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参考资料泉州境主神
- 格式:doc
- 大小:524.01 KB
- 文档页数:9
福建泉州清源山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很快乐今天有时机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
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互相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灿烂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开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及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构造佛像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1 / 8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屹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错综复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衬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泉州法石地区妈祖宫庙调查作者:卓阳萍来源:《寻根》2019年第02期泉州法石街西与泉州中心市区接壤,东濒后渚港,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社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尚存有“文兴渡”、“美山渡”、宋代古沉船、古碑刻等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宗教建筑繁多,有真武庙、海印寺、文兴宫、长春宫、美山宫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法石地区的民间信仰十分兴盛,以往学者在对该区域进行研究时,比较侧重法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族群发展等,较少关注该区域的妈祖崇拜。
法石地区的妈祖庙最早可追溯到元代,有着一庙两分的发展过程,其境内妈祖宫庙长春宫与美山宫原为一座宫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分境而一分为二。
长春境(又称长)分得神像,美山境(又称尾山)分得宫庙,随后各自发展,因受到法石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因素等影响,具有一定的特点。
美山天妃宫美山古为法石乡第四境,系尾山的谐音,为法石地区政治、经济之重地。
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王无逸、黄炳元1983年所做调查,该村原有美山船坞遗址,是近百年来帆船停泊避风、修缮的船坞。
此外,清代在此设立海关口,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三“榷政”记:台既湾定,始设海关,海舶货物之聚,量取以供公家经费。
海关之没,始于康熙二十二年,靖海侯施琅请设海关……泉州府税口十所:南门外口馆、法石口馆、安海口馆、东石口馆、马头山口馆、厦门口馆、厦门港口馆、刘五店口馆、古浪屿口馆、排楼门口馆。
法石口馆即法石海关,位于美山天妃宫对面,据庄为玑1989年《古刺桐港》记载:法石海关在抗日战争时才关闭,现已无存。
尚留一座坚实的海关码头,从江岸向江面突出达30米,码头上有土地公宫一座,当地人称为“海关宫”,此宫东侧即海关厝,现只剩遗址约120平方米。
美山天妃宫位于法石社区美山村,其前身为元大德年间修建的小庙,供奉妈祖,后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迁于今址,时改高州会馆为天妃宫(又有一说为高州会馆设于天妃宫内)。
美山天妃宫为法石地区乃至泉州市郊规模最大之妈祖宫。
闽南侨乡关帝信仰初探作者:赵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民间信仰在闽南地区颇为兴盛,诸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文章即以关帝信仰为例,对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关帝信仰;侨乡【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由于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民间信仰在福建南部,即闽南地区颇为兴盛,诸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
文章即以关帝信仰为例,对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有关关帝信仰关帝,原为三国时蜀国的大将,名羽,字云长,东汉河东解县(今山西解洲)人。
史书载,关羽亡奔涿郡,与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协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与曹操、孙权抗衡。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因拒绝投降而遭杀害,以其英勇而流芳于后世。
历史上,关羽只是一员武将,但在后世,他却作为忠义的化身、财神的化身,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日常生活。
人们习惯上称关羽为关帝、关公、关夫子、关帝爷、关帝圣君等,关羽的爵位经过历代加封,一步步升级。
