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句子停顿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古文句子节奏划分方法
一、“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二、“语法结构划分法”:
根据语言顺序处理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动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1、主谓之间、状谓之间、动补之间可作停顿。
2、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不停顿,但宾语有定语限制或修饰,就须停顿。
3、几个状语之间虽有停顿,但只相当于现代的顿号级别,可不作停顿。
4、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
三、“文言句式特点划分法”:
要留心文言句式特点,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固定结构句等,划分停顿时须维护其古代语言特点和意义的完整。
四、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五、留心名作状的朗读停顿。
六、留心形同于现代双音合成词现象的朗读停顿。
古代汉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形同于现代的双音节合成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不能把古代两个单音词读成现代的双音合成词。
七、留心句首关联词及语气助词“夫、盖、且、若夫、至若”,将其自成音节,专作停顿,以发挥统领全句或全段以及引起话题的作用。
八、留心古代的“国名、年号、地名、官名、郡爵、史实”。
九、“也”用在句中表示提示,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1.夫/大国,难测也例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例3.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例1、2中句首发语词:如“夫”、“盖”,例3中的关联词:“且”,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 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
如:①佳木/秀而繁阴。
例①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局部之间应作停顿。
例②③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3.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竭”是关键词)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后”是关键词)4.句式整齐的句子,朗读时可用相同的节拍来读。
例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二二拍)例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二三和二二拍)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例(1)中“其”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之”;例(3)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表达出宾语的省略。
6.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
如:(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2)陈康叔公/尧咨/善射(《卖油翁》)例(1)“虞山”,山名。
“王毅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
“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例(2)“陈尧咨”,谥号康叔。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所以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准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
希望同学们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作品简介:文言文朗读节奏考生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答题时无规律可依,心中自然无底。
英语意群停顿的划分口诀
英语意群停顿的划分口诀是一种技巧,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语音语调规律。
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口语和听力中更准确地划分句子和短语,以达到更流利和自然的表达。
口诀如下:
1. 主干独立,停顿可免:如果在句子中有一个明显的主干部分,那么可以不进行停顿。
例如:“I have a book.”
2. 主干不独立,停顿要准:如果主干部分不独立,依赖于其他成分来表达完整的意思,那么在停顿时要准确划分。
例如:“He is reading a book.”
3. 短语成分,停顿应分:在短语之间应该进行适当的停顿,以便更好地区分各个成分。
例如:“I went to the store to buy some milk.”
4. 动词短语,停顿不太:在动词短语中,停顿不太明显,应该尽量避免停顿,使语句更加流畅。
例如:“She is playing tennis.”
5. 不同语义,停顿分:如果在句子中有不同的语义单元,应该在它们之间进行停顿,以便更好地区分。
例如:“I love swimming, but
I hate running.”
6. 强调成分,停顿显:如果有需要强调的成分,应该在该成分前后
进行停顿,以突出强调的部分。
例如:“I love you, not him.”
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规律,提高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停顿不仅仅是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的,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自然语言的使用习惯来进行判断。
因此,在学习和运用口诀的同时,还要注重实际语境和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划分节奏的常用方法1.根据词或词组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单个的词或意思紧密的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意思紧密就是不能拆开来读,如果拆开读听起来就会显得不连贯,缺乏诗的韵律。
如: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王家新《在山的那一边》上句中,“于是”一词,后面有逗号,本身就表示停顿,也即一个节奏,所以不必再划分;“怀”和“着”分别是动词和助词,但它们意思联系紧密,表示一种状态,不能拆开,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一种”是一个数量词组,也是一个节奏。
“隐秘的”是由形容词“隐秘”和助词“的”构成的意思紧密的词组,不便拆开,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
“想望”是一个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也是一个节奏。
下句中,“有一天”是一个意思紧密的词组,构成一个节奏;“我”“终于”分别是代词和时间副词,它们分别表示一个节奏;“爬上”是一个动词,和它后面的助词“了”意思紧密,表示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构成一个节奏;代词“那个”和名词“山顶”也各自表示一个节奏。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的结论:结构助词“的”“地”“得”和动态助词“着”“了”“过”,应和它们前面的词看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大的节奏。
2.根据意思划分。
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
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如: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流沙河《理想》)这里的“饥寒的”、“年代里”分别是意思相对独立的词组,应看作一个整体,构成一个节奏。
“理想”、“是”和“温饱”是单个的词,也都分别表示是一个相对的独立意思,构成一个节奏。
3.综合词、词组和意思来划分。
这种方法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综合,也最实用。
因为在具体的诗句中,各种情形都会碰到,因此,只有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划分节奏才能得心应手。
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上面的例子,是不是觉得容易多了。
4.朗读划分。
在划分完节奏后,读一读,体会一下根据你划分的节奏读下来,意思有没有读破,即我们常说的读破句,检验的方法是根据你划的节奏读下来,揣摩一下别人能否听懂(或者干脆读给他人听一下),如果能听懂就是正确的,反之则有误。
朗诵停顿划分的方法
x
《朗诵停顿划分的方法》
一、什么是朗诵停顿划分
朗诵停顿划分是一种文体表达形式,主要是在朗诵过程中,加入不同形式的停顿,使文章的意思更加清晰,朗诵更加生动。
停顿划分有三种:句内停顿、句间停顿和段落停顿。
二、句内停顿
句内停顿一般是在一个文章内的句子中,在句子的重要部分加入停顿,以此来强调某句的重要性和语气。
