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贡茶在清宫中的使用考述_万秀锋
- 格式:pdf
- 大小:5.51 MB
- 文档页数:6
普洱茶发展史之清朝皇室与普洱茶产于云南的普洱茶,被称为“能喝的古董”,以“越陈越香”的品质,及不可估量的养生价值,在中国茶文化界乃至全世界刮起一阵阵品茶旋风。
今天,笔者将与大家分享有关清朝皇室与普洱茶的历史渊源。
清王朝的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贵族,养尊处优,饮食都是山珍海味,较油腻。
需要一种消化功能强的茶作为日常饮品,而普洱茶正好具备了这种特性。
普洱茶具有的解腻助消化的功效,深得帝王将相的青睐,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列入贡茶案册,故有“普(洱)茶名重天下”、“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历史记载。
盛易祥。
普洱茶作为皇家御用物而身价倍增,得到了贵族的追捧,成为贵族的养生茶。
在皇室的倡导下,普洱茶脱胎换骨,飞上枝头变凤凰。
从“贡后方许民间贩卖”到“士庶所用,皆普茶”,普洱茶走下神堂,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时间,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白丁布衣,都养成了喝普洱茶的习惯。
吐蕃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
清朝前期和中期(公元1660-1870年),普洱茶贸易进入了空前兴盛时期,仅西双版纳的六大茶山,最高年产量就曾经达到八万多担。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洲(今永胜)建立茶叶市场。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
云南当时几乎家家种茶,户户卖茶,马帮塞途,商旅拥挤。
这些商人中,除了朝廷的贡茶官宦之外,还有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各地商人。
每年至少有五万匹驮马来往穿梭于六大茶山之间。
相传乾隆爱喝普洱茶,80多岁高龄禅位时,大臣谏言:“国不可一日无君。
”乾隆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对普洱茶的钟爱,传为千古佳话。
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的宫女金易、沈义玲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写道:“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盅普洱茶。
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食物,所以要喝普洱茶,图的就是普洱茶又暖又能解油腻。
普洱茶是怎么成为清宫贡茶的普洱茶是怎么成为清宫贡茶的普洱茶是我国名茶,更是家喻户晓的茶叶,普洱茶具有美容养颜,减肥降脂,降三高等等作用,都是给身体带来很多好处,那么今天给大家讲讲普洱茶是怎么成为清宫贡茶的?一起来看看吧~普洱茶是怎么成为清宫贡茶的?1.普洱茶名的出现云南南部的茶叶,唐宋以来销往西藏。
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土番交换马匹,是“茶马贸易”的茶叶。
茶叶有了稳定的销路,需求增多,便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形成云南南部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在今西双版纳境内),声誉远播。
明末始见普洱茶名记载,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1659年顾治16年,清朝的统治势力到达云南。
雍正皇帝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1726年雍正4年,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1729年雍正7年设置“普洱府”治,1735年雍正13年在府属的思茅镇设立行政组织的“思茅厅”(辖区包括今之西双版纳)。
2.普洱茶成为清宫贡茶思茅的普洱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相当繁荣。
清朝为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鄂尔泰总督于雍正7年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的土政策,不许私相买卖,独笼其利,剥削山民,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图博得皇上欢心。
3.清宫赏识普洱茶的原因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官,经过同各地贡茶比较,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视为罕见名茶。
究其原因,在于深山老林原始大茶树的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病、保健的作用。
普洱茶的特性,明、清时代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载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消食化痰。
