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与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04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实验报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报告的撰写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原理: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 实验器材:pH试纸、玻璃棒、滴定管、标准酸碱溶液等。
3. 实验步骤:a. 准备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
b. 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掌握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操作技巧。
c.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d. 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实验原理,提出实验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2.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利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讲解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数据处理: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5. 实验报告撰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6. 交流与评价:学生展示实验报告,进行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讲评。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操作过程。
3. 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
4.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规范性。
2. 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数据处理、分析及结论。
3.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逻辑思维等。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pH试纸、玻璃棒、滴定管、标准酸碱溶液等。
2.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验步骤、操作要点等信息。
3. 实验报告模板:为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提供参考。
七、教学建议1. 实验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确保实验器材齐全。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行为,及时纠正错误。
3.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其科学素养。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要给予个性化的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一、实验名称:_______二、实验目的:1.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_______(实验目的);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此处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验原理图等)四、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_______(列出实验所需仪器)2. 药品:_______(列出实验所需药品及规格)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_______(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药品的配置等)2. 实验操作:1)_______(实验步骤一)2)_______(实验步骤二)3)_______(实验步骤三)...n)_______(实验步骤n)3. 实验观察:_______(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六、实验数据及处理:1. 实验数据记录表:(在此表格中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如反应物、生成物、温度、时间等)2. 数据处理:_______(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计算、比较等)七、结果讨论:1. 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2. 实验误差分析:_______(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并提出改进措施)3. 实验结论:_______(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八、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_______2. 实验操作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_______3. 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_______以下为化学实验报告范文示例:实验名称:氯化钠的溶解度测定一、实验目的:1.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固体溶解度测定的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可以了解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温度计、烧杯、搅拌棒、漏斗、滤纸、称量纸、天平、滴管等;2. 药品:氯化钠、蒸馏水等。
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酒精灯2. 学习玻璃仪的洗涤3. 学习加热的方法实验器材 :酒精灯、火柴、试管、试管夹、水、毛刷酒精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火柴量筒实验步骤 :一.酒精灯的方法1. 点燃酒精灯,仔细观察火焰分层的情况。
2. 取下一根火柴根, 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 约 1-2秒后取出,观察?3. 哪一层的火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哪一层火焰加热?二.给物质加热1.取三支试管各加 3ML 的水。
将其中的一支试管和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 3CM 处加热2.将另一支试管的底部放在接近灯蕊处加热;3.第三支试管的底部放在外焰部分加热,记录上述三种情况下将水加热到沸腾时所需要的时间。
结论:三 .1. 用 10ML 量筒量取 2ML 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在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 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四.玻璃仪器的洗涤1. 先将废液倒入拽定的容器内,再注入水,振荡后把水倒掉,再注入水,振荡后把水倒掉。
如有残留物就用刷子转动或上下移动刷, 不能用力过猛。
2. 洗过的玻璃仪器洗干净的标志:—————————————―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器材 :蜡烛火柴烧杯石灰水小刀水实验步骤 :一.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闻一下气味, 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放水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二. 点燃蜡烛: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三. 熄灭蜡烛: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结论:我们吸人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目的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器材 :水槽、集气瓶、滴管、石灰水、玻璃管、火柴玻璃片实验步骤 :1.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有满水 , 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一小部分 , 然后推动玻璃片将瓶口全部盖住 ,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 将玻璃管小心的插入集气瓶内 , 并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 , 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
教师教学实验报告范文一、引言教师是社会的灵魂工程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所在。
本篇教师教学实验报告将介绍我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利用互动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
二、背景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因此,我选择了互动教学法,希望通过创设具有情境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是一篇经典散文《红楼梦》中的片段。
通过对该片段的阅读和探讨,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设计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精心准备的图片和音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欲望。
2.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阅读和解析,然后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整个片段的理解。
3. 提问引导: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4. 实践应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将文本中的角色和情节置身于现实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通过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小组阅读与探究: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的阅读和解析,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问题。
3. 小组交流与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和讨论各自的理解和问题,共同解决困惑和疑问。
4. 整体共同理解: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理解和问题,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追问和补充,达成共识。
