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霍桑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情愫
- 格式:pdf
- 大小:751.35 KB
- 文档页数:3
《红字》中的宗教狂热与道德观念《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7世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故事。
在这个小镇上,一位年轻妇女因为与别人通奸而被判定为淫荡,被迫在胸口佩戴着一枚红色的字母“A”,代表“可耻”的标志。
该小说探讨了宗教狂热及道德观念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该主题。
1. 宗教狂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在《红字》中,宗教狂热贯穿整个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海斯特·普林的内心挣扎和苦闷。
社会对他们所持行为的道德评价和惩罚虽然以宗教符号“红字”为形式,但却直接冲击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内心平衡。
这种精神折磨促使他们反思并探索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的真正含义。
2. 宗教狂热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小说中,整个社区受到宗教狂热的统治,作为一种道德法则和约束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然而,宗教狂热也带来了极端主义和偏执心态,导致人们在道德审判上过于苛刻,对罪行表示过度憎恨和谴责。
这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并引发了对自由和公正的反思。
3. 道德观念中的权衡与矛盾通过《红字》中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看到了道德观念中的权衡与矛盾。
一方面,社会期待人们遵循道德准则,但另一方面又对违背准则者进行极端惩罚。
这引发了关于个体意愿、社会福祉以及宽容与包容等问题的思考。
小说呼吁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持有的道德观念,并更加注重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性关怀。
综上所述,霍桑的《红字》通过宗教狂热和道德观念展示了人类心理、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中的复杂性。
这个主题一直以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探索的问题,其对于读者思考自身立场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红字中的宗教压迫与道德观念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小说,讲述了17世纪新英格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被判处戴上红字"A"以示耻辱,并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宗教和道德观念的压迫。
本文将从宗教压迫和道德观念两个角度,详细分析《红字》中展现的主题。
宗教压迫在《红字》中,宗教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
当时的新英格兰是一个清教徒定居点,信仰基督新教,而这种严苛的环境导致了宗教压迫的存在。
原罪观念根据清教徒信仰,在人类诞生之初即有原罪的存在。
《红字》以海瑟小姐(Hester Prynne)作为被社会谴责的受苦者,她被强迫戴上带有“A”的红字来象征她犯下婚外情这一原罪。
本书通过这个形象角色展示了宗教权威对个人的高度控制和惩罚。
社会审判与惩罚《红字》中,社会将不道德行为视为对整个社群的威胁,因此导致了对罪行者的严厉审判和惩罚。
海瑟小姐所接受的公开示众、受辱、舆论压力以及孤立是宗教压迫最明显的体现。
这种惩罚超出了简单的道德警告,更多地是出于宗教权威的意志支配。
道德观念《红字》聚焦于个体行为与社群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并试图挑战当时严格约束的传统道德观念。
以下几点是这种冲突以及道德观念变化的反映。
各自责任与真爱之间的平衡在小说中,男主角阿瑟·登斯代尔(Arthur Dimmesdale)作为海瑟小姐与牧师查拉克(Reverend Arthur Dimmesdale)之间非法关系的隐秘共犯,面对内心的挣扎和道义责任感。
他无法公开承认与海瑟小姐的关系,因为宗教和社会禁止这种行为。
这展示了当时道德观念对于真爱以及个体选择的限制。
道德与自由意志《红字》中,海瑟小姐在接受一些社会惩罚后变得独立、坚强,并逐渐改变了她原先道德观念中女性应有的顺从与被动。
通过她的故事,作者表达了个体应该有自主权利去决定自己的人生、爱情和道德行为。
结论《红字》是一部让读者反思宗教执政下对个体道德观念限制和压迫的作品。
试论霍桑的几点宗教哲学
霍桑的宗教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十分独特。
他将生活中的道德当作
一种“天神”,以神的崇高的意志为人的行动指南,认为由内在的神来准确掌握任何事情的性质和实质,再将其带到外在。
其宗教哲学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让人思考。
一是认为,个体并不取决于社会环境,而是内在的力量来影响一个个体的思想。
即便在困境中,也可能有某种精神力量来帮助个体取得自我成全的结果。
比如,霍桑的《精神史》中所提供的圣贤榜样,能够激发人们不断学习,勇敢前行,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第二,存在这样一种强大的超越意识力量,可以激发人们迎接变化。
然而,由
于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不管困苦多么深,也都会“乐观豁达”地迎接变化。
只有在局面最险恶时,才会由深处而来更多精神,使人们能够得到释放,开启一扇新的窗户,找到新的社会观念与新的希望。
此外,霍桑的宗教哲学还提出了一种“内在对等”的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一
切社会经济不平等都是外部环境所致,而实质上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就需要协助那些有思想、能力和品德的个体,实现社会转型,让每一个人有机会实现自我潜能,发挥他们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霍桑对宗教的解读十分独特,其中蕴含着许多唯心主义的精神,提倡学
习宗教精神,启迪自我,实现真正的平等以及救赎精神等普世价值。
红字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考察
导言
《红字》是由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于185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探讨《红字》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并对其意义进行进一步分析。
道德观念的反思与揭示
1. 婚姻与责任
在《红字》中,哥伦布时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严格遵循着清教社会的价值观。
然而,主人公海丝特·普林被指控外遇婚姻如法庭上判。