东汉景耀三年九月被封为壮缪侯,宋元明清累有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至清光绪五年(1879年)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1]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数次加封,关羽由人而逐渐成神,而其关帝信仰也随之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
关羽为人们所推崇的核心是“忠”和“义”。
“忠”是指要以忠来事君,忠于君王,“义”则是指处理兄弟、朋友及同阶层的人所应奉守的封建道德标准。
[2]可以说关羽的“忠义”形象促成了关公信仰的形成。
二、关帝信仰兴盛的原因及表现关帝信仰的兴盛固然与社会需求心理和封建帝王的重视分不开。
但是闽南侨乡的关帝信仰之所以兴盛,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还有其特殊原因。
首先,闽南地区信奉关帝者众多。
由于地处东南沿海、地狭人稠,闽南地区出洋谋生者早而有之。
早期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欠发达,漂洋过海,险象环生,历经千番磨难到达目的地后又要自力更生、白首起家,侨居海外者更希望得到关帝的庇护,无论是作为保护神还是商业神。
福建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解说导游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建泉州府孔庙!我是今天的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个历史悠久的景点。
福建泉州府孔庙是中国的一座古代孔庙,也是泉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泉州府孔庙建于元代至明代,占地约1.5万平方米,是福建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孔庙之一。
它以供奉孔子为主,同时也供奉着孔子的儿子孟子和弟子颜回等。
泉州府孔庙是中国南方最为重要的孔庙之一,被誉为“东洋故宫”。
首先,我们来到了庙门。
庙门建筑气势宏伟,庄重大气。
门上方的匾额上书“宗庙”,意味着这里是祭祀孔子的地方。
走过庙门,我们进入了第一个大殿——显圣殿。
这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用于祭祀孔子。
在殿内,我们可以看到一尊孔子像,孔子头戴红帽,身穿礼服,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东西两厢房。
东厢是供奉孔子及其儿子孟子的地方,而西厢是供奉孔子的弟子颜回的地方。
这两个厢房的建筑风格与显圣殿相似,都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关孔子及其儿子、弟子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了解更多有关孔子的故事和思想。
最后,我们来到了孔庙的后殿——礼器库。
这里陈列着丰富的古代礼器和孔庙使用的文物,如乐器、鼓铙、大钟等。
这些礼器是古代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孔庙的庄严和尊贵。
通过参观泉州府孔庙,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文物,还能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泉州府孔庙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宗庙,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象征,也是泉州市民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场所。
好了,泉州府孔庙的介绍就到这里了。
希望大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2024年福建清源山的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去登山,去共同领略有“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依次是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清源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 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人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____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佛像石室____处,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无法饱览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或可以从我们有关的旅游宣传资料中去神游一番了。
好,现在我们参观第一站--老君岩。
老君岩的布局是这样的:山门--林荫石径--老君造像。
大家现在站的地方为老君岩的山门,请大家注意,眼前这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闽南的神灵信奉习俗之地方神灵/xblin11.aspx?al1=2千百年来,闽南民间泛神崇拜(即杂神崇拜)普遍而又突出,人们以为宇宙万物均有神明或鬼魅在主宰。
诸如天有天公,海有龙王,地有土地,山神河鬼,花仙树怪,甚至尿壶、马桶也附有“铃鎯公”和“栖栖妈”等等。
为了祈求保庇平安福寿,不论城镇乡村,供奉菩萨观音、关帝、城隍、夫人、王爷、将军、阎罗等名目繁多的寺院道观随处可见。
都里乡间,除各都分建都祀庙,各宗族建宗祠外,一个小小的村落甚至出现多座“挡境佛”、“角落神”、“土地公”等赫然的神观佛庙。
居民宅室,同样也奉祀厝主、灶君、床母,以及关帝、菩萨、土地等等。
各种行业祀奉着形形色色的神明:种田的奉祀田头土地;行船的奉祀*娘;做医生的奉祀保生大帝;土木工匠奉祀鲁班;经商的奉祀赵公明;教书的奉祀魁星爷及孔夫子;理发的奉祀吕洞宾;演戏的奉祀相公爷田都元帅;乞丐营奉祀李铁拐等等。
1.武夷君武夷君的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民间流传。
