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保健科诊疗常规

儿童保健科诊疗常规

儿童保健科诊疗常规
儿童保健科诊疗常规

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最常见的儿童期起病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也是儿童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发育行为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注意障碍、过度的活动和冲动控制力差为主要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

1、注意障碍:ADHD的核心缺陷是注意障碍,并由此造成患儿不能有效学习。

2、过多的活动:表现为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这种活动过多有不分场合、不明确目的性的特点。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ADHD儿童常常做事欠考虑、行为冲动、不顾后果、甚至伤害他人。

4、学习困难:一般而言,ADHD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极少数儿童得分处于临界水平,可能与测试时注意力不集中有关。也有部分ADHD儿童合并特定性学习困难。

5、社交问题:约一半以上的ADHD儿童有社交问题。

6、其他:ADHD儿童大多没有神经系统的异常,但也有一部分ADHD儿童存在知觉活动障碍。

【共患病】

研究发现,约50%以上的ADHD儿童同时共患另一种精神障碍。

1、对立——违抗性障碍(ODD);

2、品行障碍(CD);

3、抽动障碍(tics);

4、抑郁障碍;

5、焦虑障碍。

【诊断】

1、诊断

(1)采集病史:由与孩子关系密切的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个正确、完整的病史。

(2)一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精神检查:注意生长发育、营养状况、听力和视力情况以及精神状态,神经系统检查主要包括肌张力、协调和共济运动、触觉辨别、生理反射以及病理反射。

(3)心理评定

①智力测验:常用中国修订的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IPPS-CRR)和韦氏学龄儿童智力

量表(WISC-CR)。ADHD儿童大多智力正常,极少数处于临界状态。

②学习成就和语言能力测验。

③注意测定:常用持续性操作测验(CPT),ADHD儿童可出现注意力持续短暂,易分散。

(4)量表:目前常用Conners父母问卷(PSQ)、教师用量表(TRS)和学习困难筛查量表(RPS)以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

2、诊断标准

ICD-10、CCMD-3和DSM-Ⅳ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目前,ADHD仍主要依据临床诊断,所以必须综合病史、临床观察、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行为评定量表、心理测验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儿童的年龄、性别因素考虑,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诊断。

【治疗】

ADH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剂:能够减少ADHD儿童多动、冲动性和攻击行为,并改善注意缺陷。

①哌醋甲酯:又名利他林,是最常用的中枢兴奋剂。

②苯异妥因(匹莫林):可在哌醋甲酯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使用,有效率为65%-70%。

(2)三环类抗抑郁药:常用的有丙米嗪、去丙米嗪。

(3)α-受体拮抗剂:一般使用可乐定。

2、非药物治疗

(1)行为矫正:利用学习原理,在训练中合适行为出现时,就给予奖励,以求保持;如果有不恰当行为出现时,就加以漠视,或剥夺一些权利,以示惩罚。实施该法前应该先确定患儿的某些行为为“靶行为”,并将具体的操作方法告知孩子,取得孩子的合作。

(2)认知行为训练:训练的目的在于使患儿养成“三思而后行”及在活动时养成“停停、看看、听听”的习惯,以达到自我调节。

(3)疏泄疗法。

(4)父母和教师的咨询。

(5)社交技能训练。

(6)躯体训练项目。

(7)其他:脑电生物反馈、饮食限制等。

【预防】

ADHD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各种危险因素及对有高危因素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于有高危因

素的儿童,如出生低体重儿、早产儿、出生时有脑损伤的婴儿、属于“难养育气质婴儿”应定期追踪观察;对在婴幼儿早期和学龄前期就有好哭、少睡、注意力分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等症状的儿童,在进行行为矫正的同时,应及早进行提高注意力的训练,有助于减少或减轻以后ADHD 的发生。

孤独症

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孤独症的三个主要症状。一般从1岁半左右,家长逐渐发现儿童与其他儿童存在不同。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甚至语言过多,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2、社会交流障碍: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喜欢独自玩耍,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常充耳不闻,但是父母通常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听力是正常的,因为孩子会愉快地执行某些他所感兴趣的指令。

3、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孤独症儿童可能对多数儿童喜爱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却会对某些特别的物件或活动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并因此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重复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

5、感觉异常。

6、其他: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成为被家长和医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因此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

【诊断】

典型孤独症诊断并不困难,但是目前在我国孤独症误诊率极高,原因主要在于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对孤独症缺乏认识、众多家庭存在着“孩子大些语言就会好”的观点。因此对于2—3岁语言发育落后的儿童,如果合并有非语言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均应该考虑孤独症的可能。诊断主要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儿童行为观察和量表评定,对可疑患儿,病史询问和行为观察应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有关问题或量表,进行结构式或半结构式访谈。常用量表有ABC量表和CARS 量表。ABC量表为家长评定量表,共57个项目4级评分,53分疑诊,67分确诊;CARS量表为医

生评定量表,共15个项目4级评分,总共大于30分可以诊断为孤独症。

【治疗】

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采用以教育和训练为主、药物为辅的办法,包括各种孤独症儿童的预后可以有显著的改善。在教育或训练过程中有三个原则:①对孩子行为宽容和理解;

②异常行为的矫正;③特别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训练应该以家庭为中心,在对患儿训练的同时,也向家长传播相关知识。为了配合做好教育和治疗,父母亲需要接受事实,克服心理不平衡状况,妥善处理孩子的教育训练和父母生活工作的关系。化爱心、耐心、恒心为动力,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训练和治疗活动中并和医生建立长期的咨询合作关系。

1、结构化训练:该方法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2、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其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DTT),典型DTT包括以下步骤:①任务分析与分解;②分解任务强化训练;③奖励;④提示和提示渐隐;⑤间歇。

3、关系发展干预(RDI)。

4、感觉统合训练。

5、听觉统合训练。

6、药物治疗:没有特异性药物治疗,但在其他的行为控制方面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这些药物的合理运用可以显著改善儿童的训练和教育效果,保证儿童正常生活和学习。

(1)多动行为:利培酮(维思通)。剂量从0.25mg/日开始,最大剂量一般不超过2mg/日。

(2)攻击行为:氟哌啶醇可以用于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攻击行为。

(3)自伤行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曲酮,用于治疗儿童自伤和攻击行为疗效较好。

(4)刻板僵直行为: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百忧解)可治疗孤独症的重复刻板行为。

(5)抑郁:可首选氟西汀。

【预后】

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取决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教育和治疗干预的时机和干预程度(儿童的智力水平高、干预的年龄较小、训练强度越高,效果越好),不予治疗多数孤独症儿童预后较差。

学习障碍

儿童学习障碍(简称LD)是一组异质性综合征,指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推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功能障碍所致。这类儿童不存在感觉器官和运动能力的缺陷,学习困难亦非原发性情绪障碍或教育剥夺所致。

【临床特征】

学习障碍儿童的临床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至学龄期后实际学习能力达不到预期水平,在听、说、读、写、推理、算术等方面表现特殊的困难。

1、早期表现:这类儿童往往较早就表现好动、好哭闹,对外刺激敏感和容易过激反应。建立母子情感关系困难。进入幼儿期有些发生不同程度的语言发育问题,到了学龄前期出现更明显的认知偏异。

2、入学后的表现

(1)语言理解困难;

(2)语言表达障碍;

(3)阅读障碍;

(4)视空间障碍;

(5)书写困难;

(6)情绪和行为问题;

