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纵隔肿瘤鉴别
- 格式:ppt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17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脾、骨髓等淋巴组织中。
由于淋巴瘤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在临床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询问在鉴别诊断淋巴瘤时,首先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
包括疾病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症状的表现和发展过程等。
特别是询问有无淋巴结肿大、晚间发热、进行性贫血等症状。
2. 体格检查淋巴瘤的患者常可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质地硬、无痛等特点。
在体格检查中,应重点观察淋巴结的体积大小、质地、是否有粘连、是否可动、局部有无压痛等特征。
3. 影像学检查3.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和其他疾病。
在超声检查中,淋巴瘤通常显示为混合回声、均匀的结节状肿块,边界清晰、质地坚实等特点。
3.2 CT检查CT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等特征。
在CT检查中,淋巴瘤通常呈不规则形状、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等特点。
4. 实验室检查4.1 血液学检查淋巴瘤患者的血常规常可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异常。
此外,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常可检测到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等异常细胞。
4.2 生化检查淋巴瘤患者的生化检查结果通常会显示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如乳酸脱氢酶(LDH)等。
5. 活检检查对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组织活检检查。
通过淋巴结活检、骨髓活检等方法获取组织标本,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类型和分级,从而确诊淋巴瘤。
综上所述,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活检检查等多种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胸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韩秋丽① 【摘要】 胸腺淋巴瘤是指发生于胸腺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
临床认为,通过影像表现可以清晰地显示胸腺淋巴瘤的肿块大小、位置、范围等信息,对临床制定手术等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从胸腺淋巴瘤的病理特征、CT表现及诊断价值、MRI表现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为临床规范诊疗胸腺淋巴瘤提供参考意见,提高胸腺淋巴瘤的诊断准确率,使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关键词】 胸腺淋巴瘤 影像学 CT MRI 诊断价值 doi:10.14033/ki.cfmr.2023.12.0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12-0181-04 Advances in Imaging Study of Thymic Lymphoma/HAN Qiuli.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12): 181-184 [Abstract] Thymic lymphoma is a malignant tumor of the lymphatic system that occurs in the thymus,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not significantly specific, and early diagnosis is difficult. Clinically, imaging findings can clearly display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siz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the tumor in thymic lymphoma, providing a reliable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plans such as surge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CT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MRI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thymic lymphom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standardized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ymic lymphoma,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ymic lymphoma, and enable more patients to benefit from it. [Key words] Thymic lymphoma Imaging CT MRI Diagnostic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 Liuzhou People's Hospital, Liuzhou 545006, China 淋巴瘤是指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以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其发病部位涉及头颈部、胸腺、甲状腺、消化道等[1-2]。
纵隔淋巴瘤诊断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纵隔淋巴瘤是一种较为少见但危害严重的疾病,诊断准确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纵隔肿瘤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支气管囊肿、皮样囊肿、畸胎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心包囊肿、脂肪瘤、神经原性肿瘤、食管囊肿等,以良性者居多。
畸胎瘤多见于30岁以下,其余均多发生在40岁以上。
本病除淋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多数预后良好。
概述纵隔为胸腔的一部分,位于胸腔中部,两侧胸膜腔之间。
它的境界前面是胸骨,后面是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使其和胸膜腔分开。
上部与颈部相连,下方延伸至膈肌。
其中有许多重要器官和纵隔肿瘤结构,如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
由于和颈浅筋间隙相通,因此在颈部感染有可能伸展到纵隔。
此外,在胚胎发生异常可于纵隔内任何部位出现迷走组织或形成囊肿,甲状腺或甲状旁腺起源的肿瘤可移位到纵隔。
罕见的是左后纵隔肿块可能为胸内肾脏。