一说武夷君是神仙,修真于武夷山,受上帝之命统管群仙,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另一说是彭祖曾隐居于武夷山,活了七百七十岁,他有二个儿子,长子名武,次子名夷,武夷山因此而得名。
汉武帝时曾遣使到武夷山,用“乾鱼”祭祀武夷君,武夷君由此名声远播,影响渐大。
朱熹曾指出:“武夷君之名,著自汉世,祀以乾鱼,不知果何神也。
……颇疑前世,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
……没而传以为仙也。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6《武夷图序》)认为武夷君的原型可能是闽地氏族首领,死后因宗教信仰的影响,逐渐演化为神仙。
唐宋以后,武夷君曾多次受到朝廷敕封,仅宋代就有四次:绍圣二年(1095年)因祈雨获应,敕封显道真人;元符元年(1098年)因屡降吉祥,加封为显道真君;端平元年(1234年)和嘉熙二年(1238年)又先后加封为显道普利真君和显道普利冲元真君。
武夷山也因武夷君的种种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影响,被道士奉为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天”,成为福建道教的传播中心。
闽台的共同信仰——保生大帝吴夲(公元979—1036年),字华基,号云冲,北宋福建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积善里(今属漳州台商投资区白礁村)人。
祖籍泉州安溪县感德镇石门村。
李光地《吴真人祠记》说:“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门。
吴真人者,石门人也,乡里创庙立祀,子孙聚族山下,奉真人遗容。
”曾任宋御医,后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深受人们敬仰。
去世后被朝廷追封为大道真人、保生大帝。
乡民建庙奉祀尊为医神。
著有《吴夲本草》一书。
现在大陆和台湾有数百处供奉吴夲的保生大帝祠堂,保生大帝为中国闽南、潮汕地区及台湾、东南亚华人所信奉的道教神祗,俗称大道公、吴真人、花桥公。
保生大帝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
相传其祖先是战国时的吴季札,子孙向四处发展,传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亲吴通,母亲黄氏,避乱而南迁,到了福建同安的白礁村。
青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神像业医活人,按病与药,如矢破的。
或吸气嘘水以饮病者虽沉痼奇怪叵晓之状,亦就痊愈。
于是病人交午于门,无贵贱悉为视疗。
景祐六年(景祐无六年-引者注)蜕化于同安之白礁。
乡人肖像祀之。
水旱疾疫,款谒如响。
部使者以庙额请,赐名‘慈济’。
开禧三年,公元(1207),草寇骚扰境上,忽睹旗帜,惧不敢入。
事闻,封英惠侯。
后累封普佑真君。
”撰《志》者按曰:“《同安志》云:吴真人,名夲,由贡举授御史。
仁宗时,医帝后愈,炼丹救世。
景祐(1034~1037)间蜕化于漳州白礁龙池岩,乘鹤升天。
此全与《闽书》所载互异。
《闽书》不言(吴)本官御史,亦无医仁宗后事;惟记明永乐中,文皇后患乳,梦道人献方,牵红丝缠乳上,炙之,后乳顿瘥。
问其居,对在某所。
明日,遣使访之,云: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吴名夲,昨出试药,今未还也。
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闽求而知之。
皇后惊异,敕封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保生大帝,仍赐龙袍一袭。
”由此可见传说之分歧。
《台南市宗教志》所记更多神异。
曰:“(吴)夲,泉州清溪县常乐乡人。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三月十五日生。
泉州市首届闽南(民俗)知识竞赛题一、填空题(共40分)1、典型的泉州传统民居是官式大厝,也称“皇宫起”。
2、洋楼是沿海侨乡一种中西合壁式民居,俗称番仔楼,以晋江石狮一带为典型。
3、泉州人喜欢饮乌龙茶,泉州又是福建省乌龙茶的重要产地之一,其中以安溪铁观音最为出名,弛誉中外。
4、泉州是著名侨乡。
华侨出洋前,须先到公妈厅焚香拜祖辞行,以示尊宗法祖,并祈求祖宗神灵庇佑安全渡洋,在侨居地兴旺发达,俗称““拜公妈””。
5、华侨返归故里,亲友们都闻讯赶来看望,并送鸡、蛋、面线、美酒、猪脚等礼品,甚至设宴为其接风洗尘,俗称“脱草鞋”。
6、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7、郑和为伊斯兰教徒,在明·永乐十五年(142023)第五次下西洋时,到泉州圣墓行香,祈求灵圣庇佑。
8、元宵节的节日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放焰火、玩花船等等,但把元宵节的节。
日气氛推向高潮的是“闹花灯”9、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泉州人习惯称为“五月节”。
10、泉州民间把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这天要举行庆祝活动,俗称做七娘妈生。
11、闽南七夕,家家户户用糯米制作“糖果”,每粒直径一公分左右,用手指捏压使之两面向内略凹,好似人面上的笑靥(俗称“酒窟”),意思是祝愿织女在与牛郎相会时笑容满面,甜甜蜜蜜。
12、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混沌,西北一带多吃饺子,江浙一带吃汤圆和麻糍。
泉州人则吃“冬节丸”。
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
13、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泉州称为“尾牙”。
14、泉州花灯品种繁多,其中泉州的料丝绣球花灯驰名中外,富丽堂皇,结构精致。
15、端午节举行龙舟竞赛,是我国城乡人民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普遍性民俗活动。
但在晋江侨乡安海镇,却有着另一种独特的民俗——“嗦啰嗹”舞蹈游行。