5. 提问引导与思考: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6. 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学生扮演文本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实验名称:(例如:颜色混合实验)二、实验目标:1. 让幼儿了解颜色混合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实验准备:1. 实验材料:红、黄、蓝颜料各一瓶,白纸若干,调色盘,画笔,水杯。
2. 实验工具:实验桌,椅子。
四、实验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红、黄、蓝三种颜料,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的名称。
-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颜色可以混合出什么颜色吗?”2. 实验操作环节(15分钟)- 将红、黄、蓝颜料分别倒入调色盘,指导幼儿用画笔蘸取不同颜色的颜料。
- 引导幼儿将红色和黄色颜料混合,观察并记录混合后的颜色。
- 让幼儿尝试将红色和蓝色、黄色和蓝色混合,观察并记录混合后的颜色。
- 教师讲解颜色混合的原理,即三原色混合后可以产生不同的颜色。
3. 实验观察环节(10分钟)- 让幼儿观察混合后的颜色,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4. 实验总结环节(5分钟)-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颜色混合的原理。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
五、实验延伸活动:1. 让幼儿用混合后的颜色在白纸上进行绘画创作。
2. 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进行家庭实验,探索更多颜色混合的奥秘。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颜料溅入眼睛或口中。
2. 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实验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鼓励幼儿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七、实验报告撰写:1. 实验名称:《颜色混合实验》2. 实验目的:了解颜色混合的基本原理,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实验材料:红、黄、蓝颜料,白纸,调色盘,画笔,水杯。
4. 实验步骤:导入、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总结。
5. 实验结果: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
6. 实验心得:通过实验,我了解到颜色混合的原理,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
---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编写教案实验报告教案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编写教案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实验目的:通过编写教案,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实验器材:电脑、教材实验步骤:1. 熟悉教学目标:明确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2.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年级、学科、知识水平等,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3. 设计教学活动:a. 教学引入: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的引入活动。
b. 教学展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科学教育原则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c. 教学总结:设计一个能够让学生概括和归纳所学知识的总结活动。
4. 教学评价: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活动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5.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编写教案,我对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分析学情和设定教学目标,我能够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通过教学评价,我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测教学效果。
在教学反思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实验结论:通过编写教案实验,我对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验报告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性。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包括标题、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2)科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准确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实验报告的格式和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做这样的实验,应该怎样记录和分享我们的发现呢?”从而引出实验报告的主题。
2、讲解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1)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实验的主题。
(2)实验目的:说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希望达到什么结果。
(3)实验材料: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4)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过程,要清晰、准确,具有可操作性。
(5)实验结果: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等。
(6)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回答实验目的中提出的问题。
3、科学实验的设计方法(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2)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提出可能的答案。
(3)设计实验:确定实验的变量、控制变量和实验步骤。
(4)进行实验: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进行操作。
(5)观察和记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记录数据。
4、示例分析以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为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详细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设计的过程。
5、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探究不同液体对铁钉生锈的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绿豆发芽实验报告教案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绿豆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了解绿豆发芽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实验材料和器材- 绿豆- 干净的透明玻璃容器- 水- 尺子- 手册、笔记本等记录工具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绿豆用水洗净,去除杂质,然后将绿豆放在玻璃容器中。
2. 设计实验条件- 设计3组实验条件,分别是:光照组、水分组和温度组。
- 光照组:将一个玻璃容器放在室外阳光充足的地方。
- 水分组:将一个玻璃容器放在室外但无法被雨水浸泡的地方。
- 温度组:将一个玻璃容器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
- 根据组数的需要可以适量增加实验条件。
3. 实施实验- 在每个实验条件下,将绿豆进行相同的种植和养护操作,确保实验公平并减少潜在影响因素。
- 每天浇水并观察绿豆的生长情况,记录在笔记本或手册中。
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 持续观察每组实验条件下绿豆的发芽情况和生长过程,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 对于不同组别的实验条件,进行比较和总结,找出影响绿豆发芽的主要因素。
- 结果可以通过图表、文字或其他形式进行呈现。
四、实验结论与启示- 通过观察绿豆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芽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照是促进绿豆发芽的重要因素,缺乏光照将导致发芽速度延缓。
2. 适量的水分能够提供发芽所需的水分和营养,但过多的水分则会对绿豆的发芽产生不利影响。
3. 温暖的环境有助于加快绿豆的发芽速度,但过高的温度则会对发芽产生负面影响。
- 这些结论对于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实验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五、注意事项- 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 操作时要细心,确保每组实验条件的操作方法一致,以保证实验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 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清洁,避免浪费和环境污染。
六、扩展实验- 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不同的问题和假设,可以设计并进行其他有关绿豆发芽的扩展实验,如石蜡切片观察、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发芽实验等。
教师教案设计与实施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介绍我是一名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正在进行教师教育实习。
本次实习是我在一所中学的语文课堂中进行的。
该中学位于城市郊区,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区,家庭环境相对较为贫困。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短缺,我作为一名实习生被安排在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旁听,并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
二、教案设计1.目标和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具体要求如下:- 能够理解并背诵一首经典的古诗词;- 能够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欣赏诗歌作品。
2.课时安排本节课为单元讲解课,共计一节课45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的5分钟将用于引入和预习;- 课堂第1-15分钟进行诗歌导读;- 课堂第16-30分钟进行诗歌解读和分析;- 课堂第31-45分钟为课堂小结和反馈。
3.教学内容本节课选择了元代诗人陈与义的《登慈光寺塔》一诗作为教学内容,该诗以其简洁凝炼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为学生所喜爱。