纵隔分界:为了便于理解,临床上常把纵隔分作为以下几个区域。
(一)上下分界:以胸骨角平面为分界线,胸骨角平面以上为上纵隔,该平面以下为下纵隔。
(二)前后分界:以心包所占空间为界分为前后纵隔,心包前者为前纵隔,心包后者为后纵隔,心包位于中纵隔。
在上纵隔有气管、食管、胸腺、大血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左喉返神经、膈神经及交感神经干;中部有心包、心脏、升主动脉、肺血管、上腔静脉下端、总支气管和膈神经,后部有降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食管和淋巴结。
此种区分对纵隔疾患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临床表现(1)呼吸道症状:胸闷、胸痛一般发生于胸骨后或病侧胸部。
大多数恶性肿瘤侵入骨骼或神经时,则疼痛剧烈。
咳嗽常为气管或肺组织受压所致,咯血较少见。
(2)神经系统症状:由于肿瘤压迫或侵蚀神经产生各种症状:如肿瘤侵及膈神经可引起呃逆及膈肌运动麻痹;如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如交感神经受累,可产生霍纳氏综合症;肋间神经侵蚀时,可产生胸痛或感觉异常。
如压迫脊神经引起肢体瘫痪。
(3)感染症状:如囊肿破溃或肿瘤感染影响到支气管或肺组织时,则出现一系列感染症状。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与手术治疗选择纵隔肿瘤是指发生在纵隔部位的肿瘤,其中包含多种类型的病理分类。
纵隔肿瘤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手术干预,手术方法的选择一般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和患者的临床情况。
本篇文档将介绍纵隔肿瘤常见的病理分类以及手术治疗的选择。
纵隔肿瘤的病理分类1. 胸腺肿瘤(Thymoma)胸腺肿瘤是纵隔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生在胸腺上皮细胞中。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行为,胸腺肿瘤可以分为A、AB、B1、B2、B3、C六个不同的病理类型。
其中,A、AB、B1型为良性肿瘤,B2、B3、C型为恶性肿瘤。
对于良性胸腺肿瘤,手术切除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
恶性胸腺肿瘤的治疗则需要结合术后放疗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2. 胸壁肿瘤(Chest wall tumor)胸壁肿瘤是发生在胸壁组织中的肿瘤。
根据肿瘤的来源和病理特点,胸壁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胸壁肿瘤通常为良性或恶性的肿瘤,如骨源性肿瘤(如骨肉瘤、软骨瘤等)和非骨源性肿瘤(如纤维肉瘤、神经源性肿瘤等)。
继发性胸壁肿瘤则是指来自胸腔内其他器官的肿瘤转移至胸壁。
对于胸壁肿瘤,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
3. 神经源性肿瘤(Neurogenic tumor)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源自纵隔内的神经组织,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母细胞瘤等。
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对于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治疗,常常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神经组织和血管,以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4. 淋巴瘤(Lymphoma)纵隔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纵隔肿瘤,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手术切除在治疗纵隔淋巴瘤中并不是首选方法,而是通常选择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
手术切除主要用于病理类型明确、肿瘤单发、且无系统转移的患者,以及对纵隔淋巴瘤伴有血管、心脏或气管食管受压症状的患者。
手术治疗选择对于纵隔肿瘤而言,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纵隔解剖及常见纵隔肿瘤影像学诊断1.纵隔解剖1.1 纵隔的定义纵隔是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它从胸骨前缘到脊柱后面延伸,从锁骨上方到膈下延伸。
1.2 纵隔的划分纵隔可根据其解剖层面的不同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上纵隔、中纵隔和下纵隔。
1.3 纵隔器官和结构纵隔内含有多个器官和结构,包括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甲状腺、淋巴结等。
2.常见纵隔肿瘤2.1 骨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骨骼肿瘤,如软骨瘤、骨肉瘤等。
2.2 淋巴结肿瘤包括原发性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瘤等。
2.3 间皮瘤包括纵隔间皮瘤、胸膜间皮瘤等。
2.4 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纵隔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如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等。
2.5 胸腺肿瘤包括胸腺瘤、胸腺癌等。
2.6 支气管肿瘤包括纵隔内的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支气管肿瘤等。
3.影像学诊断3.1 X线摄影通过纵隔X线摄影可初步评估纵隔肿瘤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是否存在纵隔肿瘤。
3.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可明确纵隔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3.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纵隔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图像。
3.4 PET-CTPET-CT联合使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纵隔肿瘤诊断。
附件: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纵隔:位于胸腔内、两侧肺之间的间隙。
2.纵隔肿瘤:指发生在纵隔内的肿瘤。
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概述•淋巴瘤是淋巴网状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起源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
分为HD (霍奇金病)及NHL (非霍奇金淋巴瘤)•纵隔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纵隔表现,也可单发于纵隔•以HD多见,占2/3,NHL占1/3•NHL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T细胞淋巴瘤多见•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
