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_预算的编制方法、预算的编制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12
1.简述预算编制的程序与方法编制程序:1、预算编制程序:企业编制预算,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下达目标。
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管理层下达各部门。
2.编制上报。
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层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
3.审查平衡。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
在审查、平衡过程中,预算管理层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予以修正。
4.审议批准。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各部门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方案,报预算管理层讨论。
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或者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企业预算管理层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调整。
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或总经办审议批准。
5.下达执行。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董事会或总经办审议批准的年度总预算,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由财务预算管理层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
2.简述固定成本的概念及特征,并举例3个常见的固定成本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特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期间的有形资产。
特征1、固定资产是有形资产,且使用期限较长,它可以连续参加企业多个生产经营过程而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
2、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应当随损耗程度逐步地转移到成本、费用中去。
3、固定资产是作为劳动手段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持有其的密度不是为了出售。
简述预算编制的程序与方法预算编制是企业在策划与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决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企业在制定预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预算编制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明确预算编制的目标和范围:企业需要明确预算编制的目的和范围,确定预算编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确立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针。
2. 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内外部环境的分析,收集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历史数据、市场趋势、竞争对手的情况等。
3. 制定预算指标:企业需要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预算指标,包括收入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等。
预算指标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可以由前期的数据和运营计划进行调整和修改。
4. 制定预算计划:企业根据预算指标,制定具体的预算计划,包括各项预算的具体数额、时间安排、责任人等。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趋势,合理分配资源,确保预算的可行性。
5. 编制预算报告:企业需要将预算计划编制成预算报告,向上级管理层和各部门进行汇报和审核。
预算报告需要包括预算编制的依据、内容和原则等,以及对预算计划的解释和说明。
6. 预算审核和修订:企业的上级管理层需要对预算进行审核和修订,确保预算符合企业整体发展的方向和需求。
在审核过程中,可能需要对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7. 预算执行和控制: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控制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历史数据法: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收入和成本,从而制定预算。
该方法适用于企业经验丰富、历史数据准确可靠的情况。
2. 经验法:企业可以基于过往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对预算进行估计和判断。
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兴产业或缺乏历史数据的情况。
3. 辅助法:企业可以采用统计分析和模型计算等方法,辅助制定预算。
预算的编制方法与程序知识点:增量预算法与零基预算法――出发点特征不同(是否以历史期经济活动为基础)(一)增量预算法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结合预算期经济活动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通过调整历史期经济活动项目及金额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
1.假定前提——存在即合理(1)企业现有业务活动是合理的,不需要进行调整;(2)企业现有各项业务的开支水平是合理的,在预算期予以保持;(3)以现有业务活动和各项活动的开支水平,确定预算期各项活动的预算数。
2.缺陷:可能导致无效费用开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零基预算法企业不以历史期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以零为起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预算期经济活动的合理性,经综合平衡,形成预算的预算编制方法——合理才存在。
