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南巴构造带阳新统缝洞型气藏勘探远景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893.78 KB
- 文档页数:8
通南巴构造石炭系分布预测
陈振林;罗开平;陈晓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02(023)003
【摘要】石炭系(仅存黄龙组)是川东、川东北乃至鄂西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最重要的一套储集层,但分布并不稳定,有些地区呈零星状分布甚至完全缺失.通南巴构造周边露头区二叠系直接与志留系不整合接触,未发现石炭系.但在地震剖面上,Tp1(二叠系底界)反射之下、志留系弱反射之上有呈断续状分布的反射,并与零星分布的波阻抗大于230×105 kg/m2*s高阻抗区域相对应.这些特征说明通南巴构造腹部存在石炭系.
【总页数】2页(P293-294)
【作者】陈振林;罗开平;陈晓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434100;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45
【相关文献】
1.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储层主控因素探讨 [J], 詹国卫;邓刚
2.浅析四川通南巴地区涪阳坝构造喷漏同存复杂情况的处理 [J], 张海军;张涛
3.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 [J], 曹环宇;王威;刘明
4.川东北地区通南巴背斜中三叠世以来构造变形时间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J], 陈龙博;何登发;王贝;李英强;梅庆华;文竹
5.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利用法国SPOT卫星研究大型含油构造—— [J], 茹锦文;莫源富;黄瑞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四川通南巴地区涪阳坝构造喷漏同存复杂情况的处理张海军;张涛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16(028)008
【摘要】涪阳坝构造位于中国石化四川盆地川东北酸性气藏通南巴构造带通江县,地质情况复杂,属“三高”气藏.母家1井是该区域的第一口预探井(直井),位于涪阳坝构造母家梁高点,该井在嘉陵江组五四段2次钻遇同一垂直裂缝,与目的层嘉陵江组二段连通,地层压力高、天然气高含H2S、地层大量出水污染泥浆、发生同层喷漏、上喷下漏、泥浆加重剂沉降、卡钻等复杂情况,风险高处理难度大.通过多次桥浆堵漏,损失大量泥浆、加重材料和堵漏材料,因地层水活跃常规堵漏失效,最后采用智能凝胶和速凝水泥浆堵漏成功,对井底进行暂闭,提前下入φ273.1mm套管封隔漏层上部井段,为后续安全钻井创造条件.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张海军;张涛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重庆钻井分公司新疆指挥部,新疆轮台841600;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重庆钻井分公司新疆指挥部,新疆轮台84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2.72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元坝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源探讨--兼答印峰等
2.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3.雅达油田F13井沥青层喷漏同存复杂情况的处理
4.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封隔型超压系统压力结构特征
5.喷漏同存条件下堵漏压井技术——以四川盆地九龙山构造龙探1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南巴区块须家河组储层氮气钻完井井控安全与控制策略发布时间:2023-02-22T05:59:51.282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9期作者:邓方彬[导读] 中原油田通南巴区块须家河组储层属于致密、水敏性低渗气藏,邓方彬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中原油田通南巴区块须家河组储层属于致密、水敏性低渗气藏,存在水敏和弱酸敏,常规钻完井方法易造成储层伤害,后期无法得到有效解除。
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储层和释放产能,先导试验井马XXX井设计采用氮气钻储层专打和钻杆裸眼完井工艺。
但高压储层氮气钻井、带压换装井口极易导致井口失控,从而引发井喷、火灾、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等严重事故。
在深入分析风险原因的基础上,采取加强风险管理、强化钻杆内防喷工具、优化井场布局和提升监测与控制系统等应对措施,成功实施了氮气钻、完井工艺,实现了该区域异常高压储层条件下欠平衡钻井、完井的井控安全。
关键词:氮气钻;内防喷工具;排砂管线;智能化监测系统中原油田通南巴区块须家河组储层属于致密、水敏性低渗气藏,存在水敏和弱酸敏,常规钻完井方法易造成储层伤害,后期无法得到有效解除,多年来采用不同井型、不同改造工艺均未获得有效突破。
前期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新场构造新8-X井采用氮气钻穿须家河储层,取得无阻流量120×l04m3天然气产能,但高压储层氮气钻井、带压换装井口极易导致井口失控,从而引发井喷、火灾、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等严重事故。
中原油田先导试验井马XXX井,设计斜深3762.93米,垂深2812米,造斜点1370米,最大井斜89.71度,水平位移1635.09米。
目的是评价马XXX块须家河组缝洞型储层发育及产能,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储层和释放产能,设计采用氮气钻井和钻杆裸眼完井工艺。
设计采用三开制井身结构,一开、二开为泥浆钻,三开储层氮气钻专打:一开套管下至上沙溪庙组底部,封易出水层;二开技套下至产层顶部,封储层段上部不稳定地层,为三开氮气钻专打创造条件。
通南巴构造超深高压气井钻井作业的难点及对策
李真祥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通南巴构造高压气井钻井在很多方面具有世界级的难度,破岩能量、清岩能力不足引起大尺寸井眼机械钻速低,速度慢、井眼不畅通,造成大量事故复杂.复合钻配合PDC或强保径高转速牙轮、大钻杆、大钻铤,可以有效地提高速度.工具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份额较小,中空分流、加长直螺杆是常规的消耗料.对井斜、井底水平位移的限制应适当放开,力学平衡是保持上部层段井壁稳定的关键,保持井壁稳定的钻井液密度应随井径的变化而变化.井漏处理时要注意保持尽量高的液柱压力,注意喷漏转换.含硫气井井控难度远高于油井,设备的气密封能力一般低于油密封能力,工作中应重点注意压稳地层内流体,采取特别措施提高控制能力和处理速度.【总页数】4页(P50-53)
【作者】李真祥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黄河钻井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
【相关文献】
1.通南巴地区"三高"气井地面集输工艺特点 [J], 龚科;胡常忠;梁中红;周江
2.高温高压高含硫地区超深井钻井难点及对策——以通南巴构造带为例 [J], 肖思
和;胡秀玲;胡永章;李勇;钟敬敏;刘洪
3.通南巴构造带异常高压气藏成因 [J], 赵永庆;黄仁春
4.双鱼石构造超深超高压含硫气井完井管柱完整性设计探讨 [J], 戴强; 张本健; 张晋海