(7)神经心理特征:LD儿童虽智力正常,但临界智力状态者占有相当比例。智力测验多表现结构不平衡,VIQ和PIQ分值差异大。

【诊断】

诊断时首先要向家长了解儿童的出生情况、发育过程、发病过程及其表现特征。并对儿童现场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必要时向教师了解患儿在校的表现。进行有关神经精神检查和心理测评。必要时亦可进行影像学、电生理方面的检测。一般可根据临床表现特征和心理测评结果大致做出诊断。心理测评包括:

(1)学业成就测验。

(2)智力测验。常用WPPSI或WISC-R。

(3)神经心理测验。

(4)学习障碍筛查量表(PRS):总分低于60分者,为LD可疑儿童。

【预防和矫治】

防治重点在于早期预防早期干预。前者包括加强围生期保健。做到优生优育,防止烟酒毒等有害物质的侵害,正确开展早期教育。要特别关注那些具有高危出生史的儿童,并且及早进行诊断。后者,在于一旦发现儿童有语言或其他类学习问题时及时就诊,指导家长改进养育条件和方法,尽早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

治疗措施应根据LD儿童的年龄、类型、程序、临床表现以及心理测评结果来确定。当今治疗教育观点认为这类儿童仍需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避免给他们贴“标签”,注意他们的学习特点来实施教育。一般原则是以接纳、理解、支持和鼓励为主,以改善LD患儿不良的自我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进而根据障碍儿童的认知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治疗,并且尽可能取得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应用于这类儿童的治疗方法已有多种。但得到公认有效的方法主要是治疗教育、药物疗法和精神(心理)疗法,综合应用效果更佳。实施矫治时坚持个别化原则,并且忌高起点、超负荷训练,要及时进行效果/心理评估,以调整后期训练。

具体矫治方法包括:

(1)感觉统合疗法;

(2)行为疗法;

(3)正负强化;

(4)游戏疗法;

(5)社会技能训练;

(6)理解规则训练;

(7)结构化教育训练等。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殊药物。通常给予促进脑功能、增智类药物,包括脑复康、脑复新、γ-氨酪酸等口服治疗。

情绪障碍

焦虑症

焦虑症是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儿童单纯焦虑症可根据发病原因和症状特征分为:①分离性焦虑;②过度焦虑反应;③社交性焦虑三个主要类型。分离焦虑障碍是儿童中最多见的。

【诊断】

1、分离焦虑的诊断要点(DSM-IV-TR)

在离家或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时,出现不适当的和过度焦虑,具有以下3种或3种以上的症状:(1)离开家或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时,或分离即将发生时出现过度的痛苦和忧伤;

(2)持续而过度地担忧主要依恋对象可能消失或受到伤害;

(3)持续而过度地担忧因突发事件而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如迷路或被绑架);

(4)由于对分离恐惧,而持续不愿或拒绝上学或出门;

(5)持续过度地担忧独自一人、主要依恋对象不在家或没有大人陪伴的情形;

(6)对不在主要依恋对象旁边睡觉或在家以外地方睡觉感到持续而过度的担忧;

(7)不断做有关分离主题的噩梦;

(8)在与主要依恋对象分离或即将分离时,出现头痛、恶心、胃痛、呕吐等躯体不适。

2、惊恐发作的DSM-IV诊断标准

一段时间的极度害怕或不舒服,有下列4种以上症状突然发生,并在10分钟内达到:

(1)心悸,心慌,或心率增快;

(2)出汗;

(3)颤抖;

(4)觉得气短或气闷;

(5)窒息感;

(6)胸痛或不舒服;

(7)恶心或腹部不适;

(8)感到头昏、站不稳、头重脚轻、或晕倒;

(9)环境解体(非现实感)或人格解体(感到并非自己);

(10)害怕失去控制或将要发疯;

(11)害怕即将死亡;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13)寒颤或潮热。

3、广泛性焦虑障碍的DSM-IV诊断标准

(1)对许多事件或活动(如作业或在学校的表现)过度焦虑和担忧(预期焦虑),持续时间不少于6个月;

(2)难以控制担忧;

(3)焦虑和担忧至少有以下3种或3种以上症状(至少某些症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6个月):①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②容易疲倦;③难以集中注意或头脑变得空白;④易激惹;⑤肌肉紧张;

⑥睡眠障碍(难以入眠,易惊醒和睡眠不宁)。

【治疗】

儿童焦虑症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要手段。

1、心理治疗

(1)查明原因,解除诱发焦虑症的心理应激因素。

(2)采用支持、认识的心理治疗:首先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继而耐心听取病儿的主诉和家长的介绍,作仔细分析。然后有目的的进行交谈,使病儿认识到这是心理疾病。要告诉患儿只要积极配合,医师非常愿意帮助他治好病。

认识治疗着重于将焦虑思维重新调整至正确的结构,从而形成明确的适应的行为方式。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应包括重现自我、榜样、暴露、角色扮演、放松训练和认知增强训练等方法。

(3)家庭辅导治疗:为患儿父母提供咨询,提高对患儿疾病的认识,了解产生疾病的因素,并请父母配合医疗,消除家庭环境或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父母自身弱点或神经质的倾向。

(4)生物反馈疗法(松弛疗法):帮助患儿进行全身放松训练,结合生物反馈治疗仪更佳。

2、药物治疗

以抗焦虑药治疗为主。苯二氮卓(BDZ)类药抗焦虑作用较好.如安定1—2.5mg,分次服用;利眠宁0.5mg/kg,分次服用。严重的焦虑症用小剂量地西泮或多塞平(多虑平)或阿普唑仑服用均可收效。

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明知不存在真实的危险,却产生异常强烈的恐怖,伴有焦虑情绪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有回避行为以期达到解除恐怖所致的痛苦,并持续至少6个月。

【诊断】

特异性恐怖症的诊断标准是:

1、由于存在或预期某种特殊物件或情景(如飞行、高度、动物、在注射时看到流血)而出现的过度或不合理的显著而持续的害怕。

2、一接触(暴露于)所恐惧的刺激,几乎毫无例外地立即发生焦虑反应,采取一种仅限于此情景或由此情景所诱发的惊恐发作形式。这种焦虑表现为哭闹、发脾气、惊呆、或纠缠大人、紧紧拖住他人。

3、患儿一般都设法避免这种情况,否则便以极度的焦虑或痛苦烦恼忍耐着。

4、这种对所恐怖的情景的避免、焦虑的期待或痛苦烦恼,会显著地干扰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或学业)、或社交活动或关系,或者对于具有这种恐怖感到显著的痛苦烦恼。

5、应有至少6个月病期。

【治疗】

1、心理治疗:在支持的认知疗法的基础上,加以行为疗法,能取得较好效果。行为疗法可采用系统脱敏法、阳性强化法、冲击疗法。

2、放松或生物反馈治疗:训练主动全身放松或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进行全身放松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此外音乐及游戏对幼小儿童恐怖症治疗效果也较好。

3、药物治疗: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病儿投于小剂量药物,如丙咪嗪12.5mg每日2次;氯米帕明12.5mg,每日2次;多塞平12.5mg每日2次。另外亦可用抗焦虑药物如地西泮、阿普唑仑等。

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social phobia)也叫社交焦虑,指儿童明显持续的对社交或一些自我表现的恐惧,因这些场合可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而引起可能的尴尬。

【诊断】

1、对可能面对陌生人或引起他人注意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或自我表现场合,表现出明显而持续的恐惧。个体恐惧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使自己丢脸或引起尴尬,或因此产生焦虑症状。这种恐惧不仅出现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也会出现于同伴交往过程。