贡茶是什么茶贡茶是什么茶什么是贡茶?这里说的可不是街上的奶茶哟!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什么是贡茶,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什么是贡茶贡茶其实是古代宫廷用茶,专供皇宫享用。
既然是皇室贵族所享用的茶当然是要精益求精,无论是栽培环境、茶树品种和制茶技术都是要最好的。
贡茶的种类介绍1、普洱贡茶普洱贡茶是在雍正十年正式列入贡茶案的',据传普洱贡茶是由未婚少女采摘优质芽叶而制成的,经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
2、曼松贡茶曼松贡茶是居住在曼松老寨的山民制作而成的,属于普洱茶顶级精品。
3、当今我国的名茶和地方名茶中,有许多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以下介绍的这些就是曾被历代皇室列入贡茶的:浙江:西湖龙井、淳安鸠坑茶、顾渚紫笋、天目山清顶、雁荡毛峰、金华举岩、日铸雪芽。
安徽:六安瓜片、敬亭绿雪、涌溪火青、霍山黄芽、岳西翠兰。
福建:白茶、天山清水绿、武夷大红袍、安溪虎岳铁观音、武夷肉桂。
湖南:君山毛尖、毗庐洞云雾茶、官庄毛尖、南岳云雾、大庸毛尖、古丈毛尖。
四川:蒙顶黄芽、巴岳绿茶。
贵州:贵定云雾茶、都匀毛关、湄江翠片。
江西:宁红、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古时名为闻林茶)。
江苏:碧螺春、花果山云雾茶、宜兴阳羡茶。
陕西:紫阳毛尖。
河南:信阳毛尖。
云南:普洱茶。
台湾省:文山包种茶。
茶的起源与传说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的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里记载了茶叶的起源和传说。
《神农本草》里面有一句话是这么记载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关于这段记载,有两种不同的传说:一种传说是,神农为人们治病,亲身去尝试各种草木治病的功效,在煮水的时候,偶然有茶叶从枝头飘入锅里,因此发现了茶叶可以作为治病的饮料。
第二种传说就是,神农为人们尝试草木治病的时候,尝到了金绿色滚山珠中毒,死在茶树下,茶树上的水流入神农的口里,因此而得救。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茶树是神农时期被发现的。
普洱茶茶艺表演的解说词实用3篇普洱茶茶艺表演的解说词 1第一道:点香焚香除妄念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
”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
“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安静、祥和、温馨气氛。
第二道:洗杯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灵物,泡茶要求所用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
“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遍本来就干净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第三道:凉汤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
只宜用80摄氏度开水。
“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度左右。
第四道:投茶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玻璃杯中。
第五道:润茶甘露润莲心好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__把茶叶称为“润心莲”。
“甘露润莲心”就是在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作用。
第六道:冲水凤凰三点头冲泡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
第七道:泡茶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第八道:奉茶观音捧玉瓶佛教传说中观音菩萨场捧着一个白玉净瓶,净瓶中甘露可消灾祛病,救苦救难。
茶艺__把泡好茶敬奉给客人,我们称之为“观音捧玉瓶”,意在祝福好人们一生__。
第九道:赏茶春波展旗枪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特色程序。
杯中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__,尖尖叶芽如枪,展开叶片如旗。
一芽一叶称为旗枪,一芽两叶称为“雀舌”。
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茶水中,千姿百态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第十道:闻茶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
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生命之香。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云南普洱茶文化在现代快速发展,那么云南普洱茶文化的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一起来看看。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1普洱茶与民族文化提要:近年来,在云南民族文化襁褓里经过千百年孕育而成的普洱茶,再次以强劲的势头风靡海内外。
