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答案.

交通规划答案.

交通规划答案.
交通规划答案.

02.134.36/9.36/;99.068.91/3.90/;02.149.38/3.39/;02.117.35/0.36/;99.03.93/9.91/;01.18.6/38.043/3312211113312211113

21321==================D V F D V F D V F O U F O U F O U F D D D O O O (5)收敛判别。

由于1i

O F 和1j

D F 的误差均在允许范围内,因此不需继续迭代计算。上表即为所求的

最总分布交通量表。

作业三:

按上次作业给出的现状表和将来生成、发生与吸引交通量,利用下式重力模型和底特律法,求出将来表。收敛标准ε=1%。 峽饗懶闋轅课嶺镗膃痒皸犢撳蓣葱缇啟珏庐达怿

蠷觯膾轨貨热虯燾愴虏聽攒鼹毂训獪邺旷诌缝嚶驏骞胇胜阶灩缨氈釋禍谲辉謚讽浍轺屦剄。

重力模型 γ

β

ij

j i ij

c D O k

t )(=

其中,0.183,β=1.152,γ=1.536

现状 将来

0.1050.270.500.280.260.170.50.430.510

.60.380.720.280.40.70.1713

21\计

计D O 5

.1669.363.903.390.3639.9126.381321/计计D O

解:标定的重力模型为

现状行驶时间

将来行驶时间 1

2

3

1

2 3 1

8.0 17.0 22.0

1 4.0 9.0 11.0

2 17.0 15.0 23.0 2 9.0

8.0 12.0

3 22.0 23.0 7.0

3 11.0 12.0 4.0

ij

c ij c

BUS

ij

V

1 2 3

1 -1.017 -1.534 -1.807

2 -1.454 -1.336 -2.118

3 -1.807 -2.118 -1.017

CAR

ij

V

1 2 3

1 0.051 -0.464 -0.689

2 -0.464 -0.368 -0.776

3 -0.689 -0.776 -0.058 又因为:

BUS

ij

CAR

ij

CAR

ij

BUS

ij

BUS

ij

BUS

ij

p

P

V

V

V

p

-

=

+

=

1

]

exp[

]

exp[

]

exp[

BUS

ij P

1 2 3

1 0.2558 0.2554 0.2464

2 0.2708 0.2754 0.2071

3 0.246

4 0.2071 0.2544

1 2 3

1 0.744

2 0.7446 0.7536

2 0.7292 0.7246 0.7929

3 0.7536 0.7929 0.7456 使用法的结果:

1 2 3 总计 a

1 22.1 10.7 5.1 37.9 0.982

2 11.2 73.0 9.4 93.6 1.018

3 5.3 8.0 21.9 35.2 0.978 总计38.6 91.7 36.4

b 0.982 1.016 0.986

得:

CAR

ij P

妝繼难。

(5)旅游区标志:提供旅游景点方向、距离的标志,分为指引标志和旅游符号。

(6)道路施工安全标志:通告道路施工区通行的标志,分为路栏、锥形交通路标、施工警告路标、施工警告灯号、道口标注、施工区标志、移动性施工标志。逦辗泽淵踐犹瀝胄則坚幃谩暂鉬怀阌乱脓輜餾鍵筝钨蓟曖鎵毵噸齬兌厩鍾習蒼恥蠑罰崭縈经挢鍤鱟聲絎龌筝举敵賡虯棟钥讧儻澮鸢钸華顿。

(7)辅助标志:附设在主标志下的起辅助作用的标志。它不能单独设置与使用吗,按照用途分为表示时间、车辆种类、区域与时间、区域与距离、警告与禁令、组合辅助等。剥誨瀲織瀠邝鯇尋僉蠶颡诅淺杨蔼陝巔俪鈀遜癤临嘆铈侨蹿躏冈变飯蒌询铺争龙飼兌鱔糁綱譜騎傳櫸諒钩拢蹒輥罌号閥挝鲻谛則蔭補筛謚。

2、定时式、感应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适用于什么条件的交通状况?

