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L V V I Ⅰ
11
输血反应的相对发生频率
非常普遍 •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 荨麻疹 • 丙型肝炎 •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或蛋白质抗原的同种免疫
作用
略为普遍
• 循环负荷过度 • 迟发性溶血反应 • 乙型肝炎(现少见)
12
输血反应的相对发生频率
罕见 • 血管内溶血(ABO) • 血管外溶血(其它血型) • CMV传染 • 疟疾传染 • 输注红细胞的物理性损伤 • 输血后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重做配血试验 输血前、后标本与血袋内或保存的分段管 中学样做交叉配血
检视尿中游离血红蛋白(要排除完整的红细胞)
做常规的和/或特别敏感的试验,以检测献血者和病人的意 外抗体
血袋中的血做革兰氏染色涂片检查
血袋中血在4℃、22℃、和35-37℃
下做细菌培养
检查有无非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14
输血反应死亡主要原因分析
对输血反应缺乏认识,处理不及时 (临床医生、护士、血库)
血库建设差 –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检查方法不规范 –仪器设备简陋
15
输血反应各论
16
一、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
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引起的一系列反 应,可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 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37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
• 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通畅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重点是:
• 抗休克 • 防止急性肾衰 • 防止DIC • 严重病例应早期换血
38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致热源、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 特征:发热,出现时间为输后15分钟到1小时,常见 于经产妇或有输血史者,伴有寒战、头痛、呕吐、 肺水肿等 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