在课堂中,我将通过导读和讲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导读、提问、讨论、分组合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
同时,我还将借助多媒体设备和课件,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施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仔细准备了教学用具和教材,包括PPT课件、诗歌原文、讲义等。
我还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和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调整了教案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我首先进行了诗歌的导读,并提出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接着,我对诗歌的内容、结构、语言进行了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讲解过程中,我还穿插了相关生活材料和背景知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1、小苗的诞生(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二)过程与办法1、能从研究成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2、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办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二)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三、课前准备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干萌发?(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报告讨论的成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实验渗水比赛)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能与其它同窗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重要差别。
2、能对实验成果产生因素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办法1、能对的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2、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壤对植物的重要意义。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二)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状况。
三、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二)进行新课1、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它同窗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2、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纯碱的性质》实验报告
【学习目标】
1.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
2.了解常见盐的溶解性。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4. 熟练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等基本实验操作。
5. 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合作能力。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碳酸钠性质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盐类的性质。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试管架、试管刷、废液缸
实验药品:碳酸钠固体、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
实验用品:火柴、纸片、鸡蛋壳。
温馨提示:
1. 进实验室后先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 固体垃圾要扔入小桶,废液倒入废液缸。
3. 实验完毕后,要洗涤整理仪器并清理实验台。
【探究过程】
一、纯碱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知识回顾】写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
分析以上三个方程式,思考并讨论:可用
检验物质中是否含有co3。
【拓展实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请你利用实验台上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来鉴别鸡
蛋壳中含有co3。
2-2-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反应的方程式为:【知识小结】
1.由以上探究实验,归纳出碳酸钠的化学性质:①②
③④
2.碳酸钠是盐,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规律,推测盐类具有哪些性质?
①②
③
二、盐的分类与盐的溶解性
1.caco3、cacl2、na2co3、nacl、na2so4、bacl2、baco3都叫盐,其中caco3、na2co3、baco3
中酸根离子都是碳酸根一般叫碳酸盐,na2co3、nacl、na2so4金属离子都是钠离子,一般叫
钠盐。
不同的盐溶解性不同,看课本89页附录ⅱ了解常见盐的溶解性
2. 盐的溶解性
三、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阅读课本22页“多识一点”,归纳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
【当堂检测】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盐的是 ( )
a.洗涤用的纯碱 b.食盐
c.医疗上钡餐透视用的硫酸钡( baso4)
d.食用蔗糖(c12h22o11)
2.鱼胆弄破后鱼肉粘上难溶于水的胆汁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
()
a.水
b.食盐
c.纯碱
d.食醋
3.为检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放入水中,看是否溶解
b.滴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c.滴加酚酞,看是否变色
d.用手接触,看是否有滑腻感
《纯碱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纯碱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
2.了解常见盐的溶解性。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4.熟练掌握固体药品的取用、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等基本操作。
5.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
教学难点:用微观粒子解释复分解反应本质原因。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碳酸钠性质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结论的分析,归纳盐类的性质。
实验仪器:试管、药匙、试管架、试管刷、废液缸、废物桶
实验药品:碳酸钠固体、蒸馏水、酚酞试液、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
实验用品:火柴、纸片、鸡蛋壳
温馨提示:
1.进实验室先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固体垃圾扔入小桶,废液倒入废液缸。
3.实验完毕,洗涤整理仪器,清理实验台。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清点仪器、药品。
导入: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纯碱的性质,请同学们先了解本节的学习目标。
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一、探究纯碱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屏幕展示:实验报告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实验一】的实验步骤。
教师:演示化学基本操作,强调规范性。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口头展示填写情况。
教师:对学生展示内容予以评价、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2.化学性质
(1)屏幕展示:实验报告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实验二】【实验三】的实验步骤。
完成碳酸钠与盐酸、硫酸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对比后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展示填写情况。
教师:对学生展示内容予以评价、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学生活动: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硫酸、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方程式,归纳碳酸根的检验方法。
教师:对学生展示内容予以评价、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屏幕展示:【拓展实验】学生活动: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方案及填写情况。
教师:对学生展示内容予以评价、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2)屏幕展示:实验报告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实验四】的实验步骤。
完成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展示填写情况。
教师:对学生展示内容予以评价、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拓展延伸:该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就是工业上制取氢氧化钠的反应原理,这是用廉价原料制取新物质的典型代表。
(3)屏幕展示:实验报告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实验五】的实验步骤。
完成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填写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展示填写情况。
教师:对学生展示内容予以评价、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拓展:这是碳酸根的性质,工业上用该反应来精制食盐。
学生活动:归纳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并展示。
教师:予以评价,得出正确结论。
拓展:碳酸钠是盐,由它的化学性质可以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
屏幕展示: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了解盐的分类,阅读课后附录ⅱ了解常见盐的溶解性。
屏幕展示:常见盐的溶解性。
学生活动:阅读22页“多识一点”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屏幕展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纯碱的性质》
莘县莘城中学
王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