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78.81 KB
- 文档页数:2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化疗概述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案,但多数病例就诊时已为进展期肿瘤。
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术前新辅助化疗逐渐应用于临床,并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加之新的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就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标签:结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肿瘤第3位,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近1 20万,死亡人数达60万[1,2]。
据报道,有25%的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超过25%的患者第一次根治术后将复发或转移。
尽管近年来结直肠癌的治疗得到长足发展,但是IIIC期及Ⅳ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50%,Ⅳ期更是低于10%[3]。
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是指对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之前给予全身化疗,已作为结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1989年,Wilke[4]等报道了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
随着大规模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目前新辅助化疗已应用于多种肿瘤,并取得肯定疗效,成为综合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
1新辅助化疗的概念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针对局部晚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或伴同时性肝转移的患者术前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新辅助放疗(neoadjuvant radiotherapy)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NC是其中最常用的一种,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负荷,降低肿瘤临床分期。
因此,近年来NC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2新辅助化疗的可行性新辅助化疗的作用原理:①减低肿瘤负荷,降低肿瘤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变为可以切除,提高治愈性、手术切除率[5];②控制微小及潜在的转移灶,减少术中播散及术后转移复发,清除肝内的微小转移灶[6];③防止术后肿瘤血供改变以致影响化疗效果,效果优于术后;④可使手术时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处于最低状态,减少术中癌细胞医源性播散;⑤在化疗敏感性试验中,有助于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利于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以指导制定术后治疗计划,并可协助判断预后[7];⑥对于伴有肝转移的患者,使不可切除的患者变为可切除,并且减少肝脏的切除范围,最大限度的保留肝体积[8]。
直肠癌肝转移术前新辅助化疗直肠癌肝转移术前化疗可分为两类:无法手术切除的直肠癌肝转移,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使10%~20%的患者转化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使3年无复发生存率提高9.2%。
研究表明,术前新辅助化疗疗程越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
Karoui等报告,术前辅助化疗周期数超过6个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而<6个周期的患者发生率为19%。
Aloia 等的研究发现,术前化疗周期数超过12个周期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
新辅助化疗可引起严重的肝损害。
奥沙利铂主要引起肝窦状隙扩张。
Nakano等的研究表明,与化疗周期数<6个的患者相比,术前奥沙利铂双周方案化疗周期数≥6个的患者发生窦状隙扩张的风险显着增加(RR=3.19)。
而有肝窦状隙扩张的患者术后Ⅲ/Ⅳ度并发症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无扩张者(40% vs. 6.3%,P=0.026),且住院时间延长(17.0±1.8 vs 10.9±0.9天,P=0.006)。
伊立替康可引起脂肪性肝炎。
Jean-Nicolas等的研究中,发生脂肪性肝炎的患者术后出现肝衰竭的风险显着增加,术后90天内的死亡率可高达14.7%,远远高于无脂肪性肝炎的1.6%。
因此,一般建议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周期数不超过6个(双周方案),时间不超过3个月。
需要强调的是,直肠癌肝转移术前化疗的目的不是追求完全缓解(CR),而是在缩小肿瘤提高切除率的前提下,尽可能保证所有病灶的完全可切除性。
结直肠癌肝转移全身化疗的CR率很低,一般不超过5%,但一些患者可出现部分肝转移灶的消失。
Benoist 等的研究表明,临床影像学检查完全消失的肝转移灶病例中,只有17%获得病理CR,30.3%在术中可见肉眼残存,因CR后无法定位切除的病灶中,1年内73%的患者原位复发。
研究提示,为了达到根治的目的,对于每一个肝转移灶均应尽可能争取手术切除。
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降期价值王钰全【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endorectal ultrasonography, ERUS)对中低位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病情的缓解、肿瘤分期的变化方面做出评价。
方法选取行新辅助放化疗的T3期及T4期直肠癌患者总共40例,观察所有患者放化疗前后的超声图像变化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3例患者肿瘤病灶完全消失,33例(84.21%)肿瘤不同程度缩小;1例(2.63%)病情无明显变化,3例(7.89%)病情进展。
术前经直肠彩超判断肿瘤大小变化可达到100%的准确性。
将患者的术后病理T分期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结果显示肿瘤降期明显。
直肠彩超分析术前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2.50%(33/40)。
结论经直肠彩超可对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病灶的改变做出有效的分析,可应用于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的评价。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86-87)【关键词】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化疗;直肠彩超;肿瘤降期【作者】王钰全【作者单位】266035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肛肠科【正文语种】中文直肠癌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
国际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已规定T3、T4期病变患者术前需常规行新辅助放化疗。
新辅助放化疗对控制以及减少原发灶十分有利;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肿瘤对机体产生的负荷, 使肿瘤达到降期的效果, 从而有利于病灶的根治性手术切除;减少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1]。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回顾性分析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超声影像学的变化, 从而确定经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对术前降期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于本院住院的直肠癌患者40例, 其中男30例, 女10例, 年龄在23~80岁之间, 平均(60.54±15.32)岁。
所有患者的肿瘤位置均于直肠中下段, 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约1.5~12 cm, 平均(5.72±3.20) cm, 术前均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癌, 经直肠指诊、直肠彩超、CT增强或MRI等证实为T3及T4期, 所有患者术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局部及远处转移征象, 术前均行新辅助放化疗。
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新进展摘要:中国的大肠癌以直肠癌占大多数,同时低位直肠癌多见,临床上,中下段直肠癌的治疗难点包括肛门保留、膀胱和性功能的损害及局部复发率高。
而Miles手术一直以来都是中、低位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肛门改道手术十分常见。
由于肛门的位置与功能,器官功能的保全与生存质量的改善对于患者来说同样重要。
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而言,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运用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临床逐渐以新辅助治疗作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及相关研究热点。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日益西方化,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直肠癌比结肠癌比例高,约为1.5:1;低位直肠癌所占比例高,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约占60%;临床分期偏晚,50%的直肠癌患者在初诊时即为中晚期。
