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角下的物理认知(粒子)
- 格式:docx
- 大小:18.69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人文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人文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怀和人文认知能力。
而高中物理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首先,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物理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学科,常常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而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知识。
通过引入人文教育的元素,可以让学生从物理知识中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理解的历程,增加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时,可以引入历史上相关的物理学家的研究和发现,如斯涅尔定律的发现,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折射现象的原理。
其次,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让学生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应用与伦理问题。
例如,在讲解核能技术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核能的利与弊,让他们能够客观评价核能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和社会的责任感。
最后,人文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进行实验和探究,这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而人文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引入一些具有人文意义的物理实验项目,如探索光的干涉现象,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人文物理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热爱物理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人文物理的学习,让我对物理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物理学的魅力,以及它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以下是我对人文物理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了物理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工具,而且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物理学是最重要的科学,因为它涉及到的现象是我们能够直接感知的。
”从古至今,物理学的发展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
古代的炼金术、现代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持。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物理学的发展,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无法达到今天的繁荣。
我感受到了物理学的美妙。
物理学中有许多令人惊叹的现象,如黑洞、量子纠缠等。
这些现象使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鬼斧神工。
在学习物理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了这种美妙。
例如,在研究量子力学时,我了解到微观世界中的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使得我们在研究微观世界时既要考虑粒子的粒子性质,又要考虑其波动性质。
这种二象性让我感受到了物理学的无穷魅力。
又如,在研究相对论时,我了解到时间、空间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这使我感受到了物理学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我认识到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类文明的需求也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在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研究了力学、光学等物理学领域。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深入,物理学也逐渐发展壮大。
到了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更是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例如,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使得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而核能的应用则让人类迈向了新能源时代。
这些成就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然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实践经验也相对匮乏。
由物理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引发的一些思考摘要:科学发展史上有很多的人文精神绽放着耀眼的光芒,而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更是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这些人文精神与物理思想不断地融合,给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一丝人文的气息,使得物理学更好的发展,而人文精神也更加的深刻。
关键词:物理思想;人文精神;融合;物理学家人文精神,顾名思义应该是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一种精神文化。
在当今社会下,人文精神有很多,涉及到的字眼也是很多的,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素养等等。
但在本文中,我所描述的人文精神和物理学相挂钩,是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一种可贵的精神,但可称作为“物理型的人文”。
物理学作为最基本的自然学科之一,研究涉及面很广,大至宇宙,小到基本粒子。
它的出现对人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更多的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那些令人称赞的精神,在历史上绽放着永恒的光辉。
下面就以几个例子简单说说这些物理型的人文精神。
艾萨克·牛顿,对于这位伟人,我们不可能不熟悉。
他称得上是“百科全书式的全才”,成就不可谓不高。
一个小小的苹果,就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些搞笑的段子,大致就是:问“如果你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你会怎么办”;答“捡起来吃掉”。
说实话,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
在这方面无可厚非。
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爱思考。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
他没有气愤、没有恼怒,而是心平气和地思考。