2. 罪恶与赎罪
3. 社会偏见与审判
宗教主题的解读和辨析
1. 对神权力的信仰和怀疑
《红字》通过描写海丝特·普令她承受着社会的耻辱剥夺场景羞辱。
总结
通过对《红字》中道德观念和宗教主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霍桑小说中探讨的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偏见等重要主题。
这部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入思考,引起了读者关于道德观念和宗教问题的思考。
《红
字》还告诉我们,尽管一个人可能犯下错误,但他们仍然有机会通过赎罪与内省来寻求救赎和重新获得尊严。
需要指出的是,《红字》是一部文学作品,虽然虚构,但其所折射出的情感和人类行为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并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试论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一)【论文关键词】霍桑小说;宗教意识;“原罪”;自我救赎【论文摘要】霍桑的作品充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方面他将清教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作品中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的伪善及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
本文就霍桑小说中的宗教“原罪”与自我救赎意识做了相关探索,并探究了其渊源。
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霍桑一生共写下短篇小说一百余篇,着有四部长篇小说,即《红字》(1850)、《七个尖角顶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
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方面他抨击清教的极端、偏执和残酷,另一方面他又把清教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心灵中深潜着“原罪”意识。
二、霍桑小说的宗教“原罪”意识的表现《圣经》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没有律法之先,罪己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
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
”1]人因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过失而带有无法摆脱的原罪,这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清教徒在神学上也持有与此相同的思想。
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其道德观正是建立在宗教教义基础上的道德观,清教思想中的“原罪”意识在其道德观中占据核心地位。
他认为人生来皆是有罪的,罪恶是人类的天性,在其创作中最常表达的主题思想就是“原罪”的宗教观。
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一贯受村民爱戴的胡珀牧师,突然一天戴着块黑面纱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后即使遭到各种议论责难也不肯摘下。
直至临终,牧师仍竭尽全力保护他的面纱,“他猛地从被盖下面伸出双手,用力按住黑面纱,决心硬拼到底。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小说,是一篇典型的清教主义题材小说。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宗教元素等方面对其清教主义主题进行分析。
首先,霍桑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来展现清教主义思想。
小说讲述一个由清教徒家族所经营的老宅,在这个家族世世代代的承袭中,家族中人对于信仰的执着和虔诚可见一斑。
家族的祖先代代都是清教徒,他们既信仰上帝,也信仰命运和道德法则。
他们认为人类之所以苦难,是因为人类犯罪,对上帝的神圣旨意不忠。
因此,他们十分谨守自己的道德法则,试图通过自律和苦行来获得上帝的赐福。
在家族中,主人公马修是最受尊崇的一位,他信仰上帝、忠于道德,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精神上,都符合清教主义的原则。
同时,霍桑也通过马修的形象来表达他批判清教主义的观点,认为清教主义对于人类欲望的抑制过于严苛,使得人类无法真正地享受生活。
其次,小说中宗教元素的运用,也是表现清教主义主题的重要方式。
霍桑通过描写宗教仪式、讲道、圣经的引用等方面,展现了清教主义的影响。
作为清教徒家族传承下来的信仰,家族成员都非常重视宗教仪式。
每周日,他们会举行节日,进行宗教仪式和讲道。
在讲道中,清教徒强调人的罪恶和对上帝的敬畏之情。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爱与奉献、自我克制和奉献来获得蒙福。
圣经也是清教主义的重要元素,它包含了他们信仰的核心价值观。
在小说中,霍桑通过引用圣经经文,阐述清教徒的信仰和看法。
例如,在小说中,马修在读到《诗篇》的时候,感受到了圣经中充满智慧的文字,同时也认为这些文字有着无法形容的力量。
在最后,霍桑通过小说中的结局对清教主义做了一些简单的点评。
当故事最终揭示了老宅中隐藏的秘密,人们开始认识到清教主义对人类欲望抑制的问题,认识到自由、自由思想和个人意志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小说中的结尾表明,虽然清教主义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它的故事和价值观仅仅是历史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是接受并欣赏来自不同文化和信仰的元素。
谈霍桑的宗教意识在《红字》中的体现摘要: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宗教的氛围中成长,深受清教思想的压抑与束缚,对其发起了猛烈的抨击。
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通过对几个主人公命运、性格的深刻描写,表现了清教主义传统在人们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烙印,以及清教对人的精神上的摧残,对人性和人权的压抑。
但由于霍桑本人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的观念,因此,他对清教的态度又是困惑的。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困惑1 霍桑的时代背景霍桑(1804~1864)出生在新英格兰,在美国历史上,这是一个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清教世袭领地。
由于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在英国受到迫害,到达新英格兰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对居民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霍桑就是在这样的宗教气氛中长大的,因此,当地流传的宗教迫害故事及清教思想对他的创作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清教在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后,到十九世纪初期,它对社会生活的消极、压抑作用日益明显,人们渴望获得自由和理想的愿望日益突出。
