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9课劝学课时作业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x
- 大小:24.56 KB
- 文档页数:7
9 劝学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靛.青(diàn)跂.望(zhì)驽.马十驾(nú)B.鳝.鱼(shàn)舟楫.(jí)锲.而不舍(qiè)木直中.绳(zhòng)C.须臾.(yú)跬.步(guǐ)骐骥.(jì)以为轮(róu)D.槁暴.(pù)省.亲(shěng)蟹螯.(áo)金石可镂.(lòu)思路解析:A项,“跂”应读“qǐ”;C项,“跬”应读“kuǐ”;D项,“省”应读“xǐng”。
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C.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规:规则。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
思路解析:C项,“规”,圆规。
答案:C3.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思路解析:①句为宾语前置,②句为介词结构后置。
③句中的“马之千里者”和④句中的“庙堂之高”与例句中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样,都是定语后置。
答案:D4.根据提示填空。
(1)对于思与学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的经验是:,。
(2)《劝学》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第9课劝学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以为轮(róu)A.中.绳(zhònɡ) 槁暴.(pù) 磨砺.(lì)•B.须臾.(yú) 跂.望(qí) 靛.青(diàn) 参省.乎己(shěnɡ)C.跬.步(ɡuī) 蓼.蓝(liǎo) 骐骥.(jì) 生.非异也(xìnɡ)D.驽.马(nú) 蛟.龙(jiāo) 镂.刻(lǒu) 锲.而不舍(qì)[答案] A[解析]B项“跂”读qì,“省”读xǐnɡ。
C项“跬”读kuǐ。
D项“镂”读lòu,“锲”读qiè。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孥马十驾,功在不舍。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答案] C[解析]孥—驽。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虽有槁暴.(晒)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答案] A[解析]③应为“提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答案] B[解析]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学不可以..已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答案] C[解析]A项“爪牙”,(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帮凶。
劝学课时作业一、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初发扬子①寄元大校书[唐]韦应物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注]①扬子:当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洲。
②沿洄:分别指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二、选择题2.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木直中(zhòng)绳虽有槁(gǎo)暴(pù)B.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ǐ)步C.驽(nú)马十驾锲(qì)而不舍D.金石可镂(lòu)蛇鳝之穴(xué)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筋骨之强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以为轮D.蚓无爪牙之利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非蛇鳝去穴无可寄托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息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生威,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第9课劝学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对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同“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禀赋D.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煣”,用火烤使其弯曲[解析]“暴”同“曝”,晒干。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的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B项,“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轻骑今朝绝.大漠绝:与世隔绝的B.春风得意马蹄疾.疾:快速,这里指轻快C.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与“真”相对D.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强盛,强大[解析]A项应为“横渡”。
[答案] A4.下列各项对加点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苛政猛于.虎也介词,表比较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地点,在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连词,表转折D.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假设关系[解析]应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 B5.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金就砺则利.⑤非能水.也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积善.成德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①④/②⑥/③⑦/⑤/⑧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第9课劝学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学习的名句。
对此,荀子《劝学》中就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
赏古诗长歌行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诗歌借物言理,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运用角度] “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善假于物”等。
腹有雅量气自华我喜欢门外的那条河。
它平和静谧地流过时光,将所有的杂质一一沉淀,白云苍狗之间,仍清澈见底。
人教版语文必修39 劝学劝学诗(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鉴赏:该诗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
诗歌明白如话,第一、二句形象地描写了男儿读书废寝忘食的情景。
第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警醒男儿要珍惜少壮年华,发愤苦读、有所作为,否则,等到老了以后再想读书就迟了。
诗歌铿锵有力,短短的28个字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劝学诗(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鉴赏:这首诗的主旨是劝少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
既用以劝人,亦用于自警。
该诗语言明白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把时间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池塘春草梦未觉,阶前梧桐忽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诗句,后被赞誉为写春意的千古名句,此处活用此典,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限时15分钟)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蓼.蓝(liǎo)靛.青(diàn)其曲中.规(zhōnɡ) 参省.(xǐnɡ)B.跂.而望(qì) 埃.土(āi)金就砺.(lì) 骐.骥(jì)C.跬.步(kuǐ) 舆.马(yú)槁暴.(pù) 金石可镂.(lǚ)D.用心躁.也(zào) 须臾.(yú)句读.(dòu) 参.省乎己(cēn)解析:A项,中zhònɡ;C项,镂lòu;D项,参cān。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C.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解析:A项中“”意为“使……弯曲”;B项中“疾”意为“强”;D项中“备”意为“具备”。
第三单元第9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善行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换取【答案】D【解析】生:通“性”,资质、禀赋。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B.君子生非异也C.金就砺则利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答案】C【解析】A.“有”通“又”;“暴”通“曝”,晒。
B.“生”通“性”,资质,禀赋。
D.“知”通“智”,智慧。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为轮A.非利.足也B.登高.而招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用心一.也【答案】A【解析】A.和例句均为使动用法。
B.形容词作名词。
C.名词作动词。
D.数词作形容词。
4.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一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甚矣,汝之不惠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D【解析】A.宾语前置句。
B.介词短语后置句。
C.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D.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5.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C.蟹六跪而.二螯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答案】C【解析】C.连词,表并列。
其他三项和例句都是连词,表修饰。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课时作业(九)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②故木受绳则直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⑤君子生非异也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A .④⑤⑥B .①②③C .①④⑦D .②③④解析:①句—糅,④句知——智,⑤句生——性,⑥句有——又,暴——曝。
答案:A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D.⎩⎪⎨⎪⎧木直中.绳其曲中.规 解析:D 项“中”释为合乎;A 项第一个“利”是锋利,第二个“利”是快;B 项第一个“青”是靛青,第二个“青”是指颜色青;C 项第一个“一”是专一,第二个“一”是跳一下。
