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 格式:ppt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34
第25课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宏观把握本章线索:▪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六七十年代):美苏实力下降,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瓦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注意: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现在还未真正形成。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 背景:遭到轰炸后的英国著名大教堂——考文垂大教堂,只留下了建筑物的框架。
英国人千疮百孔的欧洲民在清理战争废墟。
1945年,一位难民正伏在她房舍的瓦砾上哭泣。
战后的欧洲“二战”后苏联势力的扩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了一项大规模帮助欧洲恢复战争创伤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以上图片反映了“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面临的什么困境?A.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
面对苏联的威胁,欧洲不得不依靠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
——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1.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A.二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以恢复经济和对抗苏联。
B.在两极格局之下,只有走联合之路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C.马歇尔计划客观上为西欧的联合开辟了道路D.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联系加强——根本原因E.共同的区域地缘关系:共同的文化底蕴和心里认同感2.欧洲共同体形成的经过形成发展1951年1958年1967年(1)经济领域的局部合作到全面合作(2)从经济领域开始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标解读】1. 知识点:了解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2. 重点:欧洲一体化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3. 难点:欧洲一体化对两极格局产生的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与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一、欧共体的形成1. 原因:(1)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依附美国恢复经济,对抗社会主义国家。
(2)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要求从______的阴影下走出。
(3)各国实力无法与美苏相比,需要_______起来保障安全,发挥作用。
2. 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________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3. 一体化措施:建立________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________体系,加强科技合作。
4. 影响:(1)促进了____________经济发展,实力增强;(2)西欧在经济上成为_______的竞争对手;(3)政治上推行________________的外交政策;(4)美国的霸权地位削弱,调整对欧政策。
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1. 原因:(1)二战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则采取了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2)冷战后, ________扶植日本,成为反共桥头堡。
(3)日本推行____________改革,铲除封建因素。
(4)重视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定经济计划,利用_________________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 水平:1956-1972,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3. 影响:(1)改变了向美国一边的政策,实行以日美为轴心的__________外交;(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美、_______、________三足鼎立局面;(3)经济______________挑战美国霸权;也是对美苏两级格局的冲击。
三、不结盟运动兴起1. 背景:(1)二战后,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斗争的浪潮,诞生许多新兴独立国家。
第25课两极→多极化趋势(知识体系)寄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窦庠多极化趋势出现于六七十年代,但多极化是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仍是国际格局的基本特点。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原因: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1、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迅速壮大2、美、苏: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拖累,实力相对衰落;两大阵营各自分化瓦解。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背景①历史教训: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②现实需要: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不得不依附美国以恢复经济、对抗苏联;20C50S,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恢复发展,为摆脱美国控制、应对苏联威胁,走上联合发展之路。
③联合基础:西欧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实行资阶代议制,法德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④根因: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0C50S,西欧生产力迅发,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形成①1951年,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2年,条约生效,正式成立;②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简称欧共体。
发展①经济政治一体化: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
②成员增加:英国长期亲美,开始时抵制欧共体,后于1973年与爱尔兰、丹麦一起加入。
影响①经济: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②政治: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的政策,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
③世界格局:西欧的崛起,既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两极格局的冲击。
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原因①美国扶植(原因是冷战爆发后,美将日作为远东的反共桥头堡)②民主化改革:铲除明治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③政府重视科技教育:④日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制定经济计划,利用国家政权推动经济发展。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级对立的世界格局。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形成严重威胁。
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它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西欧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地区战争创伤严重,实力大损,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然而,它们当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相比,于是走上了联合发展的道路。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这六个国家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准备和尝试,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英国地处欧洲,却长期亲美,抵制欧共体,结果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转而申请加入欧共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成为欧共体成员国。
欧共体成立之后,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加强合作,建立了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加强科技合作。
政治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1973年,欧共体9国人口2.56亿,出口贸易额为2100亿美元,超过了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10650亿美元,远远超过苏联,为美国的77.7%。
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它们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位“欧洲年’,以示对西欧的重视。
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日本政府则采取了追随美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