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政治与外交

美国政治与外交

美国政治与外交
美国政治与外交

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冷思考

—读《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有感

近日,读了孙仲老师的《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现状感触颇多。题目之所以以“冷思考”三个字,是想从一个旁观者、中立者、理智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状,既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好处,也要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因为,学生才疏学浅,涉世不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还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下面,是学生对老师这篇文章的看法和感想。

一、宪法在对外政策上明显倾重国会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孙老师在文章的一开始,就用这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美国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分权制衡。美国实行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是,行使行政权的美国总统与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在外交决策的博弈中,美国总统行政权影响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国父们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着痛切的记忆,更多地赋予国会在外交决策的权力。

美国宪法第2条列举了总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享有权力,而宪法在第1条列举了比第2条长三倍的赋予国会的外交权力。宪法设计者把国会作为外交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合作方,除了国父重视民主,还有他们担心美国总统这个新角色会不会最终演变为一个英国国王式的专制暴君的深刻忧虑。

二、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尽管,美国宪法在外交决策上倾重国会,但是事实是,在近一百年里,美国

总统的行政权在对外决策中日益上升。下面,是我总结的文中认为导致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原因。

(1)国会与总统在外交事务权力的“半阴影区”

美国宪法在国会与总统之间,设置了一些互相牵制的、需双方共同合作才能有效使用的权力。国会和总统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的、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

尽管国父们这样设计宪法,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分权与制衡,但是故意模糊为总统与国会在日后争夺外交主导权提供了原动力。

因为,有些权力,是共同的,是重合的,界限不明,一些敢作敢为的总统就很有可能去占据这些共同权力,进行权力的扩张,导致总统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

(2)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结构机制的客观因素

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作为三军总司令和首席行政长官,总统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在处理时间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总统只对全国选民负责,在对外政策上更具有广阔全面的全球性视野。

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在处理危机型和战略型外交决策时比国会更有效率和更有权威。

(3)国会内部结构机制的客观因素

国会的535名议员来自不同选区,有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地区利益和个人奋斗目标,让国会议员步调一致不是件容易的事。

国会地方色彩浓厚而全球视野相对较弱,权力分散和缺乏整合性、行动迟缓、效率低下等等。这一切导致国会处理一些需要迅速、秘密的采取行动的危机事件上能力不足,在权衡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地方狭隘主义相对严重。

(4)总统和国会的主观因素

作为总司令的总统,开始逐渐以有限和不确定的方式执行作为对外交往行政机构的总统所规定从的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先例有了大量的积累,总统们也获得了信心并要求获得更大的权力。

先例经验、政治实力等各方面的历史积累。助长了总统们抓取外交主导权的实力、能力与雄心。

国会在总统权力扩张的过程中显得过分迁就退让,缺乏”运用它已有权力的决心“。

(4)法院对总统的偏护

(5)各种危机使总统的行政权扩张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30年代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要要求决策者迅速采取行动,结构分散、程序繁复、人员众多的国会在保密与迅速行动这两点上与实现长官负责制的白宫相比,自然处于劣势。

(6)美国公众对国际事务的不关心和不了解

公众对外交事务的冷漠与无知给政策制定者在处理多数外交问题上留有相当大的余地。

总统是唯一由全体美国选民选举产生的公共官员,可以理所当然代表全国人民;而议员只是一部分人或某一地区民意的代表,总统是美国最显赫和合法的政治人物。

不管是危急时刻还是和平时期,总统控制舆论的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三、带有美国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

孙老师认为,美国的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终于渗透进入了美国的内政中。我非常赞成孙老师的看法。我认为,美国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已经很大程度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很大程度导致了美国总统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孙老师认为,一种定义为在国际间占据强大地位的外交政策,将被证明是同共和原则相对立的,终将损害共和国的体制。是的,正是由于这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使得总统的权力越来越大。这与美国宪法提倡的“民主共和、分权制衡”格格不入。

在现实主义色彩的外交政策影响下,总统变得更加疯狂,他们占领爱国主义的高地,打败了怀疑派,驳倒了批评派,他们的战绩甚至比以前更辉煌。

孙老师,用平稳中立的口吻,告诉我们,现实主义色彩外交政策带来的辉煌。领导人抓住国家安全的广发定义,鼓吹这种政策将使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的强国。在这种努力下,他们最终迫使美国人接受了殖民地、海军基地、势力范围、保护领地、强大的海军以及能够远征的陆军等事物。

四、从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看美国民主“虚伪”

理论上讲,美国的民主适用于所有公民,不论你的肤色、贫富贵贱、还是老

弱病残。公民,在宪法面前一律平等。但是,从孙仲老师文章的最后的一个词“民主独裁”可以看出美国民主的“虚伪”。要知道民主与独裁是两种对立,水火不容的政治制度,但是现在美国政治中,受到美国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的影响,民主与独裁竟然神奇地在一起了。

美国民主“虚伪”第一点表现在,个人崇拜盛行。小布什得了前所未有的行政特权,对内政外交逐渐实行垄断。我认为,这本身就是,对美国民主制度的践踏,对美国宪法的践踏,对美国分权制衡的践踏。但是,小布什居然还受到高比例的支持,达到90%的支持率。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虚伪”。

美国民主“虚伪”第二点表现在,总统领导的行政机构独裁。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法院,行政权属于总统。三权分别独立,相互制衡。但是,美国总统布什,居然为了保证所谓的“自由本身”不被破坏,行政机构有权不以正当司法机构直接通过军事法庭羁押、审判恐怖分子。这不是越权吗?这不是穿着民主的皇帝新衣,其实是赤裸裸的独裁吗?这不是“虚伪”,是什么?