2、每次处于恐惧的社交场合都会引起焦虑,焦虑的形式可包括情景限制性焦虑或情景性惊恐发作。这种焦虑可表现为哭泣、发脾气、惊呆、手脚僵硬或从与陌生人交往中退缩出来。

3、个体可能会意识到恐惧是过度的和不合理的,但非绝对。

4、个体会采取回避恐惧的社交或自我表现的场合,或忍受强烈的焦虑与痛苦。

【治疗】

同恐怖症治疗。

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是儿童对学校特定环境异常恐惧,强烈地拒绝上学的一种情绪,是恐怖症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可能由童年期分离焦虑或幼儿园恐怖症演化而来,因此这几

类情况在病质上有着共同特征。

【诊断】

1、去学校产生严重困难。

2、严重的情绪焦虑。

3、父母明知病儿在家是因恐怖不去上学。

4、无明显的反社会行为。

学校恐怖症应与逃学儿童鉴别,前者大多学习成绩较好,有焦虑恐惧的情绪,但行为品德无问题。而逃学儿童无情绪问题,行为品德问题甚多,学习成绩较差,仔细观察可以鉴别。

【治疗】

与治疗恐怖症方法基本相同,但应注意查明产生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帮助消除心理社会因素。如病儿经常诉说头痛、腹痛,应予以检查排除躯体疾病,解除顾虑以利治疗。行为治疗常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认知重建、治疗教育、学习技能培训等方法。在治疗中,医务人员、父母和教师的充分合作是成功的关键。消除各种紧张因素,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培养儿童入校学习的自觉性。父母避免强制,多加鼓励和支持;教师和蔼可亲,增加文体活动。由医生指导和协调,并开展个别和家庭心理治疗,必要时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以抗抑郁和抗焦虑药为主。抗抑郁药:①氯丙咪嗪:每天25—75mg/d,分两次服;②丙咪嗪:25—100mg/d,分两次服;③多虑平:25—100mg/d,分两次服。抗焦虑药:使用比较多的是阿普唑仑和舒乐安定。一般阿普唑仑使用剂量为0.02—0.06mg/kg,分次服用。

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障碍或心境障碍范畴,其特征为儿童处于极端的、持续的或难于调节的情绪状态,如过度不愉快或从伤心欲绝到兴高采烈的大幅波动。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特征和症状进行诊断。症状标准为:在两周内至少出现以下5种症状,并且出现功能改变。

(1)每天几乎都出现抑郁情绪,并自述主观感受或他人发觉;

(2)每天几乎表现明显的失去活动兴趣或乐趣,可自述或他人发觉;

(3)未节食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或体重加重,或每天食欲下降或食欲增强;

(4)几乎每天失眠或睡眠过多;

(5)几乎每天都有精神运动性激越或阻滞,可自述或他人发觉;

(6)几乎每天表现疲乏或精力不足;

(7)几乎每天都有无价值感或过度内疚感(可以是妄想);

(8)几乎每天都有思维或注意能力下降表现,可自述或他人发觉;

(9)反复想到死,而非对死的恐惧、反复自杀意念或自杀企图,或有计划的自杀。

【治疗】

常用药物治疗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抑郁发病早的儿童复发风险也高,因此早期干预十分关键,这样可达到缩短抑郁发作,防止再度发作,减少相关功能的损害,并减少自杀的危险性。

1、药物治疗

(1)三环抗抑郁药(TCA):如丙咪嗪、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氯米帕明(氯丙咪嗪)等。通常TCA剂量为每日1—5mg/kg,分2—3次口服。有癫痫的儿童慎用TCA。

(2)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氟西汀(百优解)、帕罗西汀(赛乐特)、万拉法新等。TCA治疗无效者,改用SSRIs可获得疗效,氟西汀每日20—80mg,分1—2次服用。

2、认知-行为疗法

可通过认知的归因策略,帮助儿童重塑战胜悲观信念的认知。

3、青少年综合治疗

这是一种心理教育方法,旨在强调技能训练以增强青少年对情绪的控制,提高他们应对导致抑郁的情景的能力。核心治疗内容是青少年参加集体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此外,开展对青少年父母的补充治疗,以促进支持青少年的学习技巧,帮助他们将团体治疗中习得的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癔症

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在ICD-10和DSM-IV中称为分离性和躯体形式障碍。该症是由明显情绪因素所诱发的精神障碍现象,起病甚急,主要表现为感觉、意识或运动方面的障碍,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诊断要点】

(1)症状标准:有社会因素诱因,并且至少表现下列一项:

①癔症性遗忘;

②癔症性漫游;

③癔症性多重人格;

④癔症性精神病;

⑤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

⑥其他癔症形式。

(2)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依据。

【治疗】

以综合性治疗为原则,包括心理治疗、环境治疗、暗示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1、心理治疗:医生须与患儿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谈话消除其紧张、不安情绪,并鼓励患儿说出存在的问题和内心矛盾,共同寻找问题症结,再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原因,讲明该病可以治愈,使其建立治病的信心,克服不适当的性格特征和情绪反应,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亦可进行集体心理治疗。

2、暗示疗法:暗示疗法适用于急性发作而且暗示性较强的儿童。

3、对可能诱发集体发作的病例,应将首发儿童隔离开来,减少社会强化,及时解除其躯体不适,分散注意力,稳定其情绪。

4、药物治疗:对情感暴发或某些痉挛发作患儿一般不宜使用暗示疗法,可给予安定 2.5—10mg或奋乃静5mg肌内注射。儿童癔症不宜长期用药,以免增加暗示作用而巩固病情。

屏气发作

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是指儿童因发脾气或需求未得到满足而剧烈哭闹时突然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一般发生于6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儿。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症状一般即可诊断。屏气发作与癫痫发作的区别是:①屏气发作前一般有情绪诱因存在;

②突然停止呼吸为起点,继之出现发绀、意识丧失,而癫痫的青紫往往在发作后出现;③常出现角弓反张,而癫痫少见;④呼吸正常后意识即恢复正常,不像癫痫常在发作后昏睡;⑤脑电图一般正常。

【治疗】

矫正重点是为父母提供咨询,解决儿童与父母及环境间的冲突,消除父母的焦虑,告知屏气发作是一种一过性现象,预后良好。并指导他们对待儿童要镇静,避免溺爱,简单的惩罚与斥责只会促进该行为的发作。须强调,父母当孩子面时要保持一致的教养态度,避免当孩子面表现过

分焦虑不安,后者亦可成为暗示诱因。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必要时可用苯巴比妥或大仑丁以减少发作,并预防脑缺氧而发生损害。对年龄稍大儿童的暴怒发作,可实施“冷处理”,即劝说无效时,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不予理睬。该行为预后较好,随着年龄增长可逐渐消失,但部分儿童的任性可持续存在,难以克服。

睡眠障碍

睡行症

睡行症又称梦游症(sleep walking),表现为开始于慢波睡眠而引起在睡眠中行走的一系列复杂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睡眠障碍。

【诊断】

本病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美国睡眠医学会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的睡行症诊断标准:

1、临床标准

A、患者表现在睡眠中行走。

B、通常起病在青春期儿童。

C、附加症状有:

(1)在发作时难以唤醒患者。

(2)发作后遗忘。

D、发作通常在夜间的开始1/3阶段。

E、夜间睡眠脑电图:本病发作开始在睡眠第3—4阶段。

F、可以同时存在其他的内科或精神科障碍,但不能解释发作的症状。

G、行走不是由于其他的睡眠障碍所致,例如,REM睡眠行为障碍或睡惊。

2、最低诊断标准

A+B+C

3、严重程度标准

轻微:睡惊发作每个月少于一次,并不导致伤害父母或家人。

中度:睡惊发作每个月超过一次,但不是每晚发作,而且导致伤害父母或家人。

重度:睡惊发作几乎每晚发作一次,常常导致伤害父母或别人身体。

4、病程

急性:1个月或以内。

亚急性:不止1个月但在3个月以内。

慢性:3个月或更长。

【治疗和教育】

要教育儿童父母和其他照顾者注意对患者的保护。教育父母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症状可以随年龄增大而有可能消失,故对年龄大的儿童不必进行治疗。只有在行为干扰家人或者儿童和家人会有受伤的情况下才进行治疗。

