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设计[说课稿]搓圆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搓圆子》含反思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家长:大家好!我是XXX幼儿园小班的班主任,今日我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堂综合活动说课——《搓圆子》。
一、活动准备:(一)材料1.面粉2.盐3.鸡蛋4.油5.香肠6.搓面板7.切菜板8.搓面桶9.炒锅 10.碗 11.勺子 12.清洁工具(二)布置课前教室要乾净,采纳开放式教学环境,需要将搓面板、切菜板等准备好,可以在教室角落准备油炸器、燃气炉,注意切勿将燃气管线露在外面,妥当处理。
二、活动过程(一)导入1.观看图片、视频或者古老的手工艺文化。
介绍国内背景学问,让孩子知道包子、饺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
2.学习与面团相关的学科学问,如颜色、形状、质量、口感、操作流程等。
(二)活动内容1.示范制作让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圆子,向孩子们讲解操作步骤,并让孩子注意细节,如摆放面粉、适度加水、揉面等。
2.同学制作给幼儿适量的材料(面粉,盐,油,鸡蛋,香肠),让孩子们动手操作。
老师作为引导者,提示孩子注意卫生和安全。
3.煮、炸圆子将搓好的小圆子投入沸水中,等水开后再连续开火6—8分钟,然后捞出直接食用。
油炸圆子制作遵从热油发泡后,小火煎炸,炸好的圆子放在盘子里,冷却并品尝。
(三)小结1.总结圆子制作过程及操作技巧,让孩子将学到的学问牢记于心,并知道本身为什么要做,怎样做。
2.强调安全卫生意识,借此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本领以及削减日常往还卫生间的时间。
3.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品尝圆子。
让孩子打开味蕾体验独特的美食魅力,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相互促进,促进儿童的综合进展。
三、反思与范例此次活动的设计结合幼儿园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秉承以“教孩子做事,让孩子做中学”的理念,辅导孩子们学习制作食品、学习学校卫生,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以及品尝食品的过程也加强幼儿对历代先人美食传承的认得。
当然,随着社会日益进展和多元化,人们生活中的饮食和文化也日益丰富而多彩,教育的目标也渐渐从传统学科转向了启发和激发孩子的综合本领。
小班主题教案搓圆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指导手册》中“美食天地”章节,主要内容为“搓圆子”。
通过动手实践,让幼儿了解圆子的制作过程,掌握搓圆子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对食物的审美和珍惜。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圆子的制作过程,知道圆子的基本原料及作用。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能够独立完成搓圆子的动作。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搓圆子的力度和技巧。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圆子的制作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模具、面粉、水、保鲜膜、盆子、电磁炉、锅、勺子等。
学具:面粉、水、保鲜膜、小盆、小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制作圆子(10分钟)(1)教师讲解圆子的制作过程,示范搓圆子的动作。
(2)幼儿分组,每组分发面粉、水等材料。
(3)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制作圆子。
3.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选取一名幼儿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讲解,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解,再次尝试搓圆子,教师巡回指导。
5. 烹饪圆子(5分钟)(2)幼儿品尝自己制作的圆子,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制作圆子的步骤:(1)准备材料(2)和面(3)搓圆子(4)下锅煮熟2. 圆子的原料:面粉、水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搓圆子,并记录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动手操作、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幼儿掌握了搓圆子的基本技能。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让幼儿了解其他美食的制作过程,如包饺子、做蛋糕等,激发幼儿对美食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搓圆子的力度和技巧。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能引发幼儿兴趣,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
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搓圆子活动目的通过搓圆子这一亲手制作的手工活动,促进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感官体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让他们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汉族传统美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活动准备材料准备小班幼儿搓圆子手工活动的材料简单易取,仅需准备以下材料:•中筋面粉:200克•清水:适量•桌布、擀面杖、餐盘、搓圆子器、清水碗和抹布等。
环境准备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和协作能力还很低,为了让幼儿投入到搓圆子的活动中,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准备:•活动场所清洁整齐,桌椅摆放合理。
•活动前培养幼儿的基本卫生习惯,宣传潜在危险的场景及安全规则。
•追求趣味性,可以选择在课外放映相关的视频、歌谣和相关的图片等。
活动方法步骤1:制作面团将面粉与清水搅拌均匀,直到面团比较光滑。
将面团揉成球状,然后放在桌上,用擀面杖将其擀成薄片。
每个小朋友的擀面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孩子的手指大小,来制定合适的擀面杖的长度。