答:定时式控制原理: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控制程序,在每个方向上通过红绿黄色灯循环显示,只是交通流,在时间上实施间隔。辆賕鷴谳蠆閨恳蘭无轿龍缵稱櫞篳谌储訣飨处鼉读篑濟訂铄艺暈钗题齿佥斷篩紱茕這铢询垩买骟獷間緝毀窜幟硤錾韃倀阌柵錮變晖賚励錨。

适用条件:当交通状况符合总体流量稳定,变化比较规律时,选用定时式。

感应式控制原理:感应式信号控制没有固定的周期长度,在感应式新信号控制的进口,均设有车辆到达检测器,一相位起始绿灯,感应信号在控制器内设有一个“初始绿灯时间”,到初始绿灯时间结束时,如果在一个预先设置的时间间隔内没有后续车辆到达,就变换相位;如果有车辆到达,那么绿灯就延长一个预设的单位绿灯延长时间,只要不断有车辆到达,绿灯时间可以继续延长,知道预设的最长绿灯时间是变换相位。骐嚀黿燙蚬鏞鳕擼孙变赇洒递弹軺砺銘聵齑兽鰉邏摈闞吳级弯钋冻綢纖慪鉿論颤傥鹧寻艤龊辘刍縭丛谤給傖錮鸦駙澮玀纣镱镗悬靚審楓夠。

适用条件:感应式适用于交叉口交通状况变化比较傲频繁而且没有规律的情况。

3、干线协调控制的基本类型有?适用于什么条件?

答:有干线交通信号定时式协调控制和干线交通信号感应式协调控制两种。

定时式适用条件:交通状况符合总体流量稳定,变化比较有规律。

感应式使用条件:交叉口交通状况变化比较傲频繁而且没有规律。

4、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按照控制策略分为几种?相应的控制系统的开发软件有?

答:有定时脱机式控制系统和感应式练级控制系统。

定时脱机式控制系统的开发软件:、、。

练级感应式控制系统的开发软件:和。

5、加强交通管理的措施有?

答:①针对人、车、路实施综合管理,使用法制、行政、技术手段对交通实施系统管理。

②借助先进的技术、设施对路面交通实时调节、调度和控制。

③通过经济、政策、行政手段在空间、时间上调节交通需求,实时对交通行为的管理。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纲要》 日前,《苏州高新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未来3年,高新区将斥资 3亿多元进行公共交通的升级改造,新增13个公交枢纽站、10个公交首末站,新辟59公里公交专用道,新设近20条公交线路,新增210辆公交车。 根据规划,至2015年,高新区将设置A类公交枢纽新区城际站,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集散点;B1类枢纽苏州乐园站,作为高新区内外客流最大转换点;另设B2类 湿地公园、生态城、华山路、汾湖路、竹园路、新亭路枢纽和B3类管委会、大阳山、通安、阳山花苑、白马涧枢纽。另外,高新区将结合公交枢纽场站所处区位和用地条件,对周边区域进行商业、办公、居住等综合开发。与此相关,高新区将在未来3年新增10个公交首末站。分别为:汽车城站、理想城站、文昌路站、华为路站、湿地公园东站、玉屏路站、湿地公园枢纽站、生态城站、大阳山枢纽站、石湖 景区站,并改建兰凤寺公交首末站。 在公交线网方面将做进一步优化。按照规划,高新区未来3年将新增苏州乐园至苏州北站、生态城至东南环立交枢纽站的主干线;新增分别串联北部商贸点、南部商贸点的环线;新增苏州科技城至湿地公园、兰凤寺至苏州乐园、理想城站至苏州乐园线路,以加强山河佳苑、理想城等区域的公交联系;新增金市站至玉屏路首末站线路,以加强苏州科技城南北联系;新增中心城西部环线(新区公园站-何山路-长江路-马运路-珠江路)、科技城环线、大阳山站至白马涧枢纽线路,以方便有轨电车换乘; 新增东渚站至生态城站,以加强龙景花园公交覆盖;新增浒墅关工业园环线,以加强该工业园公交覆盖。另外,353路、333路与有轨电车重合的太湖大道段,将改线走马涧路西延伸段。 在便利高新区新行政中心交通方面,将新辟苏福路至科普路(经滨河路、马运路)、青花路至科普路(经浒杨路、兴贤路)、建林路至科普路(经通浒路、中唐路、松花江路、五台山路、金沙江路)的公交线路。 目前,高新区公交专用道总长度为16.8公里,占高新区主干路长度的比例不足7%,分布零散,未形成网络。针对这一现状,高新区将在2020年结束前新建共计约59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形成公交专用道网络。其中,未来3年内,将对长江路、何山路、苏福路等路段进行改造,至2020年,建林路、苏浒路、兴贤路等路段也将开辟公交“专属通道”。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pdf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编制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一六年十一月

