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简介-陈寅恪简介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欢迎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陈寅恪300字文章
摘要:
1.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
4.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著名观点,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丰硕,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代史、明清史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史纲要》等重要著作。
他还精通多种外语,对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风气。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独具特色,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实证,反对空谈。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事实,还要探求历史规律,以指导现实生活。
他强调,历史学者应具备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深远。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如周一良、田余庆、张岱年等,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史学思想对我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他提倡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为
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精神。
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简介人物档案姓名:陈寅恪国家:中国祖籍:江西修水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长沙出生时间:1890年去世时间:1969年职业: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毕业院校:复旦大学、柏林大学、哈佛大学主要成就:国学大师,百年清华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学者,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为一生,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地位很高,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寒柳堂记梦》、《元白诗笺证稿》等存世,另外还有很受时人欢迎的《柳如是别传》也是陈寅恪所作。
光绪十六年,陈寅恪在湖南长沙出生,因为祖母黄氏在他出生的时候正值寅年,因此为他取名寅恪。
陈寅恪幼时在家塾启蒙,从此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同时也接触到算学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一直到光绪二十六年,陈寅恪十岁的时候,因为祖父陈宝箴去世,于是随父举家迁往金陵定居。
父亲陈三立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请来国学大师王博沆、周大烈等人前来教学。
学堂采用现代化教育,涉及知识层面包括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
有这样的家学渊源,陈寅恪可以说自幼就接受了极好的国学教育,同时也开眼西方,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光绪二十八年,陈寅恪留学日本,在日本巢鸭弘文学院就读,三年后辍学归国入上海复旦公学就读。
五年后,也就是宣统二年,陈寅恪又自费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归国。
民国七年,又再次自费到哈佛大学游学,在学校教授梵文和巴利文,一直到民国十四年才归国。
在这将近七年的时间中,陈寅恪学习各方知识和文字文化,对各民族文化都有了很深的理解。
纵观陈寅恪的学历,可以说是牛气冲天,他能有日后的成就,与其孜孜不倦的求学有很大的关系。
他本身就具备深厚的国学基础,又加之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所以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很高,为国内外学者所重。
归国之后,陈寅恪到已经改制的清华大学任国学道士,成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
陈寅恪生平简介2009年11月18日16:49凤凰网文化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物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自小聪明过人,天资聪慧,对学问充满了热爱与渴望。
在他的家庭教育下,陈寅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909年,陈寅恪进入北京的求是书院就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
求是书院是一所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机构,对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陈寅恪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系,师从王国维先生。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受王国维的“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告诉他文化的真谛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
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陈寅恪开始了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特别是对甲骨学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甲骨文中的文字及其意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陈寅恪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和哲学作品,深入研究西方学术思想。
他思考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
1927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授和学者,他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意义。
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先秦诸子及其关系》和《论文学的中国化》等,这些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寅恪在教授和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关心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思想的融合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的未来。
然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逐渐引起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敏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辞去教职,遭受各种政治迫害。
这段黑暗的岁月使他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孤独。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思想观点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个人简历,以展示他丰富多彩的学术生涯和深远影响。
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原籍安徽安庆。
1910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文科,开始他的大学生涯。
在大学期间,他的学术兴趣逐渐转向历史和文化研究。
1914年,陈寅恪获得学士学位,并决定继续深造。
1916年,他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历史专业。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广泛接触了西方学术思想,尤其是史学和哲学。
这段时间对他的学术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
1920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并逐渐在中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融汇了对古籍的深入研读和西方历史学派的批判思考,形成了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重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
他提出“两个世界”的观点,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文化世界,即官方的正统文化和民间的异端文化。
他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对立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此外,陈寅恪还对古代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王阳明传》详细介绍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这本书揭示了王阳明的心学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不仅如此,陈寅恪还关注着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他在著作《资治通鉴的十思想》中详细分析了历代帝王政治理念的演变,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弊端,并提出了“外交制度”的概念,试图寻找建立中国国家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为当时的政治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寅恪的学术成果不仅在中国,也在海外广受关注。