步骤2:分割面团接着将擀好的面片切割成若干个小块,然后让孩子们将每一小块揉成一个圆球,以确保每一个圆子的大小是相同的。
步骤3:搓面圆子将小朋友的圆子放在桌上,然后让每个幼儿轮流来搓它们,将它们搓成一个小小的面团,制作一个做法比较标准的面球,就是要将面球用中间指,无名指和拇指三根手指,轮流往一个方向上转圈揉搓。
步骤4:煮面和品尝将小朋友搓好的圆子放入开水中煮熟,然后让小朋友们一起品尝。
活动总结1.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在搓圆子的活动中,小班幼儿们还学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认识了汉族传统美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通过本次活动,小班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得到了提升,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相互合作。
以上文档为个人所写,不保证万无一失,仅供参考。
搓圆子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精品教案(幼儿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教材第三章节,主题为“搓圆子”。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圆形,解圆子制作过程,亲手实践搓制圆子,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认识圆形,解圆子基本特征;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生活技能;3. 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创造力;4.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他们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掌握搓制圆子技巧。
教学重点:认识圆形,解圆子制作过程,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模具、面粉、水、保鲜膜、围裙、手套等;2. 学具:小碗、小勺、面粉、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圆形模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生活中圆形物品,如球、饼干等,激发他们对圆形兴趣。
2. 讲解圆形特点(5分钟)3. 介绍圆子制作过程(5分钟)详细讲解圆子制作步骤,包括和面、揉面、搓圆等。
4. 演示搓圆子(5分钟)现场演示搓圆子过程,强调注意事项,如手套使用、面团湿度等。
5. 幼儿实践搓圆子(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搓圆子任务。
6. 随堂练习(10分钟)分发作业纸,让幼儿在纸上画出自己搓圆子,培养他们观察力和想象力。
六、板书设计1. 搓圆子2. 内容:(1)圆形特点:边缘光滑、没有角(2)圆子制作步骤:和面→揉面→搓圆(3)注意事项:手套使用、面团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搓圆子2. 答案:幼儿根据实际操作完成画作,无需统一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出较高兴趣和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但在活动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对圆形认识不够深刻,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1. 组织家长活动,让家长参与搓圆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2.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圆形物品,提高他们观察能力;3. 尝试让幼儿用其他材料(如黏土、橡皮泥等)制作圆形物品,丰富他们创作形式。
2024年搓圆子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教案(幼儿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圆形的基本特点,能够识别圆形。
2. 培养幼儿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圆形物品的能力。
3. 锻炼幼儿的手指灵活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手指搓出圆形。
教学重点:认识圆形的特点,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圆形图片、圆形物品、搓圆子教具。
学具:彩泥、画纸、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圆形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引导幼儿在教室内寻找圆形物品,增强对圆形的认识。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圆形物品,讲解圆形的特点。
通过手指搓圆子教具,让幼儿了解搓圆子的方法。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用彩泥尝试搓出圆形,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选取部分幼儿作品进行展示,让其他幼儿评价、学习。
4. 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圆形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形,标注“圆形”。
2. 旁边摆放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品,以供幼儿观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家里的圆形物品,与家长共同记录在画纸上。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认识圆形、动手操作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亲子互动。
在下一节课,可以邀请幼儿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用手指搓出圆形。
2.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幼儿在教室内寻找圆形物品,增强对圆形的认识。
3. 课堂小结:巩固圆形的认识。
4. 作业设计:找出家里的圆形物品,与家长共同记录在画纸上。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搓圆子教具的使用:教师应向幼儿展示搓圆子教具的使用方法,让他们观察并模仿。