1 规划概况 1.1 规划名称 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主持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2 规划背景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4~2013年)于2005年底通过国家批准。2008年成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并获得国家批准(发改基础〔2009〕1691号),批复至2015年建设由4条线路组成“米”字形放射网络的建设方案,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达到104.1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发改基础〔2013〕269号文)。至2020年,批复建设9个项目,线路长约183.3公里。2014年9月,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优化方案》。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以国发改基础〔2015〕958号文批复了《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调整后新增线路长度79.1公里,预计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383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都市于2015年编制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并于2016年报送国家发改委。鉴于该规划修编提出的内容全部为新规划线路,且此前已批复过成都市两期建设规划,国家发改为将该建设规划明确为第三期建设规划。2 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6〕]1493号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发改基础〔2016〕]1493号)。综合以上三轮建设规划,到2020 年,成都市将建成运营13 条线路、总长约508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截至2016年9月底,成都市第一期建设规划极其调整所批复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运营总规模达108km,日均客流量近200万人次,客运效果十分理想。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所批复的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至2020年,年均开通运营2~3个项目。第三期建设规划所批复项目中,8 号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郑州市高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目录 一、概述 1.1 区域概况 1.2 规划背景 1.3规划依据 1.4规划理念 1.5规划范围与规划年限 二、规划目标 2.1区域发展现状 2.2交通愿景 2.3远期发展目标 2.4近期发展目标 三、交通发展战略 四、高新区交通发展现状 4.1.高新区道路一览表 4.2高新区主要道路路段的交通调查 4.3高新区主要道路交叉口的交通调查 4.4高新区主要路段高峰期路况 五、交通发展趋势 六、综合交通规划 6.1 对外交通规划

6.2 干路网规划 6.3 公共交通规划 6.4 停车规划 6.5 交通管理规划 6.6客货运系统 6.7近期建设重点 6.8近期管理举措附录图

一、概述 1.1 区域概况 郑州市高新新城”为郑州高新城五大功能组团之一,位于高新区西北部,是郑州高新城“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区域。“高新新城”的范围为东至西四环路、西至绕城高速公路、北至连霍高速公路、南至科学大道用地,总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由西南向东北贯通三条水系:须水河、须水河西支流和索河,须水河西支流在区域内汇入须水河,是高新区生态绿化带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新新城”规划范围内已有郑州轻工业学院、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等项目,其余为村庄、农田、河道等。 宏观区位1.2 规划背景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9月份开始高新区管委会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高新城整体规划(高新区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编制完成了《郑州高新城空间战略研究》。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国家、中原经济区、郑州市域等各个层面进行研究提出了作为郑州市"两翼齐飞"的战略西翼对高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了"产城融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品位提升"的发展要求按照新兴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的发展定位并结合高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提升、空间提升、功能提升、环境提升、形象提升等五大规划发展策略努力打造产城一体的郑州高新城。 中观区位

佛山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编制与管理办法

xx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编制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随着城市扩张不断加快和机动车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量快速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未经交通论证即进行建设,加剧了城市交通的紧张局面或给今后城市交通问题留下隐患。根据交通影响的程度判断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及性质等方面的合理性,提出内部、外部交通设施及交通组织等方面措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第二条为统一、规范xx市城镇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促进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实施条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同时结合xx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本办法适用于xx 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其他区域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编制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除应执行本办法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及xx市现行的有关法规、标准的规定。 第四条由市交通主管部门出具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评审意见和意见函均作为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方案阶段或详细规划的依据之一。 第二章基本规定 第五条交通影响评价主要分析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改善对策,使建设项目的交通设施配置与内外交通组织符合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要求,减小项目开发对周边道路交通产生的冲击。 第六条交通影响评价主要依据应包括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

