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历史第4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5课辛亥革命名师制作优质学案岳麓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825.50 KB
- 文档页数:11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第15课辛亥革命作者:吴子胜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31期【教材分析】百年中国,沧桑巨变。
在已过去的20世纪,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振兴,前赴后继,艰难跋涉,英勇奋斗,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可歌可颂的篇章。
中国历史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辛亥革命就是其中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有“辛亥革命”的感性认识和常识积累,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兴趣度较大,求知欲较强。
但理性认识水平相对有限,把辛亥革命放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大背景下思考的能力较弱,从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生活等角度综合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意识不足。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临时约法》和辛亥革命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
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相隔仅一天,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
设问:三年之后发生什么历史事件使清王朝垮台了?学生:辛亥革命。
教师: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辛亥革命的经过又是怎样?革命后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15课《辛亥革命》。
一:偶然与必然投影:计划外的革命最不可思议的是,武昌起义发难时,策动革命的指挥者集体缺位(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都不在武昌),起义完全是革命士兵自行发动,最后却一举告成。
按之前的计划,武昌起义本应在10月16日发动,但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俄租界巡捕闻讯赶来将尚未撤离的刘同等人抓获,并查抄了室内为起义准备的旗帜、文告和革命党人花名册等重要文件。
第15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背景)1.原因(1)外患: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内忧: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
2.酝酿(1)组织基础:①1894年,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②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2)思想基础:①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②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3)军事基础: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二、武昌首义(开始)1.概况(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经过: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2.影响(1)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2)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三、辛亥革命(高潮)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高潮)1.建立民国:(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局限: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全国的混乱局面。
2.制定约法: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终结帝制:(1)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为什么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同盟会的成立,有了公认领袖孙中山。
第15课辛亥革命从容说课《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主流。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开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武昌首义后,革命迅猛发展,终于推翻清政府统治,结束帝制。
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和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是由工人阶级领导完成。
教学重点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设计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内容包含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相关史料,本节课的课时安排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2.(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2(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二、过程与方法1.2.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历史信息,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通过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3.4.通过探究性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精神、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斗志,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精神财2.3.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人们对孙中山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课件显示:毛泽东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鲁迅说:“中山先生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说:“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第15课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之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在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武昌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于是,黎元洪被自己的部下从姨太太的床底下拖出来做了革命领袖,以致后来他当了副总统的时候还有人在背后叫他“床下都督”。
课程标准目标分解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从政治准备、经济发展、思想宣传等几个方面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2. 熟记《临时约法》的内容,注意和古今中外不同类型的宪法、法律进行比较。
3.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应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方面进行重点归纳。
4. 全方位评价辛亥革命。
【自主探究】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1. 背景(1)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2. 兴起: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①__________等革命团体,以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
3. 发展(1)建立革命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②_______成立,孙中山任总理。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后阐发为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2)与改良派论战: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建立③______政体等问题展开论战。
(3)发动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是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鼓舞了人们革命斗志。
【特别提醒】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首义1.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 经过: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率先发难,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第15课辛亥革命问题导学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三分别体现了什么原则或思想?(2)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3)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目的如何?(4)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意义是什么?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活动与探究材料一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1)据材料一探究,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2)依据材料二,如何评价辛亥革命?(3)你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局限性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其原因。
1.科学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和局限性(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知识点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1.社会根源(1)外患: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内忧: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189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2)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3.思想基础(1)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政体等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4.军事基础:发动了广州起义等多次武装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5.预备立宪:证明是一个骗局,将清王朝推向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知识点二武昌首义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领导人:熊秉坤、金兆龙。
3.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4.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知识点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1.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颁布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
(2)内容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3)意义: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帝制的终结(1)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4.历史意义(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2)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概念阐释] 辛亥革命(1)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等。
(2)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为发生在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即狭义上的辛亥革命特指武昌起义。
[轻巧识记] 辛亥革命[易错提醒]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几个层面。
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
主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及影响[史料探究]1.《临时约法》的性质史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历史》必修1 注:①从法律的角度否定了君主专制。
思考结合史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
答案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临时约法》的内容史料下图揭示了在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日子里,有人把中华民国的“国”字写为“口内一个民字”。
思考它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什么思想?答案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思想。
3.《临时约法》的影响史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①;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注:①表明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其本质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此约法实行什么制度?这个制度具有什么进步意义?答案制度:责任内阁制。
意义:制约专制。
[史论形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2)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参议院的权力。
(3)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1)进步性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国民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
(2)局限性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主题评价辛亥革命[史料探究]1.辛亥革命的背景史料下面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两幅漫画:思考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些现象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何关系?答案(1)图一体现了清朝统治危机四伏,顾此失彼,已经面临崩溃。
图二体现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2)这些现象都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2.辛亥革命的特点史料先生承接了太平天国的革命的正统①,而淘洗了他们的帝王思想、宗教思想。
整理了三合会、哥老会一类的民间的民族的结社,改进了他们的思想,使之入于革命的正轨。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注:①指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辛亥革命在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新发展。
答案发展:组织上,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教”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思想上,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辛亥革命的影响史料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①”。
——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注:①体现了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思考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的具体成果。
答案“第一枪”:结束清朝统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第一步”: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一律平等。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一回”: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陋习。
[史论形成] 从不同史观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从文明史观看(1)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
(2)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精神文明取得巨大成果。
(3)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取得重大成果。
5.从社会史观看,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和“老爷”、“大人”等称呼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国民面貌为之一新。
[名家论史]观点: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秋瑾《宝刀歌》)于是,“自清义和团之变,而革命党始兴”。
——陈旭麓导读:史料信息反映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封建专制的否定,提出了用资产阶级革命来拯救中国。
课堂小结1.(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要素。
据下图判断,它记录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成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解析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故答案为B 项。
答案 B2.(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废除了君主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A项正确。
答案 A3.(2015·贵州学业水平考试)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按照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A.总统B.总理C.法院D.国民全体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 项说法正确。
A、B、C三项根据所学可以排除。
答案 D4.(2015·贵州学业水平测试)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
其中观点有误的是()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
答案 D5.(2017·四川绵阳高一期末)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
该变化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解析根据材料“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答案 A6.(2016·山西临汾期中)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解析英国“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实现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 D7.(2016·湖南常德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变,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謇全集·追悼孙中山演说》(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