5.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研究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利用法国SPOT卫星研究大型含油构造—— [J], 茹锦文;莫源富;黄瑞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南巴构造带裂缝成因研究
樊靖宇;秦启荣;苏培东
【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
【年(卷),期】2009(016)001
【摘要】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是近年来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以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及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分析了通南巴构造带裂缝类型、裂缝发育特征及裂缝的分期配套关系,结合通南巴构造带的主要构造形成期次以及
相对应的应力场特征,研究了裂缝发育与构造运动期次以及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从而
阐明通南巴构造带裂缝发育成因.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樊靖宇;秦启荣;苏培东
【作者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西南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1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相关文献】
1.川东北区通南巴构造带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野外采集方法探讨 [J], 李胜文
2.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储层主控因素探讨 [J], 詹国卫;邓刚
3.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嘉二段储层发育特征 [J], 石达仁
4.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的储层预测——以四川通南巴构造带飞仙关组为例 [J], 武丽;
张永贵;姜大建;赵艳平
5.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裂缝特征 [J], 曹环宇;王威;刘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何莹;黎平;杨宇;吴亚军;唐谢【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07(027)006【摘要】运用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结合野外露头层序调查和覆盖区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的分析,根据层序界面组成、特征、识别标志及形成机理等因素,将四川盆地通南巴地区的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为8个Ⅲ级层序、2个Ⅱ级层序.在建立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台盆的沉积充填结构和有利储层发育层位进行了刻划,还指出了本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部署的有利方向为马路背-黑池梁地区的T1f1-P2ch、T1f3、T1j2储层及元坝地区的T1f1-P2 ch、T1f3、T1j2储层.【总页数】5页(P22-26)【作者】何莹;黎平;杨宇;吴亚军;唐谢【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石油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相关文献】1.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J], 王必金;胡明毅2.基于地球化学的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以浙江煤山地区长页1井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为例 [J], 王琼;许浩;汤达祯;陶树3.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特征及预测 [J], 江涛;厚东琳4.通南巴地区下三叠统硫化氢成因及分布 [J], 杨志彬;刘善华;郭新江5.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 [J], 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率法在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中的应用:以塔中隆起北斜坡下奥陶统岩溶油气藏为例吉云刚;张正红;敬兵;俆彦龙;康博;赵宽志;韩兴杰【期刊名称】《地学前缘》【年(卷),期】2012(019)004【摘要】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计算是目前国际研究的难点。
中国近年来发现了这类规模巨大的油气藏,储量计算始终是一个难题而未能有效解决。
通过对塔里木油田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方法的梳理,结合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认识及缝洞型油气藏识别技术的进展,认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的发展趋势是强调缝洞单元雕刻(解决非均质性、合理的指导开发井部署)和储量参数的随机性。
在了解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识别技术进展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油气储量评估经验,提出了塔里木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概率法储量评估方法。
评估思路是发挥缝洞雕刻油气面积置信度高的优势,充分利用孔隙度、饱和度样本点容量大的特点,合理建立其概率分布。
缝洞雕刻和概率法的有机结合可以合理地评估缝洞型油气藏的储量。
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评估对象、裂缝处理方法、概率法储量计算高置信度确定性参数取值方法、概率法储量计算随机变量参数分布规律及合理性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经验和进展。
%The reserve calculation for a fissure-cavern type of carbonate reservoir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world.In recent years,a huge reservoir of this type was found in China and its reserve calculation has still been a challenge.An effective solution could not be obtained ye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rve assessment methods for the fissure-cavern type of carbonatereservoir in Tarim Oilfield,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ssure-cavern type carbonate reservoir,and the advances of reservoir recognition technology of this