准,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x市城市总体规划、xx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综合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之紧密联系的区城市总体规划及片区详细规划、《通行能力手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建设项目本身规划方案等。 第七条交通影响评价分为详细规划、项目选址和方案阶段三个阶段。 第八条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价应作为规划的内容之一,与详细规划同时报审,其费用纳入规划编制经费中。详细规划阶段交通影响分析主要目标是对研究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提出布局建议,同时在核算交通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对规划土地开发强度提出要求和建议。 第九条项目选址阶段(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批之前)主要目标是从交通影响角度论证建设项目选址的可行性,确定建设项目停车配建、出入口位置设置等技术指标,并提出建设项目开发强度建议。 第十条项目方案阶段(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审批之前)主要目标是从交通角度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调整修改意见,验证和检查建设项目的开发强度是否适应周边交通设施的承受能力。 第十一条本办法所指的建设项目为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表1所列规模的拟建(新建、改建和扩建)永久性或临时性项目。建设项目详细规划阶段和方案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应符合表1规定。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涪陵展览大纲

涪陵概览10% 一、乌江门户(地理位置) 涪陵区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县,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涪陵区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 二、物产丰富(资源环境) 涪陵区土地面积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045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126133公顷。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砘。页岩气产能达10.8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3% 三、文脉悠长(历史文化) 涪陵2000多年前曾为巴国都城,自唐代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是程朱理学发祥地之一,北宋大儒程颐曾长期在涪讲学、注《易》。是全国革命老区,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于此。涪陵榨菜被评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下碑林”白鹤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三线建设”丰碑816地下核工程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上亿年地质运动造就出武陵山大裂谷等自然奇观。 建议展项:壁挂地图+通电玻璃:壁挂地图显示涪陵基本区域位置和交通状况,外侧设置通电玻璃,播放涪陵城市宣传片;图文展板显示城市基本信息 巴国故郡/福地25% 一、一步千年(历史沿革) 早在距今5000年以前,区境已有人类居住。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曾为巴国国都,巴先王陵墓所在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地。战国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郡治彭水郁山镇)。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置涪郡(又名枳城郡),为区境置郡之始。南北朝时,郡县建置变化较大。隋置涪陵县、丰都县、垫江县,分隶巴郡、巴东郡和宕渠郡。唐置涪州,辖武隆县、涪陵县、隆化县。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南宋置涪州,辖涪陵县、武隆县。元置涪州,辖武龙县。明置涪州,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清置涪州,不领县。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川东道(东川道)四川省和四川省第八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柱、武隆、长寿、彭水7县,隶川东行署区。1952年,川东酉阳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4县,隶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5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1958年由酆都县更名)、垫江县和武隆县。1994年,撤南川县,设南川市。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6号,1995年11月5日),1996年1月,撤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1996年3月,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南川市、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1996年9月15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同

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VIP专享】

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文本 (公示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1)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2) 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2) 第五章公共服务设施 (6) 第六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7)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加强石家庄高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落实有关上位规划的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的控制标准,促进石家庄高新区合理地开发与 建设,特编制《石家庄市高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第1.2条: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规划及建设活动,均应遵照本规划执行,下一层次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 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1.3条:规划范围:北至北二环路东延,南至南三环,西至现状京珠高速公路,东至东三环,规划面积为74.68平方公里。 第1.4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3.《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2012.3); 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0.12); 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08-93)(2002年版); 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9.《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0.《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 11.《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2002); 12.《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152-2011); 13.《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09.6); 14.《河北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试行)(2009.7.1); 15.《河北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12.1); 16.《石家庄市城乡规划条例》(2014.6.1); 17.《河北省城市红线管理规定》(2012.12.1); 18.《河北省城市黄线管理规定》(2012.12.1); 19.《河北省城市蓝线管理规定》(2012.12.1); 20.《河北省城市绿线管理规定》(2012.12.1); 21.《河北省城市紫线管理规定》(2012.12.1); 22.《石家庄都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规定》(2012.5.1); 23.《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3); 24.《石家庄市城乡规划管理程序规定》(2015.3)。 第二章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第2.1条:功能定位:集优良的生态环境、前沿的新兴产业、活跃的创新氛围和优质的生活服务四位一体的产城融合的科技创新城。 第2.2条:发展目标 1. 京津冀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2. 河北省自主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示范基地; 3. 石家庄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建设标杆。 第2.2条: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规划居住人口规模为50万人。 2.用地规模:规划范围总用地规模为74.6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 60.10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规模14.58平方公里。