在这一时代下,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宗教束缚和传统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他们开始对宗教进行反思和批判,希望能重新认识基督教的上帝。
他们认为“上帝与每个人同在,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人们无须通过教堂、牧师等与上帝交流,只要在大自然中仔细感受,凭自己的直觉和努力便能与上帝沟通。
”这一理论削弱了教会的势力,提高了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对解放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霍桑深受这一文学思潮的影响,他的思想逐渐偏离宗教影响,向宗教束缚发起猛烈的抨击,他开始揭露宗教的虚伪及其对人性的迫害,讴歌人性解放和个人幸福。
他执着于加尔文教意义上的“恶”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看待社会现象,把这一种具有神秘含义的“恶”当作造成一些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对自由和个性解放有着强烈渴望的同时,对人类征服自然界的斗争又抱怀疑态度。
正是在这种孕育着宗教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霍桑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态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小说《红字》。
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红字中的宗教与道德观念是一部由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以宗教狂热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为主线展开。
本文将就这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从不同角度探讨红字的宗教与道德观念。
一、宗教观念在红字中的体现在红字中,宗教观念贯穿始终,它既是人们信仰与灵魂的寄托,也是他们道德准则的根基。
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宗教信仰与行为展现了当时新英格兰社会的严格宗教氛围。
首先,主人公海瑟尔·品招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对于宗教信仰有着极高的敬畏与执着。
他对自己的罪行感到极度的内疚和自责,将自己打上红字"A"作为忏悔的象征。
从而可以看出,海瑟尔·品招对于宗教的敬畏是他道德观念的基础。
其次,红字中的当地社区以清教徒为主体,社区成员们对于宗教的奉行和信仰是他们道德行为的指导。
他们对海瑟尔的红字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认为他的罪行已经触犯了宗教的底线,玷污了整个社区的清白。
这种强烈的宗教道德观念也使得社区成员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更加谨慎与戒备。
最后,红字中出现了一位神秘的道士,罗杰·柷斯特。
他代表了黑暗中的力量,与传统的清教教义产生了冲突。
尽管他在宗教观念上与主人公海瑟尔意见相左,但他对于红字的义解破解了海瑟尔的内疚感,为故事增添了神秘与悬疑的氛围。
二、道德观念在红字中的体现红字中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由宗教观念派生而来,然而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宗教。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道德选择和行为来展现了道德观念的多样性。
首先,海瑟尔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行时,选择了勇敢地承担责任,承受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道德的谴责。
尽管他感到内疚和痛苦,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拒绝逃避和否认自己的罪行。
这种坚守个人责任和道德选择的行为,体现了他对于内心道德准则的尊重与追求。
其次,与海瑟尔不同,红字中的女主角赫斯特·品招以一种积极而受人尊重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罪行。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一、故事背景《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7世纪的新英格兰,这个时期正值清教主义在美洲的传播和影响最为显著的时期。
清教徒离开英国,来到新大陆,是为了追求宗教自由和建立一个符合他们信仰的社会。
整个故事的背景充满着宗教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这与清教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分不开的。
在小说中,主人公赖特希尔太太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她坚守着清教主义对道德和纯洁的要求,对于故事中的种种事件和人物,她都以清教徒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评论。
这种宗教信仰对她的个人生活和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整个故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二、人物性格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比如托马斯·驱魔士和奥德莉·普利姆等,也都具有鲜明的清教徒特征。
他们忠于自己的信仰,坚守着清教主义对于教义和道德的执着。
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在故事中被深刻地展现出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教主义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主题表达《七个尖角阁的老宅》在清教主义这一主题上,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性格和事件描写的方式来进行表达。
小说以清教主义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为背景,在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中体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深刻的主题表达。
小说通过对清教徒的信仰和行为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对道德和纯洁的追求。
这种清教主义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故事情节之中,无论是主人公赖特希尔太太的自我挣扎,还是其他人物的遭遇和选择,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的影响和表达。