1.适用性适用于企业各项预算的编制,特别是不经常发生或预算编制基础变化较大的预算项目。
2.应用程序(1)明确预算编制标准;(2)制订业务计划;(3)编制预算草案;(4)审定预算方案。
3.优缺点【例题·单项选择题】(2020年)相对于增量预算,下列关于零基预算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预算编制成本相对较高B.预算编制工作量相对较少C.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D.不受历史期不合理因素的影响『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零基预算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不受历史期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因素影响,但预算编制工作量较大、成本较高。
【例题·判断题】(2018年)增量预算有助于增加预算编制透明度,有利于进行预算控制。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零基预算不受历史期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因素影响,有助于增加预算编制透明度,有利于进行预算控制。
增量预算以历史期实际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可能导致无效费用开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知识点:固定预算法与弹性预算法――业务量基础的数量特征不同(一)固定预算法(静态预算法)以预算期内正常的、最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产量、销售量、作业量等与预算项目相关的弹性变量)水平为固定基础,不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动的预算编制方法,适应性和可比性差。
预算编制的步骤和方法预算编制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合理安排资源,提高经营效益。
本文将介绍预算编制的步骤和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预算编制。
一、确定目标和范围预算编制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和范围。
企业需要明确预算的目的,例如提高销售额、降低成本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预算的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和预算涉及的部门或项目。
二、收集数据和信息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需要充分收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这包括历史财务数据、市场信息、竞争对手的数据等。
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将为后续的预算编制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制定预测和假设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进行预测和假设的制定。
根据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销售额、生产成本等关键指标。
同时,还需要制定假设,例如通胀率、汇率等因素的变动情况。
四、制定主预算和子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主预算和子预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主预算通常是整个企业的总体预算,包括总收入、总成本、总利润等。
子预算则是主预算的细分,涵盖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预算。
五、协调和调整预算编制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因此需要进行协调和调整。
各部门之间需要密切合作,确保预算的一致性和实施可行性。
如果出现预算冲突或不合理之处,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
六、制定控制和监管措施预算编制不仅仅是制定数字,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控制和监管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企业实施预算,监测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七、实施和评估预算编制完成后,需要进入实施和评估阶段。
企业需要按照预算计划进行运营和管理,同时进行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评估和分析结果,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改进。
八、持续优化预算编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
企业应该定期评估预算的有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也要借鉴过去的经验,不断完善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以上的步骤和方法,企业可以进行有效的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不仅仅是数字的填写,更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规划和指导。
财务管理:预算的编制方法与程序一、预算的编制方法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分别采用固定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零基预算、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等方法编制各种预算。
(一)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编制方法1.固定预算编制方法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既定业务量水平为基础来编制的预算。
一般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
固定预算的缺点表现在:一是过于呆板,因为编制预算的业务量基础是实现假定的某个业务量。
在这种方法下,不论预算期内业务量水平实际可能发生哪些变动,都只按事先确定的某一个业务量水平作为编制预算的基础。
二是可比性差。
当实际的业务量与编制预算所依据的业务量发生较大差异时,有关预算指标的实际数与预算数就会因业务量基础不同而失去可比性。
例如,某企业预计业务量为销售IOO000件产品,按此业务量给销售部门的预算费用为5000元。