美国民主“虚伪”第三点表现在,歧视移民。美国国会通过《美国爱国法案》,政府不必经过指控就可以像对待恐怖嫌疑犯那样拘留移民。居然,连国会都默认政府进行独裁了,这还有民主可言?少数人的民主,听着就好笑。美国年年批判中国的人权问题,敢问美国,保护人权,就是可以随随便便拘留移民?这就是你们的民主?言行不一,这还不是“虚伪”吗?另外,美国移民局竟然向提供线索、为抓捕恐怖主义的移民开绿灯。这看似是一件好事,其实,是对外国移民赤裸裸的歧视。另外,美国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敢问美国:为了国家利益,就可以随意践踏民主?为了国家利益,就可以无法无天?这不过是以总统为首的政客们的华丽丽的借口罢了。

综上,尽管美国民主制度非常完善非常科学,但是从行政权在对外决策中日益上升可以看出美国民主的“虚伪”,这也是,我对现在不少中国人一心向往美国民主的“冷思考”。或许,我们应该问一下:美国民主,真的那么好吗?

五、冷眼看美国总统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的日益上升

一方面,美国总统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的日益上升是好事。首先,在处理国

与国突发战争,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总统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占主导地位,总统可以更加迅速、更加有权威地处理这些问题。相比国会结构分散、程序繁复、人样众多,总统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果断采取行动。其次,因为美国总统是唯一由全体选民选举产生的公共官员,可以理所当然代表全国人民,是美国最合法的政治人物,一定程度,代表整个国家。他在外交决策中行政权的上升,可以增强全美国人民的凝聚力和激发民族主义精神。最后,美国总统行政权的上升,他会迫使美国人民接受殖民地、海军基地、势力范围等等,这样可以更好地维护它“世界霸主”的地位。

另一方面,美国总统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未必是好事。首先。由于美国总统对国会与总统共同权力的扩张,使美国总统的权力越来越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总统的独裁,而独裁又容易导致专政。这会使美国民主倒退,对美国人

民也不利。其次,中国的“十年文革”就是最好的例子,独裁最容易导致“个人崇拜”,有时候,在独裁状况下,你不得不崇拜。而美国小布什获得前所未有的行政权,对内政外交逐渐垄断。但是,美国人却很崇拜小布什。可见,由于美国一点点独裁,就可以引发全国人民的崇拜。最后,由于美国总统的独断权加大容易导致世界局势的更加不稳定,更加动荡。因为,美国总统的权力不再受太多约束。这样,导致美国总统对外的独裁专断。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我是美国总统,我今天看埃及不顺眼或者伊拉克又惹我生气了,于是,可能第二天,我就下令攻打埃及和伊拉克。然而,战争对美国,对世界都不利。

综上,行政权在对外决策中日益上升,利弊共存。我认为,行政权日益上升已经是无法避免的趋势,美国现在要做的是,加强国会对美国总统行政权在对外决策的制约,以防止出现独裁专制。

六、民主独裁还是人民代表

学生喜好上网,喜欢看新闻,喜欢看新闻背后的评论。令学生我印象最深刻

的是每当新闻曝光一些国家的负面新闻时,下面的网民几乎是全部一样的回答:你看看人家美国……中国就是不行啊……还是国外好……我没出过国,我不知道外国的月亮是否真的比中国的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那中国是否站起来了?我看没有,不少中国人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那种奴才心态,崇洋媚外,总觉得外国什么都比中国好。老师可能认为我是不是受到社会主义书籍熏陶太多,这显然不是,从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学生的态度一直是冷静客观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物质的腰直起来了,精神的腰弯下去了。孙老师第七周给我们一个话题讨论:你认为中国在本世纪有希望追上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吗?我想,如果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不提升的话,21世纪追上美国,恐怕是不可能了。

那美国民主制度是否真的那么完善吗?是否真的有上面我说的那些中国人想象的那么好吗?我看不是。孙老师这篇文章,就可以看出,美国总统行政权在外交决策的影响日益上升,文章最后提到的民主独裁趋势越来越明显。最近愈演愈烈的“棱镜门”就是民主独裁的最好例子。你说美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但是那里民众的通话记录、网络活动却受到美国政府的监视。这就是你天天想,夜夜念的美国吗?相比美国,我觉得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它能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七、小结

写这篇文章以前,学生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思考很多,恰逢读完老师的这篇文

章,将心中许久的感想抒发出来。文中语气难免激烈,但均是学生真实表现,也是应老师敢于批判敢于独立思考要求之号召,毫无虚假作秀之嫌。由于学生实在是才疏学浅,文中观点难免片面,还望得到老师您的指导。

至此,全文结束。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棱镜门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742453833.html,/view/10688863.htm 孙哲:《崛起与扩张》法律出版社2004 第57 页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第264 页