16、中秋月饼除了做供品和食品外,尚有其他功能,比如在泉州地区十分盛行的“卜状元饼”习俗。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铺” 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 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 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 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 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 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 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 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 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 —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三十六 老人们的 为集中、 们常为买 由抽签决 依旧家家 分乡村都 整个旧七 渡,但任 要祭祖先 三部曲一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 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 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 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 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 都是在天井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 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 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 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填空题1、据地质学家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 大陆 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东山陆桥” 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P1-22、春秋至秦汉时期,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文身,他们不少人迁徙到时台湾岛,成为台湾 高山族 族的祖先。
P7 3、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的第一次是隋炀帝时期武贲郎 陈棱 从台湾掳回数千人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此人被后世奉祀为台湾的“开山祖”,郑成功在台湾为他修“ 开山宫”以为纪念。
P94、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厦门)。
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P125、 明代中叶 ,政府的文件中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
P56、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末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他对收复和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 开台圣王”。
P157、 朱熹于绍熙间任漳州知州,他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使“漳民独蒙大儒之泽”,造就一些文人学者,文化发昌盛,文化教育普及。
P378、 八宝印 是漳州文化的缩影,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
P389、泉州别称“刺桐城”“ 鲤城 ”“温陵”,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P39二、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的名称有( ABCDEFG )P6A蓬莱B贷舆C员峤D瀛洲E 岛夷F 夷州G琉求2、从现存文献看,福建汉族人民较大规模迁居台澎是从 ( C )朝开始的。
P10A 唐B五代C宋D元3、清朝统一台湾的时间是(D)P16A1680年 B1681年C1682年 D1683年4、泉州可称是“宗教博物馆”,以下哪个是泉州所信奉的宗教(ABCDEFG)P41A 佛教B 道教C 伊斯兰教D 景教E 明教F 天主教G 印度教三、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 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福建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导游词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福建泉州伊斯兰教圣墓导游词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就被誉为“东方的第一大港”,海外交通非常繁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宗教遗迹和伟大的方建筑,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圣墓位于泉州东郊灵山南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山青水秀,绿草有茵,是穆斯林向往的胜迹.