应该避免各种刺激和诱发因素,同时应该采取措施尽力避免儿童受伤,例如关好门和窗、排除有尖锐物品存在等。有报道认为心理治疗可能对部分患者有一定疗效。

在症状发作频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氯硝安定等)或者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丙咪嗪和氯丙咪嗪)治疗。

睡惊或者夜惊

睡惊或夜惊是一种基本特征表现为突然从慢波睡眠中苏醒,伴有尖叫或呼喊,同时可有极端恐惧的自主神经和行为改变。

【诊断】

本病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美国睡眠医学会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的睡惊诊断标准:

1、临床标准

A、患者主诉睡眠之中有突然的强烈恐惧发作。

B、本病发作通常在夜间睡眠的前1/3的时间里。

C、在对发作过程中的事件出现部分或全部遗忘。

D、夜间睡眠脑电图显示在第3—4睡眠阶段出现发作,而且发作时通常伴有心动过速。

E、其他的内科疾病(如癫痫不是本病的原因)。

F、其他睡眠障碍(如可以存在梦魇)。

2、最低诊断标准

A+B+C

3、严重程度标准

轻微:睡惊发作每个月少于一次,并不导致伤害父母或家人。

中度:睡惊发作每个月超过一次,但不是每晚发作,而且导致伤害父母或家人。

重度:睡惊发作几乎每晚发作一次,常常导致伤害父母或别人身体。

4、病程

急性:1个月或以内。

亚急性:不止1个月但在3个月以内。

慢性:3个月或更长。

【治疗和教育】

要教育父母和儿童其他照顾者注意对患者的保护。如果发作次数比较少,可以不必进行治疗。

在症状发作频繁的情况下,可以在睡前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临床通常使用氯硝安定和安定,通常这一类药物可以抑制儿童夜间发作。

心理治疗,一般应激处理措施和技术对年龄大的儿童有一定疗效。

梦魇

梦魇或者称之恶梦发作,是指儿童从恶梦中惊醒,回忆恐怖的梦境而引起焦虑和恐惧发作。

【诊断】

本病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美国睡眠医学会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中的恶梦发作(梦魇)诊断标准(1997):

1、临床标准

A、患者至少有一个突然从睡眠中醒来的周期,常伴有强烈的害怕、焦虑和即将受到伤害的感觉。

B、患者立即可以回忆惊恐害怕的梦中内容。

C、从梦中醒来后立即处于全部警觉状态,意识浑浊或定向力障碍比较少出现。

D、至少包括以下一个特征:

(1)在发作周期后入睡延迟和不能迅速恢复入睡;

(2)发作周期通常出现在习惯睡眠的下半夜。

E、夜间睡眠多导脑电图显示:

(1)在REM睡眠开始后10分钟出现突然醒来;

(2)在发作周期里出现没有与睡眠联系的癫痫活动表现。

F、可以出现其他睡眠障碍,例如:睡行症和睡惊。

2、最低诊断标准

A+B+C+D

3、严重程度标准

轻微:每周发作期不超过一次,没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

中度:每周发作期超过一次,但不是每晚都发作,有轻微的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

重度:每晚发作,有中度或严重的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

4、病程

急性:1个月或不足1个月。

亚急性:超过1个月但不足6个月。

慢性:6个月或超过6个月。

【治疗和教育】

对于频繁发作而且对儿童造成影响的恶梦发作(梦魇)应该进行治疗,应该避免导致梦魇发作的各种应激刺激,少数严重患者目前可以采用抑制REM睡眠的药物治疗。临床常采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1、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如阿米替林、丙咪嗪和氯丙咪嗪。使用剂量应在12.5—50mg之间。

2、中枢兴奋药物如利他林10—20mg/d。

上述药物应逐渐停服,以免症状反跳。

心理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即通过训练来控制梦境内容。对睡眠周期不规律的儿童可进行睡眠卫生教育,以减少发作频率。

本病预后较好,多数病儿随年龄增长而症状减轻或消失。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是指一种以不自主的、突发的、快速的、反复的单一或多个部位的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可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多起病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少数可持续至成年。

【临床表现】

1、运动性抽动:抽动形式可以是简单性的,也可以是复杂性的。通常从头面肌肉的抽动开始,逐渐转向肩颈部、四肢、躯干部的肌肉抽动。

2、发声性抽动:通常出现较晚。既可以是简单性的发声抽动,也可以是复杂性的发声抽动。

3、感觉性抽动:通常发生在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之前,患者感觉身体局部有不适感。

【诊断】

CCMD-3的诊断标准

症状标准: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多为复杂性抽动;二者多同时出现。

动可在短时间内受意志控制,在应激下加剧,睡眠时消失。

严重标准:常生活和社交功能明显受损,患儿感到十分痛苦和烦恼。

病程标准:18岁前起病,症状可延续至成年,抽动几乎天天发生,1天多次,至少已持续1年以上,或间断发生,且1年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

【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严重、影响到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单纯的心理行为治疗无效者,应及早进行药物治疗。

(1)氟哌啶醇:通常从小剂量开始,每日1—2mg,分2—3次口服,一般每日总量为1.5—12mg。同时加用抗震颤麻痹药(如苯海索)可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

(2)利培酮:商品名为维思通。推荐初始剂量为0.25—0.5mg,每天2次,视情况逐渐加重,最终剂量0.5—10mg,尽可能使用最小剂量。

(3)胍法新:起始剂量为每晚睡前0.5mg,然后逐渐增加剂量至每日0.5—3mg,分2—3次口服。

2、心理行为治疗

主要包括对患儿进行支持性的心理咨询、对家长进行支持指导和行为治疗三个方面。有报道采用松弛训练、习惯反转训练和自我监控训练等方法有助于减轻TS的抽动症状,其中以习惯反转训练效果最好。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致残性疾病。

脑瘫是指胎儿、婴儿或儿童时期脑发育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它是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

【分类】

按临床神经病学表现分为8型:

(1)痉挛型;

(2)手足徐动型;

(3)强直型;

(4)共济失调型;

(5)震颤型;

(6)肌张力低下型;

(7)混合型;

(8)不可分类型。

【诊断】

诊断脑瘫的主要依据:

(1)有引起脑瘫的原因;

(2)有脑损伤的发育神经学异常;

(3)有不同类型脑瘫的临床表现。

首先要仔细询问病史,注意寻找有无引起脑损伤的原因,即高危因素。按照家族史、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的顺序仔细调查。如果患儿有明显的高危因素,对于诊断脑瘫有很大价值,同时还可以根据高危因素的种类,分析脑瘫型别的可能性以及预后。有的患儿可能只有一种高危因素,有的则有两种以上高危因素,有的患儿可能找不到高危因素。

【评定】

(1)肌力测定;

(2)肌张力测定;

(3)关节活动度评定;

(4)反射发育评定;

(5)姿势与运动发育评定;

(6)粗大运动功能评定;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8)功能独立性评定;

(9)感知认知评定。

【康复治疗】

脑瘫的康复治疗应以综合性康复治疗为主,即采用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等现代康复治疗方法,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器具的使用、传统康复治疗等方法。

1、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PT)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疗法,主要针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

