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研究复习题

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研究复习题

一、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中国外交政策的着力点。

当前国际形势:

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这就要求中国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改革不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体制机制,以全面改革适应新的形势。

(新华网,2016年)

①世界经济多“愁”善“感”,国际经贸规则博弈加剧。②大国关系的演变需高度关注。表现在一是西方大国加紧“抱团”。二是美俄矛盾的一面凸显,竞争激烈。③“选举年”相关国家政局变动带来变数。在此背景下中美竞合博弈将趋复杂激烈,竞争面会更突出,应做好风险管控预案。④亚太、中东、东欧仍是三大热点地缘板块。⑤全球性挑战有增无减,全球治理体制变革仍任重道远。

当前,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但改革的阻力不小,因为这事关规则制定权,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在此问题上,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更加能够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世界政治所)

当代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

1.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是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一条主线和基石。

具体而言,就是中国人民坚持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坚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不结盟、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就是坚持通过求同存异、对话协商解决矛盾分歧,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确定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

其核心就是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事务,强调国际事务中秉公执正,以确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2.与发达国家共建“新型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影响到世界总体格局和全球稳定,其重要性在我国总体外交布局中尤为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推进了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思想,就是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摒弃零和思维,坚持合作共赢。这是现阶段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

不冲突、不对抗。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以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包容互鉴,聚同化异;

合作共赢,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扩大大国之间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拓宽合作领域。3.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一方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维护我国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另一方面,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本着“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4.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并提出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共商、共建、共享。共商,就是集思广益,由全球所有参与治理方共同商议;共建,就是各施所长、各尽所能,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并持续加以推进建设;共享,就是让全球治理体制和格局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球各个参与方。

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如巩固和发挥二十国集团全球经济治理主平台作用,推动二十国集团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方加强规划和战略对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加强亚信、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建设,整合地区自由贸易谈判架构……。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着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二、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哪些特质?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内涵: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市场机制,基本功

能是自动地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体制;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和舞台。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来自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构成: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

●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怎样科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习近平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他说,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

他表示,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全部来自百度)

四、试述我国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意义: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李克强指出:“民

生一头连着民利和民心,一头连着内需和发展,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有效途径。”[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最密切,直接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发展状况。民生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且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理当成为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

(1)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触碰各种利益主体,如果没有一种超越各种利益主体之上的政治领导力,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创新将难以有本质上的突破。要发挥党强大的动员能力,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各级执政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先领域,建立党总揽生态文明大局、全体群众广泛参与的建设氛围。

(2)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

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六、如何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始终都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主要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等”四位一体”的布局,都要体现出经济基础变革后的新特点。

①认识与实践的双重飞跃:理论创立与制度设计②制度创新: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③体制转换与认识深化:公有制市场主体的成功构造④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⑤与时俱进与体系完善: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到以人为本,闪烁着唯物史观的思想光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