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目前它的教徒人数仅次于基督教徒.该教创立于公元七世纪初,创始人穆罕默德.七世纪10年代,阿拉伯半岛原为多神教信仰地区,后来因受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逐渐向一神教过渡.后来汉志地区有人根据社会需要,反对崇拜偶像,因此就创造一种不太拘泥于教条与仪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该教尊古莱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为唯一的神,相信“天命”、“复活”、“惩罚”、“报应”等.它的产生为伊斯兰教打下了思想基础.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备统一阿拉伯民族的条件.因为当时不重视教义理论建设,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启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后和阿拉伯半岛的分裂,于是进入希拉山洞沉思.据传他在洞中听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传达真主的声音,并确信真主选他为“先知”.真主向他启示,他将成为真主的使者.于是,穆罕默德向人们转达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严.因为穆罕默德宗教宣扬“一切顺从安拉“,故称“伊斯兰”.伊斯兰教的教徒就是顺从安拉的人,故称“穆斯林”.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莱氏多神教徒和奴隶主贵族的残酷迫害,于公元622年,便率领麦加的穆斯林转移麦地那,这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也因此被定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统”口号下,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封建神权的国家.并且迅速地发展传教到周边地区,因此便成为世界性宗教.各位来宾,关于为什么叫伊斯兰教圣墓可能大家还不一定清楚,我这里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埋葬伊斯兰教穆斯林贤人的墓葬.关于这个明末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方域志据传说载,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穆罕默德曾派四大门徒来中国朝贡,后留中国传教.这就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的最早传说,而传到泉州更是传说纷纷.相传唐朝武德年间,泉州湾有一次鳄鱼患难成灾,渔民不能出海打鱼,船运货物无人装卸,从南洋、阿拉伯等国来的船舶不敢入港,一时泉州湾的海外通商贸易突然受到了破坏,茶叶、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堆积如山,不能顺利出口外销.外来的珍珠、琥珀、象牙、珊瑚、玛瑙和香料等进口货物也无法起卸,沸腾的泉州港顿时冷落窒息.就在这没有驱鳄良策之时,忽有吏部官员奏书:“西方大食国圣人穆罕默德,回教的创始人,有四大门徒在中国传教,听说四人法力高强,烈日难灼体肤,雨水不湿衣裳,入火不死,入水不灭,定有驱鳄之神通.“于是唐高祖李渊降旨宣召四人,四人皆头缠白巾,身披法衣,手捧经典伊斯兰教的经典为古兰经,席坐顶礼.大唐皇帝问治鳄安民之方,其中一人启奉:“真主降示经典,吾等奉天传教,如善恶恶,驱鳄何难.”便朝西膜拜,口诵经文,举手一招,御苑右树忽移庭前,复一挥手,树还原处.众皆骇异.四人合掌大笑,为首的一人称:“盘根古树尚能招之即来,挥之而去,何况游动的水族鳄鱼”皇帝大悦,即封四人为“贤人”.为保障海外通商港口的繁荣、商旅的安全,遂派一贤到广州,二贤到扬州、三贤沙仕谒,四贤我高仕到泉州来驱鳄,三贤、四贤到了泉州果真率领众回教徒朝西跪拜,仰天呼号,诵读古兰经文,其中一人拨剑遥指鳄群立鳄鱼蠢动浅滩,另一人双臂高擎,即有一群神鹰鼓翼而来,盘旋空际,爪抓巨石,向鳄鱼投掷,霎时石如雨下,击中鳄鱼,不死则伤,只好逃离泉州湾.泉州湾又恢复正常的海运.当时泉州人感念神威法力,托庇安宁,信奉回教者甚多,又因海外交通发达,所以很多阿拉伯商人便定居泉州,并且与当地人通婚.就现在泉州一带的回民还有四万多人,他们有的还保留着回教的习惯,有的已经汉化,于是三贤、四贤就结庐在灵山并在此传教.他们死了以后也就葬在这里,因为夜里常有灵异之光发出,所以人们就称之为“灵山圣墓”.当时还没有清真寺,所以很多人都到这里来礼拜.后来随着穆斯林教徒的不断增多,到了宋朝才由阿拉伯人出资建造了通淮衔清净寺,它是我国唯一保留至今的宋代伊斯兰教寺.墓地正中有亭,亭中有两座花岗石雕的长方形墓盖石,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简朴无华,衬托二位贤者的高洁品德.墓后是一个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据说这样象征伊斯兰象初月一样纯洁.这几根造型特异的廊柱,上下两端偏细,据主建筑学家考证,为唐代柱式叫“梭柱”.这一考证为圣墓的历史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回廊正中这方青草石雕琢的阿拉伯文石碑刻,记载了元代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有一批阿拉伯穆斯林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为圣贤修墓的过程,他们的这举动表达了对真主的尊从.还有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一行香碑.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航行圣地麦加之前,专程到泉州来拜谒.这是泉州地方官蒲日和为他所立的行香碑,以作纪念.这个风动石就是当年传说中神鹰掷落的大石头,这块石头风吹则晃,手推则动,俗称为“风动石”.也是福建省三个风动石之一.回教徒们把它看作是真主安拉赐予平安的遗物.明朝嘉靖年间,泉州知府周道光在上面刻上“碧玉球”三字,后人又勒上“天然机妙”四个字,因此便构成了泉州一景“玉球风动”.千百年来,这座伊斯兰教圣墓一直受到历代泉州人民和穆斯林的保护,它是我国极为珍贵的伊斯兰历史文物.它犹如不朽的花朵,永远开放在穆斯林的心中。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感谢您的阅读!一、崇拜祖先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泉俗祭礼,古时很讲究繁文褥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