交通规划考试试卷

北京交通大学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空,计15分) 1 规划的概念是指确定目标和设计达到目标的策略或行动的过程。 2 出行的定义为从起点到终点的一次移动。 3 对调查区域而言,出行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和过境出行三类。 4 出行目的分为工作、上学、自由、业务和回家五种。 5 揭示喜好和表明喜好两种交通调查方式的区别在于:揭示喜好是用实际行动揭示自己的喜好,而表明喜好是用自己的意识行为表明喜好。 6 重力模型按约束条件分为无约束重力模型、单约束重力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三类。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计20分) 1 在国内的大城市,根据中国国情,应该大力发展:(C) A. 私人小轿车 B.自行车 C. 公共交通 D. 摩托车 2 随着样本母群数量的增加,在满足精度的前提下,抽样比例可以:(A) A. 减小 B. 增加 C. 不变 D. 先减小后增加 3 在下面的四种方法中,不能用于出行生成预测的方法是:(B) A. 增长系数法 B. 重力模型法 C. 时间序列法 D. 回归分析法 4 在下面的四个模型中,仅考虑了交通费用对住宅选址的影响,从微观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土地利用模型是:(D) A. 汉森模型 B. 统计分析模型 C. 劳瑞模型 D. 凯因模型 5 以下人物中哪位将Frank-Wolf 算法用于求解Wordrop 平衡,解决了均衡分配的难题:(A) A. LeBlanc B. Beckmann C. Wordrop D. Floyd 6 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自行车这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C) A. 单调降低 B. 单调升高 C. 先增大后减小 D. 先减小后增大

重庆市涪陵区城市发展战略分析研究

一、“十五”全区城镇发展现状 “十五”城镇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规划编制基本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一)规划编制管理方面:“十五”期间,全区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五年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约5000万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4.8倍,为“七五”和“八五”10年投入的9.6倍。规划编制取得突破,先后完成了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四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涪陵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江北片区控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四环路城市设计、滨江片区控规和城市设计、白鹤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旺福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龙桥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南马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人防规划、消防规划等;李渡、江南、南岸浦、江东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环卫、商业、防洪、环保等规划正在进行之中。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实施了集中管理,实行了三级审签制、专家论证制、限时办结制、集中会审制、规划公示制等,并初步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监察力度加大:五年累计作出行政处罚近500件,查处违章建筑3万余平方M,拆除违章建筑8000余平方M,执法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五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大城市的目标,在规划的指导下,以城市交通设施、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了一批枢纽型、功能型重大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5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2.3倍,相当于“七五”和“八五”10年总量的4.6倍,年均递增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8个百分点。先后拓宽改造了兴华东西路、黎明南路、四环路、望宏路、长江大桥南引道、李渡环城大道北段、涪蒿路、体育南路等道路,新建了鹅颈关立交桥、李渡新城主干道、涪陵滨江路等工程,开工了东西干道、火车站站前大道、李渡长江大桥、乌江二桥、长江三桥,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相继建成体育场、青年广场、乌江桥头花园、实验移民花园、城区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及多处地下通道,完善了城市功能。 <三)城镇化建设方面。2005年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9%,城镇人口达到49.24万人,分别比“十五”初期提高13个百分点和14万人,增长速度是“九五”期间的1.7倍,相当于“七五”和“八五”10年的4.4倍;五年来,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分别实施了“4821”工程和“484”工程,集中力量,收紧拳头,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白涛、珍溪、新妙、龙潭4个中心镇纳入重庆市级中心镇建设,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已初步形成以主城为中心,4个中心镇、8个重点镇、4个重点乡为增长极和一般乡镇和20个重点村为补充的城镇发展网络体系,集镇基础设施和村镇房屋的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四)建筑业、房地产业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3亿元,从2003年起突破30亿元大关,到2005年达到34.7亿,比“十五”初期增长近10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3.4倍,比“七五”和“八五”10年总量多12倍。五年共初设审批工程443个,面积454万平方M,概算投资38.6亿元;“十五”末全区房屋开发企业67家<其中二级8家,三级46家,四级13家),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5亿元,年均递增9.1%,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 7.37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 m2,年均递增4.3%和5%。全区城镇竣工房屋面积达625万平方M,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成绩喜人,结构质量稳中有升,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实现安全生产死亡零指标,全区建筑工程无重大工程质量隐患发生,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两次受到建设部的表彰。五年来,全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应招标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等均达100%。全区建筑企业达到149家,其中总承包企业74家,专业承包企业54家,建筑劳务企业21家,共有一级企业10家,区内的一级建筑企业数量是全市除主城区外各区县的总和。 <五)城市管理方面:五年来,市政管理坚持以服务市民生活,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自2002年以来涪陵城市