2024年小班主题教案搓圆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手工制作》第四章《生活中的手工艺》,内容为搓圆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搓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制作圆子的技巧,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搓圆子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圆子的制作。
2. 培养幼儿对手工艺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制作过程和成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搓圆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搓圆子的过程中,保持圆子的形状和大小一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示范用面团、模具、展示盘。
学具:面团、模具、展示盘、围裙、保鲜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故事《小熊做圆子》引入课题,让幼儿了解圆子的制作过程。
2. 示范讲解(5分钟)教师示范搓圆子的方法,讲解搓圆子的要领,如:面团要搓圆、双手配合、力度要均匀等。
3. 幼儿动手实践(10分钟)幼儿按照示范步骤,分组进行搓圆子练习。
教师在旁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独立完成一个圆子的制作,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将幼儿制作的圆子进行展示,大家共同评价,选出最佳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小班搓圆子教案2. 内容:a. 搓圆子的基本方法b. 制作圆子的注意事项c. 评价标准:形状、大小、表面光滑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圆子,将制作过程和成果拍照分享到班级群。
2.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实际操作为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掌握了搓圆子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力度不均、圆子大小不一等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幼儿的操作技巧。
2. 拓展延伸:a. 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颜色的面团制作圆子,提高审美能力。
b. 引导幼儿探索搓圆子的其他方法,如使用模具等。
c. 结合其他课程内容,如绘画、手工等,开展主题活动,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
小班搓汤圆教案小班搓汤圆教案4篇小班搓汤圆教案1活动目标:1、学习用湿糯米粉搓元宵并能团得较圆。
2、能感受到元宵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1、请幼儿收集花灯,布置活动室。
2、用湿糯米粉适量,消毒过的盘子一组一个。
3、幼儿用肥皂洗净双手。
活动过程:一、观赏花灯,感知元宵节。
1、幼儿自由观赏花灯,相互欣赏。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现在要玩花灯?3、小结:元宵节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灯、玩花灯、做元宵、吃元宵。
二、引导幼儿搓元宵。
1、老师介绍做元宵的材料,湿糯米粉。
2、讨论制作方法引导幼儿将湿糯米粉搓成长条,再分成一段一段的`,最后将每一段搓圆。
三、幼儿操作。
老师将湿糯米粉分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提醒幼儿不能把元宵掉到地上,以免弄脏。
然后将幼儿做好的元宵送到厨房请师傅帮助煮沸熟。
活动目的:1、让幼儿学习运用重叠折剪的机能制作华灯。
2让幼儿在活动中相互交流,体验元宵节的民俗风情,感受生活美。
活动准备:收集花灯、剪刀、胶水、针、线活动过程:1、以“元宵节闹花灯”为题,引导幼儿观赏花灯。
2、讨论:1)花灯美吗?美在哪里?2)如果想制作花灯,要用到哪些出来材料?3、请幼儿用完整话回答讨论的结果。
4、师讲解制作步骤,重点强调折时要用手将折痕按平,几层纸张要捏紧。
5、师提出制作要求:1)小心使用剪刀,胶水不要粘太多。
2)大胆制作,看谁的花灯美。
6、、幼儿动手,师巡视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
7、让幼儿把制作的花灯悬挂起来,互相观赏评价。
活动结束:小朋友一起欣赏。
元宵佳节到来临,举国同庆庆升平。
家家户户汤圆香,香传万里祝福音。
汤圆圆圆人团圆,共赏圆月猜灯谜。
花前月下景色美,心情舒畅好运近。
祝你元宵无烦恼,快快乐乐一家亲!元宵佳节乐无边,相识相知皆是缘。
宵光辉映九州雪,祈盼月满人长圆。
独言难尽江湖意,不尽祝福转七弦。
吉祥喜庆常拥有,快乐伴随整一年。
元宵快乐!白白嫩嫩最香甜,滑柔圆润暖心间。
晶莹剔透小圆球,蒸煮煎炸都飘香。
小班主题教案搓圆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幼儿手工制作》第三章“生活中的手工”,详细内容为搓圆子。
通过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搓制简单的圆形食物,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圆形食物的特点,掌握搓制圆子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掌握搓制圆子的技巧。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形食物图片、教学课件、搓圆子工具等。
2. 学具:面粉、水、彩泥、模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吃过的圆形食物,激发他们对搓圆子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搓圆子的步骤,演示搓圆子的方法。
强调搓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手部卫生、面团的湿度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搓圆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搓圆子的技能。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搓制的圆子,其他幼儿给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搓圆子2. 内容:圆形食物特点搓圆子步骤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发挥创意,搓出自己喜欢的圆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幼儿在搓圆子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幼儿在技巧掌握上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尝试搓制其他形状的食物,如饺子、饼干等,提高他们的手工制作技能。