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
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
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
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
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
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
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
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
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
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
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
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泉州舍族祭祖的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为正月初一、三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其中以十二月十五的祭祖规模最大。
闽南民风民俗之鬼神祭拜篇_3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一、崇拜祖先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
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
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泉俗祭礼,古时很讲究繁文褥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
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
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
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
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
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
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
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
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
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
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
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
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泉州舍族祭祖的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为正月初一、三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其中以十二月十五的祭祖规模最大。
闽南神明——关帝君闽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民间民间信仰特别杂乱无序,关帝信仰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等是闽南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
关帝信仰在闽南有虔诚的信仰者。
关帝生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李光缙在明万历三十一年所作的碑记中记曰:“今所为颂侯之烈,与侯所以系千百世人心者,得非以一念殉汉之忠乎!窃以为末尽侯也。
夫帝室之有隆替,国统之有存亡,自生民有主而来,谁代无之,何但汉?其历朝死事诸臣,当改姓易命之秋,杀身翼主而极忠无二虑,何但侯?然皆一时能使人叹息咨嗟,传之久而名存耳,未有若侯灵响,今凛然如生者。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惟是生人五伦两仪不得以坠,二曜不得以晦,人心不得以死。
侯始遇玄德,朋友也;约盟而后,兄弟也;及推为中山靖王裔,以主事之,则君臣父子也。
平居无里闬之欢,非胞乳之共,不有折圭担爵之素,匹夫相友,然信以死,先兄而后臣之,间关周旋,各尽其道,此侯之所以独千古也。
”明朝中期,内忧外患并至,北有蒙古贵族余势力的威胁,东北有满洲族的兴起,东南沿海有倭寇的侵扰。
另外,由于政治的黑暗,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为维护封建政权的地位,嘉靖以后的统治者特别注重体现在关帝身上的儒家忠义思想,对民间关帝信仰有意识地加以扶植和引导,以为现实政治服务。
