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64.62 KB
- 文档页数:21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说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父母之爱的,从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要求: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父亲抢救儿子的画面。
2、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
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图片上是一片废墟,这里刚刚发生了什么,你能猜出来吗?2、生:地震3、揭示课题:是啊,这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图片,在短短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无数高楼大厦化为废墟,3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
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在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又演绎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呢?(揭示课题)(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文,要求:①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学生自由读文。
3、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儿子的故事。
《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表现父亲形象的内容有: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
在这三个内容中,第三个内容是最重要的,一是因为这段话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能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二是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小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
因此,只要抓住这个内容,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
我是这样教这一段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还要罗列这些时间呢?让学生明白这样写,表现出了父亲救助儿子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紧接着我又说在这个过程当中,父亲一定是很痛苦的,他一定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危险,那么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呢?你能想象出他的内心吗?请你把你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
同学们写得非常好,也体会得非常深刻。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学情分析】一相关的已知领域1.对于地震的凶猛以及危害,学生比较了解。
2013年4月四川雅安地震,新闻媒体报道了很多,学生对这一事件,地震的危害,以及地震现场的悲惨画面都应记忆犹新。
2.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课文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边读文章边想画面等。
3.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特别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体会人物形象,在本组课文学习之前,学生已有初步的认知、积累。
二相关的未知领域作者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真挚的感情,这一表达特点是学生比较生疏的。
三相关的难知领域本课表达的特点,即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前后内心的变化,在叙事中表达情感,体会这些表达方法的作用和效果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特别是:“掘”“砾”“破烂不堪”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焦急、痛苦、绝望、坚定、喜悦等感情。
3.通过抓关键词句、质疑问难、想象补白、读写结合、情境体验、感情朗读等方法,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5. 感受父爱的伟大,激发对父母之爱的赞颂。
【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难点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地震场景图片。
学生: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课件蓝屏)同学们,轻轻地拿出一支笔放好,坐端正!准备好了吗?上课!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看课题,地震中的谁?(生:父与子)什么情况下的父与子?(生:地震中的)再请你读。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若生读不好,师范读:对,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谁能突出这两个关键词,再读课题?(生1,齐读)那么,这对父子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借助图片,导入新课。
课前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1、同学们,1994的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震况惨烈,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几万间房屋倒塌,30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成千上万人被埋废墟里。
就在这片废墟中,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2、这对父子在地震中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词语。
混.乱废墟.挖掘.爆.炸破烂不堪.瓦砾.颤.抖2、指导书写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你们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了不起)现在,让我们先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主学习单进行自学,既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聚焦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师:那么,究竟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呢?自主学习单上也要求大家画出来了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做了批注。
现在,给大家几分钟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全班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预设:先出:“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生:谈体会师:适时点拨评价。
(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师: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你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体会这段话,一块来读一读。
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
【教学方法】阅读法、对话法【教学过程】一.谈话设疑,导入课题。
出示视频,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二.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学生轻轻地试读一遍,读的过程中要看准字形、读准字音,红色字记着多看几眼。
(1)找学生读,读对其他学生跟读,读错其他学生改正。
(2)开火车。
(3)齐读。
2.写字指导,指导“墟”的写法,然后学生练习(强调写字姿势、进行写字评价)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指导学生用六要素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品味探究。
这就是地震中的父亲与儿子,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幅图片?(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齐读一遍。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板书:了不起)(一)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学生默读2-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能体现父亲与儿子了不起的重点的句子。
班内交流。
1.(出示课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指名朗读这段话,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父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父子亲情,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巨大的勇气,能使人在危急时刻变得更加坚强,能够无所畏惧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2.依托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2.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
