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号的兴衰
- 格式:pdf
- 大小:169.48 KB
- 文档页数:2
论述山西票号的兴衰经验概述说明1. 引言部分的内容:概述:本文将论述山西票号的兴衰经验。
票号作为古代中国商业发展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曾在山西地区兴盛一时,然而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衰落。
通过对山西票号的兴起和发展、衰落与衰退以及经验总结与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从历史角度审视山西票号,并总结其中的教训和启示,为今后的商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山西票号的兴起和发展、山西票号的衰落与衰退、山西票号的经验总结与启示以及结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我们将在引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和目标。
其次,在第二章将详细讨论山西票号的兴起过程及原因、发展特点和规模;第三章将分析影响山西票号衰落与衰退的因素、管理问题以及经济环境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第四章则会对从历史经验中得出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总结,并探讨借鉴的价值和意义,为今后的商业发展提供启示;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回顾总结,展望山西票号的前景并提出相应建议,同时也会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山西票号的兴衰经验,揭示其兴起与衰退之因,并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希望通过对山西票号历史发展的回顾与剖析,能够为现代商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此外,本文还旨在加深人们对历史商贸实践中种种因素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其对商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认识,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山西票号经验与教训的视角。
2. 山西票号的兴起和发展:2.1 背景介绍:山西票号是中国古代贸易金融机构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
山西地处中国的华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商业繁荣的地区之一。
在明代中叶之前,山西的商人主要从事商品交易和本币贷款业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资交流的增加,山西商人开始开设票号,这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便利和灵活的货币流通方式。
2.2 兴起过程及原因:山西票号得以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山西商人具备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广泛的商业关系网络,在商品贸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ft西票号兴衰与我国会计的发展由ft西商人创始的ft西票号,以汇为主兼营存、放款,集银行业的三大业务----存、放、汇于一身,并使之进一步完善,堪称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度因此而“执中国金融之牛耳”。
一、ft西票号的兴衰票号是中国明清时代的重要商帮之一,由于其资本实力雄厚,活动区域广阔,活跃时间久长而雄踞群帮之首饮誉海内外。
特别是首创票号,开近代银行之先河,在中国近代经济长河中的辉煌业绩更令人刮目。
其成功的经营之道和衰败的历史教训,至今仍不失为现代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借鉴。
(一)票号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票号产生于清代ft西,渊源于晋商。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ft西开始有了“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的商业活动。
唐宋时期,ft西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代,ft西经商人数之多,商业资本积累之巨,已十分显赫。
早在唐朝是就有了汇兑,只是千数年发展缓慢。
至清代,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扩大,才出现专门经营汇兑的票号。
商业革命和金融革命在欧洲与中国是平行发展的,票号或ft西银行正是在这场革命中发展壮大的。
(二)ft西票号的鼎盛ft西票号发展的这段时间,中国经历了诸多战乱,但战乱造成的交通不畅恰恰正是票号发展的条件。
原因是战乱使南北交通被隔绝,导致清政府的税收运输成为大问题,正当清政府一筹莫展之时,票号“一纸之信谣传,百万之款立集”的优势展现。
“日升昌”由于大力组织官银汇兑,为政府分忧,还赢得了道光皇帝的的夸奖。
票号以此为契机,改变服务方向,从为商人服务逐步转向与清政府的结合,由此迎来了票号发展的黄金时代。
据统计,ft西票号前后共创办有43家。
这些票号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自己、壮大队伍。
作为票号发展的鼎盛时期,最重要的标志是盈利增加。
与此同时,票号借贷职能加强,汇费和放款利息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票号业务的发展带来了营业收入的增加和资本积累的扩大,资本扩大又为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了票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晚清票号兴衰的启示作者:祁燕泰晚清时期,中国本土上出现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票号。
他产生后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走向辉煌,而且曾经统治中国金融市场长达半个多世纪。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又像一颗流星,绚烂的光芒只是一闪而过,在民国建立后迅速消失,灭绝得比恐龙还要彻底。