作为闽南著名民间信仰场所,泉州通淮关岳庙香火远播台湾、东南亚各地,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宫、堂的祖庙,被誉为“台湾开基第一庙”。
泉州与金门历来渊源颇深,民众自古往来密切。
特别近年来,泉金两地的关帝文化信仰交流日益频繁,每年都有进香团来此晋谒。
“泉州和金门本来也同属一个泉州府,泉金民众来往频繁,尤其在宗教领域,许多信仰是完全一致的。
”金门县长李沃土说,“和这里一样,关帝信仰在金门非常普遍,奉祀关帝的宫庙堂遍及各乡镇村,有不少是从泉州通淮关岳庙分灵过去的,可以说这里是祖庙。
今天是组织金门各宫庙的‘关圣帝君’回家祭拜了。
”李开阵是金门双鲤古地关帝庙宫庙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双鲤古地关帝庙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就是由这里分灵过去的。
闽南参考资料泉州境主神境主神旧时每⼀村落、街道都奉祀⼀特定神祇,作为本境内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等,也有称⼤王者。
⼀般建⼀⼩庙,内置境主神,往往还有马夫、皂⾪等⼟偶。
泉州的境主神最富特⾊。
旧时泉州城分36铺94境,每境都有⼩宫庙供奉境主,宫庙星罗棋布,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列表如下:表5-1 泉州城旧时所供境主神⼀览表重要的神祇有关⽻、岳飞、⽂武尊王(张巡、许远)、妈祖(林默娘)、吴真⼈(吴夲)、萧阿爷公(萧望之)、⽥都元帅(雷海清)、⼴泽尊王(郭忠福)、苏夫⼈姑(苏六娘)等,还有种类繁多的古代王爷公神祇等等。
此外,还有各种挡境神,形形⾊⾊的神庙遍布泉州城乡各个⾓落。
“迎神”的種類最多,最著的有“進⾹”、“拈⾹”、“謁祖”。
1、真武庙管委会,1995年成⽴。
现管委会成员有⼗⼆⼈(包括⼀名⽂物管理员),管委会成⽴后即着⼿建章⽴制。
每⽉有例会。
管委会成员可就寺庙管理问题提出批评意见与建议。
2、法⽯⽂兴宫管理组,成⽴于2003年。
成员九⼈,管理范围包括⽂兴宫(祀保⽣⼤帝)、⽂兴三王府宫以及⽂兴古渡。
管理组与⽂物保护组⼆块牌⼦⼀套班⼦,现正向鲤城区民宗局申请成⽴管委会。
⽂物保护组⼰于2003年报市⽂物局批准备案。
3、法⽯长春妈祖宫,成⽴⽂物保护管理组负责管理,成员8⼈。
4、法⽯美⼭妈祖宫,该宫⽐较特别,对外成⽴15⼈的⽂物保护管理组,对内则成⽴7⼈的董事会负责寺庙⼯作。
两个机构于2000年同时成⽴。
该宫的管理保护⼯作主要由⽂物保护组承担。
5、县后街⽩耇庙,成⽴理事会,成员原来有15名,现尚有8名。
6、南门浯江天王府宫,成⽴理事会,成员5⼈。
纯民间⾃发组织管理性质。
7、南门富美宫,董事会成⽴于1987年,已历三届,现有成员9⼈,不久前新成⽴了由3⼈组成的监事会。
该宫组织机构较为健全。
8、青龙巷慈济宫,理事会成⽴于1988年,成员9⼈,纯民间组织管理性质。
9、⽔门巷南薰门三义庙,管理会筹建组成⽴于1998年,属民间⾃发组织管理性质。
福建泉州景点导游词福建泉州景点导游词精选篇1泉州天后官位于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当时庙字规模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枪神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生于来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父亲林帷悫,母亲王氏平生注意积德行善,乐于助人,年纪都在四十有余,虽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觉得单枝难以传宗接代,向观音菩萨祈求再生一男。
王氏不久便怀了孕,在降生之时,王氏见到一道光从西北面射人她房内,光辉耀眼夺目,香气四处飘荡,久久不散。
林默娘长大了,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务,矢志不嫁人,专心致志精研医理,为人消灾防病。
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
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
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
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西风正急,途中遇到狂风恶浪,船在狂风怒涛中剧烈颠簸,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
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
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
立庙祭祀。
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
宗元时代,泉州成为世界贸易港之一,元政府为了发展海上贸易,于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令福建镇守官重新其庙。
此后朝廷节遣内宦(太监)及给事中行人(对外使节)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满刺加等国,率以到庙祭告祈祷为常,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监张谦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文莱一带),从泉州浯江(顺济桥一带称浯江)启航,“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改宫号为“天妃宫”。
闽南地区信仰的“风狮爷”到底是什么?作者:凤妩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12期石狮,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雕塑,它可以置于府邸、寺庙、陵墓前,也可以安放在墙头屋脊之上。
他们或威风凛凛,或浑厚庄重,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在我国闽南沿海等地,有一种被称为“风狮爷”的石狮,非常独特。