这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只有心静了才会有灵感,才会更加深入的思考。
如果一个性子急躁暴躁的人搞科学研究,那么他成功的可能性真的很小。
也不能绝对的说不可能成功。
毕竟还有一些科学狂人的存在。
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这是一本关于“一种精确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演示的科学,旨在研究某种力所产生的运动,以及某种运动所需要的力”的书,牛顿的任务就是“由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由这些力去推演其它的运动现象”。
物理学的人文意蕴摘要: 物理学作为一种高级的科学文化系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分别表现为思想与理念、方法与原则、知识与技能,三者层层递进,整体贯通,形成完整规范的科学体系,其中物理思想与理念是物理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文章论述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与理念,并讨论了相应的人文观念启示。
关键词:文化;物理思想;人文观念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0)03-0024-003Humanist Implication of physicsAbstract: Physics as a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systems have a distinct hierarch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deas and concepts, respectively, methods and principles,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three layers of progressive, the overall link up to form a complete specification of the scientific system, in which the physical ideas and concepts are the cor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hysic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of physics and philosophy, and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the corresponding human enlightenment.Keywords: culture; physical thought; human concept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文视角下对物理的认知(热)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是大量分子做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
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
温度微观上最本质的原因不但和分子的平均动能相关,还和光子(广义)密切相关,此处的光子是指电子跃迁吸收或辐射的可见光及物体分子振动时吸收或辐射的红外线、微波等电磁波。
光子无所不在,参与电子的能级跃迁,可以被禁锢和释放。
科学并非无所不能,当物理学家的研究方向有了一定边界时,也是物理学更成熟之时。
宇宙是人类最大的实验室。
人类对自然界应有一颗敬畏之心,人类在许多方面无法与自然争巧,比如自然界创造了生命。
把自然界当成我们的老师,模仿和适应自然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福祉。
在文学上对生命体的描述要求形神兼备,在物理量中,形可以理解为生命体的长宽高,材料和质量,而神可以理解为运动状态和能量及气场。
世间万物,也可以说形与神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
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绝对的不失真的模仿,终有一天,我们会认知生命的奥秘,实现科技水平的突破。
时间、速度、质量等物理量是人类为了认知、描述、把握和应用自然界中的万物而人为设定的。
在时间=路程/速度中,可以说时间是以路程和速度的比值为参照物的。
时间的度量和感知必须通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一个复杂的事物,是处于一个更大的运动和变化系统中的,会有许多偶然和随机性。
所以过程不可逆,时间是不能倒流的。
太阳光的照射,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流动,各地温度差异的主要的推动力。
热的传播在广阔的宇宙空间中也是以光子及电磁波热辐射的形式传播的。
在抽掉空气的真空中,可以忽略分子的存在。
但不同的真空中会有不同的温度,也可以说是由不同的光子密度流的造成的。
气体受到压缩时,体积缩小但温度升高。
气体的存在空间变小,但分子原子的平均动能增加,这样的解释很牵强。
气体体积被压缩,光子流密度增加,所以温度增高,这样的解释更合理。
当物体之间摩擦时,物体表面会发生挤压,也可能会有部分分子脱落。
人文物理论文1. 引言人类社会存在着丰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意义,其中人文问题一直以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然而,人文问题通常更多地被视为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而物理学则被普遍认为更注重于自然界的规律和科学实验。
然而,本文将从物理学的视角出发,探究物理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分析物理学在解决人文问题方面的潜力和应用。
2. 物理与人文的结合2.1 物理学中的社会性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虽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物质和能量的规律,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常常涉及社会性的问题。
例如,科学家在对能源的研究和利用中需要考虑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物理学家在研究中考虑社会的需求和人文价值观。
2.2 物理学解释人文现象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也可以被应用于解释人文现象。
例如,力学中的平衡原理可以用来分析社会中的权力分配问题;热力学中的熵概念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中的秩序和混乱;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可以用来理解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等。
通过运用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我们可以对人文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3. 物理学在人文问题中的应用3.1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物理学在人文问题中的一种应用。
物理学家在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规律时,经常需要考虑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同样地,在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物理学家可以揭示社会网络中的一些规律和特征,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2 统计物理学在人文问题中的应用统计物理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大量微粒或系统的平均行为。
这种方法也可以被应用于人文问题的研究中。
例如,在社会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的统计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群体行为的演化等问题。