清教主义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是受到信仰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比如赖特希尔太太因为坚守清教徒的信仰而面临着严峻的境地,这种人物塑造和命运安排,都凸显了清教主义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小说中通过对清教主义信仰和社会道德的反思,也表达了一种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挖掘。
清教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故事中不断受到质疑和触动,这种质疑和触动也引发了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从而形成了一种更加深刻的主题内涵。
浅析霍桑《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七个尖角阁的老宅》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清教徒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作为背景,描绘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清教主义对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下面将对《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的清教主义进行浅析。
清教主义对于小说中的宗教氛围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清教主义是17世纪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产物,其信仰注重对圣经的严谨解释和信仰的纯洁。
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清教主义的宗教氛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沉重的氛围。
尖角阁老宅本身就是一个代表着清教徒信仰的象征,在那里发生了一系列神秘的事件,如七个尖角阁的秘密、小堂勐的诞生等。
这些事件都与清教主义的信仰和禁忌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加深了宗教氛围的厚重感。
清教主义对于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小说中,男主角马修和女主角艾莉丝的性格和行为都受到了清教主义的影响。
马修是一个清教徒,他身上体现出了清教徒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信仰的忠诚。
而艾莉丝则是一个被清教徒道德观念束缚的女性形象,她被迫与清教堂中的小堂勐结婚,并深受清教徒的道德规范所困扰,最终导致了她自残的悲剧。
这些人物的塑造正是由于清教主义在17世纪的美国社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作者通过塑造这些人物,展现了清教主义对人们性格和行为的深刻影响。
小说中也揭示了清教主义对于道德观念的影响。
清教主义崇尚道德的纯洁和正直,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常常受到了清教徒的道德观念的束缚。
小堂勐因为不愿意放弃艾莉丝而遭受了道德的质疑,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在这个故事中,清教主义的道德观念深刻影响了人物的命运和人生选择,进一步揭示了清教主义对于17世纪美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小说中还通过清教主义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
在《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霍桑通过清教主义的宗教氛围、人物性格和行为、道德观念等方面,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中清教主义弊端的存在。
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
文献综述:
纳萨尼尔·霍桑作为美国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宗教色彩。
《红字》是霍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篇小说深刻的表现了霍桑对清教的认同和怀疑。
国外有关专家学着对于《红字》的研究有着很久远的历史。
尤其是美国专家学者关于这篇小说的研究数不胜数。
大多是从主要人物的心理、宗教以及文章的象征意义从而在文章中逐个展开。
Donald J. Greiner在他的的文章《肉体和灵魂》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性本能论”对《红字》人物心理进行解析,提出了“丁梅斯代尔身上明显存在着宗教信仰与性本能的冲突。
” (近代文学杂志,1989年,第4期)。
Sam Elliott《红字中象征主义的运用》(2006)研究是国外学者通过象征、心理学等方面对《红字》的探讨。
2009年8月11日,《纽约时报》刊发书评,评介美国小说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对一卷霍桑日记的新解,称其中映射出的慈父形象,让后人终于可将生活中的霍桑与《红字》的作者区别看待。
《红字》是一部多元主题的作品,关于《红字》的论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自从这部作品发表至今一直以来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学术界也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如今《红字》被各方认可,霍桑也受到了极高的评价。
本文,试图从《红字》中探索霍桑的宗教观,以便分析作者的内心动态。
以上帝的名义―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摘要】在霍桑的小说《红字》中,宗教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从霍桑的宗教背景和《红字》对宗教的探讨入手,探讨了宗教对霍桑的影响、《红字》中的宗教符号、宗教制度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宗教与个体道德选择以及宗教对罪恶与赎罪的观念。
通过分析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霍桑对宗教的态度、宗教在《红字》中的作用以及宗教观的多元性。
霍桑巧妙地运用宗教元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的挣扎,让读者深思罪恶与赎罪的概念,并体会到宗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将为读者带来对霍桑宗教观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霍桥宗教观, 红字, 宗教影响, 宗教符号, 社会秩序, 个体道德选择, 罪恶与赎罪, 宗教态度, 多元性。
1. 引言1.1 霍桑的宗教背景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宗教的影响。