答案:D3.选出与“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中的第二个“而”相同的一项(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吾尝终日而.思矣 D .蟹六跪而.二螯 E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解析:此题是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首先应确定题干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是表示转折,译为“可是”。
A 项中的“而”意义与作用与之相同;B 项中的“而”,表递进,译为“而且”;C 项中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D 项中的“而”表并列;E 项中的“而”表顺承。
故选A 。
答案:A4.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以.成江海 ②皆以.美于徐公③锲而.舍之④吾尝终日而.思矣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解析:①以:用来。
②以:认为。
③而:就。
④而:连词,起修饰作用。
答案:D5.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A.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一天三次反省自己,就智慧明达,品德也没有过错了。
9 劝学第1课时1.作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______,时人尊称为______。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__,是先秦______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______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文本解读《劝学》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篇著名作品。
这篇作品极少抽象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和推理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人们通过浅近明白的道理和具体生动的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文章开宗明义,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接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一是以青胜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一生活现象作为论据,说明人们必须向前人学习,后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取得不断进步,必然会超过前人。
二是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相比。
指出客观条件变化,可以引起事物自身特性的改变。
人们如果博学又能用所学到的事理时刻对照省察,就会智慧高明而不犯错误。
三是用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明,以及借助舆马、舟楫等生活事例作比,从同一个角度反复说明君子利用客观条件学习的重要性。
作者还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孜孜不倦,勤奋刻苦。
作者以“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为衬托,阐明了想做一个学问渊博的人,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
劝学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同“爆”,强烈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C.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禀赋D.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煣”,用火烤使其弯曲解析“暴”同“曝”,晒干。
答案 A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蚓无爪牙..之利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解析A项,“博学”古义指广博的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B项,“寄托”古义指寄居存身,今义指把思想感情放在某人或某事上。
C项,“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帮凶、走狗。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轻骑今朝绝.大漠绝:与世隔绝的。
B.春风得意马蹄疾.疾:快速,这里指轻快。
C.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与“真”相对。
D.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强盛,强大。
解析A项应为“横渡”。
答案 A4.下列各项对加点虚词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苛政猛于.虎也介词,表比较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地点,在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连词,表转折D.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假设关系解析应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 B5.下面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④金就砺则利.⑤非能水.也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积善.成德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A.①⑧/②③/⑤⑦/④⑥B.①④/②⑥/③⑦/⑤/⑧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解析分别为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
答案 B6.下面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解析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7.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来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解析应该是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论证这个道理。
答案 A8.填空。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学不可以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劝学(节选)荀子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学也者,..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⑤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全之尽..盗跖也;之,然后学者也。
【注】①苇苕:芦苇的嫩条。
②句意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
渐(jiān):浸。
滫(xiǔ):臭水。
服:佩带。
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
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
④涂巷:道路,街坊。
涂巷之人指最普通的人。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B.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C.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D.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答案 A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
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衢道: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C.跬步:本指半步,跨一脚,引申至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解析这里应该是“歧路、岔道”。
答案 B11.对本文的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解析A项说明的是教育对人的影响。
答案 A12.【考点链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是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参考译文】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花穗上。
风吹来,苇穗折断,鸟蛋打破,小鸟摔死。
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
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七百多尺的深渊。
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
蓬草长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会和黑土一样黑。
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尿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
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尿使它这样的。
所以君子居住时必须选择乡里,外出交游时必须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所以没有潜心钻研的精神,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
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
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
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
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
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三、语言表达13.《劝学》一文中,句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整散结合。
整句散句交错运用,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更能使表意深刻,语意贯通。
请把下面这段话中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痕,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
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海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抬头仰望无边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变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丛林中最挺拔的一棵;见到奔腾的大海,你只要无愧地做了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见到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无愧地做了云朵中最祥和的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