西安高新区智能交通方案

西安高新区智能交 通方案 1

西安高新区智能交通方案 1.1.项目概述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前列。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近10000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各类产业计划居全国高新区前茅。 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确定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高新区之一,陕西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中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规划智能交通系统是相得益彰的。经过实施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电子通信、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运筹学、人工智能、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有效、综合地运用于整个交通服务、管理与控制,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使道路交通朝着“有序、安全、畅通,充分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效率”的方向发展,在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代化,改进交通环境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为高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现代化的需求。 1.2.项目的整体规划 1.2.1.建设目标 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交通管控效率为目的,建设一套符合西安高新区实际需求的智能交通系统,提高高新支队交通指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交通管控中心的工作效能。 1.2.2.建设内容 1.实时、自动的交通信息采集 采用线圈、视频等检测手段,实时自动的采集道路交通的流量信息 实时的采集区内停车、占道停车信息

城市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一、项目概况: 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发达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面对西部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压力,城市交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城市用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本次交通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为城市未来发展创造和谐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 此次综合交通规划是成都市1993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后进行的第二次城市交通规划。如何根据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交通设施布局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组织运行效率,以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和开发建设中的需要,使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是本次交通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为成都市域范围,规划重点在中心城(外环路内地区),面积为598平方公里,在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系统的分析中,研究范围扩大至成都市域。规划年限与总体规划一致为2020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在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轨道交通研究中,将适当考虑城市的远景发展。 二、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手段,对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规划研究,并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了交通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协调。 综合交通规划的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城市机动车出行调查和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单位调查 在中心城区范围进行机动车出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城市机动车出行特征,并完成机动车的现状、2010年和2020年的出行OD;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调查,通过选取不同位置、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发生源单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类型交通发生源单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特征。 2、建立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 针对成都市城市交通特点和需要,在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都市交通规划数

(推荐)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深村东片区调整 一、项目概况 1、调整背景 为贯彻佛山市委、市政府关于“三旧”改造的方针政策,根据禅城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精品禅城、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的工作部署,禅城区计划于近期对石湾镇街道深村东片区实施旧城改造。为进一步增强整体改造的可操作性,由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办事处向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 府提出规划调整申请。 2、调整范围 此次控规调整的范围位于《佛山市中心组团新城区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下文简称《北片控规》)的编制范围之内。用地北至绿景路、东至文华中路、西至岭南大道、南至深宁路,总面积约58公顷。 二、调整目标和原则 贯彻佛山市、禅城区政府关于“三旧”改造的工作计划,传承深村历史文化特色,将深村东片区整体改造成为传统与

现代相结合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精品片区,同时实现物质形态景观与集体经济收入的双重提升,使深村东片区成为禅城区都市产业发展的良好承载空间之一,并将其打造成为禅城区三旧改造工作的又一亮点。 调整原则:合法、合乎规范原则、延续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文脉传承原则 三、具体调整内容 1、规划结构调整 本次调整将深村东片区视作一个相对完整的社区对待,规划结构方面,总体呈现出一心、两轴、六组团的形态。 两轴:深村大道发展轴、港口路中央文化绿轴 延续深村大道作为片区发展轴的功能,两侧利用底层商业设施承载主要的配套服务功能,并且向西与深村西片区进行衔接。 根据《北片控规》,港口路是连通文华公园与东平河的一条生活休闲的林荫大道,本次调整继续控制港口路作为片区的中央绿轴,结合现状祠堂以及具有景观价值的历史民居的迁建,向其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将片区内的港口路打造成融绿化景观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景观轴线。