现在世界上的金融机构中没有任何一个是票号的直系甚至旁系后代。
发生这种现象可能有诸多原因,在这里笔者只是想从票号的兴盛和衰亡过程中寻得一点蛛丝马迹。
票号出现之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钱庄和账局。
钱庄主要办理银钱兑换和发“钱票”。
账局主要是放高利贷,放贷时往往预先扣除百分之十的本金,利率在“月息三分”左右,类似现在小贷公司。
钱庄和账局都是地区性小型金融机构,一般只在本地做业务,不去异地发展。
票号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开始经营汇兑业务,异地可以存取款,机构遍布当时全国主要商业城市。
票号产生于实体经济的需求,随着晚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宗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远距离运输货物和收取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晚清的交通、通讯条件下,如果商号自己从异地收取现金(银两和铜钱)运回本地,不但运输成本高、风险大,而且周期很长,使资金周转很慢,严重影响经营效率。
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分工的作用,由专门的机构来完成资金的异地运输工作,产生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票号也就应运而生了。
票号初期的业务只有汇兑,也就是“不生产钱,只做钱的搬运工”。
利润来源于“汇水”也就是长途搬运手续费。
在经营中,票号逐渐发现,有一些长期合作的商号觉得每次汇款时再把银子存到票号太麻烦,就把一定金额的银子提前放到票号,要汇款时通知票号。
也有的商家急于向异地汇款,但是临时周转困难,让票号先开出汇票,承诺在汇票取款之前把钱交齐,并且给票号一定的利息。
票号发现这两种业务也非常有利可图,甚至可以用客户存在自己这的钱先垫付给赊账汇款的人,而自己没有支付什么成本就赚了钱,逐渐有意识的发展存、贷款业务,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
浅析山西票号走向衰亡的原因晋商在道光初年创立了山西票号,从盐业脱身,投入金融业中,并一度执金融界牛耳。
山西票号拥有两百多年的辉煌岁月,前期因华北、华中与蒙俄贸易与年俱增,票号依据经济形势,在内陆30多个城镇设庄200 多个,重心在北方,分号以京师为中心。
中期则海陆并重,在边疆和沿海大设分号,京、津、沪、汉成为票庄集中的四大中心(主要是分号,总号多数在山西的祁县、太谷、平遥),光绪前期,票号的总号、分号已达400 多家。
在巅峰时期甚至充当清朝的中央银行及财政部门的角色,可谓盛极一时。
统治中国金融市场长达半个多世纪,但是成也清朝,败也清朝,盛极而衰的山西票号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走向没落。
票号衰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自身的内部因素。
1 政治和战争原因1.1 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外国侵略者几次战争给山西票号的打击是巨大的。
鸦片战争后,洋货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严重打击了中国民族手工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以晋商垄断长达200 年之久的中俄恰克图贸易为例,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沙皇俄国的势力开始深入我国各地,直接攫取土产品并推销其工业品,无需再与山西出口商帮买卖货物,沉重打击了山西对俄贸易商帮,而且晋商在俄贸易又受到重税的压力,复经战乱,财物惨遭掠夺,一败涂地。
1.2 中日甲午战争的摧残。
票号在代理国库的过程中,承担了甲午战争赔款的汇兑,以“中方代表”的身份直接将赔款汇至上海。
在甲午、庚子赔款中给予了清政府极大的支持。
仅重庆的十六家票号足有半数可以认为半官方机构,因为他们经手相关的各省汇到北京户部财库的公款,此外还担任汇兑捐纳管制的款项并转发文凭、执照等事。
票号负担了战争赔款,导致银钱亏空,流转不利。
1.3 国内时局动荡。
(1)从咸丰年间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太平天国革命、捻军起义、西北回民和云南苗民起义接踵爆发,国内战事频繁。
军阀割据,土匪掠夺,票号损失巨大。
票号固有“南存北放”政策,在京师吸收清政府和王公贵族们的储蓄,在南方贷出流动,但是南方革命不断,许多资金收不回来,资金周转不灵,实力顿减。
票号的兴衰的启迪票号亦称票庄、汇兑庄。
当时其主要经营国内外汇兑和存款业务。
票号盛行于清朝的晚期,它的开创者是清朝中国十大商帮之一——晋商,他们跋山涉水和吃苦坚韧的精神,使其足迹遍布天下,在清朝初年形成了南北两大贸易体系——粮船帮和骆驼帮。
前者主要活动于沿海及江河口岸,后者则远涉蒙古、莫斯科等地,成为了当时中国茶、丝、布、粮最大贸易者,建立了中国最早也是当时最为庞大的贸易网络。
由于当时晋商的贸易网络覆盖面庞大,加上当时交通不发达,资金周转的时间较长,制约了生意的扩大,这就催生了一种远程资金调动方式——票号。
山西第一家票号由雷履泰于道光初年,把日升昌颜料铺改成票号,总号在平遥城西大街路南,分号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
几年后出现蔚字五联号等,为平遥帮票号。
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祁县合盛元茶庄改成票号,继有大德通等,为祁县帮票号。
同年,太谷志成信绸缎杂货庄改成票号,又有协成乾等,为太谷帮票号。
票号存在约百年,前40年(道光、咸丰时期),是晋帮垄断时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设阜康票号,继有杨源丰等,为南帮票号。
后60年(同治、光绪、宣统、民国初期),是山西票号为主,南帮票号为辅时期。
曲殿元在《中国金融与汇兑》(1930年上海大东书局版)中说:“山西票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约百余年。
”票号是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而发展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商品流通扩大、交通发达、国内外汇兑的客观需要。
票号办理汇兑、存放款,解决了运送现银的困难,加速了资金周转,促进了商业繁荣。
票号商人与官府勾结,代清政府筹措汇解京饷、军饷,筹还外债,收存中央及各省官款,起过代理国库和省库作用。
票商也曾资助民族资本,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助产婆”。
票号不同于先有的账局、钱庄,也不同于后有的银号、银行。
票号主要业务是办理商业汇兑。
前期因华北、华中与蒙俄贸易与年俱增,票号依据经济形势,在内陆30多个城镇设庄200多个,重心在北方,分号以京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