type,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trend of reserve assessment of a fissure-cavern type carbonate reservoir is to emphasize the fissure carved unit(for addressing heterogeneity and rationally guiding the deployment of development wells) and the randomness of storage parameters.On the basis of the advances in the technology of fissure-cavern type carbonate reservoir recognition and the experience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oil and gas reserve assessment,the probability method of reserve assessment of fissure-cavern type carbonate reservoir of Tarim Oilfield was proposed.The idea of the assessment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high confidence of a fissure carved oil and gas area and to take advantage of big capacity of porosity and saturation sampling points so that a reasonabl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can be established.The combination of the seam-hole carving and the probability law can make a more reasonable assessment of the reserve of a fissure-cavern type reservoir.【总页数】10页(P291-300)【作者】吉云刚;张正红;敬兵;俆彦龙;康博;赵宽志;韩兴杰【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相关文献】1.新疆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特征 [J], 张希明2.缝洞性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对策--以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J], 陈志海;刘常红;杨坚;黄广涛;鲁新便3.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注水开发机理 [J], 李晋;郑剑锋;季汉成;洪涛;马明璇;熊昶;孙冲4.古潮湿环境下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结构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为例 [J], 黄成毅;邹胜章;潘文庆;夏日元;刘静江;唐建生5.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河油田为例 [J], 孟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特征及预测
江涛;厚东琳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8(034)023
【摘要】川东北地区大量发育较好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在发育及油气成藏等方面表现复杂.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以蟠龙洞、通江铁厂河和羊鼓洞地区长兴组典型生物礁露头为代表并结合室内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现有地震资料得出长兴组沉积模式和沉积体系,认为长兴组为台盆对称沉积模式,主要发育台缘礁滩沉积体系、开阔台地(缓坡)沉积体系、浅滩-蒸发坪及盆地沉积体系,且通南巴地区广泛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进而对长兴组储层区域进行了预测.【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江涛;厚东琳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中石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层序地层特征研究 [J], 王必金;胡明毅
2.通南巴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预测 [J], 张丽
3.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地震沉积学 [J], 杨巍;胡明毅;高炎
4.石灰岩型礁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例
[J], 李明隆;谭秀成;李延钧;刘宇龙;江林;夏吉文
5.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J], 梁西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元坝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源探讨--兼答印峰等戴金星;廖凤蓉;倪云燕【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3(000)002【摘要】气藏的气源系指其中主要组分气的成因类型,通常为油型气或煤成气.元坝和通南巴气藏主要组分甲烷平均含量为95.36%,乙烷、丙烷和丁烷平均含量分别为1.60%、0.29%和0.09%,烷烃气总平均含量为97.34%,而 CO2平均含量仅0.63%,为甲烷的6.5‰.印峰等文中仅应用δ13C2值大于−28.0‰为煤成气、小于−28.5‰为油型气指标,鉴定认为元坝气藏是煤成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改造型气、通南巴气藏主要为油型气.该两气藏主要组分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1平均值为−31.3‰,具有世界高成熟煤成气δ13C1特征,因此认为该两气藏气源主要是煤成气,利用δ13C2值鉴别煤成气或油型气时,只有烷烃气具正碳同位素系列方才适用,在碳同位素发生倒转或异常的负碳同位素系列情况下往往不适用.印峰等文中认为两个气藏无机成因 CO2为深部碳酸盐岩变质或水解成因,作者则认为CO2是须家河组钙屑砂岩经有机酸溶蚀自生自储成因.图1表5参29【总页数】7页(P250-256)【作者】戴金星;廖凤蓉;倪云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 [J], 吴小奇;刘光祥;刘全有;刘景东;罗开平2.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形成机理 [J], 陈涛涛;贾爱林;何东博;邵辉;季丽丹;闫海军3.四川盆地元坝—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封隔型超压系统压力结构特征 [J], 宋钰;张莉;罗丁文;杨烁;郝芳;邹华耀4.川东北巴中—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J], 蒋有录; 李明阳; 王良军; 刘景东; 曾韬; 赵承锦5.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孔隙度建模——以四川盆地平落坝构造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为例 [J], 黄小娟;李治平;周光亮;刘倩;李洪;王红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