霍桑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其祖父和曾祖父都是牧师。
他在家庭和学校都接受了宗教的教育和影响,这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霍桑的宗教背景让他对罪恶、赎罪、道德选择等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他对宗教的思考和探讨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在《红字》这部代表作中,宗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霍桑通过《红字》展现了对宗教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宗教、道德、罪恶和赎罪的问题,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深具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
霍桑的宗教背景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也为他的作品增添了宗教的深度和厚重感。
1.2 《红字》对宗教的探讨《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海斯特·品钦的故事,探讨了宗教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小说中,宗教被描绘为一种权威和规范,对品钦和其他人物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品钦因为与神秘的女子海斯特·品钦私通而被判刑,被迫背负着一枚红字“A”,这枚红字成为了他一生的标志,也是他与宗教的联系。
试论霍桑小说中的宗教意识(一)【论文关键词】霍桑小说;宗教意识;“原罪”;自我救赎【论文摘要】霍桑的作品充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方面他将清教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作品中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观念;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的伪善及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
本文就霍桑小说中的宗教“原罪”与自我救赎意识做了相关探索,并探究了其渊源。
一、引言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十九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
霍桑一生共写下短篇小说一百余篇,着有四部长篇小说,即《红字》(1850)、《七个尖角顶的房子》(1851)、《福谷传奇》(1852)和《玉石雕像》(1860)。
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充满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意识,表露出其思想上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一方面他抨击清教的极端、偏执和残酷,另一方面他又把清教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标准,心灵中深潜着“原罪”意识。
二、霍桑小说的宗教“原罪”意识的表现《圣经》说:“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
没有律法之先,罪己经在世上;但没有律法,罪也不算罪。
然而从亚当到摩西,死就作了王,连那些不与亚当犯一样罪过的,也在他的权下。
亚当乃是那以后要来之人的预像。
”1]人因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的过失而带有无法摆脱的原罪,这是基督教的一个基本教义,清教徒在神学上也持有与此相同的思想。
出身于清教世家的霍桑,其道德观正是建立在宗教教义基础上的道德观,清教思想中的“原罪”意识在其道德观中占据核心地位。
他认为人生来皆是有罪的,罪恶是人类的天性,在其创作中最常表达的主题思想就是“原罪”的宗教观。
短篇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一贯受村民爱戴的胡珀牧师,突然一天戴着块黑面纱出现在公众面前,此后即使遭到各种议论责难也不肯摘下。
直至临终,牧师仍竭尽全力保护他的面纱,“他猛地从被盖下面伸出双手,用力按住黑面纱,决心硬拼到底。
以《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摘要: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的认同与怀疑:一方面对人性恶与救赎之路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又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
就整篇作品而言,后者占据了主要方面。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引言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
在欧洲的发展史上,宗教更是无处不在,特别是基督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于欧美文学中。
基督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深扎根在信仰上帝的人们的心里,主导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获缺的存在。
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尔·霍桑就把关注的领域集中到宗教这方深沉而宽广的土地上。
出生于清教世家的霍桑,自幼丧父随寡母寄居在外公家,超验主义对他的影响很深,再加上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这些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源泉。
但霍桑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清教徒,对于清教自身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复杂性,他有着困惑和怀疑。
作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最典型的体现了霍桑对待清教有着矛盾性这一特征。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一、原罪与救赎之路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经历,是一个从犯罪,堕落到赎罪并获得拯救的典型,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踏上了痛苦的赎罪之路。
《圣经》指出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通过赎回原罪,行善去恶,人们将会在死后重返伊甸园。
救赎作为清教教义之一,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在这一方面,霍桑是认同这样的清教教义的。
在《红字》中,体现在对人性罪恶的深入挖掘上,也体现在内心的忏悔与行为的过失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