如果该销售部门实际销售量达到120OOO件,超出了预算业务量,固定预算下的费用预算仍为5000元。
2.弹性预算编制方法弹性预算是在按照成本(费用)习性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量、本、利之间的依存关系,考虑到计划期间业务量可能发生的变动,编制出一套适应多种业务量的费用预算,以便分别反映在不同业务量的情况下所应支出的成本费用水平。
该方法是为了弥补固定预算的缺陷而产生的。
编制弹性预算所依据的业务量可能是生产量、销售量、机器工时、材料消耗量和直接人工工时等。
弹性预算的优点表现在:一是预算范围宽;二是可比性强。
弹性预算一般适用于与预算执行单位业务量有关的成本(费用)、利润等预算项目。
弹性预算的编制,可以采用公式法,也可以采用列表法。
(1)公式法。
公式法是假设成本和业务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业务量和单位变动成本之间的变动关系可以表示为:Y=a+bx其中Y是成本总额,a表示不随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固定成本,b是单位变动成本,X是业务量,某项目成本总额Y是该项目固定成本总额和变动成本总额之和。
【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为了实现销售预算所需支付的费用预算知识点——专门决策预算的编制【专门决策预算】主要是长期投资预算(又称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是指与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专门预算,它往往涉及长期建设项目的资金投放与筹集,并经常跨越多个年度。
习题【判断题】经营预算是全面预算编制的起点,因此专门决策预算应当以经营预算为依据。
()。
(2017年)【答案】×【解析】专门决策预算主要是长期投资预算(又称资本支出预算),通常是指与项目投资决策相关的专门预算,它往往涉及长期建设项目的资金投放与筹集,并经常跨越多个年度。
编制专门决策预算的依据,是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资料以及企业筹资决策资料。
知识点——资金预算的编制【分析问题思路】习题【单选题】某公司2019年第四季度预算生产量为100万件,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3元/件,固定制造费用总额为10万元(含折旧费2万元),除折旧费外,其余均为付现费用。
则2019年第四季度制造费用的现金支出预算为()万元。
(2019年)A.292B.308C.312D.288【答案】B【解析】2019年第四季度制造费用的现金支出=(10-2)+100×3=308(万元)。
【单选题】下列预算中,一般不作为资金预算编制依据的是()。
(2018年)A.管理费用预算B.直接人工预算C.生产预算D.直接材料预算【答案】C【解析】资金预算只涉及价值量指标,不涉及实物量指标,而生产预算只涉及实物量指标,不涉及价值量指标,所以生产预算一般不作为资金预算的编制依据。
【多选题】编制资金预算时,如果现金余缺大于最佳现金持有量,则企业可采取的措施有()。
(2017年)A.销售短期有价证券B.偿还部分借款利息C.购入短期有价证券D.偿还部分借款本金【答案】BCD【解析】当现金余缺大于最佳现金持有量时,现金有多余,那么企业可以偿还部分借款的本金和利息,并购入短期有价证券使现金余缺回归到最佳现金持有量以内。
预算编制控制预算编制工作流程一、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是企业制定经济计划和实施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经营计划、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因素,对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和计划,确定各项经济指标和预算数额,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保障。
预算编制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包括销售、采购、生产、人力资源等领域,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信息:收集和分析历史数据、市场趋势、政策规定、竞争情况等相关信息。
2. 制定计划和目标:制定综合业务计划和预算目标,包括销售量、成本、利润等指标。
3. 制定预算方案:审慎考虑多种因素,如需求变化、竞争压力、成本控制等,制定合理的经营预算计划,确定预算各项指标。
4. 提交预算申请:将预算方案提交给企业领导层审批,并听取意见和建议,修改预算方案或进行调整。
5. 实施预算:企业根据预算方案的要求,制定实施方案,分配人力及物力资源,进行实际经营活动。
二、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预算编制作为企业的管理工具,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其作用如下:1. 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经营进行规划和控制,使企业能够根据规划目标,制定有效的决策和措施,明晰企业的内外环境。
2. 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各项预算指标的建立和实施,使企业能够标准化、系统化的管理各项业务,合理分配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3. 能够提高决策准确性。
预算编制过程需要收集、整理、分析海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包括历史数据、市场趋势、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整合和分析,便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三、预算编制的控制1. 建立严格的预算控制制度:制定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预算控制机制,包括审核、审批、执行和检查等环节。
2. 监督执行情况:定期对各项预算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并向企业领导汇报预算执行情况。
3. 进行异常预警:对偏离预算的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对异常情况进行严密控制,及时制定调整方案。
第二节预算的编制方法与程序
本节考点
1.预算的编制方法
2.预算的编制程序
一、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增量预算
(二)零基预算
【应用举例】
【例题·2019年单选题】某企业当年实际销售费用为6000万元,占销售额的30%,企业预计下年销售额增加5000万元,于是就将下年销售费用预算简单的确定为7500(6000+5000×30%)万元。
从中可以看出,该企业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为()。
A.弹性预算法
B.零基预算法
C.滚动预算法
D.增量预算法
【答案】D
【解析】下年销售额的预算数7500万元是以当年实际销售费用6000为基础进行调整得出的,所以该预算方法为增量预算法。