沃尔科默:《美国总统的权力及其限制》法学译丛1981

迈克尔. H.亨特《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第47页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内容提要】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表达为“文化控制”。美国的外交行为的那种世所共知的独特个性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种转移、复制和表达。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为中发挥的导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研究的许多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也许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说,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深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向我们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原意义。 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 一、作用机理与控制模式 迈克尔·H·亨特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了建国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历程。他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应该从与文化体系相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它,忽视文化价值的作用会走入误区。的确,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性的要素,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那些曾经左右过以及现在正在左右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表达过这方面的体验。吉米·卡特就曾说过,世界的新现实要求“一种新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永远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乐观主义基础上的政策”。乔治·W·布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不变的精神:“自我们国家的初建时日以来,许多已经改变了,但指导我们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仍然相同。在未来的年月中,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体现美国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的数百年不变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最高理想,都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亨利·基辛格曾经从观念的角度谈论文化对决策者的影响,“领导人登上高位前形成的观点,是一笔智力财富,他们在整个任职期间会经常用到。”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这些领导人在共同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外交行为作为一种由特定的人和人群实施的国家行为,从其内容到实

美国政治与外交

美国外交主导权的变迁 骆恺骐3090103508 摘要:美国宪法在对外政策上分别赋予过会和总统极大的权力,因为美国国父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痛彻的记忆从而给了过会更大的外交政策权力,然而自从两次大战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美国外交主导权转移到了总统一边,在60年代后期国会开始尝试收回外交权力。本文论述的便是总统与国会在外交决策中的优劣与两者外交主导权转换的原因。 关键词:美国外交政策、总统、国会、外交主导权转移 政治结构的演变在长久的平衡与调整当中,常常出现权力中心和权力结构的转移现象,而外交权作为国家权力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相对的难以控制性,本篇文章着眼于美国外交主导权转移的原因,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剖析了美国外交权在现代的国际环境下的几经变革,和最终的相对稳定。 首先,本篇文章以麦迪逊的名言开头,阐述了美国外交政策权力的分化的原因,然后详尽的列举了美国宪法当中总统与国会对外交政策享有的权力,使得读者能充分感觉到宪法授权有明显偏重国会的倾向。由于总统是一个新设立的政治角色,美国国父们对应该赋予总统什么样的权力不仅没有经验,而且还担心这个角色演变成一个专职暴君,所以国父们进行了分权安排,使得权力不至于集中在某个或者某些人手中。本文对这段的阐述非常详尽,很真实的再现了制定宪法时美国国父们的考虑。下文中讲了宪法中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的、有时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并列举了引用了许多政治学家的对这块“半阴影区”的猜想。个人认为“半阴影区”的存在是国父们故意在宪法中留的漏洞,使得以后总统与国会为了争抢这块权力而产生摩擦,来使人民避免遭受独裁的宰制。由于美国宪法的“半阴影区”特点,使得其被证明空间颇多且弹性极大,从而使得这部宪法拥有很强的生命力。在这里,作者大量引用了亨金的话,也是用以阐述作者的观点,然而此处作者对自己观点的描述却是极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读者只能从大量引用亨金的话这点来判断作者是赞同亨金的观点。 接下来,本文便进入了主要部分。这部分阐述了外交决策主导权的变迁。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外交决策主导权基本上掌握在国会手中。然而即使在国会占外交主导地位的日子里,各种国家紧急状态,使总统尅在特定时期里进行外交特权统治,这也为以后外交主导权掌握在总统手中埋下了伏笔。当然,在危机过后的和平时期,外交主导权依然在国会手中。这种外交主导权周期性摆动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自从美国介入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冷战的开始,美国外交主导权才似乎“永久性”的转移到了总统一边。直到60年代后期,越南战争的失利,国会感到应该重新确立自己的外交主导地位,但为时已晚,直到现在,美国国会依然没有拿回自己那一部分的外交权力。 接下来本文便开始阐述权力转移的原因所在。本文条理非常清晰的讲述了转移的原因,而且讲的非常详细,原因也写的很多,几乎把所有可能原因都写进去了。本文首先从总统和国会内部的结构功能、运行机制来分析可能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国会的结构,由于国会人数众多,而且来自不同的地方,致使全球视野相对较弱、权力分散、行动迟缓等不良现象,导致国会在处理一些需要迅速、秘密的采取行动的危机型事件上能力不足。而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在处理事件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型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

美国宗教对政治外交影响

美国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美国是一个拥有近2000种独立的宗教或教会的大国。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称每天至少祈祷一次,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美国人称每周至少去教堂参加礼拜一次。并且,当我们追溯美国宗教和文化传统时,会发现,“WASP”传统,在美国历史的优势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因此,说美国社会是世界上最具有宗教性的国家并不为过,进而,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势必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影响。 最初乘着“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多是为逃避宗教迫害或怀揣着宗教热情而来的,这使得美国在建国伊始就有很强的宗教性。并且,基督教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美国立宪建国的领导人,清教徒的思想中含有很强烈的幽暗意识,他们认为“神性至善,而人性本恶”,“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由此产生的自由宪政思想就是日后美国革命建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使得这批立宪者制定出一部现实主义,以制衡为核心的宪法,为后世的美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就谈到了宗教问题,规定“国会不得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这两个分句分别体现了美国宪法针对宗教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然而,“美国历史却可以证明,彻底的政教分离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作为美国宗教传统的基督教新教一直在影响着美国社会。”而托克维尔也认为,美国人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宗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美国这样的政教分开反而让两者相辅相成。人在社会上有越大的自由,人就需要更大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在美国就来自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宗教有关的道德价值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帮助了美国的统治者和立法者,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得以更加注重“永恒的爱好,崇高的情感,和对非物质享乐的热爱”。 由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两个分句,只是单方面的,即它只限制了政府对于宗教的权力,而对于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政府事务,国家教育等问题却丝毫没有涉及。因此,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为以后的政教冲突以及宗教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 当宗教保守主义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上时,就带动了宗教右派的发展,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宗教右派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宗教右派通过基层活动,通过媒体舆论,国会游说,通过印刷品、广播、电话、互联网,通过与共和党联姻,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大。共同的利益使共和党同宗教右派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和党得以获得牢固的选民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共和党在1980年,1984年,1988年连续三届大选的胜利。而美国多数州的州长和联邦国会多数议员也有共和党人所担任。宗教右派则从共和党这里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在联邦选举和立法机构的活动中,宗教右派的势力在逐渐增大,形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政治右派集团,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内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 宗教右派宣传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合法化,主张教育私有化和地方化,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反对政教分离原则,希望恢复基督教传统价值在