目前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是Bobath疗法。

2、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OT)是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患儿日常生活、学习、劳动、认知等活动中,选择一些作业,对患儿进行训练,以恢复和学习各种精细协调动作,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难,取得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适应性。

3、言语障碍的矫治

语言障碍的矫治(ST)实际上指语言及交流障碍的矫治。

4、其他治疗

(1)药物治疗:小儿脑瘫的药物治疗目前仍属辅助性治疗,主要目的是针对脑瘫患儿的伴随症状和合并症。

(2)传统医学康复疗法:临床上多采用头针和按摩疗法。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脑瘫康复治疗的一种辅助疗法,分为神经外科和矫形外科的手术治疗。

(4)辅助器具及矫形器。

儿童体格发育专项技术规范

儿童体格发育

体重

体重是身体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重量的总和,是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客观重要指标之一。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为3kg(2.5—4kg)。生后1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大约减少原来体重的3%—9%,一般于生后7-10天内恢复到出生时体重,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前半年体重增长速度最快,平均每月增长600—800g,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300—500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满2岁时增至出生体重的4倍(12kg),2—12岁平均每年增长2kg。不同年龄阶段的体重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6个月龄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龄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kg)+(月龄-6) ×0.3(kg)

2—12岁体重(kg)=年龄(岁)×2(kg)+8(kg)

10岁以前,男孩较女孩为重,12—14岁女孩体重超过男孩。在14—16岁时男孩体重又可超过女孩。

身长(身高)

身长代表头部、脊柱和下肢长度的总和。3岁以下小儿检测时用仰卧位,故称身长,3岁以上者多为立体,故称身高。足月新生儿身长平均为50cm(46—53cm),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平均增长1.5cm;1周岁为75cm;2周岁身长约85cm,2—12岁平均每年增长5cm,推算公式为:身高=年龄×7+70。

坐高

坐高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坐高与身高的比例可间接反映肢体与躯干的比例,临床应用较为方便。出生时坐高占身长66%。4岁时占身高60%。6—7岁时小于60%。

头围

儿童保健科医师工作职责(新、选)

儿童保健科医师工作职责 1、在院长的领导下完成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 2、掌握新生儿基本情况,做好新生儿管理的各项登记,做好访视记录。对访视中发现的高危新生儿进行管理,对家长进行新生儿护理指导、母乳喂养知识宣传。 3、掌握0-6岁儿童基本情况及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肥胖患病情况。为辖区内0-6岁儿童提供定期体检服务和生长发育、营养咨询服务。 4、对体检中发现的体弱儿进行登记或专案管理,并进行干预治疗。 5、负责儿童口腔、视力、听力保健知识宣传,对3-6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掌握龋齿患病情况和变化趋势。对辖区内0-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及时发现听力可疑的儿童,协助转院、确诊及康复。对4-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视力异常的儿童,协助转院、确诊。 6、定期与相关部门核对儿童死亡信息,防止漏报。 7、掌握辖区内托幼机构基本情况,负责监督、指导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指标的实施,对托幼机构保健医生进行业务培训,做好儿童卫生保健工作。 9、认真填写托幼机构及散居儿童保健各类信息、各种登记记录,按要求完成报表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工作。 10、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严格遵守中心各项规章制度。 2. 工作有年度计划、有总结,季度有小结。掌握辖区散居儿保工作状况及发展趋势。 3. 外出学习、培训、开会,回来后认真传达有关精神。 4. 收集信息资料,及时整理、审核、汇总,按时上报并做好资料归档。 5. 做好儿童保健咨询工作及健康教育工作。 6. 积极配合中心做好突击性工作。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0-6岁儿童保健管理服务规范

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内容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新生儿出院后一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快补种。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与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二)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候,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

(三)婴幼儿健康管理 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偏远地区可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时,共8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随访次数。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受疫苗接种。 (四)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散居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体儿童可在托幼机构进行。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果后接受疫苗接种。 (五)健康问题处理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发育异常(唇腭裂,高腭

儿保健康教育制度、职责、流程

儿保科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一、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指导下,明确儿童保健工作人员健康教育职责,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二、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规范。 三、利用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刊出疾病预防与保健健康知识,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为儿童家长举办疾病预防与育儿知识讲座,每周至少一次。 四、建立 ??岁儿童健康档案,向儿童家长发放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的健康教育处方及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五、利用儿童就诊、健康教育咨询、基层讲课等各种时机,开展疾病预防与保健的健康教育服务。 六、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业务学习,认真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七、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职责 ?负责健康教育工作的计划制定,组织与实施,检查与评价,记录与总结等工作。 ?负责组织与定期开展本科室,外科室及基层的健康教育讲座,普及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与保健知识。 ?负责健康教育资料发放工作,提高健康教育资料和健康教育处方的利用率与针对性。 ?负责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换与资料的留存动作。 ?负责健康教育工作资料的收集与留存工作,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工作档案。

健 康 教 育工作 服 务 流 程 收集健康教育相关信息,开展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评估 ↓ 制定和实施计划 ↓ 举办家长育儿学校及孕妇学校讲座,儿科小课堂,产科小课堂 ↓ 确定主题与内容 ↓ 准备活动资料编写教案 ↓ 协调活动场地,确定授课老师 ↓ 发放活动通知,落实场地设备 ↓ 组织目标人群 ↓ 活动实施 ↓ 填写活动记录,保存资料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自评报告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自评报告 按照上级对儿童保健工作的指示要求,我科依据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进行规划,为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一.组织管理 ㈠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1.制定完整的儿保科工作制度、体格测量工作制度、健康检查与生长发育监测工作制度、心理行为门诊工作制度、疑难病例转诊制度、听力筛查工作制度、视力检查工作制度、口腔保健工作制度、集体儿童保健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落实到位。 2.制定儿童保健科主任职责、儿童保健医师工作职责、护士工作职责并落实到位。 ㈡严格执行技术规范、诊疗常规 1.遵循儿童体格测量技术规范、体格发育检查和评价技术规范、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技术规范、营养咨询和喂养指导技术规范。 2.遵循儿童营养不良诊疗常规、单纯性肥胖症的诊疗常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疗常规、缺铁性贫血诊疗常规、锌缺乏症的诊疗常规、心理行为偏离和疾病的诊疗常规。3.遵循儿童视力检查工作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常规、高危儿童管理工作常规、健康教育工作常规。 ㈢资料信息管理 建立儿童健康管理档案、高危儿管理记录本、听力筛查记录本与可疑病例追踪记录本、高危儿发育障碍儿转诊记录本等信息资料,并保存、记录完整。 二.人员配备 ㈠主管儿童保健门诊工作院长一名(**副院长)。 ㈡儿保医护人员*名(*名儿保医生: ***;2名护士: ***)。 ㈢儿保医护人员均有相应的医师执业资格及护理执业资格。 ㈣儿保医护人员均参加了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及"三基"培训考核。 三.业务用房与环境 ㈠儿保业务用房 1.健康体检、体格测量室、发育测评等各一间,共三间。 ㈡布局与环境 儿保门诊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合理。诊室有取暖设备如空调、取暖器,软垫治疗桌,椅等。有儿童玩具、宝宝宣传画等。环境温馨。 四.设备设施方面 ㈠基本设备设施齐全并正常运转 1.配备了以下设备:婴儿杠杆称、卧式量床、电子称、身高坐高计、测量软皮尺、评价表、儿童血压计、听诊器、诊查床、心理行为测评量表、电脑、DDST测查工具及配套设施(小桌子、小椅子、楼梯、婴儿床等)、生长发育工具一套,营养评估、喂养、膳食方案一套,神经系统测试一套,情绪一套,心理五套,人体成分分析仪,超声骨密度测试仪,超声骨龄测试仪,平衡功能测试仪,乳成分分析仪。 2.基本设备处于功能状态,使用正常。

