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第化学 第一章 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34
天然药物化学习题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有效成分是指 CA. 含量高的成分B. 需要提纯的成分C. 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D. 一种单体化合物E. 无副作用的成分2.以下溶剂与水不能完全混溶的是BA. 甲醇B. 正丁醇C. 丙醇D. 丙酮E. 乙醇3.溶剂极性由小到大的是AA.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B. 石油醚、丙酮、醋酸乙醋C. 石油醚、醋酸乙酯、氯仿D. 氯仿、醋酸乙酯、乙醚E. 乙醚、醋酸乙酯、氯仿4.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BA. 石油醚B. 氯仿C. 苯D. 乙醚E. 乙酸乙酯5.以下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A. Et2 OB. EtOAcC. CHCl3D. EtOHE. BuOH6.以下溶剂中溶解化学成分范围最广的溶剂是 BA. 水B. 乙醇C. 乙醚D. 苯E. 氯仿7.从药材中依次提取不同极性的成分,应采取的溶剂顺序是DA.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水B. 乙醇、醋酸乙酯、乙醚、石油醚C. 乙醇、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D. 石油醚、乙醚、醋酸乙酯、乙醇E. 石油醚、醋酸乙酯、乙醚、乙醇8.提取挥发油时宜用 CA. 煎煮法B. 分馏法C. 水蒸气蒸馏法D. 盐析法E. 冷冻法9.用水提取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时,宜采用的方法是 CA. 回流提取法B. 煎煮法C. 浸渍法D. 水蒸气蒸馏后再渗漉法E. 水蒸气蒸馏后再煎煮法10.连续回流提取法所用的仪器名称叫 DA.水蒸气蒸馏器B.薄膜蒸发器C.液滴逆流分配器D.索氏提取器E.水蒸气发生器11.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BA.比重不同B.分配系数不同C.别离系数不同D.萃取常数不同E.介电常数不同12.可将天然药物水提液中的亲水性成分萃取出来的溶剂是DA. 乙醚B. 醋酸乙酯C. 丙酮D. 正丁醇E. 乙醇13.从天然药物的水提取液中萃取强亲脂性成分,宜选用 EA. 乙醇B. 甲醇C. 正丁醇D. 醋酸乙醋E. 苯14.从天然药物水煎液中萃取有效成分不能使用的溶剂为 AA. Me2 CO (丙酮)B. Et2 OC. CHCl3D. nBuOHE. EtOAc15.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药物水提取液,欲除去其中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等杂质,宜用BA. 铅盐沉淀法B. 乙醇沉淀法C. 酸碱沉淀法D. 离子交换树脂法E. 盐析法16.影响硅胶吸附能力的因素有 AA.硅胶的含水量B.洗脱剂的极性大小C.洗脱剂的酸碱性大小D.被别离成分的极性大小E.被别离成分的酸碱性大小17.化合物进展硅胶吸附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B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18.氧化铝,硅胶为极性吸附剂,假设进展吸附色谱时,其色谱结果和被别离成分的什么有关AA.极性B.溶解度C.吸附剂活度D.熔点E.饱和度19.以下基团极性最大的是 DA.醛基B.酮基C.酯基D.酚羟基E.甲氧基20.以下基团极性最小的是CA.醛基B.酮基C.酯基D.酚羟基E.醇羟基21.具以下基团的化合物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中Rf值最大的是 CA. 四个酚羟基化合物B.二个对位酚羟基化合物C.二个邻位酚羟基化合物 D. 二个间位酚羟基化合物E.三个酚羟基化合物22.对聚酰胺色谱表达不正确项 EA. 固定项为聚酰胺B. 适于别离酚性、羧酸、醌类成分C. 在水中吸附力最大D. 醇的洗脱力大于水E. 甲酰胺溶液洗脱力最小23.化合物进展正相分配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B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24.化合物进展反相分配柱色谱时的结果是 AA.极性大的先流出B.极性小的先流出C.