美国的外交传统

美国的外交传统——关于孤立主义的研究综述 孤立主义源于美国独立战争前后的早期外交,在20世纪曾一度盛行于美国。孤立主义作为一项政策主张,是以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的方式来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军事、外交,而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并不限制与外界的交往联系。孤立主义在思想渊源上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在具体的政策上,他理应更倾向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确保国家利益。它是美国统治集团在某种条件下推行扩张政策的一种手段。孤立主义一直存在于美国的外交当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活动。 孤立主义是美国的一项外交传统,同时也是新时期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基础。其作为贯穿美国外交政策的始终,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项外交政策,是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不可回避且必须加以深究的重要部分。 一、资料的整理与相关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 杨生茂先生《美国外交政策史》把美国外交政策分为三大时期:大陆扩张时期(1775年---1897年),海外扩张时期(1898年---1945年)和全球称霸时期(1946年---至今)。其中大陆扩张时期的主要外交手段就是孤立主义。比米斯的《美国外交史》是以一个美国人的观点来论述美国的外交,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孤立主义。 以上两本著作并不只是完全讲孤立主义,但其内容的方方面面都涉及了孤立主义。当然,关于此类的著作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关于孤立主义的论文则有: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王缉思《新孤立主义的幽灵》,陈立军、国红梅《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等,众多文章都为美国孤立主义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孤立主义的含义或内容 英国的保罗·约翰逊认为,美国一直是一个国际主义的国家。但美国是孤立主义国家还是国际主义国家,还得有那一时期美国主导的外交政策决定,这就同样要求我们明白孤立主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孤立主义到底有哪些内容。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的付越超先生在其书《论美国建国初期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中认为,美国的孤立主义外交只运用于政治和外交,而在经济上和外界有许多联系。但在政治和外交上,也不是绝对的隔绝于外界,暂时结盟也是早期孤立主义补课缺少的内容。同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在空间上只适用于欧洲,而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在那里建立自己的影响和控制。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也不仅仅是消极防御政策,也包含有战略进攻的因素。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玮在其《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文中也提到了上述几点,只是他还多补充了几点,认为美国孤立主义的内容很多,与一系列概念相联系,如“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不纠缠”、“反对在美洲大陆殖民”、“海上自由”等,并且这些概念在每一个时期也都有阶段性变化,具有时代的相对性。 陈立军等在《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新论》中提到,孤立主义的内容为:不结盟,对于国家争端保持中立,军事上和政治上(外交)拒绝介入;当然一旦美国利益(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利益)受到海外的威胁与挑战时,且美国有能力进行干预时,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受前几项内容的制约。 以上都是关于美国传统孤立主义或者说是早期孤立主义含义的叙述。事实上,二战后,美国外交上海涌现出新的外交形式---新孤立主义。新孤立主义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以上所叙述的这些,宫绍周在其论文中认为新孤立主义相对传统孤立主义还多一项经济上,即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外经济援助。 (二)实行孤立主义的背景或原因 李庆余、任李明、戴红霞等主编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书中观点是,孤立主义

美国对外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20世纪初),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 目的: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本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20世纪初—一战前) 背景:美国垄断资本势力迅速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尤其是经济扩张,便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调。 金元外交(一战后) 背景:一战中美国本土损失轻微,并利用战争机会使自己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欧洲传统强国由于一战的破坏,经济实力一落千丈。美国企图借此机会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孤立主义政策(20世纪20—30年代) 背景:一战后,巴黎和会上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失败。 表现: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之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 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抗战初期) 背景:美国坐观成败,鹤蚌相争,可坐收渔翁之利;认为自己在华利益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但日本在经济上终归要依赖它,暂时不利的局面不难挽回,不应刺激日本,以免它进行报复;美国对日贸易有相当的利益可图。 开始摆脱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末期—40年代初) 背景: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张,为遏止和反对法西斯,有利于自己的安全及其在世界的地位。表现: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现款自运);1941年3月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全球霸权战略(二战结束后) 背景:二战结束时,美国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扩张创造了条件,美国的政治野心也同时膨胀起来;庞大的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向可能出现经济危机,所以经济上也有向外扩张的需要。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二战结束后—50年代) 背景: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的提出;防止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肯尼迪、约翰逊继承杜鲁门的全球扩张政策“和平战略”(20世纪60年代) 背景: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战略核武器方面落后于苏联。 尼克松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 背景:美国地位下降,西方阵营中的法、德、日等国在经济上开始摆脱美国,在政治上独立自主性日益增强;苏联地位的上升;第三世界国家影响的加强。 里根的新遏止政策(20世纪80年代) 背景:苏联势力的一度的大肆扩张。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一、引言 中美贸易战是最近比较热的一个话题,中国“入世”后,随着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美国为什么要紧盯着中国不放呢?这与美国一直以来奉行的外交政策有关。 不只是针对中国,二战之后,美国的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从“杜鲁门主义”到战略扩张和“单边主义”,美国的外交政策始终以全球战略为基调,企望在侵略与进攻中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并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 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渊源 丹尼斯·博斯特德罗夫曾指出:“美国的使命神话起源于我们的清教徒祖先,他们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根据这种神话,美国有一种道德义务,即作为一个楷模服务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此鼓励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来到美国大陆的移民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清教徒,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的不只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宗教文化。“上帝的选民”是他们所信奉的基督教所给予的思想,第一批横渡美洲大陆的移民以“上帝的选民”自持,因此他们在建造完成这座“山巅之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复兴世界的使命感。 许多美国人认为,作为上帝选中的特殊国度,美国对人类的发展和命运承担一种特殊责任。他们自称为上帝的选民,拯救世人的使命感扎根在他们的心底。这一“使命”观是美国人所笃信的宿命论在美国文化中的反映。深深影响着美国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与态度。 此外,美利坚共和国成立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为“使命”观提供了现实条件,使美国对

