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地理区划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学时数:6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导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导游工作打下文化基础,使其能够宣传好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引导游客欣赏美景,感受文化,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直接和具体满足游客的需要。
在课程结业时,学生应当能够做到:1、熟悉中国旅游资源;2、掌握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旅游交通的情况;3、掌握旅游路线设计的相关知识;4、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征与主要旅游路线;5、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内旅游亚区和游览地;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2、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概述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3、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旅游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教学建议:在介绍该学科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作业建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熟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3、了解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概述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教学重点: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前言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引言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旅游规划通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习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1章旅游资源概述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请说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基本属性。
答,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在英文中又被称为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其本身既包含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又包含决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能否实现的一系列中介条件,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如下,? 旅游资源具有客观存在性,? 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性, ? 旅游资源具有动态发展性, ? 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效益性。
2,旅游资源有什么特点,旅游资源的特点如下,? 吸引性,? 区域性,? 多样性和综合性,? 季节性和时代性,? 永续性,? 萌生性。
3,旅游资源的分类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应遵循下述原则,,1,同质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递次性原则,,4,简明实用性原则。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4,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分类标准有,,1,成因指旅游资源的基本成因与形成过程。
,2,属性指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等。
,3,功能指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求的功用与效能。
,4,时间指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据此可将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5,其他例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都可作为不同目的与要求的分类标准。
案例分析参考答案1,人文旅游资源古典园林,故宫,,文学艺术,相声,,文物古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饮食与购物,王府井,,民族风情,四合院,,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2,自然旅游资源生物景观,香山红叶,第2章自然旅游资源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答,基本类型如下,,1,地质地貌景观旅游资源,,2,水域风光旅游资源,,3,大气与太空景观旅游资源,,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2,试说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含义和成因。
(完整版)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
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6.中国内海:渤海二、中国的国土构成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三、中国的行政区划省、县、乡三级。
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2、中国人口和民族一、我国人口概况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1、大杂居中,小聚居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3、中国地形一、中国地势的特征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1.主要山脉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2、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内蒙古高原:地面起伏和缓,开阔坦荡黄山高原:黄土分布,植被少,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多小型坝子,喀斯特地貌典型3、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疆、天山-昆仑山之间面积大,沙漠广,西高东低,边缘有绿洲准噶尔盆地:北疆,天山-阿尔泰山之间沙漠小,多风蚀地貌,西侧有缺口柴达木盆地:地势较高,多戈壁沙漠,东有沼泽盐湖四川盆地:北高南低,内有丘陵平原,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4、三大平原的特征和分布东北平原:面积大,黑土广,部分地区有沼泽华北平原:地势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湖荡密布5、主要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地势低,起伏缓,多为经济林木或辟为旅游区6、山脉构成地势骨架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阿山以南为河套平原昆仑山脉以北塔里木盆地,以南青藏高原南岭以北江南丘陵,以南两广丘陵秦岭以北黄土高原,是黄河与长江分水岭大兴安岭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东北平原太行山以西黄土高原,以东华北平原巫山以西四川盆地以东长江中下游平原雪峰山以西云高原长白山以西东北平原武夷山以西江南丘陵,以东江南丘陵横断山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贺兰山以西内蒙古高原以东宁夏平原阿尔泰山脉中国与蒙古的界山祁连山以北河西走廊,以南柴达木盆地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印度、尼泊尔、不丹边界三、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海拔高气温则低,冷空气背风坡气温较高降水:西高东低有利于水流深入,暖湿空气,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气流运动:东西向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夏委阻挡北上暖气流,使山脉西侧气候产生差异2、对河流的影响:流向:使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分水岭:山脉是分水崔,影响流域范围流速和落差:地势阶梯过渡带,形成巨大落差,晚形成峡谷急流3、对植被的影响:植被随劣质呈规律的垂直变化,阳坡与阴坡植被有明显差异4、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平原开发早,利于居住,城镇出现早,生产发达,经济发达山区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开发晚,经济基础薄弱丘陵、盆地地区经济发达高愿地区经济滞后5、我国地震带的分布:东南的台闽、华北太行沿线及津京唐、西南青藏高愿及川滇西北的新、甘、宁6、我国火山活动的分布:山西大同(死),长白山,黑龙江五大连池(休眠),台湾大屯和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中的火中(活)7、我国的泥石流分布:多发于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4、中国气候一、中国冬夏气温分布及成因1、冬季气温分布:南北温差大,0度等温线大致是秦岭-淮河-线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影响2、夏季气温分布:全国普遍高温,除疙瘩高愿外,温差不大成因:纬度位置,青藏高愿地势高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及成因1、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海陆位置,东南西北分别考虑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2、时间分配:集中在夏秋两季,南方雨季长,年际变化大。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700142033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Tourism Geography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各地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把握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类型,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旅游地理情况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旅游地理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的自然风貌与人文风情,展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1.中国旅游地理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
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中国旅游地理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已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旅游地理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查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景区以及各大景区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中国旅游地理》,曹培培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灌郁学号:A12110324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任课教师:绍刚... . .目录目录 (2)前言 (3)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八)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8)(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10)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 .旅游区划的原则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前言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
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
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
旅游区划的应用旅游区划就是旅游业地域结构体系之区域分异,他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正确揭示客观存在的不同等级的旅游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2、确定个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低位,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分析确定区内各旅游经济中心等.其原则有1、考虑区位原则2、考虑协调管理因素3、考虑旅游资源类型4、考虑完整性原则【1】一、两种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的介绍:1、旅游地理区划以郭来喜为主要代表,按照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这三个层次结构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旅游带:一级旅游区,跨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依据相似性原则旅游省:二级旅游区,以现有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为基础,适应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依据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旅游区:三级旅游区,可以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也可以由几个旅游城市共同组成。
依据资源近似性、运输便捷性、管理方便性原则依据上述原则,作者将全国划分为9个大旅游带: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具体上看:【2】2、而教材作者吴国清等人拟按三个层次即一级旅游区(旅游大区)、二级旅游区(旅游亚区)、三级旅游区(旅游区)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
旅游大区:一级旅游区,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区域来发等角度出发,考虑旅游区位相近、保持行政区完整性等原则.它是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
旅游亚区:二级旅游区,与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即与现有的省级辖区范围相同。
旅游区:三级旅游区,依据旅游资源的近似性、依托中心城市、运输便捷性和管理方便性等,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为中心划分。
旅游区是旅游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旅游地域单元,可以依托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也可以是几个旅游城市的联合体,由方便的交通相联系这样划分的各个旅游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每个旅游区都应有足够分量的旅游资源,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