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国旅游资源地理区划
- 格式:ppt
- 大小:13.16 MB
- 文档页数:20
第一模块基础知识项目一解读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目标:了解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能力目标:掌握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第一课时活动一中国旅游地理的主要内容一、旅游资源的研究研究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分类、观赏、保护与开发等1、旅游资源的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3、旅游资源的观赏:⑴做好观赏前的准备⑵把握好观赏时机⑶选择好观赏位置⑷安排好观赏节奏⑸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4、旅游环境问题:⑴旅游地污染严重⑵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⑶旅游地超额接待游客⑷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地整体环境不协调5、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⑴特色性原则⑵市场原则⑶经济原则⑷多样性原则⑸因地制宜原则⑹保护原则二、旅游者的研究研究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客源流向的时空分布和发展预测等三、旅游业的研究研究旅游业发展道路与发展战略,游览区的规划,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交通等四、旅游信息与地图的研究研究旅游信息的作用、传播及旅游信息库的建立,旅游地图的特点、分类、作用等五、旅游区划的研究研究各旅游区的地理环境概况、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游览地及旅游路线等补充: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它将整个人类旅游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及其活动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主体与客体联系的纽带:旅游业活动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实用价值一、促进旅游事业健康发展1、能够帮助旅游从业者及管理者充分的认识、开发、利用及保护旅游资源,掌握客流规律,有效地控制旅游业发展规模并进行合理的建设布局,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掌握一定的中国旅游地理知识成为每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不可缺的职业素质,成为旅游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二、是旅游者出游的得力参谋旅游者出游之前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与所具备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旅游目的地,并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旅游计划,提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的鉴赏能力,增加旅游收获。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一、旅游1、旅游的产生与发展(1)古代旅行(公元前3000多年前)(2)近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3)现代旅游(20世纪50年代)2、旅游的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3、旅游的本质(1)以审美为主要特征的消闲活动。
(2)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3)积极健康的社会交往形式。
(4) 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4、旅游的特征(1)异地性(2)暂时性(3)综合性5、旅游的条件•2、旅游业:指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旅游与地理的关系4、旅游活动的根本特征是旅游者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流动。
5、旅游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6、旅游与地理知识自古相连。
7、旅游活动的综合性确决定了旅游地理的综合性。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概述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新兴学科。
•研究对象:旅游与地理环境关系。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1、客源2、资源3、规划开发4、影响5、区划6、信息三、旅游地理学的性质新兴边缘学科.具有实用性、综合性、边缘性的特点第三节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一、发展状况古代:远早于西方,成绩显著。
现代:起步晚、发展快。
二、研究任务与内容(一)中国旅游地理概念是研究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时空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
(三)研究任务1、中国旅游资源的形成分布规律。
2、中国区位与旅游客源市场。
3、区域旅游发展。
4、逐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内容1、中国旅游地理环境2、中国旅游资源3、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4、中国旅游业5、中国区域旅游开发6、中国旅游区划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目的与方法(一)目的1、提高从事旅游业所需的意识水平与文化素质。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习题参考答案参考答案第1章旅游资源概述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请说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基本属性。
答,旅游资源,tourist resources,在英文中又被称为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其本身既包含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因素,又包含决定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能否实现的一系列中介条件,是一个内涵极为广泛的概念。
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如下,? 旅游资源具有客观存在性,? 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动机的吸引性, ? 旅游资源具有动态发展性, ? 旅游资源具有综合效益性。
2,旅游资源有什么特点,旅游资源的特点如下,? 吸引性,? 区域性,? 多样性和综合性,? 季节性和时代性,? 永续性,? 萌生性。
3,旅游资源的分类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应遵循下述原则,,1,同质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递次性原则,,4,简明实用性原则。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4,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分类标准有,,1,成因指旅游资源的基本成因与形成过程。
,2,属性指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等。
,3,功能指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求的功用与效能。
,4,时间指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据此可将旅游资源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5,其他例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都可作为不同目的与要求的分类标准。
案例分析参考答案1,人文旅游资源古典园林,故宫,,文学艺术,相声,,文物古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饮食与购物,王府井,,民族风情,四合院,,城乡风貌,历史文化名城,2,自然旅游资源生物景观,香山红叶,第2章自然旅游资源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答,基本类型如下,,1,地质地貌景观旅游资源,,2,水域风光旅游资源,,3,大气与太空景观旅游资源,,4,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2,试说明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含义和成因。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地理概况一、我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国地处北温带和热带交界处,东临太平洋,背靠亚欧大陆,地理位置优越。
2.辽阔的疆域中国国土辽阔,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3.优越的地理位置带来的好处中国疆域广阔,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范围广,国防回旋余地大,利于国防安全。
濒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深受海洋影响,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生产。
同时,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同中亚、西亚、欧洲陆上直接往来交流。
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济。
4.众多的邻国中国陆地接壤14个邻国,海上隔海相望6个邻国。
5.行政区划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其中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二、我国的地形、地势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主要山脉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祁连山、阿尔泰山、贺兰山和横断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世界最高的山脉。
三、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中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
1.四大高原中国的四大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分布于雅鲁藏布江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
内蒙古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主要以草原畜牧业为主,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也发展较快。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则以丘陵山地为主,农业和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2.四大盆地中国的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巴里坤盆地和东北平原盆地。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任务《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领队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我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与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空间分布规律;2)学习与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
3)学习与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及旅游人地关系等。
2.能力目标:1)学会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的能力;2)学会各类专题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技能;3)学会区域旅游设计(旅游目的地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设计);4)各地旅游资源解说课件及讲解技能。
5)搜集、整理、提炼电子资料(互联网、视频)及纸质(书本、报刊)介质上旅游地理知识的技巧。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旅游欣赏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