于自身的“独特性”的认识具体化了。美国在封建君主制占主流的世界建立了民主共和制,而通过民主解放处于君主压迫下的世界,救赎苦难中的人民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宗教“使命”观的世俗表达。当一个种族的社会发展高于其他种族时,优越感将油然而生,对于古代的先进民族是这样,对于建国后的美国亦是如此。伟大的宪法,先进的体制;最优越的自然环境,最好的社会制度,美国人的“使命”观思想不断强化,他们希望通过“最好政体”维护人类的民主自由。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宣称:“人民已将维护神圣的自由火炬和维护共和政体命运的希望,理所当然地、意义深远地、也许是最后一次地,寄托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这一试验上。”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日益成熟,“使命”意识日益扎根于美国人的民族意识之中。美国学者莫雷尔·希尔德在《文化与外交》中说到:“研究美国外交的出发点是美国人这样一种信仰——在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美国享有一种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享有的特殊使命。” 二、早期的美国外交政策 早期的美国的外交政策中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其一是孤立主义,其二便是扩张主义。二者虽看似水火不容,却同时主导着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受地理因素的影响,美国成立初期很少与其他国家往来,孤立主义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主要思想。美国无视大洋之外“旧世界”的纷争,与欧洲保持中立,保持自身的纯洁性,专心于本国国内的发展。这一政策确实为美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尤其是一战期间美国本土不但没有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中立的立场让美国大发战争财,为日后领导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迫参与二战,孤立主义才宣告结束。然而华盛顿所提出的孤立主义从立国以来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即便其在二战时破产,但其思想在如今的美国政治中依然存在,并对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

美国政治与外交论文

题目美国行政权的扩大问题姓名与学号 年级与专业 上课时间周二11、12、13节

一、美国行政权的扩大的表现 众所周知,美国政治的基础是分权制衡的原则,即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立,以及国会、总统和法院对于这三个权力的分划,还有则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制衡。事实上,在联邦宪法确立之时,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小量并有限的,而保留给州政府的权力是巨大而无限的。[1],国父们在宪法中也列举总统和国会所分别拥有的外交权力,而显而易见的是,国会拥有着比总统大得多的外交权利。在这里我们提及这两条事实,并不是为了阐明二者的联系,而是在今天的美国政治中,我们看到了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现状:联邦政府从最早的主要为外交和军事而设计,发展成为今天的全面而综合的体系,相应的州权力得到了削弱;外交上总统越过国会所进行的外交活动屡见不鲜,而且总统早已发展成为了支配美国外交关键。美国何时变成了这种“行政国家”,而这样的变化又是如何发生的,这样的变化对于中国有什么样的启示?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要讨论美国行政权的扩张,我们需要先分析美国的历史上行政权扩张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美国建国到美国内战,这里主要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权力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结果是州权力的大大削弱,美国的联邦政府得到巩固;第二个阶段从内战后重建到工业化时期,行政权力相对于立法权力的扩张使得总统成为国内外美国形象的代表;第三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借助于“罗斯福新政”的推行,美国政府成为积极作为的“干预型政府”,行政权力得以急剧扩张;第四个阶段从战后到二十世纪末期,借助于冷战与层出不穷的地区性冲突,美国总统的行政权(特别是外交权力)在不在战争时期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大,以至于登峰造极的程度;第五个阶段从冷战结束至今,借助于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一直保持在历史高位上,国会夺回权力的争斗成效不大。[2]而且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权力的争夺所建立的基础,是存在有介于议会和总统的权力的阴影地带。 这种阴影地带在外交权上的表现就成为了托克维尔所谓“邀请各部门为夺取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特权而斗争”这一事实。对外宣战权、国际贸易等等关键性的外交权力,最早都是由国父们赋予国会的;而总统可以(在议会同意之下)缔结条约、提名公使、大使,经国会同意后予以任命。显然国会的权力更大,但是每当美国经历一次紧急情况(包括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总统的权力就极大地伸展,以至于两战之后,造成了总统在外交上的一手遮天。总统在危急中完成行政权力的扩展早已不单单体现在外交上,9.11事件后,公民面对了极为繁琐而严格甚至侵犯隐私权的人身检查,但是“为了反恐,一切都是值得的”,总体上小布什的政策得到了大部分美国公民的拥护支持。也难怪孙哲将其称为“民主独裁”,即这样标榜民主的国家中的“个人崇拜”与“政治宣传”。[3] 二、试论行政权的扩大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考察民主制度本身。对美国而言,民主的最大体现就是国会。国会作为美国的与欧洲大陆当时制度不同的典型机构,使得国父们在制定宪法时由衷的希望给予国会以更大的权力。国会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但是它展现的是来自全美不同州的代表的思想,其中地方色彩和阶层色彩是极其浓厚的,很多议员在权衡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地方狭隘主义倾向较为严重,效率也十分低下。[4]相比之下,有着丰富信息来源的行政机构,其首脑是一人,即总统,这样行事效率有极大的提高。 然而仅仅是行事效率的提高还不足以说明行政权的扩大,因为美国制度的设计初衷就是“宁可低效的做好事,也不高效的做坏事”。以外交权为例,议员在争论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外交事故可能已经发生,而总统很有可能可以果断地给出紧急解决方案。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其国家的发展伴随着全球霸权和扩张主义,如果依旧让孤立主义时国会领导外交的政策继续下去,大量的外交事务会难以解决,仅仅是意见的分歧或许就会使得美国陷入无边无际的争吵中去。因而总统的职权扩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机临头时,美国人更倾向于将总统视为全国的代表和力挽狂澜的英雄,而那由535个喋喋不休的议员组成的臃肿机