交通规划期末总结复习试卷试题.docx

-------------精选文档 -----------------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概论及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各要素的发展趋势的预测,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目 交通规划的定义:根据交通系统的现状和特征,用科学 标和总体布局和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措施,确保规划 的方法预测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和交通发展对交通系 期的交通系统的交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满足社会 统的供给要求,确定特定时期的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 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的要求。 建设规模和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说方法,以达到 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①交通系统现状点差,②交通系交通需求和供给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 统存在问题诊断,③交通系统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交能、环保的目的。 通系统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⑤交通系统规划方案综合 交通规划的分类: 评价,⑥通系统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⑦通系 1 、区域交通系统规划: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 统规划的实施。交通规划的编制:规划领导小组、规划 管道运输系统的规划,同时包括五大运输方式下的专项 办公室、规划编制课题组。 规划。 指导思想:要有战略高度、要有全局观点、体现可持续2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中小城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发展观点、符合经济发展要求。 规划。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专项交通 交通规划的原则:服务经济发展、综合运输协调发展、规划。 局部服从于整、近期和远期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 交通规划的层次划分:1 、城市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2 、 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区域交通系统的层次划分。 规划的期限:近期1-5年、中期5-15 年、远期15-30 交通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年,最长不要超过50 年。 一、目的:① 服务经济——通过规划使交通系统促进经 第二章、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 济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② 服务国防——通过规划使交 一、交通区划分。 通系统为国家的安全稳定做出贡献。③ 服务人民——通 定义:由于考虑到交通源一般是大量的,不可能对每个过规划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出行提供方便、快捷、安全、 交通源进行单独研究,所以在道路交通规划研究过程中,环保、经济的交通系统。 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干小区,这些小区称为交通区。 交通规划的任务:通过客观的、实际的、深入的调查、 目的:全面了解交通源与交通源之间的交通流,即将交

交通规划原理历年试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二学期 《交通规划》考试试题(A 卷) 课程号: 考试方式:闭卷 使用专业、年级:交通工程2005 任课教师:于景飞 考试时间: 备 注: 一、选择题(共7题,每空2分,共14分) 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A 流水 B 下雨 C 刮风 D 驾车兜风 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A 基础产业部门 B 非基础产业部门 C 住户部门 D 人口 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A 对外交通用地 B 道路广场用地 C 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 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A 各部分可达性均等 B 网络可靠性较低 C 网络空间行驶简单 D 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 5.()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 生成交通量 B 发生交通量 C 吸引交通量 D 全不是 6.()没有完整的OD 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 重力模型法 B 最大熵模型法 C Furness D 介入机会模型 7.当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比例趋于平均化后,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 A 减弱 B 增强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共11 题,每空1分,共16分) l.引道延误为引道 与引道 之差。 2.老瑞模型是决定 和 的分布模型 3.已知l 、2、3小区至路网的最短距离为20、30、10,则道路网的可达性为 4. 是指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5.在OD 表中,每一行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每一列之和表示该小区的 。 6.Logit 模型假设径路的随机误差相互 (填独立或相关)。 7.出行 以住户的社会经济特性为主,出行 以土地利用的形态为主。 8.某市规划面积300km 2,建成区面积lOOkm 2,现有道路总长350km ,规划再建150km ,则城市道路网密度为 km /km 2。 9. 交通流分布能够较好的反应网络的拥挤性。 10.Webster 延误公式的适用范围为饱和度取值在 。 11.动态交通分配是以路网 为对象、以 目的开发出 考生班级________________学生学号: □□□□□□□□□□□□学生姓名:______ __________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试卷须与答题纸一并交监考教师…………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

