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新靶标CDK7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4
---------------------------------------------------------------最新资料推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
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 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
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 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
1 / 22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 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 抑制剂等。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成为当今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近年来,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研究和应用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1.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现状抗肿瘤靶向药物是指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重要靶点,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转移和耐药等过程,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包括抗VEGF药物、EGFR抑制剂、HER2抑制剂、CDK4/6抑制剂、PARP抑制剂、PD-1抑制剂等。
其中,抗VEGF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少肿瘤的营养供应,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效果。
EGFR抑制剂主要包括厄洛替尼、吉西他滨等,主要用于治疗肺癌、结直肠癌等。
HER2抑制剂主要包括曲妥珠单抗、帕托珠单抗等,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等HER2阳性肿瘤。
CDK4/6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等肿瘤,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PARP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卵巢癌等肿瘤,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修复和存活。
PD-1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黑色素瘤、肺癌等肿瘤,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好地对抗肿瘤细胞。
2. 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虽然抗肿瘤靶向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现有的抗肿瘤靶向药物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治疗效果有限、耐药性、治疗费用高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抗肿瘤靶向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质量,未来的研究和发展主要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精准医疗:精准医疗是未来抗肿瘤靶向药物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技术手段,可以精确地分析患者肿瘤的基因变异、蛋白表达等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联合治疗:目前的抗肿瘤靶向药物主要是单药治疗,但单药治疗在一些难治性或复杂肿瘤中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近年来,肿瘤的疾病对整个医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了世界性的健康问题。
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因为肿瘤而死亡,而在国内的疾病结构中,癌症已经成为了首位的杀手。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一代抗肿瘤药物也在不断呈现出全新的形态,这为全球的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靶向治疗传统的化疗方式无论是对肿瘤细胞还是正常细胞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使患者常常受到副作用的困扰。
而靶向治疗是一项新型抗肿瘤药物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化疗药物的作用范围,使得治疗更加精准,副作用更小。
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肿瘤细胞中特定的分子进行的,比如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等。
目前在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中,靶向治疗占据了重要地位,比如赫赛汀、曲妥珠单抗等。
值得注意的是,靶向治疗并不是针对所有肿瘤都适用的,一些肿瘤没有明显的靶标,如此就无法对其施行靶向治疗。
同时,靶向治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只是相对于传统的化疗副作用而言可以减少一些。
二、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治疗方法。
它可以启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免疫疗法有多种,比如癌症疫苗、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等。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PD-1/PD-L1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以“解封”免疫疗法的一把“钥匙”而声名大噪。
它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得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可以再次开始对肿瘤发动攻击。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种PD-1/PD-L1抑制剂,如PD-1筛选和筛选白蛋白(PAAS)、宝珀德(pembrolizumab)等。
此外,广泛运用于中国肿瘤临床的PD-L1产品包括:山东鲁抗PD-L1单抗(李莲英亦为发明人之一)、展盛PD-L1单抗、阳晟PD-L1单抗等。
三、新型载药系统传统的抗肿瘤药物具有药效不稳定、溶解度差等缺点,而新型载药系统的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台桂香【期刊名称】《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年(卷),期】2009(16)5【摘要】随着免疫学技术的进步,大量肿瘤抗原不断被发现。
DC摄取肿瘤抗原诱导免疫激活还是抑制,取决于肿瘤细胞释放危险信号(GM-CSF、单核趋化蛋白1、MCP1及热休克蛋白等)还是抑制性信号(TGF-β、IDO和iNOS等)。
在危险信号的调节下,激活Th1细胞免疫应答清除肿瘤;而在抑制性信号的作用下,激活Th2应答,不能有效清除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抗体疗法、T细胞疗法及肿瘤疫苗。
目前至少有7种抗体与化疗药物合用的临床效果已经被证实;尽管抗不同种癌症的抗体种类在逐渐增加,但还需进一步探讨用于抗体治疗的新靶点、开发新抗体及扩大抗体应用的抗肿瘤范围。
而T细胞疗法治疗效果不十分理想。
大多数肿瘤疫苗处于Ⅰ期和Ⅱ临床试验,但为数不多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不理想,尚需进一步完善。
抗体在免疫监视中的重要作用被逐渐认识,肿瘤免疫预防最终可能成为现实。
【总页数】4页(P427-430)【关键词】肿瘤抗原;抗体;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免疫预防【作者】台桂香【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1;R730.3【相关文献】1.抗肿瘤血管生成,肿瘤免疫治疗与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J], 罗锋;王力2.聚焦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肿瘤免疫治疗——遇上最好的时代》导读 [J], 陈博3.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徐栩4.纳米材料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进行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J], 徐睿; 刘晨光5.肿瘤细胞源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作用研究进展 [J], 葛安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肿瘤药物的药物靶标及作用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抗癌药物的重要性。