美国政治和外交

权利与制衡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于书本上的一些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在总统外交权独大的战争状态,国会进行的夺权行动。再次,提出对于美国权利制衡看法和简单举例说明。最后以美国对华政策,贸易和安全政策为例,简单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利关系的较量。 【关键词】:制衡总统国会对华政策较量 一.对于书本观点的分析和探讨 对于老师的这篇文章,概括为美国政治的权利互相制衡原理,通过外交权利在美国国会和美国总统之间的权利争夺,阐述了权力制衡原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不同状况下出现的不同情况,外交权利犹如钟摆一样在国会和总统之间摆动。 首先是对于在不同时期,比如在战争等特殊情况,外交权利就倾向于美国总统,而在和平时期或者说是稳定时期,外交权利就会向国会倾斜。举个例子,比如战争权,战争权是国家或者组织对外发动战争或决定对外宣战参战的一种权利,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权利。由于战争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实际利益,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直接涉及到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而在美国的宪政下,更应该符合权利分立,权力制衡的宪政原则的要求。 按照文章的意思文,可以这样推理,由于战争本身特点的要求秘密性,迅速果断性和团结性等都和国会的结构性质有本质的冲突。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机密的决策,都掌握在一个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执行机关中。在战争决策中,常常是以总统为代表少数人的政府审时

度势,对不断变化的国际潮流迅速反映,随机行动,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作出重大的决策,诸如国会等都处于最高机构外,因而战时的美国国会更像是一只沉默的羔羊。但是事实上,制定宪法的国父们规定了总统和国会战争权的条件,授予国会明确的权利——包括宣布战争,拨款,签订协议所需要2/3多的票数,以及创建,调整和管理武装力量的广泛权利,从而使国会有能力破坏性的阻止或者建设性地展缓,修正,影响总统处理外交和国防事务的决策。换句话说,虽然在战时,战争权表面上更倾向总统,然而事实上,宪法已经明确授予国会足够的权利处理战争事物中的紧急情况并迅速决定策略,赋予人民强有力的工具限制权利的滥用,避免因战争出现暴政。 举个几个例子简要说明国会对于总统权利的制衡,1969年美国对于越南的侵略战争,由于国内民众强烈反对,反战情绪高涨,国会参议两院以70:16的票数,通过《国家委任法》,其国家委任的含义就是:在境外使用美国军队,或者承认武装支持一个国家或政府,或者动员美国军队,财政资源去支持其他国家,这样的决定必须要有立法和行政部门共同做出,其形式是国会以条约,法令或者议案形式批准。这项立法重申了国会一直以来的在外交领域的参与权和决定权,也就是说间接地限制总统的战争权。并且国会在实际行动中,参与国防预算修正形式,限制美国向外军火出售等,在经济和政策上限制总统的战争权,从而限制其外交大权。 还有著名的水门事件,国会以绝对优势的票数推翻尼克松总统,通过《战争权利法》,宣布只有经过国会宣战,特别是法律授予或者