同时,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发现其他圆形物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掌握搓制圆子的技巧。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手工制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 随堂练习中的巡回指导。
4. 作业设计中的亲子互动。
一、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掌握搓制圆子的技巧1. 搓制圆子前,教师应详细讲解搓制步骤,并通过演示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整个操作过程。
2024年搓汤圆幼儿园小班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生活实践指导手册》第二章“食物的奥秘”中的第三节“传统美食制作——搓汤圆”。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了搓汤圆的历史、原料、制作方法及其在我国的传统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搓汤圆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我国传统美食的认识。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烹饪的兴趣。
3. 教育幼儿珍惜食物,学会感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掌握搓汤圆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搓汤圆的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搓汤圆原料(糯米粉、水、馅料等)、制作工具、课件、图片等。
2. 学具:小碗、筷子、围裙、一次性手套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搓汤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搓汤圆的来历和意义。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搓汤圆的制作过程,包括原料配比、制作步骤等。
3. 随堂练习(5分钟)每位幼儿动手尝试配比原料,教师指导并纠正。
4. 制作搓汤圆(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搓汤圆的技巧。
5. 互动环节(5分钟)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六、板书设计1. 《传统美食制作——搓汤圆》2. 内容:1)搓汤圆的来历和意义2)搓汤圆的制作过程3)搓汤圆的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与家长一起制作搓汤圆,并记录制作过程。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但部分幼儿在原料配比上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搓汤圆的制作过程,了解其他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掌握搓汤圆的基本技巧。
2.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趣事。
3. 作业设计:与家长一起制作搓汤圆,并记录制作过程。
2024年小班教案《搓汤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生活实践课程》第三单元“美食制作”,具体内容为第二章“传统节日食品”中的第二节“搓汤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汤圆的文化背景,掌握搓汤圆的基本技巧,制作出美味的汤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汤圆的历史文化,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 让学生掌握搓汤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搓汤圆的技巧,如何使汤圆形状美观、大小均匀。
教学重点:汤圆的历史文化,搓汤圆的基本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搓汤圆工具、糯米粉、馅料、电磁炉、锅、漏勺等。
学具:围裙、搓汤圆工具、糯米粉、馅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PPT展示汤圆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汤圆的名称。
(2)讲解汤圆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邀请一位擅长搓汤圆的老师现场演示搓汤圆的过程。
(2)学生认真观察,了解搓汤圆的基本步骤。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详细讲解搓汤圆的步骤,强调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搓汤圆,教师巡回指导。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完成一定数量的汤圆。
(2)教师评选出形状美观、大小均匀的汤圆,给予表扬。
(1)学生分享自己在搓汤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汤圆的历史文化2. 搓汤圆的基本步骤1)准备材料2)揉面团3)包馅4)搓圆5)煮汤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汤圆的历史文化,并教家长搓汤圆的方法。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搓汤圆的技巧是否掌握。
2. 课后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实践情况。
3.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食品的制作方法,如月饼、粽子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关注细节1. 搓汤圆的技巧2. 汤圆的历史文化讲解3. 学生分组合作与实践操作4. 课后作业设计与家长反馈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1. 搓汤圆的技巧(1)准备阶段:指导学生将糯米粉倒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温水,揉成光滑的面团。
小班综合活动说课稿:搓圆子-
一、说教材
《搓圆子》出自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小班上册的“好吃的食物”单元,在这单元里不单是让幼儿认识到平常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认识是让幼儿通过年节食物的意义,了解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