在今日,作为以饮料为其基本功能的物质产品的普洱茶,正成为人们热烈关注的对象。
这些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关注主体之间、关注主体和关注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在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建构着以普洱茶为核心符号的当代文化事象。
普洱茶成为云南文俗的表现。
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融合性、放外性、亲近性。
这正是普洱茶热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一文化现象在将来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
关键字:茶茶文化生活民俗普洱茶一、普洱茶的历史源流1.普洱茶的渊源: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
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
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
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仍生长在云南勐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勐海巴达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沧邦崴1000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
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在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生地云南,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既浓缩了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从现今所存的典籍来看,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云南大地的各民族就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食用茶叶,开创了人类种茶饮茶历史的先河。
在最早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文献《蛮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清代普洱茶入贡皇室的背景研究作者:马丽卫来源:《卷宗》2020年第03期摘要:出产于西南边陲的普洱茶因产区地处“极边之地”,最初并不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传统名茶早早就名声远播。
但它却在清代摇身一变成为皇家贡茶,此后更是“名遍天下”。
清代沿袭传统的贡茶制度、普洱地区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普洱茶自身的优良品质是普洱茶入贡皇室重要的社会背景。
关键词:清代;普洱贡茶;背景因素作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首,茶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历史悠久。
其中,出产于云南的普洱茶因产区地处“极边之地”,境内山高谷深,且距内地遥远,故而它并不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传统名茶早早就在史书上名声远播。
但这样一个得名于明代的茶叶品种,却在清代摇身一变成为皇家贡茶,此后更是“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1]在笔者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
1 清代沿袭传统的贡茶制度土贡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历史悠久,并且其本身也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体现了地方对中央的归顺和臣服。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土特产之一,茶叶也是热门的贡物品种,由此衍生了实行两千多年的贡茶制度。
魏晋时的史书《华阳国志》曾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
……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2]但贡茶制度直到唐代才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
唐代除了规定产茶州县每年定额上贡优质茶叶,还出现了官方主导的官焙贡茶,即中央政府在一些产茶区设置官营贡茶院,派官员负责贡茶事务。
其中,唐代产于湖州的顾渚贡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历经宋、元、明三朝的不断发展,贡茶体系直至清代时已趋于完备。
清初贡茶沿袭明制,也以浙江、江南、湖广、福建和江西五省产茶区为主,后逐步扩大征收区域,最终将包括云南在内的十三省产茶区全部纳入其中。
清代贡茶制度主要分为行省岁贡和官员例贡两大类。
首先,在行省岁贡方面,清廷入主中原后设置有汉地十八行省,各省下分设道、府(州)、县,是清代行政区划的主体部分。
这十八行省是全国的经济基础所在,也负责每年向中央上缴土贡物产以供皇室消费。