美国政治与外交

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冷思考 —读《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有感 近日,读了孙仲老师的《一个典例:行政权在外交政策中的日益上升》,对美国外交政策中行政权日益上升的现状感触颇多。题目之所以以“冷思考”三个字,是想从一个旁观者、中立者、理智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现状,既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国家利益的好处,也要看到这个现状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因为,学生才疏学浅,涉世不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有些片面,还望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下面,是学生对老师这篇文章的看法和感想。 一、宪法在对外政策上明显倾重国会 “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孙老师在文章的一开始,就用这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美国政治制度为什么要分权制衡。美国实行行政权、司法权、立法权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制度。这篇文章主要说明的是,行使行政权的美国总统与行使立法权的国会,在外交决策的博弈中,美国总统行政权影响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国父们对英国国王的独裁暴政有着痛切的记忆,更多地赋予国会在外交决策的权力。 美国宪法第2条列举了总统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享有权力,而宪法在第1条列举了比第2条长三倍的赋予国会的外交权力。宪法设计者把国会作为外交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合作方,除了国父重视民主,还有他们担心美国总统这个新角色会不会最终演变为一个英国国王式的专制暴君的深刻忧虑。 二、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尽管,美国宪法在外交决策上倾重国会,但是事实是,在近一百年里,美国 总统的行政权在对外决策中日益上升。下面,是我总结的文中认为导致行政权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的原因。 (1)国会与总统在外交事务权力的“半阴影区” 美国宪法在国会与总统之间,设置了一些互相牵制的、需双方共同合作才能有效使用的权力。国会和总统在外交事务的权力分配上存在着一大片不确定的、或者可以说是重叠,甚至是对抗性的“半阴影区” 尽管国父们这样设计宪法,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分权与制衡,但是故意模糊为总统与国会在日后争夺外交主导权提供了原动力。 因为,有些权力,是共同的,是重合的,界限不明,一些敢作敢为的总统就很有可能去占据这些共同权力,进行权力的扩张,导致总统在外交决策中日益上升。 (2)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结构机制的客观因素 总统率领的行政部门采用的首长负责制。作为三军总司令和首席行政长官,总统有相当的自由决断权,在处理时间紧迫、保密要求高的危机事件时,能够进行国会无法提供的强有力的领导。总统只对全国选民负责,在对外政策上更具有广阔全面的全球性视野。

威尔逊与美国外交理念

威尔逊与美国外交理念 威尔逊开创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学派。他的理想主义式的外交思想在当时有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这种思想依旧十分具有影响力。就是这样的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不切实际的想法,将孤立的美国一步步地卷入世界大战。从美国的外交史来看,而后美国参与的各种争端战争的说辞中也不难看出威尔逊理念的影响。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第28任总统, 民主党人, 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之一。由于对美国的突出贡献, 他被列为七位最杰出的美国总统的第二位, 仅次于亚伯拉罕林肯。20世纪初, 学者出身的威尔逊总统是个理想主义者, 提出了他称之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纲领主张。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外交的重大转折时期, 他奉行的对外政策尽管无不服务于美国的现实利益, 但却留下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十四点纲领体现了威尔逊主义的主旨, 阐述了美国对一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 力图建立起一个新的国际体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罗斯福总统所设计的二战结束后世界划分的蓝图, 对20世纪美国外交产生了很大影响。i 在20世纪初之前,美国外交政策始终倾向于孤立主义。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就明确地表达了对欧洲不干涉的态度。当时的美国还不够强大,不干涉欧洲,休养生息是正确的决定。但是美国身处远离当时政治争端中心的欧洲,她站在一片没有被开发的土地上,有着天然的海洋屏障,有着欧洲国家没有的巨大的生存空间,没有时时可能发生在身边的变局,没有欧洲国家经历了多年的均势体制和外交经验。这个唯一以主张自由而建国的国家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国家。美国能够克服这块远离欧洲的大陆上所发生的任何挑战和问题。这样的特殊环境下,美国自然而然的认为海洋的屏障上帝赐予他们的,因此他们具有特殊的使命,即向全世界宣传先进的民主与和平。ii。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条件,美国有义务成为世界民主的标杆,美国要向世界展示一个国家能将民主发挥到何种地步,美国应该造福世界,应该承担世界的警察和英雄,引导世界成为民主的集合,是独一无二的道德化身。这就是美国人的使命论。传统的现实主义主张国家道德是不同于个人道德的。然而信奉着自由民主与理想的他们将个人的道德标准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神奇的是美国人认为这种理念与美国在美洲的领土扩张和经济实力发展并没有发生冲突。这大概是美国人骨子里的自由霸道的心理的原因。有一部动画片叫做黑塔利亚,虽然只是以动画的方式片面的不是很科学诠释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但是我们也可以从美国这一角色中看到美国的形象,一个整天把HERO 挂在嘴上,希望主持世界会议,有些霸道的角色。 在随着美国国力的日渐强大逐步成为世界强国,以及以欧洲为重心的国际秩序逐渐瓦解,美国的实力使他不得不参与进国际事务。老罗斯福和威尔逊在外交思想和美国角色的定位上有了极大的分歧。老罗斯福更加强调实力的重要性。他着重于分析欧洲的均势体制,认为美国在道德化身的基础上不仅仅是道德化身,还是一个强权,能够称霸世界的强权。他希望美国以自身的实力为基础引导世界温和的理智的走向和平稳定。因此他鄙视空谈,比起偏离正义,没有无力支持软弱无力的正义才是更加不可靠的。虽然他的理念在现今看来更加符合美国的做法,却是实际上无法煽动美国民众的。因为自由民主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美国民众的心中以及长时间的孤立状态,美国民众自诩世界自由民主楷模的思想,老罗斯福这样偏向现实的理念注定不可能成功反而遭到冷藏和嘲讽。与老罗斯福相反,威尔逊所具有的理想主义的气息更加符合美国民众的口味。他将欧战的原因完全的归结于德国政府。认为战争的根源不在于国家利益冲突而是德国单方面挑战国际秩序。他把美国的参战表达成维护正义和国际秩序。但实际未必真的如此。事实就是这样,比起冷酷的现实,冠冕堂皇的言辞更加吸引人。威尔逊宣称美国所追求的不是胜利而是和平,追求全世界的民主。作为英雄的美国此时不得不挺身而出解救没能达到民主的德国人。但是实际上他想要达到的目标和老罗斯福的观点所指的目标没有两样。从十四点原则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美国进入这场战争的真实意图并非宣言中那样辞藻华美,光荣伟大。“十四点”的核心是建立国际联盟。威尔逊企图通过国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复习资料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复习资料 选择题、填空题部分 Chapter 1 The Establishment of American Politics 1.Until the 1500s, most of what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 was thinly populated forests and prairies. 2.The ancestors of the Hawaiians were Polynesians who sailed to what is now Hawaii from other Pacific islands about 2,000 years ago. 3.Some Spaniards settled in what is now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500's. European settlement increased sharply during the 1600's. 4.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system fashioned out of the wilderness within the past400 years is packed with incident because America has had in that period to pass through those stag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at elsewhere have taken 1,000 or 2,000 years 5.The first known inhabitants of modern-day United States territory are believed to have arrived over a period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beginning sometime prior to 15,000 years ago 6.Columbus was the first European to set foot on what would one day become U.S. territory when he came to Bahamas in October 12th of 1492. 7.In the 15th century, Europeans brought horses, cattle, and hogs to the Americas and, in turn, took back to Europe corn, potatoes, tobacco, beans, and squash. 8.som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John Cabot might have reached what is presently New England in 1498. 9.The strip of land along the eastern seacoast was settled primarily by English colonists in the 17th century 10 In 1607, about 100 British colonists reached the coast near Chesapeake Bay where they founded Jamestown 11.During the next 150 years, a steady stream of colonists came to America and settled near the coast. Most of the colonists were British, but they also included people from France, Germany, Holland, Ireland, and other countries. 12.The Plymouth Colony was established in 1620. 13.The area of New England was initially settled primarily by Puritans who created the Massachusetts Bay Colony in 1630. 14.The first attempted English settlement south of Virginia was the Province of Carolina, with Georgia Colony the last of the thirteen colonies established in 1733. 15.Several colonies were used as places of punishment from the 1620s until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6.The House of Burgesses first met at Jamestown, then the capital of Virginia, on July 30, 1619. 17.In 1621, the House gained the authority to make all legislation, but the governor and his council had the right of veto. 18.When it was temporarily broken up in 1774, its members met in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convention of Virginia. 19.The Thirteen Colonies were Brit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 founded between 1607 (Virginia), and 1733 (Georgia). 20.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ich became a nation in 1781 with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