熔点低的先流出D.熔点高的先流出E.易挥发的先流出25.正相纸色谱的展开剂通常为EA.以水为主B.酸水C.碱水D.以醇类为主E.以亲脂性有机溶剂为主26.原理为分子筛的色谱是 BA.离子交换色谱B.凝胶过滤色谱C.聚酰胺色谱D.硅胶色谱E.氧化铝色谱27.凝胶色谱适于别离 EA. 极性大的成分B. 极性小的成分C. 亲脂性成分D. 亲水性成分E. 分子量不同的成分28.不适宜用离子交换树脂法别离的成分为 EA. 生物碱B. 生物碱盐C. 有机酸D. 氨基酸E. 强心苷29.天然药物水提取液中,有效成分是多糖,欲除去无机盐,采用 BA. 分馏法B. 透析法C. 盐析法D. 蒸馏法E. 过滤法30.紫外光谱用于鉴定化合物中的 CA.羟基有无B.胺基有无C.不饱和系统D.醚键有无E.甲基有无31.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和分子式可用 EA.紫外光谱B.红外光谱C.核磁共振氢谱D.核磁共振碳谱E.质谱32.红外光谱的缩写符号是 AA. UVB. IRC. MSD. NMRE. HI-MS33.核磁共振谱的缩写符号是 DA. UVB. IRC. MSD. NMRE. HI-MS37. C O B .A..-CHOC .COOR -D. -OHE. Ar-OH 极性最强的官能团是 E 极性最弱的官能团是 C38A. B. C. OH OH OH OH OHD. OH OH聚酰胺吸附力最强的化合物是 D 聚酰胺吸附力最弱的化合物是 B39A .浸渍法B .煎煮法C .回流提取法D .渗漉法E .连续提取法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天然药物提取,但浸出效率较差的是 A方法简便,药中大局部成分可被不同程度地提出,但含挥发性成分及有效成分遇热易破坏的天然药物不宜使用的是 B40 A .硅胶色谱 B .氧化铝色谱 C .离子交换色谱D .聚酰胺吸附色谱E .凝胶色谱别离蛋白质、多糖类化合物优先采用 E别离黄酮类化合物优先采用 D别离生物碱类化合物优先采用 C(三)填空题1.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别离方法有: 离子交换树脂法 、 溶液法 、 分馏法、 透析法 、 升华法、 结晶法及层析法等。
《天然药物化学》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现状。
让学生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2 教学内容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的了解。
第二章:天然药物的来源和提取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的来源和提取方法。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然药物提取技术和原理。
2.2 教学内容天然药物的来源:植物、动物和矿物。
天然药物的提取方法:蒸馏、萃取、Soxhlet 提取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然药物的来源和提取方法。
实验法:进行天然药物提取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提取效果。
2.4 教学评估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天然药物提取实验的操作技巧和结果分析。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天然药物提取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鉴定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鉴定方法。
让学生掌握光谱学和色谱学在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光谱学鉴定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
色谱学鉴定方法: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等。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光谱学和色谱学在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实验法:进行光谱学和色谱学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并观察鉴定结果。
