镜无法发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3cm,周围包绕肺组织及脏层***膜,支气管镜见肿瘤侵及叶支气管,未侵及主支气管。
T1a:肿瘤最大径≤2cm,T1b:肿瘤最大径> 2cm, ≤3cm。
T2:肿瘤最大径>3cm,≤7cm;侵及主支气管,但距隆突2cm以外;侵及脪**?膜;有阻塞性肺炎或者部分肺不张,不包括全肺不张。
符合以上任何一个条件即归为T2。
T2a:肿瘤最大径>3cm,≤5cm,;T2b:肿瘤最大径>5cm,≤7cm。
T3:肿瘤最大径>7cm;直接侵犯以下任何一个器官,包括:***壁(包含肺上沟瘤)、膈肌、膈神经、纵隔***膜、心包; 距隆突<2cm (不常见的表浅扩散型肿瘤,不论体积大小,侵犯限于支气管壁时,虽可能侵犯主支气管,仍为T1) ,但未侵及隆突;全肺肺不张肺炎;同一肺叶出现孤立性癌结节。
符合以上任何一个条件即归为T3。
T4:无论大小,侵及以下任何一个器官,包括:纵隔、心脏、大血管、隆突、喉返神经、主气管、食管、椎体;同侧不同肺叶内孤立癌结节。
N分期: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支气管周围及(或)同侧肺门淋巴结以及肺内淋巴结有转移,包括直接侵犯而累及的。
N2:同侧纵隔内及(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
N3:对侧纵隔、对侧肺门、同侧或对侧前斜角肌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分期:MX:远处转移不能被判定。
M0:没有远处转移。
M1:远处转移。
M1a:***膜播散(恶性***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膜结节)以及对侧肺叶出现癌结节(许多肺癌***腔积液是由肿瘤引起的,少数患者***液多次细胞学检查阴性,既不是血性也不是渗液,如果各种因素和临床判断认为渗液和肿瘤无关,那么不应该抪**?腔积液考虑入分期的因素内,病人仍应分为T1-3)。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胸膜间皮瘤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1 局限于同侧的壁层胸膜,有或没有纵膈胸膜或横膈胸膜的侵犯T1a 没有侵及脏层胸膜T1b 侵及脏层胸膜
T2 侵及同侧胸膜表面一个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
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侵及膈肌;侵及脏层胸膜下的肺实质
T3 局部晚期但有潜在切除可能的肿瘤。
侵及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
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侵及胸内筋膜;侵及纵膈脂肪;侵及胸壁软组织的单个、可完整切除的病灶;非透壁性心包浸润
T4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肿瘤。
侵及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胸壁的弥漫性浸润或多个病灶,有或没有肋骨破坏;直接经膈肌侵入腹腔;直接侵及对侧胸膜;直接侵及纵膈器官;直接侵及脊柱;穿透心包的内表面,有或没有心包积液,或侵犯心肌
淋巴结转移(N)
Nx 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转移至同侧支气管肺或肺门淋巴结
N2 转移至同侧纵膈或隆突下淋巴结,包括同侧的内乳和膈旁淋巴结
N3 转移至对侧纵膈、对侧内乳、同侧或对侧锁骨上淋巴结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胸膜间皮瘤TNM分期系统(2010年第七版)
原发肿瘤(T)
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1 局限于同侧的壁层胸膜,有或没有纵膈胸膜或横膈胸膜的侵犯T1a 没有侵及脏层胸膜T1b 侵及脏层胸膜
T2 侵及同侧胸膜表面一个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
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侵及膈肌;侵及脏层胸膜下的肺实质
T3 局部晚期但有潜在切除可能的肿瘤。
侵及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
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侵及胸内筋膜;侵及纵膈脂肪;侵及胸壁软组织的单个、可完整切除的病灶;非透壁性心包浸润
T4 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肿瘤。
侵及同侧胸膜表面的所有部位(胸膜顶,纵膈胸膜,膈胸膜,脏层胸膜),并具备至少一种以下特征:胸壁的弥漫性浸润或多个病灶,有或没有肋骨破坏;直接经膈肌侵入腹腔;直接侵及对侧胸膜;直接侵及纵膈器官;直接侵及脊柱;穿透心包的内表面,有或没有心包积液,或侵犯心肌
淋巴结转移(N)
Nx 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转移至同侧支气管肺或肺门淋巴结
N2 转移至同侧纵膈或隆突下淋巴结,包括同侧的内乳和膈旁淋巴结
N3 转移至对侧纵膈、对侧内乳、同侧或对侧锁骨上淋巴结
远处转移(M)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