而汤圆在广东地区里过节时是最常见的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食物。
联系到现时人们对过节越来越冷淡,过节时也越来越没有气氛的这种情形,这活动我会把它放在我们这里很重视的“冬”的这一天来进行,让幼儿在充满过节的热闹气氛里充分认识食物与过节的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过节可以如此的美好,食物也可以有这么深的意义。
另外,结合小班的实际情况,因是新入园,有些幼儿还怕生,不会也不敢与其他幼儿相处,同时,现在独生子女多,平时缺少与不同性格的幼儿在一起互相配合完成任务的体验,加上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群发育还不太完善,在搓圆子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困难。
比如动作不协调,不知道如何搓等等,如果只是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就会显得缩手缩脚,效果不会太好。
在这里特别设计了”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来过节”这一环节,不单是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更主要的是让这些能干的哥哥姐姐起带头作用,让我班小朋友在看一看,试一试,做一做中轻轻松松学会“搓圆子”这一技巧。
二、说目标
1、结合过节,学习搓圆子的技巧,同时让幼儿生动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联系,知道圆子的吉祥意义
2、在享受制作食物的乐趣中,与大班哥哥姐姐互相配合,从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
3、通过猜谜,培养幼儿根据线索推测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场地四周布置一些过冬时的饰物,如:鞭炮、窗花、彩灯、彩挂等等
2、活动前事先通知小朋友在过冬那天穿上自己喜欢的喜庆的衣服来园
3、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特别强调大家制作
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食物的部分)
4、准备搓好的糯米团若干,大的碟子多个
四、说教法
运用环境布置及录像的烘托手法营造一个浓浓的节日气氛,让幼儿深醉其中,感受过节
的欢乐;用猜谜和鼓励幼儿尝试的方法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突破“搓圆子”这一教学重难点是运用先让幼儿自由讨论、尝试,到老师正确示范、指导,其中设计大班哥哥姐姐在旁帮助进行榜样示范,幼儿自由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搓”的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鼓励幼儿邀请其他人来过节和分享汤圆,锻炼幼儿交往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看录像,带出主题
(1)用四周环境的布置及人们热闹过冬的录像,使幼儿感受过冬的喜庆气氛。
小朋友在兴致勃勃的观看录像里人们在忙碌的制作汤圆、吃汤圆,准备过节的食物,街道上来来往往热闹的人群,欢乐的人们快乐的玩耍……这些熟悉的内容很容易让幼儿联想起平时过节时的情景。
幼儿就知道,要过节了,有新衣服穿,大家很欢乐,周围很热闹,还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
直观的让小朋友理解食物与过节之间的紧密联系。
(2)老师出谜语“捏呀捏,搓呀搓,搓出一个小圆球,圆滚滚,站不稳,把它放在水里滚”,让小朋友猜
如果幼儿猜不出可以提示:刚才录像里看见的,我们在过冬过节常会吃到的一种食物。
小朋友很容易就猜到了,带出“搓圆子”这一主题。
最后,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过冬过年的时候要吃汤圆吗?”让幼儿了解汤圆的吉祥意义是表示全家团团圆圆,喜庆如意。
(二)让幼儿自由讨论和尝试怎样做汤圆,老师最后进行正确的示范
有些幼儿可能看过大人做汤圆的过程,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动作来做,但是动作会显得笨拙,制作的汤圆也不太漂亮,但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表扬他们平时会认真观察,能够大胆表现、大胆尝试。
最后老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将一块糯米团放在手里上下搓成一长条,然后捏一点放在手心沿着一个方向揉,揉成一个圆圆的圆团,汤圆就做好了。
做好了以后,要把它们放在碟子里。
(三)邀请大班哥哥姐姐一起过节,体验自己动手制作的喜悦。
这一环节突破“搓的技巧”这一教学重难点
老师说“今天我们大家在幼儿园里过冬,怎么样才能过上一个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节日呢?”引导幼儿去邀请等候在外的大班小朋友一起制作汤圆,开心过节。
大家把手洗干净
以后,就开始做汤圆了。
制作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要求大班小朋友让小班幼儿多动手,在旁帮助他们,不要自己包办。
老师进行巡回指导,特别注意那些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幼儿,给予鼓励和帮助。
汤圆做好了,大家排成长队,听着音乐跳着舞,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
一边欣赏一边评价,哪些汤圆做得好。
再一次巩固“搓”的技巧。
在这一环节,因小班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偏低,如果只是由老师来进行示范、指导的话,不但很浪费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太好,利用大哥哥、大姐姐来共同参与过节,不但热闹,充满节日的气氛,而且以大帮小,一对一的进行指导,幼儿很快的掌握搓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就变得轻松、容易。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大班幼儿的互相配合,小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和交流。
(四)煮汤圆
大家一起把汤圆放在预先煮沸的水里煮。
煮好以后一起吃汤圆
这个环节可以延续到下课后。
老师鼓励小朋友把煮好的汤圆分给幼儿园其他的工作人员和小朋友品尝,分享过节的喜悦,进一步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向家里人学习一种简单的食品制作,利用自己的橡皮泥进行制作,并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做的是什么,如何做,用到什么技巧等等,从而使这一教育活动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