但是,抗肿瘤药物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药物靶标。
本文将讨论抗肿瘤药物的药物靶标及其作用机制。
一、药物靶标的概念药物靶标是药物能够影响的生物体内的特定结构或分子。
在开发新药时,药物靶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药物可以靶向多个靶标,每个靶标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机制。
二、抗肿瘤药物的主要靶标1. DNADNA 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分子之一,抗肿瘤药物多是通过与DNA 分子结合来实现其治疗效果的。
比如说,环磷酰胺和氟脲嘧啶,它们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对 DNA 的损伤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CDK 是一类重要的蛋白激酶,在调控细胞周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抗肿瘤药物常常是通过调节 CDK 活性来干扰细胞周期,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如“罗西帕尼”就是一种针对 CDK4/6 的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治疗。
3. 靶向信号通路癌症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转移往往与信号通路异常有关。
抗肿瘤药物可以通过干扰信号通路中重要分子的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
如 TARCEVA 就是一种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类似物,通过阻止 EGFR 活性从而干扰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目的。
三、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胞增殖大部分抗肿瘤药物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这是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中的 DNA 或其他生物分子,干扰其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抑制生长的效果。
2. 诱导自噬有些抗肿瘤药物不仅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还可以诱导自噬。
自噬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方式,通过分解和清除细胞中的异常物质,从而维持细胞稳态。
3. 诱导凋亡除了抑制癌细胞增殖,有些抗肿瘤药物还可以通过诱导癌细胞凋亡来治疗癌症。
凋亡是生物体内一种常見的细胞死亡方式,通常是以程序化死亡为特点。
四、总结总之,药物靶标是药物在生物体内表现出活性的基础。
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作者: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韩佳毛开云江洪波陈大明来源:《上海医药》2022年第25期李积宗,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软课题研究等工作,牵头建设运行上海市生物医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熟悉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政策,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成果转化经验。
通信作者:陈大明,研究员,长期从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情报研究,创新了基于关联索引的情报研究新方法,揭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演进的范式,构建了用于专利价值和成果转化的评估框架,在软科学研究、知识产权分析、产业情报研究等方面带领团队完成了数十项研究课题,有力支撑了多种决策。
摘要:新型抗肿瘤药物已成功用于规避常规策略的某些局限性,同时提供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善的综合治疗效果。
本文总结了过去70年的抗肿瘤药物开发里程碑,综述了基于肿瘤标志性特征的14类抗肿瘤药物开发路径,并且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探索了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前景。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多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R97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22)S2-0001-o8引用本文李积宗,张博文,方淑蓓,等.全球新型抗肿瘤药物研发进展及趋势[J.上海医药,2022,43(S2):1-8.Noval anti-tumor drugs: global advances and trendsLlJizong' , ZHANG Bowen', FANG Shubei' ,HAN Jia', MAO Kaiyun',JIANG Hongbo , CHEN Daming( 1.Shanghai Center of Biomedicine Development,Shanghai 201203,China; 2. Shanghai lnformation Center for LifeSciences,Shanghai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Healt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 China)ABSTRACT Noval anti-tumor drug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employed to circumvent certain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strategies while providing high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greater bioavailability,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ve effects fortherapeutic outcom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 milestones in the past seven decades,reviewed anti-tumor drug based therapies accroding to 14 different targeting approaches, and discussed the imperative role of 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es that could drive anti-tumor drug developments.KEY WORDS anti-tumor ; dru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過去数十年来,全球肿瘤治疗巨大需求的拉动力、多种技术融合创新的驱动力,共同推动了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快速发展。
CDK2的研究进展摘要:CDK,即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s)是与细胞周期进程相对应的一套Ser/Thr激酶系统。
各种CDK沿细胞周期时相交替活化,磷酸化相应底物,使细胞周期事件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对CDK2蛋白结构的认识,特别是一些抑制剂与CDK2复合物的晶体学认识,极大的推动了小分子抑制剂的设计和开发。
通过抑制剂对CDK2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等细胞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关键词:CDK2 ,抑制剂,疾病治疗CDK2 是完成 G1 期和进入S期一个非常关键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2 与cyclinE 结合并活化,维持 G1后期 pRb 的磷酸化,保证细胞顺利通过 G1 期并进入 S 期。
在S 期初期,CDK2 与 cyclinA 结合使 E2F 转录因子钝化,而 E2F 的钝化是 S 期完成的前提条件,E2F活性的持续将导致细胞凋亡。
因此,选择性地抑制 CDK2/cylin A 可能导致 E2F 浓度的升高,进而导致细胞S期停滞或凋亡。
1.CDK2 的蛋白结构与大多数的蛋白激酶类似, CDK2 蛋白折叠呈双叶状。
体积较小的 N-末端区主要由β-折叠构成,包括5 个反平行结构的β-长链和一个 C-螺旋。