统计物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人文问题,并提供对人文现象的量化分析。
3.3 复杂系统的研究人文问题通常是由大量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
从物理发现看人文精神当人们在研究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时,物理学便诞生了,最初人们对物理的认识只停留在经验层面上。
物理学作为一门发展最早、基础性最强、影响最大的学科,在物理思想、方法、理论等方面都闪烁着人文内涵的光芒。
人文内涵作为相对感性的认知是对物理学这样的理性科学的有力补充,人文内涵在时代条件下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强调物理学中的人文内涵,实际上是寄希望于求得二者交相融合的双赢结果、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进步。
这既是对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做贡献。
以前人们认为“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正比”,而且这种观念持续了1900年,富有实验精神的伽利略发现了问题所在,并用实验说明了一切,这就是1590年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它很好地说明了自由落体时物体速度与其质量无关的客观事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并告诉我们不要被所谓的“经验”所蒙蔽,一切真理都要出自实践,只有经过了实践,才能使真理成为真理,才能让人信服,我们不得不佩服伽利略的实验精神,正因为他的实验精神,才有了这一辉煌的发现,他才能为牛顿运动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成为“近代科学之父”。
即使是真理,也有其局限性,牛顿建立的运动体系深入人心,经历了实验的考验,无疑它是真理,但人们对高速运动和微粒的认识不断深入,发现无法用牛顿的经典理论来解释一些现象,一度引发了物理学上的危机。
这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他指出了牛顿运动体系的局限性,打破了原有的时空观,颠覆了人们的想象,提出了“光速不变”,并认为时间并不是绝对的,这使人们在物理学上的认识更近了一步,爱因斯坦能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能够摆脱“惯性思维”,以全新的角度认识问题。
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可以说,有了创造性思维,才能有发展,才能发现真理的局限性,甚至发掘出另一个真理。
如果拘泥于现有思维习惯,肯可能一事无成。
要善于吸取教训,有时是别人的教训,当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此结构的不合理性,但始终没有人站出来,这时,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汲取了老师的教训,设计并实施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核式结构,为人们对原子的认识进行了重要补充,卢瑟福很好地认识到猜想要以实验为基础,要符合实际,不能只是天马行空地想象一番,正是这种精神,才成就了卢瑟福,才使人们向真实的原子结构又迈进了一步。
浅谈人文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理论知识。
物理知识的学习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概念理解,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多领域的知识来补充物理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在学习力学时,可以通过《牛顿传》了解牛顿的生平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背景和意义;在学习电磁学时,可以通过对电磁学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通过人文教育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情感上更加接近物理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物理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人文教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社会文化、科技进步、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在学习热力学时,可以通过讨论汽车引擎原理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力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人文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文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其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人文教育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
在学习光学时,可以通过欣赏名家绘画和摄影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光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
人文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们的生平和科研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人格魅力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敬畏和热爱。
人文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社会。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了解自己和理解社会。
人文思想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
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种基于人文思想的理论。
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牛顿力学有所不同,后者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存在的。
通过理解人文思想对物理学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
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物理学中的伦理问题。
例如,核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能量来源,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我们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可能会忽略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因此,我们需要将人文思想引入到这个问题中来,以确保我们的决策不仅符合物理学的要求,也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人文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物理学中的美感。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但它也可以是美的。
例如,黑洞就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天体现象。