茶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地位,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在古代中国的地位晋朝、南北朝、隋朝三个时期(265年~617年)茶叶贸易是封建社会为数不多的经济项目之一,各王朝自然不会撒手茶山的占有。
早在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政权不顾千里之遥,于六大茶山所在地易武设置为“利润城”,视茶林为获利润之物,显示了王朝的重视程度,也显示出普洱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唐朝乾符六年(879年)南诏政权在六大茶山至大理的路线点即后来的普洱设置睑治,取名“步日睑”。
当时步日睑的南方,即澜沧江外有车里土司管制,江内大片地方为步日睑辖地,自然包括江内的利润城及其六大茶山。
步日睑归银生节度(驻景东)管辖。
此时茶已传至中原,再随文成公主陪嫁给松赞干布而进入西藏。
由于茶叶品质上乘,解毒散寒,消食去腻等功用被藏族青睐,视其为配置“酥油茶”的极佳配料,从此便越雪山、漂金沙江,过丽江、银生城再至步日,以马匹、乳制品、药材、豆金交换步日的茶叶。
这便是南宋人李石着《续博物志》中所记载:“西番(西藏)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据清代《普洱府志》记载:“年运吐蕃之茶达三万担”。
此时期,为驮运方便,茶商便将收购到的散茶再蒸而紧压为团茶,大者如人头称“人头茶”,小者如牛心,称“牛心茶”。
紧团茶千里之遥运西藏,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长日驮运中,团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黑色,味有陈香,别于其他茶叶,易辨易识,渐为藏区喜爱。
宋代(960年~1279年)大理政权将南诏时期所设的步日睑改为步日部,先属威楚府,后划归蒙舍镇管辖。
此时宋朝与北方金朝连年征战不止,急需战马,大理政权便在步日部设“茶马市场”,以步日部茶叶换得西藏马匹,再将马匹北转与宋朝,换取绵缎珠玩首饰。
茶市扩大,促进步日各地茶叶种植加快。
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
清代普洱茶的详解
普洱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其产地主要位于云南省,历史悠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里详细介绍一下清代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特点。
首先,清代普洱茶的生产技术得到了重大的改进和提升。
清代初期,普洱茶主要是以压制生产为主的,这种工艺比较粗糙,茶叶中的杂质较多,品质也不太好。
到了清代中期,普洱茶的生产工艺逐渐变得精细,通过逐步改进和创新,生产出的普洱茶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其次,清代普洱茶具有醇厚、陈香、回甘等独特的风味特点。
普洱茶与其他茶叶不同的是,经过长时间的贮存和陈化,茶叶中的各种成分可以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出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清代普洱茶的品质优良,深受国内外茶客的欢迎。
最后,清代普洱茶的销售渠道也得到了拓展。
在清代,普洱茶主要是通过马帮等交通工具运往内地各地,同时也开始进口到海外市场。
由于普洱茶的口感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其销售渠道逐渐扩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品。
总之,清代是普洱茶发展的重要时期,普洱茶的生产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茶叶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其独特的风味特点和广泛的销售渠道,也为其成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奠定了基础。
- 1 -。
普洱贡茶在清宫中的使用考述万秀锋满族作为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故需要茶叶解腥去腻,茶叶成为满族人的生活必需品。
在清宫众多的茶叶品种中,从清代才逐步成为贡茶的普洱茶因其独特的功用受到清宫的青睐。
清宫的普洱茶除了日常饮用外,还大量用于赏赐、祭祀及药用。
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普洱茶实物,结合相关史料,对普洱茶在清宫内的使用情况进行阐述,以为抛砖之用。
一.作为日常饮品的普洱贡茶茶叶的主要功能就是饮用。
普洱茶在清宫中上至皇帝、后妃,下到太监、宫女很多人都饮用普洱茶。
只是皇帝饮用的大多是由地方官员直接进贡给皇帝的,饮用数量上并没有限制,如:从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一日起至二十九年二月初一止,在整整一年的时间内,“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三斤十二两,用锅焙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锅焙茶三十三斤十二两。
而一年陆续漱口用普洱茶十一两”。
(1)可以看到,光绪皇帝对普洱茶的需求是很大的。
因为需求量很大,所以要求进贡茶叶的数量也非常大,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