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在那次地震中有几位父亲令我们深受感动……(配乐展示图片),在197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有一对父子感人至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1、大家课前都进行了预习,我们来闯关——检查词语(1、自由读 2、一生读 3、齐读)混乱、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爆炸、颤抖、洛杉矶、阿曼达、破烂不堪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一年(时间)美国洛杉矶——(地点)发生大地震——(起因)——一位父亲(人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经过),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
(结果)对于叙事类文章只要我们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很容易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父子的了不起1、感悟父亲了不起(1)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体会父亲了不起师读学习提示(标画出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我们先来认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板书:父亲)。
先读一读你画出的父亲了不起的句子,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A、感悟父亲的坚持不懈,信守承诺标红的部分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
(板书:语言描写)。
现在谁愿意做好心人,谁愿意做消防队长?谁愿意做警察?大家来做父亲。
看看父亲的回答,你有什么发现?连消防队长和警察都放弃了,可见所有人都放弃了,但他依然不顾劝阻依然要挖,难怪别人说他……但是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现在我们分工合作,我来读其他人的话,谁是父亲?师:我看到了这么多坚定的父亲,如果现在有人来劝你走,你走不走?为什么?师:因为他有这样的承诺……即使这么多人劝阻,即使别人都说他疯了,他心中依然秉持这样的信念……这时你感受到这是一位……。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推荐篇一这一次参加与xxx小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前期备课准备的环节我就得到了同组的张志刚老师、张彤老师、王艳的老师的指导。
在多次试讲期间,付主任和xxx小学的于主任及老师们都给予了我许多意见,及时的'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我也集各方建议不断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在此对各位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道一声感谢。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同时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3名同学。
本组课文以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为情感主线,以让学生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为学习方法。
因此我将教学重难点制定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紧紧围绕从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法,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加入自主合作学习的环节。
利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方法学。
布置的小练笔任务也是紧紧围绕描写人物语言、外貌、动作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展开的。
课后区教研员张老师做出了点评,指出了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譬如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方面还应多钻研,多求教,多探索。
给学生把“读”和“悟”紧密地联系起来。
再比如:树立课堂教学中的语用意识,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应当大胆尝试将语用的练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这一次活动我收获满满,今后若有类似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还要积极主动地参加。
学无止境,作为青年教师决不能放过任何一次的锤炼自己的机会。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
教学重点定位为: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设计理念遵循如下几条:1、抓住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2、潜心会文,充分悟情,真真切切教语文;3、听说读写,水乳交融,扎扎实实教语文。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1994年1月一qi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请看一段录象。
”2、师点击CAI,播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片段,学生观看。
3、师:“同学们,能谈谈你此时的感受吗?”4、生:“我觉得地震真恐怖!”生:“我觉得洛杉矶大地震真是一次大劫难!”5、师:“确实,这次灾难惊心动魄,至今忆起仍令人心有余悸!它让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几十万人无家可归。
断裂的桥梁、倒塌的建筑不计其数,哀鸿遍野,无数的人葬身其中。
但在这次灾难中,也上演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6、师板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
用美国灾难大片及教师语言渲染来创设情境,既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又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为教学重点——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1、生齐读课题。
2、师:“你们能从课题读懂些什么?”生:“我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地震中。
”生:“我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师:“你们可真会审题!”(在课题“父”“子”下打上着重号。
)3、师:“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前预习,关于课文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4、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执着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在废墟中挖了39个小时,终于将儿子救出的感人故事。
”师:“预习得不错,你精练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优秀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会写课文中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亲的坚定的信念。
3、能结合全文内容说出父子是如何了不起的。
4、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和深深信任。
一、直面地震灾难,感受人们心灵。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老师板书地震,谁想来读一下?谁再来读一下?生读。
师:地震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词,1994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里氏6.6级大地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资料,看后请谈谈你的感受。
(播放视频资料)教师配音介绍:大地震发生后,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洛杉矶市高速公路、各类建筑物倒塌毁坏,大约有11000多间房屋变成一片废墟。
该市断电停水,通讯中断,严重瘫痪。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30多万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伤害。
大地震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大地震使多少人无家可归!师:谁来谈一下你的感受?生1:我感受到地震很可怕,它夺去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
生2:地震中的人们很不幸,也很无奈,我很同情他们。
师:是啊,地震——这个来自地狱中的魔鬼,不仅吞噬了人们的生命财产,更可怕的是它还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现在请你再来读读这个词。
(一生读出沉重)师虽然地震是无情的,然而,地震无情人有情,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的一对父与子,就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对地震中父与子(师补充完题:9 地震中的父与子)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第9课地震中的父与子二、检查生字词。
(一)读词语师: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课文了,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读得怎么样?生读词语。
个人读,齐读。
洛杉矶混乱砸碎瓦砾爆炸废墟疾步阿曼达(二)填一填。