句内停顿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和文字字面上的特点来定位,比如文章出现“永远”“最高”等强调语气的词语,就可以在该词语上做出停顿,以此来表达该词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句间停顿
句间停顿是在不同句子之间加入停顿,以此来表达文章的深度。
句间停顿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作者的意图来决定,比如当文章中有两个重要的点,而作者想要强调这两点时,就可以在两句之间加入停顿,以此来表达作者对该点的重要性。
四、段落停顿
段落停顿是在不同段落之间加入停顿,以此来表达文章的整体性。
段落停顿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意图来决定,比如当文章中有两个重要的论点,而作者想要强调这两点,就可以在两段之
间加入停顿,以此来表达作者对该段落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朗诵停顿划分是一种表达形式,可以在句子内、句间、段落间加入不同形式的停顿,使文章的意思更加清晰,朗诵更加生动。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如:(1)可/以一战(《曹刿论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八、“者”“也”“矣”“乎”“哉”“耶”“邪”(yé)“耳”“而已”“与”(欤)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始得西山宴游记》)九、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假设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假设起到以下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表达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表达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穿。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于停顿划分的方法
停顿划分是将句子或语篇划分为较短的语言单位的方法,通常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本。
停顿划分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 标点符号:使用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来划分句子和段落。
2. 语音停顿:根据语音停顿的位置来划分句子,通常是根据自然语音流畅度来确定停顿位置。
3. 语法结构: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来划分句子,例如根据主谓宾结构或从句关系来划分句子。
4. 话题结构:根据话题的连贯和关联性来划分句子和段落,通常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内容。
以上方法可以单独或结合使用,根据具体文本的特点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划分方法。
停顿划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的结构和意义。
文言文句子如何划分朗读停顿一.知识精讲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论战》);(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一”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例(3)介词“为”后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其一”“以”“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6.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文言文停顿划分方法
文言文中停顿划分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在掌握精妙的文言文停顿技巧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首先,对文言文停顿划分,要掌握文言文中停顿的概念。
一般在文言文中,每句有四种停顿符号:句号、逗号、分号、冒号。
每种符号在文言文的停顿划分中都有不同的语义表达。
其次,在文言文的停顿划分中,要学会利用诸如句尾词、发现抉择、句式变化等信号,进行停顿的划分。
如:句尾词“虽”、“然”等;发现抉择“一则”、“一面”等;句式变化“曰”、“言”等;句首用语“又”、“更”等;否定句“未”、“不”等。
这些都是常见的文言文中停顿信号,只要学会牢记并掌握,便可以更加准确的将文言文做出停顿划分。
再次,要学会在文言文的停顿划分中,从句法的角度来考虑,做出准确的停顿划分。
文言文句子多以主谓宾、主谓、主宾间合句结构组成,学会把握句子结构,根据句子结构来做出停顿划分,起到“停顿独立,分句清晰”的作用,能更好的记忆文言文。
划分句子停顿
一、导入
学习文言文诵读是一个关键,读的内容在近几年考卷中还是有所体现,现就以读的节奏为例谈谈怎样断句,主要指文言文句子内部的停顿
二、尝试练习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问今是何世
3.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4. 故君子有不战
5.而乡邻之生日蹙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8.其一犬坐于前
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学生做,提出划分停顿注意点
三、知识梳理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句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④
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2.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3.“而”字后表示转折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和后边的词语存在修饰关系、顺接关系、并列关系,那么“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余闻而愈悲。
4. 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5.表示方位或时间性的词语后边要加以停顿。
“俄而”“未几”“先”“中”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如:
①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
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8.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
①余闻之也/久矣。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四、课堂训练(考题呈现)
例一、(云南省课改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王之蔽/甚矣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这里A项的主语是“齐国的地方”,谓语是“方圆几千里”,所以这句要在“齐地”后停
顿。
B项中“蔽”是动词谓语,“甚”是补语,所以在“蔽”后停顿是正确的。
C、D两项中“臣之客”与“朝廷之臣”是主语,应在它们后停顿才对。
再如:
例二、(济南课改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这句中“余”是主语,“闻之也久”是谓语,所以要在“余”后停顿。
还有《狼》中的“屠/自后/断/其股”一句,“屠”是主语,“断”是动词谓语,“其”是宾语,所以在“屠”后停顿是主谓间停顿,“断”后停顿是动宾间停顿,“自后”停顿是状语与中心语间停顿。
例三、(重庆北碚课改题)下面句子的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B、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C、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这里意思是,我看他们的车轮轧出的痕迹乱了,旗也倒下了,所以追逐他们。
我看和望的对象是“他们的车辙怎样”、“他们的旗怎样”,“视其辙乱”与“望其旗靡”这个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间就不能断开,所以A、C两项就错了。
“故”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应停顿,因此B项才对。
例四、(邵阳市中考题)朗读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明显不正确的一句是()(2分)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尝求古仁/人之心
D.吾/谁与归
这里的“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 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例五、(重庆中考题)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这里“草木之花”、“出淤泥而不染”、“花之富贵”都是完整的短语,如果读断读碎,让人不知所云,因此这里A、C、D三项为错。
例六、(山西课改题).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烨然/若神人
这里A项意思是说我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意思是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