【例题·2011年单选题】下列预算编制方法中,可能导致无效费用开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是()。
A.增量预算
B.弹性预算
C.滚动预算
D.零基预算
【答案】A
【解析】增量预算法的缺陷是可能导致无效费用开支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得不必要开支合理化,造成预算上的浪费。
【例题·2018年判断题】增量预算法有助于增加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有利于进行预算控制。
()【答案】错误
【解析】零基预算下,企业不以历史期经济活动及其预算为基础,以零为起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分析预算期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能够增加预算编制的透明度,有利于进行预算控制。
(三)固定预算
(四)弹性预算
【应用举例】
【例题·2014年单选题】某企业制造费中油料费用与机器工时密切相关,预计预算期固定油料费用为10000元,单位工时的变动油料费用为10元,预算期机器总工时为3000小时,则预算期油料费用预算总额为()元。
A.10000
B.20000
C.30000
D.40000
【答案】D
【解析】预算期油料费用预算总额=10000+3000×10=40000(元)。
【应用举例】
某弹性预算部分资料如下:
业务量(直接人工工时)480540
占正常生产能力百分比80%90%
变动成本:
运输费用(b=0.2)96108
电力费用(b=1.0)480540
材料费用(b=0.1)4854
变动成本合计624702
混合成本:
修理费用493544
油料费用204216
混合成本合计697760
固定成本:400400
总计17211862
要求:计算实际业务量为500小时的预算总成本。
【解答】变动成本:500×(0.2+1.0+0.1)=650(元)
固定成本:400元
混合成本:采用插值法计算
修理费用:
(4)预算总成本=650+400+510+208=1768(元)。
【例题·2018年单选题】某公司在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利用成本性态模型(Y=a+bx),测算预算期内各种可能的业务量水平下的成本费用,这种预算编制方法是()。
A.零基预算法
B.固定预算法
C.弹性预算法
D.滚动预算法
【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的“各种可能业务量水平下的成本费用”即可选择“弹性预算”。
【例题·2014年判断题】采用弹性预算法编制成本费用预算时,业务量计量单位的选择非常关键,自动化生产车间适合用机器工时作为业务量的计量单位。
()
【答案】正确
【解析】自动化生产车间适合用机器工时作为业务量的计量单位,本题表述正确。
(五)定期预算
(六)滚动预算
【应用举例】
【例题·2015年单选题】随着预算执行不断补充预算,但始终保持一个固定预算期长度的预算编制方法是()。
A.滚动预算法
B.弹性预算法
C.零基预算法
D.定期预算法
【答案】A
【解析】滚动预算法是指企业根据上一期预算执行情况和新的预测结果,按既定的预算编制周期和滚动频率,对原有的预算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逐期滚动、持续推进的预算编制方法。
这种预算能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未来始终保持整整12个月时间的考虑和规划,从而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能够稳定而有序地进行。
【应用举例】
【例题·2013年计算分析题】丁公司采用逐季滚动预算的方法编制制造费用预算,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12年分季度的制造费用预算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表示省略的数据。
单位:元
项目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合计直接人工预算总工时(小时)1140012060123601260048420
变动制造费用91200***387360其中:间接人工费用50160530645438455440213048
固定制造费用56000560005600056000224000
其中:设备租金48500485004850048500194000生产准备与车间管理费*****
资料二: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滚动预算期间。
将发生如下变动:
(1)直接人工预算总工时为50000小时;
(2)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将提高10%;
(3)2012年第一季度末重新签订设备租赁合同,新租赁合同中设备年租金将降低20%。
资料三: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公司管理层决定将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控制在185200元以内,固定制造费用由设备租金、生产准备费用和车间管理费组成,其中设备租金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生产准备费
和车间管理费属于酌量性固定成本,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生产准备费的成本效益远高于车间管理费。
为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车间管理费总预算额的控制区间为12000元~15000元。
要求:
(1)根据资料一和资料二,计算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滚动期间的下列指标:①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②间接人工费用总预算额;③设备租金总预算额。
(2)根据资料二和资料三,在综合平衡基础上根据成本效益分析原则,完成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滚动期间的下列事项:①确定车间管理费用总预算额;②计算生产准备费总预算额。
【答案】(1)①2012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213048/48420=4.4(元/小时)2012年第二季度至2013年第一季度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4.4×(1+10%)=4.84(元/小时)
②间接人工费用总预算额=50000×4.84=242000(元)
③设备租金总预算额=194000×(1-20%)=155200(元)
(2)固定制造费用总额控制在185200元。
其中,设备租金总预算额155200元,车间管理费和生产准备费总预算额30000元。
①由于车间管理费总预算额的控制区间12000元~15000元,又按成本效益原则,生产准备费的成本效益远高于车间管理费,故车间管理费总预算额应按控制区间的下限12000元安排。
②生产准备费总预算额=30000-12000=18000(元)。
二、预算的编制程序
第二节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