儿童保健科实习自我鉴定讲解学习

儿童保健科实习自我 鉴定

儿科实习出科自我鉴定 短短的1个月儿科实习即将结束,回想这期间的点点滴滴,似乎在尝试无味瓶里的味道一样。临床的实习是对理论学习阶段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临床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我们倍偿珍惜这段时间,珍惜每一天的锻炼和自我提高的机会,珍惜与老师们这段难得的师徒之情。 儿科是一个独特的科室,面对的是个个脆弱的小生命。这更让我意识到医生不仅要医术高,更要懂得如何和他们沟通。对待患儿和蔼可亲,态度良好,虽然有些时候会遇到很多焦虑的患儿家属口不择言,而我们医护人员能做的就是宽容。我们可以体会他们的心情,孩子生病,谁的心里都会着急万分的,说一些伤人的话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为患者服务,力争做到最好。每天接触很多患儿和他们亲人的时候,我明白了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生命和健康,而我们的职责正是捍卫健康的生命。 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儿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1个月的实践我基本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儿科的特点及儿科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今后,我会继续以“热情、求实、尽职”的作风,持着主动求学的学习态度,积极各科室的老师学习,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吸收医学知识为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不断追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努力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是我崇尚的理念。儿科护士实习自我鉴定:熟悉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了解其诊疗常规,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儿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能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新生儿的各项生活护理,以及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希望在接下的科室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无菌观念强,基本掌握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篇二:妇幼保健学见习总结 妇幼保健学见习报告二 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妇幼保健科的工作流程与布局结构,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科关于儿童保健方面的学习。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在广西医科大一附院预防保健科开展见习学习。 布局:保健科占地比较小,主要有四个门诊室,分别为预防接种门诊、交费与建卡室,免疫接种室,体检室。不仅管理起来会比较方便,还能让患者比较方便的找到各个诊室。

0-6岁儿童保健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内容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新生儿出院后一周内,医务人员到新生儿家中进行,同时进行产后访视。了解 出生时情况、预防接种情况,在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地区了解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等。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出生时体重、身长,进行体格检查,同时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对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护理和常见疾病预防指导。如果发现新生儿未接种卡介苗和第1剂乙肝疫苗,提醒家长尽 快补种。如 果发现新生儿未接受新生儿疾病筛查,告知家长到具备筛查条件的医疗保健机构补筛。对与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二二)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新生儿满28天候,结合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随访。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的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等情况,对其进行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

(三)婴幼儿健康管理 满月后的随访服务均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偏远地区可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时间分别在3、6、& 12、18、 24、30、36月龄时,共8次。有条件的地区,建议结合儿童预防接种时间增加随访次数。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婴幼儿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进行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 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 力筛查。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束后接 受疫苗接种。 (四)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散居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应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集体儿童可在托幼机构进行。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和视力筛查,进行合理膳食、心理行为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中医保健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在每次进行预防接种前均要检查有无禁忌症,若无,体检结果后接受疫苗接种。 (五)健康问题处理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对口腔发育异常(唇腭裂,高腭

(完整word版)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与诊疗常规

目录 儿童心理咨询技术规范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多动综合症) (1) 孤独症 (3) 学习障碍 (5) 情绪障碍 (6) 焦虑症 (6) 恐怖症 (8) 社交恐怖症 (9) 学校恐怖症 (9) 抑郁症 (10) 癔症 (11) 屏气发作 (12) 睡眠障碍 (13) 睡行症 (13) 睡惊或者夜惊 (14) 梦魇 (15) 抽动障碍 (16) 脑性瘫痪 (17) 儿童体格发育专项技术规范 儿童体格发育 (20) 体重 (20) 身长(身高) (20) 上、下部量 (20) 坐高 (21) 头围 (21) 胸围 (21) 上臂围 (21) 骨骼和牙的发育 (21) 小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22) 儿童营养咨询与喂养指导诊疗常规 营养评估方法 (24) 营养评价的时间 (24) 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断乳时间 (24) 辅食添加的时间和种类 (24) 食物添加的现代营养观 (25) 及时添加转奶期食物的原因 (25) 开始添加转奶期食物的时间 (25) 怎样添加转奶期食物 (25) 喂养行为 (25) 影响喂养行为的因素 (26) 喂养行为问题干扰 (26) 婴幼儿常见进食问题及不良后果 (27) 婴幼儿营养简单计算 (27) 儿童每日所需矿物质量 (27) 营养不良性疾病 (28) 营养不良 (28)

生长发育不良 (28) 营养素缺乏性疾病 (28) 维生素A缺乏症 (28) 维生素B族缺乏 (29) 维生素C缺乏 (30) 叶酸缺乏 (30)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0) 维生素E缺乏 (31) 维生素K缺乏 (31) 碘缺乏 (31) 维生素中毒 (31) 维生素A中毒 (32) 维生素D中毒 (32) 儿童营养异常干预措施 (32) 儿童常见病诊疗常规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3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35)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36) 小儿肥胖症 (37) 铅中毒 (39) 锌缺乏症 (40)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0) 腹泻病 (42) 儿童口腔保健诊疗常规 牙齿发育异常 (45) 牙齿萌出异常 (45) 牙齿数目异常 (46) 牙齿结构异常 (46) 唇、腭及颌骨发育异常 (46) 牙齿疾病 (47) 龋齿 (47) 牙髓炎 (47) 根尖周炎 (48) 牙列异常(错牙合畸形) (48) 口腔粘膜疾病 (49) 牙龈炎 (49) 卡他性口炎 (49) 鹅口疮 (50) 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 新生儿听力筛查常规 (51)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服务管理工作规范 (52)

儿童保健科工作制度

儿童保健科工作制度 一、在院长、主管院长及保健部领导下,做好全市儿童保健工作的质量管理、业务技术指导,生命监测、开展和指导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做好科研工作,负责医院内二级科室业务的开展。 二、掌握全市儿童健康状况和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为上级主管行政部门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做好全市0~6岁儿童的保健系统管理工作,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健康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全市儿童的健康素质,降低新生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四、做好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小儿“四病”的防治工作,调查分析发病情况,掌握发病规律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全市干预措施,并组织实施,降低儿童发病率,提高治愈率。 五、制定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工作常规等,开展儿童保健工作的业务咨询与指导,组织实施监测和质量评估。 六、认真做好全市托幼机构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工作。 七、掌握全市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变化趋势,提出干预措施。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储存、上报本地区儿童保健的工作指标及有关资料。 八、认真履行岗位规范,努力完成科内年度工作计划和儿童保健、门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任务。 九、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流程、制度,杜绝差错事故,文明行医,平等礼貌待患,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保守医疗秘密。 十、建立健全各种门诊登记,做到记录准确、正规、完整并及时汇总。处方书写完整、正确、清洁,用药合理。 预防保健科工作制度 一、在院长、主管院长领导下,根据区疾病控制中心和区妇幼保健站划分辖区,做好辖区内的预防保健工作,主要包括传染病管理、免疫接种、辖区妇幼保健工作。 二、做好辖区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并做好登记、统计、及时上报。 三、指导并担任要本院和地段的妇幼保健和妇幼信息统计上报工作。 四、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做好辖区传染病管理工作。

