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中“看客”形象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深邃的思想内涵,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钟聚一生情,本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实践自己“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以笔为刀,从《呐喊》到《彷徨》,从《朝花夕拾》到若干杂文集,都在致力于解剖国民的灵魂,写出病态社会里不幸的人们的精神,揭示出畸形社会里畸形国民的性格,对民族精神中的消极方面给于彻底地暴露和批判,“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为真正的社会变革的到来从事着伟大的思想启蒙的工作,从而在一系列文学作品中给我们塑造了处在那个特定时代困境中的“中国式”看客的形象。众多学者对于看客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对看客形象意蕴的研究

看客形象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形象群体,探寻看客形象的意蕴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文学

的深层内涵。郭文生《伟大的“呐喊”——浅析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1】认为“看客构成了主人公活动的主要文化背景.决定着主人公的命运与作品的结局.因此看客这一艺术形象在鲁迅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看客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着对鲁迅作品的研究深度。”

看客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蕴:

首先是表现了人性的毁灭。李楠《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2】“对这遍地皆是的麻小看客,鲁迅可谓痛心不已。麻木之外,这些看客似乎更热衷于从别人的悲哀中咀嚼快乐,这更是人性毁灭的悲哀了。”这些看客愚昧无知麻木不仁,他们不能分辨是非,只是寻找着好奇和有趣。张绍芬、顾召东《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3】中说:“就是这群生活在社会底层不明是非,不辨敌我的看客,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反动势力的帮凶。”因而鲁迅本人也放言“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的健全,如何的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8】。这一点似乎是几乎所有研究者共知。

其次是在线了名族历史的悲哀。张绍芬、顾召东《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3】中说:“作者笔下的看客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毒害,反过来却又用统治阶级的思想标准去规范自己,要求别人,合谋戕害一个个有违封建礼教的生命,从而竭力维护这‘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中国有这长达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断地实行愚民政策,用残酷的封建礼教来束缚民众的思想。孔宪锋《“看客”与“茶客”的悲哀——评<药>中的无名人物及鲁迅所倾注的人本思想》【4】中

说“鲁迅先生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看客在看热闹时的神态,‘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是什么原因驱使这些看客会有如此举动呢?鲁迅先生含蓄地点出了是‘无形的手’。这‘无形的手’既是他们不能改变而又不得不承受的封建统治制度,也是他们自身长期受这种统治思想束缚的麻木的、不觉悟的灵魂。所以,他们只能做听命于权势摆布的看客。”

最后是揭示了特定时代的悲哀。鲁迅先生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以及特别受到辛亥革命失败的冲击,在他的作品中不时地表现出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失望以及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的探索。李楠《浅论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悲剧意蕴》【2】中指出“鲁迅在再现看客的历史悲剧意义的同时,也表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悲剧内容,特别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悲剧根源在这些看客身上表现得相当鲜明突出。在《药》里,革命者夏瑜抱着解放群众的心愿而被杀戮,但他的牺牲非但没有得到民众的同情和理解,反而成了被赏玩被谈论的对象。”这里说明了鲁迅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脱离群众,没有联合工农阶级的力量,没有从根本上铲除封建势力影响。孔宪锋《“看客”与“茶客”的悲哀——评<药>中的无名人物及鲁迅所倾注的人本思想》【4】中也提到“作为小说中的无名人物和次要人物,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麻木、漠视、甚至是仇视,决非是当时社会短时期内所形成的个别现象,而是长时期的封建统治所形成的社会痼疾,是鲁迅先生所要极力披露的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时代病’。”

在众多研究者中,这样三点是目前普遍获得共识的观点,看客形象是鲁迅先生揭露批判社会现实,企图唤醒命中的重要手段。

二、对看客形象的具体形象描述的研究

看客形象是鲁迅作品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一个形象群体,他们通常表现成一个共同的特点:面目模糊,没有个性,但是同样地麻木不仁,不明是非,乐于将别人的痛苦变为自己快乐的谈资,他们只有一个动作,就是看。

张绍芬、顾召东《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3】中“作者没有去写那问斩的精彩情节,而是写这群看热闹的中国人一个简单的动作:看——看别人和被别人看。不管杀的是谁,而他们一旦离开,所有的见闻感受便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展现他们的麻木、健忘、冷漠,空虚无聊。我们也从作者对这群人外貌尤其是脸部的特写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挖苦讽刺,厌恶激愤之情。”在陈晓红《看客与告密者——鲁迅与老舍对国民性批判的异曲同工》【5】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所谓看客。重点字自然在于一个‘看’字。这些人在鲁迅的世界中没有样貌,不管男女老少,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看’。”这些人以一个群体的形

象出现,他们没有个人的特点,只表现出一个共性,就好比一捧沙子,各有深浅,但是聚集在一起只是松散的特性一般。郭文生《伟大的“呐喊”——浅析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1】“看客有时作为一个面目模糊的群体出现……看客们把别人的不幸当作热闹,在别人的不幸中寻找自己的高人一等.看客固有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陈陈相因、代代相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链,使鲁迅笔下的看客给人一种纵深的历史感。”

三、对看客形象鲁迅的态度的研究

鲁迅在塑造看客形象的同时表达了他自己的态度。他对于这些人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憎恶,但是又对被看的人群表达了自己深有体会的悲悯。他对看客们的态度表达出了对民众的不满,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也是他对于本民族有这深切而热烈的爱。

张秀琴《憎恶与惩罚——论鲁迅对看客的描述》【6】中说“。从鲁迅的描写和论述中,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对于看客的不满与憎恶。对看客形象的认识成了解读鲁迅及其作品的一把钥匙。”在《(呐喊)自序》【8】中,鲁迅再次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通过体格与精神的不和谐,突出强调的是中国国民主体意识的缺失。

而鲁迅也对看客们做出了相应的惩罚报复方式。吴铜虎,吴秀明《谈鲁迅小说对“看客”的态度》【7】以及张秀琴《憎恶与惩罚——论鲁迅对看客的描述》【6】中提出鲁迅的惩罚方式是:让看客无戏可看;让看客无处躲藏,感受暴露后的精神压力;让看客无法熟睡,唤醒在黑暗中沉睡的人。

在王学谦《看客:生命悲剧的隐喻——对鲁迅“看客”的生命解读》【9】中提出“鲁迅对于‘看客’一直持一种矛盾的双重态度:启蒙理性和生命意识。他一方面是理性地去审视人生,肩负起社会历史使命,呼唤‘庸众’思想觉悟,甚至寄托着自己的历史期望;另一方面却有一种犹如地火运行一般的生命本真的热烈冲动,不断挑战启蒙理性的禁忌,冲击人的生存本相。两方面相互交融、渗透,使鲁迅一生都承受着这种生命与理性复杂冲突的心灵炼狱。”这里包含了鲁迅对于人性的关怀,在人性面前,一切似乎都显得比较软弱,一方面是愚昧,一方面又是内心的冲动,两者结合也就形成了看客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经过多年众多学者的研究,看客作为一种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和民族文化心理,它形成于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氛围中。鲁迅毕其一生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彻底决绝、坚持不懈的批判就是从根本上铲除培育看客的温床。然而,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因袭深重的国家,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的民族文化传统心理不可能一下子从人们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