体积较大的 C-末端区则主要由α-螺旋构成,并通过柔性铰链与 N-末端相连接。
而 ATP 的结合区就位于这两个“叶状”之间的深裂,构成该深裂的螺旋环是 CDK2 结构的独特之处,它决定着 ATP 或者蛋白结合底物与 CDK2 的特异性结合,在细胞调控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2. CDK2的作用机制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2(Cyclin-dependent kinase 2, CDK2)属于CDK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是细胞G1/S 期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调控因子。
CDK2可分别结合于Cyclin E 和Cyclin A,随后CAK 磷酸化其苏氨酸160位(Thr-160)而被激活,通过磷酸化众多底物而促进G1/S 期的进程。
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肿瘤是一种高度复杂且多变的疾病,长期以来,肿瘤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和科研界关注的焦点。
在现代医学技术的推动下,肿瘤靶向治疗已经逐渐成为当今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讨论。
一、肿瘤靶向治疗的概念及优势肿瘤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肿瘤细胞特异性抗原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治疗方式。
传统的癌症治疗主要采用化疗、放疗和手术,虽然这些治疗方式有效,但由于化疗和放疗对正常细胞也有影响,常常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
肿瘤靶向治疗则具有高度特异性、低毒副作用等明显优势。
二、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1.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肿瘤靶向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抗体药物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其中含有四种抗体药物:单抗、双特异性抗体、人源化抗体及第三代抗体。
其中,单抗作为第一代抗体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结直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则是指同时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的抗体,也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人源化抗体则是将人的Fc部分替换到动物的抗体上,以降低免疫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代抗体则是运用新技术改进了抗体的功能,如可避免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性。
抗体药物的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对于肿瘤靶向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优势在于分子结构相对简单,口服给药方便,适应范围广。
其中较为典型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激素类似物、血管生成抑制剂、转录因子抑制剂等。
目前,较为常见的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有吉非替尼等。
3.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肿瘤细胞的基因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
基因治疗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即“增加该基因表达的治疗法”;另一种是针对肿瘤细胞已有的基因,直接对其进行干扰,即“干扰其正常功能的治疗法”。
近年来,基因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如CAR-T细胞治疗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方面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
表观遗传组学—肿瘤精准治疗的新靶标
闫文姬;郭明洲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5(024)005
【摘要】以肿瘤遗传学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已对肿瘤的临床治疗产生影响,例如用于治疗EGFR基因突变肺腺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但只有少部分患者具有这种遗传学改变.表观遗传在各种肿瘤中均发生异常改变,且在一定条件下表观遗传改变可以逆转,因此,以表观遗传学为基础的精准治疗将更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已有研究发现表观遗传改变可作为化疗药的敏感性标志物,如MGMT甲基化是脑胶质瘤对烷化剂敏感的标志物,CHFR甲基化是胃癌对多西他赛耐药的标志物等.表观遗传药物也已用于临床,如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decitabine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已用于肿瘤的治疗.目前,许多针对表观遗传调控关键分子的靶向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联合应用不同的表观遗传药物或化疗药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总页数】3页(P491-493)
【作者】闫文姬;郭明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75
【相关文献】
1.一种新的组学技术-肿瘤抗原组学 [J], 杨军;刘妮;李宗芳
2.肿瘤治疗的新靶标:肿瘤干细胞 [J], 李德冠;吴红英;褚丽萍;赵明辉
3.抗肿瘤新靶标CDK7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朱高源;徐俊裕;段春启;唐伟方
4.新的表观遗传肿瘤治疗可能会影响后代吗? [J],
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妇科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靶标 [J], 李军;李健;谢伟;刘小丽;薛晓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途径与新进展近年来,抗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在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中,如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对于肿瘤细胞的攻击效果并不理想,并且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
抗肿瘤免疫治疗则通过调节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以达到治愈或控制癌症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一、通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抑制PD-L1是一种膜上表达分子,在正常情况下调节T细胞活性,阻止T细胞对自身组织及器官进行攻击。
然而,在某些恶性肿瘤中,癌细胞表面过度表达PD-L1,并通过与T细胞上表达的 PD-1 相结合实现逃避免疫检查点防御机制,使免疫攻击失效。
因此,通过使用特异性 PD-1 或 PD-L1 单克隆抗体干预 PD-1/PD-L1 信号通路的结合,可以抑制癌细胞对 T 细胞的免疫逃逸,从而激发和实现肿瘤特异性 T细胞获得活性,并实现最终的长期且持久的防御效果。
二、利用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具有检查点抑制剂功能的新药物,例如:CTLA-4 抑制剂(如 Ipilimumab)、PD-1 及其配体 PD-L1 抑制剂(如 Pembrolizumab、Nivolumab 等)。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 T 细胞表面上共刺激性分子 CD28 与 CD80/CD86 水平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并提高 CTLA-4/T 细胞参与肿瘤细胞攻击过程中共刺激信号传导水平及活化阈值条件进而减轻和解除免疫耐受状态,并在相关癌种中取得显著治疗效果。
三、采用CAR-T免疫治疗CAR-T 免疫治疗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对T细胞进行修改,使其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CAR)来增强肿瘤攻击能力。
目前最常用的CAR-T治疗就是针对CD19抗原的治疗,针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
虽然CAR-T治疗在某些患者身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性问题和成本过高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