3.4 教学评估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光谱学和色谱学实验的操作技巧和结果分析。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研究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让学生掌握生物活性评价技术和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4.2 教学内容生物活性评价技术: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
天然药物化学考试重点讲解第⼀章总论⼀、绪论1.天然药物化学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现代科学理论与⽅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门学科。
2. 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内容:其研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等。
此外,还将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物合成途径等途径。
3.明代李挺的《医学⼊门》(1575)中记载了⽤发酵法从五倍⼦中得到没⾷⼦酸的过程。
⼆、⽣物合成1.⼀次代谢定义:对维持植物⽣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乎存在于所有的绿⾊植物中的过程产物:糖、蛋⽩质、脂质、核酸、⼄酰辅酶A、丙⼆酸单酰辅酶A、莽草酸、⼀些氨基酸等对植物机体⽣命来说不可缺少的物质⼆次代谢定义:以⼀次代谢产物作为原料或前体,⼜进⼀步经历不同的代谢过程,并⾮在所有植物中都能发⽣,对维持植物⽣命活动⼜不起重要作⽤。
称之为⼆次代谢过程。
产物:⽣物碱、萜类等2.主要⽣物合成途径(⼀) 醋酸-丙⼆酸途径(AA-MA)主要产物: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起始物质:⼄酰辅酶A 起碳链延伸作⽤的是:丙⼆酸单酰辅酶A碳链的延伸由缩合及还原两个步骤交替⽽成,得到的饱和脂肪酸均为偶数。
碳链为奇数的脂肪酸起始物质不是⼄酰辅酶A,⽽是丙酰辅酶A。
酚类与脂肪酸不同之处是在由⼄酰辅酶A出发延伸碳链过程中只有缩合过程。
(⼆)甲戊⼆羟酸途径(MV A)主要产物:萜类、甾体类化合物起始物质:⼄酰辅酶A焦磷酸烯丙酯(IPP)起碳链延伸作⽤焦磷酸⼆甲烯丙酯(DMAPP)单萜-----------得到焦磷酸⾹叶酯(10个碳)倍半萜类-------得到焦磷酸⾦合欢酯(15个碳)三萜-----------得到焦磷酸⾹叶基⾹叶酯(20个碳)(三)桂⽪酸途径主要产物:苯丙素类、⾹⾖素类、⽊质素类、⽊脂体类、黄酮类(四)氨基酸途径主要产物:⽣物碱类并⾮所有的氨基酸都能转变为⽣物碱,在脂肪族氨基酸中主要有鸟氨酸、赖氨酸,芳⾹族中则有苯丙氨酸、酪氨酸及⾊氨酸三、提取分离⽅法(⼀)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不同进⾏分离1.常见⽅法有液-液萃取法、逆流分溶法(CCD)、液滴逆流⾊谱法(DCCC)、⾼速逆流⾊谱(HSCCC)、⽓液分配⾊谱(GC或GLC)及液-液分配⾊谱(LC或LLC)P21 图1-11 利⽤pH梯度萃取分离物质的模式图CCD法是⼀种多次、连续的液-液萃取分离过程2.正相⾊谱:通常,分离⽔溶性或极性较⼤的成分如⽣物碱、苷类、糖类、有机酸等化合物时,固定相多采⽤强极性溶剂,如⽔、缓冲溶液等,流动相则⽤氯仿、⼄酸⼄酯、丁醇等弱极性有机溶剂,称之为正相⾊谱3.反相分配⾊谱:分离脂溶性化合物,如⾼级脂肪酸、油脂、游离甾体等时,则两相可以颠倒,固定相可⽤液状⽯蜡,⽽流动相则⽤⽔或甲醇等强极性溶剂,故称之为反相分配⾊谱4.反相硅胶⾊谱填料:根据烃基(—R)长度为⼄基(—C2H5)还是⾟基(—C8H17)或⼗⼋烷基(—C18H37)分别命名为RP-2、RP-8、RP-18.三者亲脂性强弱顺序如下:RP-18> RP-8> RP-25.加压液相⾊谱与液-液分配⾊谱的区别?液-液分配柱⾊谱中⽤的载体(如硅胶)颗粒直径较⼤,流动相仅靠重⼒作⽤⾃上⽽下缓缓流过⾊谱柱,流出液⽤⼈⼯分段收集后再进⾏分析,因此柱效较低,费时较长。
天然药物化学复习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的单体化合物,能用一定分子式表示,有一定的理化常数。
如黄连:小檗碱;穿心莲:穿心莲内酯。
无效成分: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成分,或没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
如淀粉、树脂、叶绿素等一次代谢:这些是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该过程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称为一次代谢过程,产生的物质,称为一次代谢产物。