通过对黑洞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的美丽之处,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人文思想在理论力学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理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解决物理学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发现物理学中的美感。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文思想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推
动物理学的发展。
人文视角下对物理的认知(粒子)
在十九世纪及以前,在欧美国家中,哲学一直作为各门科学的统领,哲学家也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随着实用科技的发展,及世界两次大战的爆发,科学家参与了战争武器的研发,并在政府职能部门中占据了一定职位。
原子弹在战争中的使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哲学衰落了,物理学崛起了。
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助长了人类对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好奇和探索。
但人类目前最高倍的电子显微镜也只能分辨到原子和分子级别。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在心里,会有启发帮助的。
在原则上试图单靠可观察量来建立理论,那是完全错误的。
实际上恰恰相反,是理论决定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
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原子内部结构,是人类借助物理和数学知识推理出来的,是无法用电子显微镜直接观测到的。
比原子小得多的基本粒子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借助了人类的物理、数学知识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至上世纪80年代,人
类从宇宙射线中和粒子对撞机中,已经发现数十种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中包括的大量共振态粒子寿命很短,是不稳定态的粒子。
物质波发生交汇,形成波包,并发生共振,于是产生了各种共振态粒子。
科学家们曾希望借助粒子加速器,让粒子高速对撞,将质子撞碎,来发现其内部结构。
但实际结果,质子并没有破碎,却发现了许多比质子还大的粒子。
自伽利略、开普勒开始,将数学和物理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到牛顿时,可以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数学和物理的联姻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将哲学置于了冷板凳的位置。
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是以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来描述的。
引力场方程,即求解出了黑洞的存在,也是宇宙起源于数学模型中的奇点的理论支柱。
标准粒子模型也是一种数学模。
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弦论,都严重依赖数学模型。
世间万物,是发展变化的,有时也是相互影响的。
数学模型在表达物质之间关系的时候,往往会不可避免的忽略掉一些次要因素,用于研究宇宙天体时,可能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后果。
为了解释光速不变,根据洛伦茨变换,引入了尺缩效应和时间膨胀效应。
根据广义相对论原理,我们的导航卫星上的星载的原子钟的快慢会和地面的原子钟有差异。
高空中的原子钟,由于运动速度大于地面原子钟的速度,引起高空中的钟时间变慢。
但引力对原子钟的影响更大,高空中的原子钟由于受到地球的引力小,高空中的原子钟会比地面的钟快。
两者综合下来,相对论效
应引起星载钟的时间会快于地上的原子钟的时间。
引力的变化和速度的不同,也是动能量和能量场强弱的变化,作用到原子钟的微波震荡系统,是可以引起原子钟变快或变慢的,不必解释为抽象的时间膨胀效应。
由于水是反磁性物质,所以水可以悬浮于地球上的一定强度的磁场中。
磁悬浮列车,利用电磁力实现列车与轨道之间的无接触悬浮和导向。
对于悬浮于磁场中的物体,磁力抵消了地球引力。
对悬浮的物体来说,磁场和引力场是等效的,并且互相抵消了。
太阳的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子流可以对它照射到的物体产生微小的压力。
根据广义相对论,大质量天体太阳会引起它周围的时空扭曲。
因为引力和电磁力是等效的,电磁力(也包括弱作用力等)可以抵消引力,并且要大于引力,光子(包括伽马射线等)才可以以光速离开太阳。
如果其它恒星的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除了会受到太阳的引力,还会受到光子流的外推力。
越靠近太阳,受到的引力越大,但同时光子的密度越大,外推力也越大。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光线偏折,是难以精确测出的,偏折角度也会很小,存在人为选择和神化的可能。
宇宙中的引力透镜现象,普通人是无法验证的。
现在又出现一个小热点,即不需要工质的微波推进器。
如果将微波视为工质,类似于光可以产生光压,微波产生轻微的推力是正常的。
利用光压对太阳帆产生持续不断的加速度也只是一厢情愿。
太空中并非绝对真空,最起码有红外线及微波等电磁波,
也会有其它基本粒子,甚至稀薄的气体。
若利用太阳光的光压推动太阳帆,光子入射角度和运动方向并非平行(太阳帆应是绕太阳的螺旋线远去的方向)。
随着离太阳的渐行渐远,光子流的密度会下降,推力下降。
太阳帆前进时也会受到轻微的阻力的。
英国的物理学家霍金很瞧不起哲学家,认为哲学家们的知识已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数学是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和决定者。
由一个数学偏微分的场方程,即求出了黑洞解,也得出了成功的宇宙模型必须起源于数学上的奇点,于是宇宙大爆炸学说成为最成功的宇宙起源学说。
数学能决定一切吗?答案是否定的。
被美国科学界反对的特朗普当选了美国总统,对科学精英们来说,就是一记耳光。
如果数学模型真的那么管用和灵验,那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们早就可以推导出谁会在总统竞选中胜出了。
再回到粒子的话题,61种标准粒子,也是由近乎完美的数学模型预言的,与宇宙大爆炸学说相互印证。
因为宇宙起源于一个能量极高的数学奇点。
因为是个能量点,所以在宇宙大爆炸的初始阶段只有能量,没有质量。
而各种基本粒子的质量的获得,要借助于希格斯场。
因为基本粒子之间发生作用力往往以能量场的方式,(比如磁铁之间的同级相斥,异级相吸),作用方式太复杂,不易定量计算。
于是运用数学模型,将能量场量子化为虚粒子,即波色子。
这样符合了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但产生了失真,也人为凭空增加了基本粒子的数目。
基本粒子模型,验证了
爱因斯坦的话:“是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的东西。
”粒子加速器中,高能对撞的结果,并非是越撞越小,基本上越撞越大。
有许多粒子,只能在高能试验中制造出来,而且会在短时间内衰变为第一代粒子。
希格斯波色子,也被称为上帝粒子,它的质量是电子的1260亿倍,或是质子的0.686亿倍。
希格斯场诞生于宇宙的起源,希格斯场引起自发性对称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波色子和费米子。
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将质子加速对撞出质量是质子质量6860万倍的希格斯波色子,
堪称撞出了大运。
中国高能物理所倡议中国建能级更高的对撞级,令人费解。
难道能级越高,撞到大运的概率就越高?依据在哪里?在微观领域,由理论决定了能观察到的东西。
这种寡头化,精英化的试验的结论的真实性如何保障?人类应该更关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上百亿年前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而所谓的希格斯粒子可能会造成宇宙末日,与一些邪教宣称的世界末日在可靠性上又有多大区别?
应该牢记物理学家施温格的话:我们不应该告诉大自然怎样做,我们必须要向自然界折腰。
而作为中国人,更应懂得真理是需要人类实践检验的,并非只有大的试验装置才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