直肠为大肠的终端,下界由齿状线与肛管分界,上端相当于第三骶椎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长度约为12-15cm。
通常直肠分为3段:齿状线上5cm为直肠下段,5-10cm为中段,10-15cm为上段,肿瘤位于不同区段可进行不同手术术式[1]。
临床低位直肠癌的传统根治性手术治疗,尽管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对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升,但是对于患者而言,在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终生人工造瘘口带来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低位直肠癌在临床中的治疗不仅需要追求治愈,更关键是要在疾病控制治愈同时,可以将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并发症尽量减少,确保患者的正常器官功能[2]。
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可以采用术前放射治疗,对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可以降低复发率[3],在近年来手术治疗技术及药物的飞速发展下,临床医生的实际治疗方案确定,也会与患者病症情况为依据做出决策,选择个体化新辅助治疗方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实现治疗损伤平衡[4]。
接下来将对近年来临床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1 新辅助治疗优点1.1 肿瘤术前T降期肿瘤在降期及缩小均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法获得显著疗效的基础,研究表示,术前放化疗后直肠癌肿呈T分期下降,从形态学上部分肿瘤已经完全消失,明显减少淋巴结转移数目,对直肠癌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治疗,能够明显提升直肠癌的切除率及RO切除率[5]。
2024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或近临床完全缓解直肠癌病人临床治疗策略要点(全文)摘要对于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和(或)近临床完全缓解的病人,其临床治疗策略一直存在争议,包括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局部切除和等待观察策略。
TME手术带来了相关风险,而非手术治疗策略在实现了器官保留、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望实现与TME相当的肿瘤学安全性。
等待观察策略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随着新辅助治疗完全缓解率的持续提高,等待观察策略在直肠癌综合治疗的地位也必将进一步提升。
优化新辅助治疗策略、准确识别获益群体、提升完全缓解评估的精确性,以及优化随访监测和补救治疗机制,是器官保留肿瘤学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但须注意,如盲目选择等待观察,存在潜在局部复发和预后受损风险,故建议在具有丰富直肠癌综合治疗经验的临床中心开展,并加强医患沟通,提高随访依从性,保障治疗结局。
对于局部进展期(T3~4/N+M0)直肠癌(locally advanced rectal cancer,LARC),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手术是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模式。
但TME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包括围手术期死亡风险(2%)、吻合口漏风险(11%)、并发症再次手术风险(5%)以及性功能和泌尿功能障碍风险,而且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病人将行永久性结肠造口[1]。
LARC的治疗理念随着等待观察(watch and wait)策略的提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等待观察策略对于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CR)的病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7]。
接受等待观察和局部切除的病人不会出现明显创伤或肠道功能变化,保证了病人的良好生活质量。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疗效观察(香格里拉人民医院云南香格里拉674400)【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口服卡培他滨与放疗联合治疗对低位直肠癌的疗效。
方法4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术前给予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口服卡培他滨1650mg/m2/d,分两次服用,总服药2个疗程,化疗同时开始体外放疗,2 gy/天,每周治疗5天,总剂量为50 gy。
分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全部病例按计划完成新辅助放化疗。
84.1%的患者肿瘤分期降级,癌灶范围缩小,距肛缘的距离增大,所有患者均施行根治性切除术,保肛率达100%,83.5%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良好。
随访发现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为83.6%(39/44);仍然健在的患者的术后生存期为26~52个月,平均41.2个月。
结论低位直肠癌术前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确实能达到肿瘤降期、局部复发率降低、提高手术切除率、生存率和保肛成功率等目的,是治疗对低位直肠癌的一种有效辅助措施。
【关键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卡培他滨【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64-01 直肠癌(rectal cancer)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在40~60岁之间。
近年来直肠癌的发病率有迅猛增高的趋势。
就全国范围而言,已居恶性肿瘤的第4或5位,而且在高发城市象上海市已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不容忽视的疾病。
这一情况与当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情况已无多大差别[1]。
由于其发病率和复发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外科手术一直以来都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手段,但是单纯的手术疗法效果不尽人意,其5年生存率长期徘徊在50%左右。
肝、肺远处转移以及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由于直肠癌解剖位置、淋巴引流的特殊性以及直肠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无论手术范围如何扩大,直肠癌根治术后仍有相当高的局部复发率。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进展PPT教案•引言•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趋势•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过程与注意事项目•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挑战与前景展望录引言直肠癌概述直肠癌定义与发病机制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直肠齿状线以上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明显。
直肠癌临床表现与诊断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等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肛门指检、肠镜和病理学检查等手段。
新辅助治疗的意义新辅助治疗的定义01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进行的一系列治疗,包括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旨在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
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地位02新辅助治疗已成为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效果和生存率。
新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03近年来,随着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教案目的与安排教案目的通过本次教案,使学生了解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最新进展,掌握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案安排本次教案将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理论讲解部分将重点介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原理、方法、疗效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操作部分将通过病例分析、模拟操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辅助治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现状与趋势主要以化疗为主,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初始阶段发展阶段现阶段放疗逐渐加入,形成化疗与放疗相结合的模式。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不断涌现,为新辅助治疗提供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