乾隆皇帝曾经在诗中称赞普洱茶“独有普洱号刚坚”,赞扬普洱茶的品质,从而影响到社会上对普洱茶的评价,“总以刚坚者为细品,轻松者叶粗味薄”,清代著名学者祁韵士在一首竹枝词中这样描述普洱茶:“水寒端合饮熬茶,大叶粗枝亦足夸。
随意熬煎同普洱,龙团不重雨前芽。
”(2)说明当时世人对普洱茶已经非常认同,特别赞扬其刚坚的品质,也就有了“普茶名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记载,一个酽字将清人对普洱茶的赞誉跃然纸上。
在此要特别提出的是,清宫尚饮奶茶,很多的茶叶都是加奶一起煮的。
十八世纪初,康熙皇帝创制了用七十五头奶牛轮流为御茶房供应牛奶的制度,(3)皇帝南巡时也都带着数量不等的奶牛和奶羊,(4)以便能喝到新鲜的奶茶。
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中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
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解油腻。
”冬饮普洱,夏喝龙井已经成为清宫饮茶风尚。
在清代宫廷,上至皇帝、皇后,下到宫女、苏拉等杂役都会有一定的宫份茶,这些茶叶通常会以“月例”或“年例”的形式发放,宫中使用普洱茶的数量之大,我们可以从例份茶上就能看得出。
如“嘉庆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起至七月二十五日止,仁宗睿皇帝每日用普洱茶三两,一月用五斤万秀锋,男,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宫廷文物。
314十二两;随园每日添用一两,共用三十四斤。
皇太后每日用普洱茶一两,一月用一斤十四两,一年用二十二斤八两。
七月十五日起至道光元年正月三十日,万岁爷每日用普洱茶四两,一月用七斤八两,随园每日添用一两,共用四十七斤五两。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至道光元年正月三十日止,皇后每日用普洱茶一两,一月用一斤十四两,共用九斤十二两。
”(5)又如“光绪二十六年二月初一日起至二十八年二月初一日止:皇上用普洱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一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普洱茶三十六斤九两。
用锅焙茶每日用一两五钱,个月共用二斤十三两,一年共用锅焙茶三十六斤九两。
一年陆续漱口用普洱茶十二两。
”(6)皇帝会在节日(特备是三大节)期间向皇太后进献茶叶并赏赐一定数量的茶叶给周边太监等人。
如“嘉庆二十五年端阳节之例,进皇太后、诚禧皇贵妃等位大普洱茶八个,女儿茶五十个;赏王子大臣翰等普洱茶三瓶,花茶五瓶;禄喜等普洱茶二十四瓶;如喜、陆福寿、长寿、寿喜、倪四官普洱茶十一瓶。
”又如“乾隆五十一年端阳节,赐妃嫔等位、十公主,大普洱茶六个,女儿茶三十个。
端午节嘉庆皇帝赏王子翰林等普洱茶六瓶,赏陆福寿、长寿等四官员普洱茶十一瓶。
”清宫节日用茶的数量是非常大的,在普洱茶成为贡茶之后,大量的朝廷活动都使用普洱茶,特别是在天气较为寒冷的冬日。
(7)清宫除常例用御茶之外,朝廷举行大型茶宴与每岁新正举行的茶宴,在康熙后期与乾隆年间曾极盛一时,如康熙五十年(1711),时逢康熙皇帝六十寿辰大庆,为招待进京祝寿的老臣,康熙皇帝在畅春园(按:其故址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圆明园之南,颐和园昆明湖东堤之东。
康熙时期就明代李伟旧园址改建,为康熙、乾隆皇帝治事、游憩之所)举行“千叟宴”。
出席者有六十岁以上退休老臣、官员、庶士多达一千八百人。
“千叟宴”的一项重要程序,是首开茶宴。
在宴会之后,皇帝还要向一部分老臣、王公、显贵赐御茶及所用过的茶具。
康熙六十年(1721),圣祖玄烨又举行了第二次有一千余人出席的“千叟宴”。
清朝另两次大型“千叟宴”,分别于乾隆五十年(1785)与乾隆六十年(1795)(是年为乾隆执政最后一年;次年嘉庆即位,乾隆为太上皇)举行,其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远远超出了康熙举行的两次“千叟宴”,分别有三千多人与五千多人出席。
“千叟宴”的进餐程序,仍然是首开茶宴。
宴会后,按常例有一部分官员及出席者会得到皇帝赏赐御茶、茶具等殊荣。
乾隆在位(1736—1795)的六十年间,清代正处盛世,加之乾隆皇帝酷好饮茶,又擅作诗。
从乾隆八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便选择吉日在重华宫〔按:重华宫在北京故宫西路,雍正五年(1727)清高宗弘历(乾隆帝)大婚时赐居于此,乾隆登极后升为宫〕举行茶宴,由乾隆钦自主持,其主要内容:一是由皇帝命题定韵,由出席者(一般为十八人)赋诗联句(每人四句);二是饮茶;三是诗品优胜者,可以得到御茶及珍物的赏赐。
清宫的这种品茗与诗会相结合的茶宴活动,其规模虽然较小,但在乾隆年间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除少数年份之处,几乎每逢新正都是要举行的,称为重华宫茶宴联句,传为清宫韵事。
如乾隆五十一年,茶宴间乾隆作诗,“茗碗文房颁有例,沉香真不负三清”(8)。
乾隆帝之后,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已经很难举办如此规模的盛宴。
(9)二.普洱贡茶的药用与祭祀作用关于普洱茶的药用功能,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临沧县见到了一位苏老师(一位布朗族头人之子),在其家的壁画上,能很清晰的反映出这种这样一个故事:布朗族的祖先在长途迁徙中受到疾病等侵袭,在危难之际,其中的头人(帕)岩(布朗族音:ai)冷随手抓一把茶叶放在口中,后疾315病痊愈,于是布朗族就开始种植茶叶并以其为主业。
而在佤族文化中,茶叶叫“缅”,据说是茶叶在危难时刻解救了佤族人的祖先,帮他们治疗疾病并保佑佤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10)在普洱地方繁衍生息各族的历史上,普洱茶首先是作为药材被认识的。
