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0.08 KB
- 文档页数:4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概化及进展启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 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 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being) 及主观不适感( subjectiveill- being) ,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 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 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 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 如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 、情感因素( 如正性情感、负性情感) 、认知方式( 如自尊水平, 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 、应付方式( 如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社会支持( 如人际关系, 社会福利) 及人口统计学因素( 如性别, 年龄, 婚姻状况, 经济状况, 居住环境) 、生活行为方式( 如坚持锻炼与否) 、生活事件( 离异丧偶, 意外致残) 、健康状况( 是否健康、疾病程度) 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 横断研究居多, 纵贯研究相对较少, 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 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 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2.1 幸福感稳定论( Stability Theory)定值理论(set- point theory)、动态平衡理论(Dynamic EquilibriumTheory)、适应理论( AdaptionTheory) 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们的积极心理状态。
心理学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研究者们也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进行了大量研究。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作为对心理学过度强调消极状态下的心理反应的修正而发展起来的。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ubjective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
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很多相关研究中都没有给主观幸福感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来推断。
然而,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可以从该领域的一些研究中获得。
Diener(1984)提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3]。
尽管这些特点有助于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界定,但它们并不能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完整定义。
Veenhoven(1984)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4]。
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
Andrew和Withey(1976)认为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5]。
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
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我评价标准,对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以及情感上的积极与消极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业、人际、职业、自我认同等多重挑战,因此,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框架。
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实际数据,分析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因素的关系。
结合个案研究和质性分析,深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内在机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揭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文献综述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
它主要包括两个维度: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
情感平衡是指个体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状态,而生活满意度则是个体对自己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程度。
常用的测量工具有总体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等。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自尊、自我控制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主观幸福感研究及进展综述魏卿李瑛郭亚宁(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 纵观主观幸福感(S WB)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S WB的影响因素来看,从单一因素逐步扩展。
而对不同群体S WB的研究则十分广泛。
同时,S WB作为一项可靠的预测指标正在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涉及的具体领域有限,需要展开更深入更广泛的后续研究。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理论研究;影响因素;不同群体一、前言从最初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到积极心理学兴起,使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等研究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S WB)是积极情绪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
D iener E(1984)定义S 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并提出S WB3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稳定性及整体性。
衡量S WB主要从三个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感来进行,其中生活满意感作为一项认知因素,是S WB一项重要指标。
从此对于S WB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理论结构、测量手段的不断改进,影响因素的研究,到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测量,S WB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广泛。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S WB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们不断将理论逐渐深入到实际生活中。
不同学者将S WB与不同的应用领域相结合进行研究,表明S WB从最初的理论研究,逐步迈向实际研究,以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S WB在影响因素,不同群体测量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目前在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情况1、人格因素基于大五人格理论,Co sta等(1982,1991)研究表明,五个因素全部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及正性情感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因此可通过相关因素提高S WB。
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的实证探索主观幸福感研究:对幸福感的实证探索与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需求逐渐增强。
幸福感已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热点话题。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了解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个体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特点、研究方法及现有成果,以期为主观幸福感的实证探索提供借鉴。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主要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具有以下特点:主观性:SWB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同于客观标准,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价值观、期望和经验。
整体性:SWB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括情感、认知、社会和身体健康等多个方面。
相对稳定性:SWB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会随着时间、情境和个体差异而发生变化。
影响因素:SWB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格、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行为实验等。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让被试者对自己的SWB进行评估。
问卷内容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估、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的测量等。
访谈:通过一对一或小组访谈的方式,了解被试者的SWB及其影响因素。
访谈内容可以涉及被试者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
行为实验:通过操纵实验条件,观察被试者的情感反应和行为表现,从而评估SWB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主观幸福感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研究发现SWB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呈正相关关系。
SWB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格特质、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等。
研究还发现SW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可以作为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
然而,主观幸福感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问卷调查、访谈和行为实验等方法在SWB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