作用:植物的营养物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次代谢:这些物质对植物生命活动不起主要作用,该过程不是存在所有的绿色植物中,称为二次代谢过程,产生的生物碱、黄酮、萜类等化合物称为二次代谢产物。
作用:维持植物的特性与特征、重要的药物资源。
常用溶剂的极性大小(从小到大)常见基团极性大小顺序如下:酸>酚>醇>胺>醛>酮>酯>醚>烯>烷溶剂的提取方法:(可以看作业第一章的选择题)冷提法:1.浸渍法 2.渗漉法热提法:1.煎煮法 2.回流提取法 3.连续回流提取法新方法: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超声波提取技术3、微波提取法浸渍法:多以水类或稀醇为溶剂适于挥发性成分及受热易分解成分的提取渗漉法:各类溶剂均可此法由于溶液浓度差大,浸出效果好,且不破坏成分煎煮法:是将药材用水加热煮沸提取但是对于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被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溶剂该方法提取效率较高,但因为长时间加热,所以不适合受热易破坏分解的成分连续回流提取法:常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水蒸汽蒸馏法:只适于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不被破坏,与水不反应、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主要用于挥发油、某些挥发性生物碱(麻黄碱、烟碱、槟榔碱等)、少数挥发性酚性物质(如牡丹酚)的提取。
升华法:如从樟木中升华的樟脑、茶叶提取咖啡因等结构研究法中有关每个谱图的作用质谱法:质谱常用于确定分子量,并可求算分子式和提供其它结构信息。
红外光谱:可用于鉴别羟基、氨基、双键、芳环等特征官能团以及芳环取代类型。
天然药物化学人卫第八版(药学类),第一章(总论)重点(简要)归纳一、绪论(名词解释)1.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化学成分。
3.有效成分:天然药物中具有一定生物活性能够带表天然药物临床疗效的化合物。
4.活性成分:经过药效实验或生物活性实验,证明对机体有一定生理活性的成分。
二、天然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理解即可)(一)初生代谢及次生代谢:初生代谢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不可缺少的过程,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绿色植物中。
次生代谢过程并非在所有的植物中都能发生,对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来说也不是必须的。
(二)生物合成的基本构建单元:1.C1单元:最为简单的结构单位,由一个碳原子组成,通常以甲基的形式存在,它连接在氧、氮、碳上。
2.C2单元:多维乙酰辅酶A提供的两碳单位。
乙酰辅酶A在它聚合前要转化为反应活性更高的丙二酸单酰辅酶A。
3.C5单元:异戊二烯单位来源于甲戊二羟酸或去氧木酮糖磷酸酯代谢后的产物。
4.C6C3单元:维粉饼素结构单元多由L-苯丙胺酸和L-有氨酸转化而来,这两种氨基酸是盲草酸代谢途径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在失去氧原子后可形成C3侧链,C3侧链可能是饱和的,也可能是不饱和的。
在C6C3基础上,消去一个碳,形成C6C2单位;消去两个碳原子形成C6C1单位。
5.C6C2N单元:前提也是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但以L-酪氨酸为主要前体,该单元的形成过程中,氨基酸的一个羧基碳被消去。
6.C4N单元:C4N单元通常是杂环吡咯烷结构,它来源于非蛋白氨基酸的L-尿氨酸。
7.C5N单元:它与C4N单元的产生方式类似,但以L-赖氨酸作为前体。
8.吲哚C2N单元:L-色氨酸的结构中有云朵环,可经历与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当事的脱羧过程形成云朵C2N结构单元。
(三)生物合成途径1.乙酸-丙二酸途径:脂肪酸类、聚酮类、酚及其芳聚酮类。
2.甲戊二羟酸途径(萜和甾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甲午二羟酸途径、脱氧木酮糖磷酸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