儿童保健科门诊工作制度

儿童保健科门诊工作制度 1 、熟练掌握儿童保健科门诊的各项服务内容,如:生长发育的咨询以及发育儿科学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内容,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 2、服务态度要热忱,详细询问病史,做好保健手册建档及登记工作。 3、认真完成生长发育、营养评估指导,早期发展水平评估及神经系统测评等检查的指导解释工作。 4、耐心与家长沟通,对高危儿、生长发育缓慢儿以及有发育及行为问题的学龄儿童及时转到儿童保健科专家门诊。 5、做好工作交接,协助当班医生维持儿童保健科门诊就诊秩序。 6、工作非饱和时及时协助科室其他诊室完成工作。 儿童保健科首诊室工作制度 1 、熟练掌握首诊室的各项服务内容,如:全套保健体检、听视力筛查、应用维生素K,建立健康指导。 2、服务态度要热忱,详细询问病史,做好保健手册建档及登记工作。 3、认真完成生长发育、营养评估指导,早期发展水平评估指导, 神经系统测评的检查工作。 4、耐心与家长沟通,解释多项检查结果,如:高危儿、生长发育

缓慢儿等患儿及时转到儿童保健科专家门诊。 5、护士要做好工作交接班,协助当班医生维持好就诊秩序。 6、工作非饱和的时候协助其他工作的服务。 生长发育监测室工作制度 1、按时上下班,做好室内卫生。 2、对所有来就诊的小儿进行仔细规范的体格发育测量,并做好记录。 3、耐心细致、有针对性地介绍儿童保健科所开展的各种保健服务项目。 4、协调好生长发育监测室及营养室的就诊秩序。 5、爱护各种测试工具,有问题及时补充及修理。 儿童营养门诊工作制度 1 、按时上下班,做好室内卫生。 2、提前打开计算机,做好准备工作。 3、热情接待家长,态度耐心和蔼。 4、认真做好小儿营养状况评估,针对性地给家长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并告知复诊时间。 5、做好微量元素结果的登记及发放工作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样稿) 一、县级儿童保健门诊规范要求 (一)儿童保健服务内容。 1、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和儿童健康档案(表、卡),记录及时、完整、准确和规范。 2、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内容包括询问和观察新生儿情况、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 3、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工作。 4、为儿童提供定期健康检查,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儿童喂养和营养膳食、早期综合发展、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保健指导。 5、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活动期佝偻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6、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和咨询指导,开展儿童智能测查和心理行为发育偏离或异常的识别、筛查,以及行为干预训练。 7、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指导。 8、开展儿童眼、口腔、听力保健服务,重点对视力异常、龋齿、听力障碍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预防。 9、在儿童保健过程中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疑难病例、不具有能力进行干预训练和治疗的疾病应及时转诊。 10、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11、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或指导预防接种。 (二)专业人员要求。 1、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医生执业资格或护理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 2、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3、专职儿童保健医生2-4名,护士1-2名,根据工作需要可按服务人群和服务项目增加相应的专业人员。 (三)业务用房、设置和设备设施。 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程与布局合理,诊室应有取暖设施,环境温馨,符合儿童特点,有体检流程图、宣传版面、儿童玩具;应设立预检与分诊处、候诊区,体格测量室、健康体检诊室、营

儿保科工作制度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承担全县0—6岁儿童保健工作,对婴幼儿实行系统保健管理, 常住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 2、掌握全县新生儿、婴幼儿的保健状况。有计划的对儿童常见 病、多发病进行防治,做好托幼机构的健康教育及卫生保健指导。 3、定期对6岁以下儿童按照 4、2、1的要求及时进行健康查体,对检查出的体弱儿实行专案管理、登记,必要时可转往上级医疗机构治疗。待患儿恢复正常后,及时结案转正常健康儿童管理。 4、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推广母乳喂养,喂养率达标。 5、搞好集体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定期深入托幼机构进行“六一” 儿童体检、新生入园体检,并督促和指导托幼园(所)做好传染病预防、消毒、卫生保健等工作,每年对幼师及在园儿童进行一次健康查体。 6、负责全县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掌握全县出生活产数、 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原因调查及上报工作。 7、按时准确登记、统计、上报儿童保键基本数据和报表。

儿童视力筛查工作制度 1、视力筛查应有专人负责,按要求开展工作。 2、对参加视力筛查的儿童分别于6月龄、1岁半、3 岁进行三 次视力筛查,保障儿童视力正常发育。 3、检查者要有高度责任心,做到耐心、细致、操作熟练,保证 筛查结果准确。 4、对筛查出现异常情况的儿童及时转上级医院明确诊断,及时 进行矫正、治疗。 5、作好各项登记,资料妥善保管。 6、室内定期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7、做好仪器维护,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儿童听力筛查工作制度 1、听力筛查专职人员应对院内出生后三天的高危室及母婴同 室的新生儿进行常规筛查,不得疏漏。 2、筛查前做好准备,包括对新生儿家长的解释,以便取得协

儿童保健工作规范和技术规范.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 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范围 (一)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 (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务条件。 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二)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 1.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并实施辖区儿童保健工作计划。 2.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定期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3.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 4.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 5.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 6.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7.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 8.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9.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 10.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儿童保健科医疗十三项核心管理制度(汇总版)

儿童保健科十三项 医疗核心管理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1、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专科为首诊医师和首诊专科,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科和转院等工作负责。 2、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或专科)医师会诊。 3、首诊医师休假(休息)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4、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务科组织会诊。急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5、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诊疗制度 1、建立三级医师诊疗体系,实行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科室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诊疗制度。 2、住院医师门诊坐诊时,遇有不明原因或疑难疾病,请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患者进行相应诊疗。 3、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科室主任临时检查患者。 页脚内容1

4、在专案管理中,初级医师接诊完成初步评估,对有不明原因或疑难病例,及合并症者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并在其指导下完成诊疗,必要时予以请会诊或转诊。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1、凡遇疑难病例、不易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2、会诊由科主任、负责人或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3、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4、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四、会诊制度 1、保健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2、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特殊病例随时会诊。 3、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月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会诊由科主任负责组织和召集。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4、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5、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或由医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 页脚内容2

乡级儿童保健工作各项制度[1]

儿童系统管理制度 新生儿访视工作制度 一、有专人负责居住在辖区内新生儿的访视工作,及时掌握新生儿出生情况、出院时间,及时访视。 二、新生儿访视用品齐全,功能完好,符合卫生消毒要求。 三、访视内容完整,认真做好新生儿体检,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四、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处理或转诊。 五、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增加访视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 六、访视后,规范填写“新生儿访视记录”,做好信息统计、上报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一、在上级卫生主管部门与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明确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健康教育职责,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组织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居民健康教育工作。 二、健康教育人员落实,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规范。 三、利用健康教育专栏,定期刊出疾病预防与保健健康

知识,每二个月至少更换一次;为居民举办疾病预防与控制健康知识讲座,每月至少一次。 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向居民发放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与保健的健康教育处方及各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五、利用病人就诊、家庭病床、上门巡诊、健康教育咨询、孕妇学校等各种时机,开展疾病预防与保健的健康教育服务。 六、不断加强健康教育业务学习,认真参加有关机构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七、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制度 一、按照0岁4次、1岁2次、2岁2次、3-6岁每年体检一次的体检原则,对每名儿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6个月以上儿童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常规,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登记管理和治疗。 三、8-12月龄儿童建议到县级以上保健院进行一次智力测查,对具有智力高危因素的儿童全部进行智力监测。对智力可疑、异常儿童进行登记、转诊和追踪。 四、对0-6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听力筛查,4岁以上儿童建议到县级以上保健院进行视力测查,发现听力、视力