美国外交主导权的变迁

美国外交主导权的变迁 摘要:制宪之初,美国宪法分别赋予了国会和总统极大的权力。美国国父们出于对英国国王独裁暴政的顾虑和权力制衡的考虑,从而赋予了国会更大的外交权力,同时将国会和总统的外交权力分配模糊化。然而总统在宪法创立后200多年历史中逐渐将外交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权力累积,总统夺取了外交决策主导权。本文一方面对《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概括总结,另一方面对两者外交主导权转换进行分析,并且评价两者在外交决策中的优劣势以及分别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宪法国会总统外交决策权权力制衡 Abstract:When the USA constitution was formulated, it gave both the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great power. USA fathers took the violent dictatorship of the king of England an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to consideration. Then, they gave the greater power to the Congress and fuzzified the power of diplomacy between the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However, the president took the power of diplomacy under control gradually during the past 200 years after the USA constitution was formulated. They took the power of diplomacy by the World War I、the World War II and the Cold War. On the one hand, the paper will summarize the viewpoints of the book——《The Realism of the USA Politics》, on the other hand, it will analy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wer of diplomacy between the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t and evaluat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ir own functions in diplomacy. Keyword:Constitution、Congress、President、Diplomacy、the balance of power 一、美国外交权力的转移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重点

美国外交政策复习资料 研究美国外交的两条线索: 1.外交思想 ●以1898年美西战争为分界: 1898前孤立主义主导 1898后国际主义主导:1)西奥多·罗斯福——现实的国际主义 2)伍德罗·威尔逊——自由的国际主义 3)20S——独立的国际主义 4)30S——孤立占主导(孤义和国义的较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美国放弃孤立主义,选择国际主义 (1898-1941:美国外交思想摇摆期,各种思想的角逐) 2.外交政策(复习思路:人,时间段,政策) ●1776-1898 大陆扩张(注重外交思想及其指导原则) (1)《1776年条约计划》 《1776年条约计划》是美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政策文件,它确立了美国外交的指导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亚当斯坚持的孤立主义加商业主义。美国力求在政治上承担最小的义务,商业上获得最大的利益。内容包括:第一,不建立任何政治联系;第二,不建立任何军事联系;第三,只建立商业联系。其最重要的内容是确立了海上自由和中立权力的原则。此《计划》体现了商业扩张和政治孤立思想,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发展商业资本的要求,体现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矛盾的结合。 (2)孤立主义准则的确立 1796年华盛顿的《告别辞》提出了孤立主义准则,把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方针政策,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文献。美国的孤立从未不是对外界的绝对隔绝,它具有相对的含义: ①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不等于经济上同外界不发生联系,它不是一种隐遁政策; ②在政治上与外交方面也不是绝对地同外界隔绝; ③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 ④美国早期孤立主义不只是消极的战略防御政策,也是积极的战略进攻,其目标不只是限制自己的行动,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⑤美国孤立主义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3)中立政策 为了回应法国在其资产阶级革命中根据法美盟约要求美国给予军事援助,华盛顿代表美国于1793年4月22日发表《中立宣言》,声称美国不介入战争的任何一方,规定美国公民不得参加交战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禁止同交战双方进行走私贸易。此后中立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