他在1948年应英国剑桥大学邀请,参加了伦敦举办的东亚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题为《南宋舆论过人之闹剧》的演讲。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平介绍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
杰出的国学大师。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陈寅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九江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诗人,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人为叶企孙、梅贻琦与潘光旦。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而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因此陈寅恪自小就大号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且眼界扩及东西洋。
1902年,陈寅恪留学日本,后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之后又先后到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在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其见解多得推崇。
回国后的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任教。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与唐筼结婚,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两人育有三个女儿,一生相濡以沫。
陈寅恪的代表作品有《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等。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寅恪遭到了残酷的折磨,而令其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诗文稿、书籍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去世,同年,其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陈寅恪轶事陈寅恪一直以来都被冠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华研究院任职期间,每堂课都座无虚席,连朱自清、吴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听陈寅恪的课。
在清华园里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陈寅恪经典名言与轶事。
陈寅恪的博学通识不仅受清华学子追崇,更是受当世名人教授的认可,他所授课的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宗教、历史、语言等各方面学术类科目皆有独到的研究与著述,陈寅恪曾在其课堂上立下了“四不讲”的规矩:“前人讲过的、近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皆不讲。
”随着陈寅恪的课堂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甚至教授的慕名而来,这个“四不讲”的规矩也在学界广为流传开来。
陈寅恪行事自有一派风格,往往不受常规拘束,不受舆论左右,1932年,清华大学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当时的国文系主任刘文典便邀请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国文考试代拟试题。
陈寅恪的诗歌有哪些陈寅恪(Tschen YinKoh,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陈寅恪的诗歌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夏日听读报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掉海鲸鱼蹙浪空,蟠霄雕鹫喷烟红。
独怜卧疾陈居士,消受长廊一角风。
丙戌春旅居英伦疗治目疾无效取海道东归戊子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又附楼船到海涯,东归短梦不胜嗟。
求医未获三年艾,避地难希五月花。
形貌久供儿女笑,文章羞向世人夸。
毁车杀马平生志,太息维摩尚有家。
甲午春朱叟自杭州寄示观新排长生殿传奇诗因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一抹红墙隔死生,皕年悲恨总难平。
我近负得盲翁鼓,说尽人间未了情。
庚寅元夕用东坡韵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过岭南来便隔天,一冬无雪有花妍。
山河已入宜春槛,身世真同失水船。
明月满床思旧节,惊雷破柱报新年。
(是夕有空袭。
)鱼龙寂寞江城暗,知否姮娥换纪元。
晓莹生日赋一诗为寿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园林五月晚微凉,兼味盘飧共举觞。
理鬓未愁临镜影,画眉应问入时妆。
几回客里逢兹日,何处寰中似故乡。
记否凤城初见夕,榴花如火白莲香。
己丑广州七夕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岭树高楼影动摇,天风吹海海初潮。
金瓯已缺今宵月,银汉犹填旧日桥。
帘外新凉惊节换,夜阑离绪总魂销。
人间尽误佳期了,更有佳期莫恨遥。
钱受之东山诗集末附甲申元日诗云“衰残敢负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兴亡江左自伤情,远志终惭小草名。
谁为谢公转一语,东山妓即是苍生。
五十六岁生日三绝·鬼乡人世两伤情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
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残春·家亡国破此身留朝代:近现代|作者:陈寅恪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陈寅恪写的三百字文章摘要:一、陈寅恪简介二、陈寅恪的文章特点三、陈寅恪的三百字文章解析四、文章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正文: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东方之耀”。
他精通多种语言,广泛涉猎中西文化,他的文章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陈寅恪的文章特点鲜明,首先是他独特的史学观。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以实证为基础,注重史料的搜集和考据。
在《唐代政治与社会》等文章中,他充分运用史料,对唐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唐代历史画卷。
其次,陈寅恪的文章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在《论国民政府之抗日》等文章中,他坚定地主张抗日救国,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赴国难。
他的爱国情怀贯穿在其学术研究和文章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品格。
再次,陈寅恪的文章注重思想性。
他的文章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对历史现象背后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入探讨。
如在《论庄子》一文中,他通过分析庄子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体现了他深刻的思考能力。
下面我们来解析一下陈寅恪的三百字文章《论魏晋风度》。
这篇文章以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为切入点,探讨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特点以及士人的精神追求。
文章短小精悍,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魏晋文化的魅力。
陈寅恪的这篇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首先,文章主题鲜明,论述清晰,既展现了魏晋风度的风貌,又揭示了当时士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文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观点娓娓道来,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最后,文章末尾对魏晋风度的总结,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总的来说,陈寅恪的文章既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陈寅恪(1890~1969)中国历史学家。
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1890年7月3日(清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生于湖南长沙。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主张维新变法,兴办新政。
父陈三立,光绪年间进士,晚清著名诗人。
陈寅恪幼年在家塾时,即已开始接触西学。
1902年随长兄、著名画家陈衡恪(师曾)赴日本e求学,就读于东京巢鸭弘文学院高中,后因病回国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起,负笈欧美,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专攻比较语言学和佛学,共达十余年之久。
1925年起,任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
1929年,清华国学院停办,改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合聘教授,并曾兼任国立北京大学教职。
1930年以后,又兼任国立中央研究院理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大学离开北平,在长沙复课。
不久,西南联大在云南成立,遂于次年到昆明任教。
1939年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这是该校首次聘请中国人为专职教授。