预防保健科工作管理制度

预防保健科工作管理制度 1、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网,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 人员。 2、积极开展、督促、检查、指导本院和地段的爱国卫生运动, 经常宣传卫生知识,健全清洁卫生制度,做好除害灭病工作。 3、指导并担任本院和地段的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做好 疫情报告、统计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家庭病床及访视工作。 4、指导并担任本院和地段的妇幼保健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和妇女病、儿童病的普查普治工作。 5、负责本院员工的体检、保健工作,本院员工的诊治、病休、 住院、会诊和转院等,由预防保健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有关规定处理。夜间、假日急诊,由有关科医师处理,但所开诊断证明不得超过三天。 6、建立并管理好员工病案。 7、保健医师由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定期轮换。 1、协助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网,培训提高基层卫生技术 人员。 2、积极开展、督促、检查、指导本院和地段的爱国卫生运动, 经常宣传卫生知识,健全清洁卫生制度,做好除害灭病工作。 3、指导并担任本院和地段的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做好 疫情报告、统计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家庭病床及访视工作。 4、指导并担任本院和地段的妇幼保健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和妇女病、儿童病的普查普治工作。 5、负责本院员工的体检、保健工作,本院员工的诊治、病休、 住院、会诊和转院等,由预防保健科医师根据病情和有关规定处理。

夜间、假日急诊,由有关科医师处理,但所开诊断证明不得超过三天。 6、建立并管理好员工病案。 7、保健医师由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担任,定期轮换。 预防保健科科主任职责 1.在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全院和院外的预防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 2.拟定预防保健科和医院员工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经院长批准后组织组实施并督定期促检查,按时总结汇报。 3.领导本科人员完成全院员工的预防保健工作,组织定期检查,掌握全院员工的健康情况,提出保护员工身体健康的预防保健措施。 4.负责传染病管理、疫情报告、卫生宣传、健康教育等工作。 5.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6.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术考核,并对本科人员的晋升奖惩提出具体意见。 7.负责督促检查全院员工严格执行医保制度。副主任负责协助主任做好相关的工作。 一、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协助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宣传卫 生知识,做好除害病工作;负责做好本院及医院周边社区的预防保健 工作,制定预防保健工作与社区家庭医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年终做好工作总结。 二、积极开展督促、检查、指导本院和医院周边社区的爱国卫生运动,经常宣传卫生知识,健全清洁卫生制度;定期检查职工食堂卫 生和食品卫生,预防肠道疾病。 三、协助医院院感科做好疫情报告、统计和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访视工作,参与医院周边社区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2014年儿童保健科工作总结

儿童保健科2014年度工作总结 2014年,儿童保健科工作紧紧围绕“二级专科建设”的主题思想,按照专科要求开展工作,规范管理,深入挖掘儿童的保健内涵,积极开拓保健市场,认真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提高儿童保健服务收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专科辐射力,各项工作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室全体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2014年1-12月共完成门诊人次944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6%,经济指标1046438,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9.6 %,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1、增强素质,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学习新技术、开展新业务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需要和日益增长的儿童保健需求,一年来,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在政治学习方面,通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端正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业务学习方面,以自学和科内集中学习相结合,系统地学习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保健适宜技术、新技术等,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层面,提高理论层次,增强保健服务能力,同时也为新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开展的两个新业务,儿童视力筛查保健全年共筛查2106人次,经济收入37908元;高危儿干预全年2373人次,经济收入66444元。这些新业务的开展

与儿童系统保健相结合形成一条龙服务,显示我们对儿童进行多方面、系统的关怀,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2、在做好0-6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长发育专科的辐射能力,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评估、干预、指导,全年散居儿童共监测评估15376人次,集聚儿童监测2663人次,骨密度测定2586人次,视力筛查2106人次,对生长发育偏离儿童建立专科档案,定期进行随访。 3、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提高智力发展水平。今年1-12月份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BNA)共计2253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4.9%,高危儿今年1-12月份Vojia检查共计835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3.6%,智力测查528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0.09%,对高危儿和神经系统测查有问题的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全年共干预2373人次;成功与小太阳幼儿园协作开展早期亲子活动,为以后创建早期发展专科奠定基础。 4、积极开展先天性疾病筛查的宣教和随访工作,听力筛查工作开展顺利,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由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日益提高对小儿听力功能的关注,今年接受听力筛查新生儿达3285人次,较去年提高13.3%;每周递送血片至市筛查中心,血片合格率100%,可疑阳性随访率100%。 5、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健康宣教工作: 一是通过科内健康教育宣传园地,积极宣传母乳喂养、科学育儿理念和疾病防治等儿童保健知识;二是印制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处方,

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

精品文档儿童保健服务技术规范 大余县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编 2019年

目录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江西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儿童健康检查服务技术规范儿童喂养与营养指导技术规范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新生儿访视技术规范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儿童口腔保健指导技术规范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儿童高铅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指南 7-24 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维生素D 缺乏及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防治建议儿童期单纯 肥胖症防治常规 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婴幼儿食物过敏诊治建议中国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诊治循证建议中枢性性早熟的诊断与治疗共识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 儿童保健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共卫生范畴。为规范儿童保健服务,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范围 (一)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 岁儿童。 (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 (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二、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儿童保健工作的主管部门。 1.负责制定儿童保健工作方针政策、发展规划、技术规范与标准,并组织实施。 2.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儿童保健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提供专业人员、经费、房屋和设备等必要的服1务条件。 3.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辖区内儿童保健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儿童保健科工作制度与岗位职责

儿童保健科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开展儿童保健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工作有计划、有总结。 2.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实行定期健康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4.儿保门诊健康检查内容应包括咨询、体格测量及评价、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精神发育检查)、常规开展儿童智力筛查、听力筛查、口腔保健、眼保健、必要的化验检查、个别指导。 5、对检查中发现的营养不良、低出生体重儿、活动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患病儿童进行专案管理,发现肥胖、矮小、性早熟、铅中毒、智力发育迟滞等发育偏离的儿童建议逐级转诊治疗。 6、开展儿童系统管理、生长发育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本地区儿童健康状况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及时填报各种报表、台帐,做好生命监测的补漏及质控工作。 7、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工作,门诊有健康教育展板、健康教育处方,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 8、完成各项儿童保健工作指标,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指导和考核评估。 9、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

儿童保健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1、按照儿童保健工作制度要求,做好儿童保健门诊各项常规工作; 开放保健门诊,实行首诊负责制。 2、按照散居儿童管理要求,负责辖区内新生儿访视工作。 3、建立本辖区0—6岁儿童健康档案,掌握本辖区儿童健康状况、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4、在社区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母乳喂养及儿童常见病、 多发病的防治等卫生科普知识。 5、做好辖区内儿童保健资料的收集、汇总、统计、分析、上报工作, 及时反馈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质量控制。 6、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儿 童保健专业技术水平。 7、定期深入托儿所、幼儿园检查指导工作,督促基层单位做好各项 儿童保健工作。 8、承担上级下达的各项儿童保健工作任务。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 设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样稿) 一、县级儿童保健门诊规范要求 (一)儿童保健服务内容。 1、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和儿童健康档案(表、卡),记录及时、完整、准确和规范。 2、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内容包括询问和观察新生儿情况、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 3、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工作。 4、为儿童提供定期健康检查,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儿童喂养和营养膳食、早期综合发展、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保健指导。 5、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病理性黄疸、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活动期佝偻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6、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和咨询指导,开展儿童智能测查和心理行为发育偏离或异常的识别、筛查,以及行为干预训练。 7、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指导。 8、开展儿童眼、口腔、听力保健服务,重点对视力异常、龋齿、听力障碍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预防。 9、在儿童保健过程中对于诊断不明确或疑难病例、不具有能力进行干预训练和治疗的疾病应及时转诊。 10、开展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11、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或指导预防接种。 (二)专业人员要求。 1、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医生执业资格或护理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