明清学者曾经多次提到。
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记载:“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
”清人王昶在《滇行日录》中记载:“普洱茶味沉刻,土人蒸以成团,可疗疾”。
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中有“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为独胜”(11)的记载。
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有“(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
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
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犹大也。
”(12)的描述。
清宫也十分重视普洱茶的药用价值,在普洱茶膏中就将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的记述覆于其上。
罗养儒《云南掌故》中也说:“用普洱茶制作之茶膏,较它省为佳,若遇喉症,噙半块于口,不到半日病即消除,因此北京之人视云南茶膏为珍稀之物。
”(13)茶在历史上作为祭祀供品源自何时目前还很难做出定论,考古学材料发现茶很早就作为随葬品出现在墓葬中,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幕中就有茶叶一箱,这是贵族以茶为随葬品的证明。
现在可见的最造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南齐书·礼志》:“永明九年,诏太庙四时祭荐,宣帝面起饼、鸭臛;孝皇后笋、鸭卵、脯酱、炙白肉;高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茗、炙鱼;皆所嗜也。
”唐以后,茶成为必不可少的祭祀品,也出现在礼制之中。
清宫中用作祭品的茶叶大都是由皇帝精心挑选,普洱茶也位列其中。
如“嘉庆二十五年,寿皇殿中龛每日上供用普洱茶三钱,一月用九两,一年用六斤十二两。
东龛每日上供用普洱茶三钱,一月用九两,一年用六斤十二两。
西龛每日上供用普洱茶三钱,一月用九两,一年用六斤十二两。
安佑宫中龛每日上供用普洱茶三钱,一月用九两,一年用六斤十二两。
东龛每日上供用普洱茶三钱,一月用九两,一年用六斤十二两。
西龛每日上供用普洱茶三钱,一月用九两,一年用六斤十二两。
共用普洱茶四十斤八两。
”(14)又如“乾隆十二年七月二十一日至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寿皇殿:中龛上供每日用普洱茶五钱,东龛上供每日用普洱茶五钱;安佑宫:中龛上供每日用普洱茶五钱,东龛上供每日用普洱茶五钱。
”(15)普洱茶用作祭祀的相对较少,主要是在一些宫殿内上供使用。
除了这种直接上供的茶叶外,每年按时令举行的祭祀中都会使用大量的洁净奶茶,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普洱茶。
三.作为赏赐品使用的普洱贡茶1.例行赏赐。
每年皇帝都会赏赐臣下一些物品,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茶叶,特别是普洱茶。
这些例行赏赐大都具有连续性和数量较大的特点,一般是赏赐给周边近臣或者太监等。
如“嘉庆二十五年赏醇亲王、端亲王、惠郡王、大阿哥绵悌普洱茶吃,每位一月用六两,一年共用二十二斤八两。
赏如意馆画画人等普洱茶吃,每月用二斤八两,一年共用三十斤。
赏月华门该班侍卫普洱茶吃,每日用二两,来蒙古添用一两,共用四斤三两。
”(16)“嘉庆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起至七月二十五日止,赏禄喜等普洱茶吃,每日用一两,一月用一斤十四两,共用十斤十一两。
此外中秋赏禄喜等普洱茶吃,供用普洱茶四斤八两,珠兰茶四斤八两乾隆四十五年正月,赏蒙古王公等普洱茶三十九瓶。
”(17)又如“乾隆五十二年四月二十九日,赏如意馆画画人等普洱茶吃,每月用二斤八两,一年共用三十斤。
”正如溥仪所说“拥有普洱茶是皇室的标志之一”,皇帝以普洱茶赏赐给臣下,说明普洱茶在清代宫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种重要的赏赐物品。
316清代西北诸游牧民族对茶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以茶解油腻,茶是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所以在下嫁蒙古的公主清代公主、外藩、进贡使者到京城进贡的时候,皇帝都会赏赐大量的茶叶,每日赏赐茶及回程赐茶也是清宫茶叶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普洱茶。
如“嘉庆二十五年六月十四日,赏蒲珠巴咱尔用普洱茶四瓶。
六月二十七日,赏吗哈巴拉用普洱芽茶二瓶。
十二月二十三日,赏蒙古王公呼图克图喇嘛等用大小瓶茶二百十瓶。
”(18)溥仪甚至说过,拥有普洱茶是皇室的标志,可见普洱茶在清宫廷受到的礼遇之隆。
在公主额附等人进京的时候,皇帝照例会亲自赏赐一些普洱茶给他们,如“乾隆十三年正月,赏公主格格等用普洱芽茶二十瓶,赏听戏王子及蒙古王子普洱芽茶五十九瓶、普洱蕊茶五十八瓶。
”这些赏赐成为笼络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贵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2.不定期赏赐。
除了节日等定期要进行赏赐之外,皇帝还根据自己心情的好坏,不定期的赏赐给臣下一些物品,包括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