1940年赴英履任,因战事阻滞,居留香港,在香港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及日军占领香港,遂于1942年7月返回桂林,执教于广西大学;次年9月到成都,仍以清华大学教授身分担任燕京大学教席。
此时他的目疾已恶化,而牛津大学重申前聘,乃于1945年秋赴英国应聘,并借此机会访求名医治疗目疾,惜手术未能成功,于是辞去牛津大学教授职务经美洲回国。
英国皇家科学院为表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授以英国皇家科学院外国籍院士称号。
1946年10月重返清华园。
1948年,北平面临解放,他应之请,南下上海,又应岭南大学之聘,到广州就任该校历史系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后改任中山大学教授直至1969年10月7日逝世。
在此期间,他还当选为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历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
次年归国。
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
1915年归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
1918年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习东方古文字。
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赵元任同为研究院导帅;清华改制后,任中文、历史、三系合聘教授。
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
1947牛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
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
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泽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冥报传跋》、《有相大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韦在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还在《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搞》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收入《金明馆丛稿》、《金明论从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三书也使用一些敦煌资料;还撰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
关于陈寅恪的历史故事
陈寅恪(1890年-1969年),字希元,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
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陈寅恪年幼时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杭州求学期间
成为了历史学者梁启超的学生。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
文化与史学理论方面。
陈寅恪利用史料详实、资料广泛的方法,深
入剖析中国文化的演进和历史的变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独到
的见解。
陈寅恪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是关于中国经典《红楼梦》的阐释。
他的《红楼梦识微》一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其
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陈寅恪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文
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和文化的体现。
他的观点对于后
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和解读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历史研究,陈寅恪还深入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和国家治理。
他提倡重视教育改革,主张教育应该立足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他
还提出了"大义之辨"的概念,强调国家治理应该坚持仁义道德的原则。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教育事业,对于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影响深远。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学的泰斗。
陈寅恪于1969年逝世,但他的学术成果和思想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开拓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树立了榜样。
陈寅恪的历史故事将永远铭记于中国历史学术的发展史上。
关于国学人物陈寅恪介绍陈寅恪,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平简介陈寅恪先生,江西修水人。
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旧历五月十七日乙酉。
当寓居湖南长沙周氏蜕园,为唐诗人刘蜕宅地。
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先生生值寅年,为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行字)。
父三立,字伯严,号散原。
光绪十二年迸士,授吏部主事。
以侍父告归。
有散原诗集、散原文集。
母俞明诗,山阴俞明震恪士之妹。
能诗而擅鼓琴。
有《神雪馆诗集》(来刊)。
寅恪生时,值祖父宝箴赋闲侨居。
其年秋,始授湖北按察使。
蒋天枢先生曾以字请,陈先生语之日:“忆阐余初生时,适九十老人熊鹤村来,先祖拟以鹤寿字余,然此字未曾使用。
”蒋先生又从吕贞白处听说:闻诸彦通,先生字规庵。
但是陈寅恪本人并没有提及过。
生平以名行。
修水县旧名义宁州,学者或称义宁先生。
求学时代幼年居湘时,家人为聘湘人周大烈(字印昆)为塾师,光绪一十四年八月,祖父宝箴罢免湖南巡抚,家属也离湘返南昌。
当时陈寅恪九岁,则在私塾当甚短暂。
后来周印昆移家北京,兄师曾与周时有往还。
光绪十八年壬寅(1902),十三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留学。
嗣以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
十七岁时以病回国疗养,次年插班考入吴淞复旦公学。
宣统元年(1909)夏,复旦公学毕业(时复旦公学相当高中程度,后迁校江湾,始办大学)。
时年二十岁。
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
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
l932年(民国元年)旧历春,以资用不给,由瑞士暂时归国。
曾晋谒父执夏曾佑。
次年春赴法,就读巴黎大学。
1914年(民国三年甲寅。
阳历八月,欧洲大战起。
)春,仍在巴黎大学,江西省教育司(即厅)司长符九铭电召回江西南昌,阅留德学生考卷。
并许补江西省留学官费。
l915年(民国四年乙卯)春,至京,曾短期任全国经界局局长蔡锷秘书。
时袁世凯方筹谋称帝,其《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文云:“忆洪宪称帝之日,余适旅居旧都,其时颂美袁氏功德者,极丑怪之奇观。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简介资料
精品文档
陈寅恪简介-陈寅恪简介资料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陈寅恪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陈寅恪人物生平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于湖南长沙,生时祖母黄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
陈寅恪儿时启蒙于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祖父陈宝箴去世后,陈三立举家
1 / 4
精品文档
迁居江苏金陵,在家中开办思益学堂,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教师有国学大师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
陈家两代素来倡议新政,“思益学堂”领风气之先采用现代化教育,陈三立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一派新式作风,深得当时两江总督张之洞赞赏。
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国学底子,眼界并扩及东西洋,留学日本前便“从学于友人留日者学日文”。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复旦公学。
宣统二年(1910年),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
民国七年(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
2 / 4
精品文档
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民国十四年(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
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
精”。
陈寅恪简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
民国十五年(1926年)六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上海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
二人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在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
3 / 4
精品文档
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
民国十九年(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
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