《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材料2015130

《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 为加快高新区发展转型、深化苏州高新区“真山真水,新天堂”的发展目标,合理引导高新区中心城区的存量土地利用与开发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编制《苏州高新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的编制将合理挖潜存量用地,科学引导空间布局,优化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彰显山水特色,完善公共设施配套,细化道路交通组织和绿地景观体系,进一步优化市政设施配套,全面引导高新区中心城区科学建设。 本次规划于2014年5月份启动,并于2014年12月完成专家论证。现对该规划成果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2015年1月29日——2015年2月27日。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E-mail:ghj.sfw@https://www.doczj.com/doc/744809975.html, 一、规划范围 东至京杭大运河、南至狮山街道行政边界、西至金枫路(中环快速路)、北至枫津河,总规划用地面积19.01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 苏州主城中心区重要组成部分,特色鲜明、发展高效、乐活宜居的生态型城区。 三、建设规模 规划范围内居住人口容量25.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755.75公顷;军事用地1.93公顷;非建设用地面积为145.23公顷。 四、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十字、一环、八片”的空间结构: 1、“一带”: 即运河景观带,沿京杭运河构建游憩休闲的城市景观带,将滨河绿化景观建设与大运河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服务居民,对话主城,彰显特色。 2、“十字”: 由东西向狮山路城市发展轴和南北向长江路片区发展轴形成十字型发展主轴,依托轨道交通及城市中心建设,沿轴线集中布局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提升高新区发展能级。 3、“一环”: 即两山周边的环状发展公共设施,以两山城市中央公园为核心,环狮山和何山布局文化、体育、创意、商业商务等公共设施,打造围绕两山的中央活力区。 4、“八片”: 即八大功能片区,包括狮山路商务商业区、狮山-何山活力休闲区、南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区、金山浜总部经济区、向阳路创意研发区以及南、北两大生活区。

城市交通规划试卷及答案

籍 : 请 号 予 授 不 将 分 处 上 以 及 过 记 到 受 弊 作 因 和 学 名 除 签 开 生 被 学 将 者 试 考 人 他 代 或 考 代 人 他 道 学 知 还 , 性 重 严 的 弊 作 、 纪 违 。 试 果 级 考 后 班 道 切 知 一 , 的 律 起 纪 引 场 此 考 由 守 担 遵 承 格 愿 严 , 将 书 我 证 : 及 业 诺 位 专 承 学 继续教育学院考试试卷 试卷编号: 卷 课程名称: 城市交通规划 考试类型:开卷(只限教材) 考试日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累分人 题分 15 20 10 20 20 15 签名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一、填空题(共 8 小题,每空 0.5 分,共 15 分)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 城市运输系统 、 城市道路系统 和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组成的。 2、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分为 总体设计 、 交通调查 、 交通需求预测 、 方案制订 、 方案评价 和 系统分析 等方面。 3、城市客运枢纽服务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 衔接转换 、 公共换乘 、 主城外围区域 与主城 之间交通转换。 4、目前常用的城市道路系统网络布局结构有: 方格形道路网 、 环形放射式道路 、 自由式道路系统 和 混合式道路网 。 5、城市道路按骨架分类,可分为 快速路 、 主干路 、次干路 和 支路 四类。 6、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特点具有: 综合性 、 预见性、 政策性 、 宏观性 、 弹性 。 7、引道延误为引道 实际行驶时间(耗时) 与引道 自由行驶(畅行) 时间只差。 8、城市公共交通可分为 一般公共汽车 、 轨道交通 和 出租汽车 三类。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B )。 A 、2 年 B 、5 年 C 、10 年 D 、20 年 2、下列那种现象产生的需求不属于交通的范畴( B )。 A 、业务 B 、泥石流 C 、工作 D 、旅行 3、下面哪一个不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D )。 A 、出行者特性 B 、出行特性 C 、交通设施特性 D 、交通调查特性 4、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 A 、交通线路拥堵 B 、交通工具发展滞后 C 、交通设施比较陈旧 D 、城市交通空间不够 5、城市道路多为高级路面,根据路面自然排水的要求,希望纵坡控制在( A )以上。 A 、0.2%~0.3% B 、0.4% C 、0.5% D 、2.5% 6、城市铁路客运站的位置在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宜布置在( C )位置。 A 、距城市边缘 2~3 公里处 B 、城市边缘 C 、城市中心边缘 D 、城市中心内 7、在交通分配中,最简单的分配方法是( B )。 A 、用户最优分配方法 B 、全有全无分配方法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