•早期:常无症状,或有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首诊多为浅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部位是颈或锁骨上区淋巴结肿大•进展期:多以压迫症状为主,如气管受压,产生气促和胸部不适等;上腔静脉受压时,出现颈静脉怒张和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表现;神经受压:压迫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迷走神经受压则心率减慢,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增加等;交感神经受压,出现Horner综合征: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面部无汗等;肋间神经受压出现放射性疼痛;膈神经受压,出现膈逆、膈麻痹及矛盾运动等•正位片上可见纵隔影对称性增宽,呈波浪状,侧位片病变位于中纵隔上中部、气管及肺门区CT 表现•前、中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常融合成块,以血管前间隙、主动脉弓旁和气管旁最常见•多呈对称性,很少单独侵犯肺门淋巴结和后纵隔淋巴结•肿块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分叶状,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易包绕上腔静脉等大血管及气管•肿块较大时中央可发生坏死,但钙化很少见;放疗后,坏死、钙化常见男,35岁胸痛2月余,咳嗽、气短1月46HU 63HU 72HU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男,62岁发现颈部肿物3天,纵隔内肿块1天43HU72HU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女,33岁,发现颈部肿物、咳嗽、消瘦半月余59HU 64HU 81HU 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男,48岁,发热、乏力、盗汗10余天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外侵表现•浸润肺组织:结节肿块型、肺炎肺泡型、间质型•侵犯胸膜和心包:可形成胸腔积液、胸膜结节和心包积液•侵犯胸骨和肋骨:可引起骨质破坏女,33岁,发现颈部肿物,咳嗽、消瘦半月余颈部肿物刺活检组织、肺穿刺活检组织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结节肿块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肿块,周边有磨玻璃影,肿块内有空气支气管征肺炎肺泡型: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斑片、磨玻璃影,内有空气支气管征间质型:弥漫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男,35岁胸痛2月余,咳嗽、气短1月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女,57岁,反复活动后气促8月余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侵袭性胸腺瘤结节病或胸腺癌生殖细胞肿瘤中央型肺癌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好发于40岁以上,临床可有重症肌无力表现•肿瘤主要位于前纵隔,多向一侧生长•肿块呈分叶状,可囊变、出血、钙化,钙化相对淋巴瘤多见,但很少伴外周淋巴结肿大•侵袭性生长,边缘不规则,邻近血管常受累及;侵犯胸膜或心包可见结节、积液•增强呈不均匀较明显强化男, 46岁, 右眼睑下垂1周67HUB3型胸腺瘤伴胆固醇结晶形成及钙化51HU73HU结节病•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病变•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不发生融合•肿大淋巴结多见于主动脉弓旁、隆突下、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肺内表现:沿淋巴管道分布的微结节、肺实变、肺纤维化等男,53岁,咳嗽、咳痰1月余生殖细胞肿瘤• 良性畸胎瘤较易诊断:边界清楚,密度混杂,含多种组织,如水样成分、脂肪、钙化或骨化、毛发恶性生殖细胞肿瘤较难与淋巴瘤鉴别:•精原细胞瘤:年轻男性,肿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沿大血管间隙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卵黄囊瘤:年轻女性,多有AFP升高;常在纵隔内呈偏侧性生长男, 24岁,体检发现右前纵隔占位2月余93HU精原细胞瘤81HU 57HU中央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常与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块,或被继发不张的肺叶包裹,形态类似纵隔肿瘤•但与纵隔肿瘤仍有不同,癌肿因生长速度不均、浸润生长和瘤周间质反应性改变,使瘤-肺交界面仍常有分叶和毛刺•肿瘤所造成的支气管狭窄或闭塞,肺内阻塞性改变•肿块及肿大淋巴结密度不均,多有坏死男,63岁,刺激性干咳2月余,痰中带血10余天肺浸润性癌,非小细胞癌可能性大小结•纵隔淋巴瘤多为全身淋巴瘤的纵隔表现,也可单发于纵隔•以HD多见,占2/3,NHL占1/3•发病年龄以20-30岁和60-80岁多见•X线表现:纵隔影对称性增宽,呈波浪状•CT表现:前、中纵隔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成块,密度均匀,增强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包绕大血管•外侵表现:肺部浸润、胸膜积液、心包积液或结节、邻近胸骨或肋骨侵犯T H A N K S。
纵隔肿物活检小标本的获取与病理报告指南付浩(编译);李印(审校);沈毅(审校);于振涛(审校);韩泳涛(审校);闫天生(审校);曹登峰(审校);陈克能(审校);方文涛(审校);谷志涛(审校);王常禄(审校);张杰(审校);谭黎杰(审校);庞烈文(审校);陈岗(审校);傅剑华(审校)【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104-109)【作者】付浩(编译);李印(审校);沈毅(审校);于振涛(审校);韩泳涛(审校);闫天生(审校);曹登峰(审校);陈克能(审校);方文涛(审校);谷志涛(审校);王常禄(审校);张杰(审校);谭黎杰(审校);庞烈文(审校);陈岗(审校);傅剑华(审校)【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省肿瘤医院;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北京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目前,胸腺恶性肿瘤治疗方案大多是根据术后病理确定,然而,多数临床治疗决策需要在术前通过活检小标本的病理报告来制定。
所以,术前活检小标本的正确获取和病理解读对治疗决策的制定显得非常重要[1]。
这些标本包括细针活检标本,带芯穿刺活检标本和手术切取活检标本[2-7]。
由于胸腺肿瘤的病理诊断对组织的获取方法和获取量都有较高的要求,加之对病理的描述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小标本在诊断胸腺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为此,ITMIG在病理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回顾相关文献和提出初步建议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制定了活检规范操作流程,提出了对纵隔肿物小活检标本处理和病理报告的建议。
旨在为术前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统一和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同时,将有利于全球数据之间的比较和开展合作研究,充分利用医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