师:同学们,词语我们读会了,那你们能把他填到括号里吗?1994年,美国()的一次大地震后,四周一片(),到处是()的()和()的声音,一位父亲()跑到学校,不顾劝阻,在一片()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使儿子()和同学获救。
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段文字的时间是-----生答1994年。
地点是-----美国洛杉矶。
主要人物是----父亲和儿子事情起因----发生大地震经过是------经过38小时的挖掘,父亲终于救出了儿子。
最后的结果是------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师:同学们,你们看抓住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也是概括文章方法的内容之一,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课文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学习课文(一)父亲的了不起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说儿子和他的同学终于被救出来了,父亲和儿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那通过预习课文,那你认为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请你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
(了不起)师板书:了不起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屏幕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从文中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用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交流父亲,师板书:父亲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师:谁来读这句话?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同学们,父亲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你觉得此时,他想到了什么?生答:我觉得父亲好像想到了儿子已经死去了。
师:他想到儿子死去了,那此时的他是什么心情?生:伤心、悲痛。
师:同学们,父亲仅仅是伤心吗?他的儿子已经死去了呀!已经没有希望了,没有希望了,那就叫-----绝望。
后来呢?父亲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从这句话中一个词来概括。
生:坚定。
师:你找的非常准确。
师: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生:是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是父亲那种坚定的信念。
师:说得好。
那文中哪句话体现了父亲坚定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承诺,一个信念,让父亲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着自己的儿子。
请再读这句话,读出父亲感情的变化。
师:我们继续交流。
师: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生:这样写,更突出了爸爸挖时候的困难,更突出了时间的漫长。
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
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
再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
一共是多久啊呀?生:一天半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时间的漫长。
师:大家想: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师: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会遇到哪些困难?生: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划破了。
师: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在这一片混乱的废墟中,父亲没睡过一点觉,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口饭,所以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随时可能会被地震夺走生命,所以他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可是,为了救出儿子父亲一直在拼命地挖着挖着。
父亲的这种做法,有人理解吗?(生没有)有人来帮助他吗?(生没有)师:没有人理解他,没有人来帮助他,有的只是: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
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一句话:(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读-----儿子在等着我!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
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生:父爱的力量生:父亲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生:陪伴他。
师: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生: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师:当儿子在球场踢球,不小心骨折了,父亲会----生:陪他去医院。
师:这就是一起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再来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二)儿子的了不起师:刚才我们体会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你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了儿子的了不起呢?师: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生: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能够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师:同学们,废墟里有阳光吗?(没有)有往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吗?(没有)有食物吗?(没有)有水吗?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生:黑暗师:有的只是(在漫长的38小时了,余震随时都可能发生)生:危险师:(这样的生存状态,大家心里恐惧吗?)生:有的只是恐惧。
师:阿曼达虽然只是个7岁的孩子,可是他害怕吗?(生答)他为什么不怕?(生答)师:因为他相信:生接:不论……师:正是因为阿曼达父亲曾对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们在一起。
让阿曼达的心里有了信赖的力量,所以,7岁的阿曼达,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害怕,恐惧,那你想想在废墟中阿曼达是怎样安慰、鼓励同学们的?他会说些什么?生:他对一个旁边正在哭泣的小女孩说:“别哭了,保存体力,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的,再坚持一会儿。
”生:他对一个在梦中惊醒的小男孩说:“别泄气,我们活着就有希望,爸爸快找到我们了。
”生:阿曼达对大家说:“你们听,我爸爸在上面正在挖掘,我们马上就有救了。
”师:同学们,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
师:继续交流。
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谁来读?生:“不!爸爸。
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同学们,先出去与后出去有什么不同?生:先出去,生存的几率大一些,后出去,生存的几率小一些。
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阿曼达这一“让”,“让”出了什么?生:让出了勇敢生:让出了无私生:让出了关爱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
生:让出了生命。
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
生: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
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这位父亲在其他父母悲伤放弃,绝望离开之后,在救火队长、警察都放弃了营救的念头之后,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帮助他之后,这位父亲最终将儿子救出来,支撑他的就是那句他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儿子在废墟中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师:废墟上父亲因为一句承诺拼死救子,废墟下一句承诺让孩子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是一对——生接——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唱生死不离部分歌词。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用他生死不离的情怀,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经过38小时又50分钟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这一幸福的时刻,(音乐响起)来,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带着这种体会,放声读这一句。
四、教师点拨,升华情感:师:有人说父爱如山一般巍峨,父爱如海一般深沉。
通过学习文章,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
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赞美父亲的小诗,也是送给天下所有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