“风狮爷”大部分为直立形象,周身涂满彩绘,背后插着令旗披风,仿若古代武将,十分俏皮可爱。
另有一种如骑狮武士一般的土偶,主要放置于屋顶之上。
《台湾通史》记载:“屋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壮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厌胜。
”此处的土偶,即是“风狮爷”。
闽南的老百姓们喜爱尊崇“风狮爷”,不止是因为它外观出众,更是因为在民间传说中“风狮爷”具有驱风辟邪的本领。
“风狮爷”如此本领却非一朝一夕练就,而是得了各方传承。
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物种,多见于非洲、南亚、西亚等地。
《后汉书》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国曾向汉朝进献狮子;章和二年,安息国也向汉朝献狮。
可见,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狮子这一形象才开始为中国所熟知,并一再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原王朝。
狮子一开始是被作为“异兽”看待,随后逐渐变成了“瑞兽”,这与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在佛教里,狮子无疑是具有神性的,佛祖出家前曾作“狮子吼”,《维摩经》认为:“说法无畏,犹如狮子吼。
”后来,高僧大德说法都可被称作“狮子吼”,因其法理振聋发聩,可唤醒外道众生。
而佛,也被尊为“人中师子(狮子)”。
佛的坐处,也被称为“师子(狮子)座”。
而后,狮子逐渐演变成了佛菩萨的坐骑,大家熟悉尊奉的文殊菩萨,其坐骑正是狮子。
由此,佛教赋予了狮子神性,狮子这一瑞兽形象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被人们接受,认可其护法驱魔的作用。
狮子驱魔的作用,则与中国本土的民间巫术互相影响,有了连接。
傩,是神秘久远的民间巫术,傩舞是先民们驱除瘟疫、祈求平安的重要手段。
狮子与傩,两者在功能上有所重合,因此傩舞吸收了狮子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傩面具里会有狮子的形象,甚至于在社火傩舞中会有专门的狮子舞。
境主神旧时每一村落、街道都奉祀一特定神祇,作为本境内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等,也有称大王者。
一般建一小庙,内置境主神,往往还有马夫、皂隶等土偶。
泉州的境主神最富特色。
旧时泉州城分36铺94境,每境都有小宫庙供奉境主,宫庙星罗棋布,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列表如下:表5-1 泉州城旧时所供境主神一览表重要的神祇有关羽、岳飞、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妈祖(林默娘)、吴真人(吴夲)、萧阿爷公(萧望之)、田都元帅(雷海清)、广泽尊王(郭忠福)、苏夫人姑(苏六娘)等,还有种类繁多的古代王爷公神祇等等。
此外,还有各种挡境神,形形色色的神庙遍布泉州城乡各个角落。
“迎神”的種類最多,最著的有“進香”、“拈香”、“謁祖”。
1、真武庙管委会,1995年成立。
现管委会成员有十二人(包括一名文物管理员),管委会成立后即着手建章立制。
每月有例会。
管委会成员可就寺庙管理问题提出批评意见与建议。
2、法石文兴宫管理组,成立于2003年。
成员九人,管理范围包括文兴宫(祀保生大帝)、文兴三王府宫以及文兴古渡。
管理组与文物保护组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现正向鲤城区民宗局申请成立管委会。
文物保护组己于2003年报市文物局批准备案。
3、法石长春妈祖宫,成立文物保护管理组负责管理,成员8人。
4、法石美山妈祖宫,该宫比较特别,对外成立15人的文物保护管理组,对内则成立7人的董事会负责寺庙工作。
两个机构于2000年同时成立。
该宫的管理保护工作主要由文物保护组承担。
5、县后街白耇庙,成立理事会,成员原来有15名,现尚有8名。
6、南门浯江天王府宫,成立理事会,成员5人。
纯民间自发组织管理性质。
7、南门富美宫,董事会成立于1987年,已历三届,现有成员9人,不久前新成立了由3人组成的监事会。
该宫组织机构较为健全。
8、青龙巷慈济宫,理事会成立于1988年,成员9人,纯民间组织管理性质。
9、水门巷南薰门三义庙,管理会筹建组成立于1998年,属民间自发组织管理性质。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花桥公,俗名吴本(979--1036年),北宋泉州同安白礁(今属漳州市所辖)人,生前为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去世后被闽南人尊奉为医神,在泉州各县都有吴真人宫庙,不少地方还把吴真人奉为境主。
由于妈祖和吴真人与泉州均有地缘之亲,且被认为能显灵庇护泉州人,故泉州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妈祖、吴真人的神话传说,民谚中也有“三月十五(吴真人生日)风吹头巾,三月甘二(妈祖生日)雨浇花粉”之说。
泉州崇拜的地方性俗神甚多,除保生大帝、天后妈祖外,还有惠安的青山王(张悃)、永春的乐山王(即九日山的通远王,原为乐山隐士),安溪的清水祖师(陈普足)、晋江的对山夫人(苏六娘),等等。
据日据时台湾总督府文教局社会课所存的1929年《社寺台帐》所列神庙,排在前十位的神明中,即有四尊与泉州有关:王爷(泉郡富美宫为王爷总庙)、天上圣母(即天后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
据民间传说:上天玉皇大帝见两人忠诚可靠,就封他们为文武安王,“代天巡狩”、“奖善罚恶”。
泉州原来的富美宫,古时最早先是供奉文、武尊王张巡与许远作境主的,后来富美宫才改为泉州王爷府的总部,奉萧阿爷萧太傅为总部王爷首领,由于萧太傅生前作过皇帝的老师,又当过汉朝的宰相,地位比许远和张巡高,玉皇大帝只好让许远与张巡让位,作王爷府总部的配祀之神,许远与张巡也由“境主”晋升为“都主”,其中武安王许远作晋江三十八都都主,供奉于泉州城东塘西村院的“飞炉庙”内。
后来该庙被一帮恶道士把持,尽干坏事,武安王许远把他们的罪恶行径上奏玉皇,促使“飞炉庙”的一帮恶道士被剿灭。
武安王许远的三十八都都主府改叫“万安庙”,继续“代天巡狩”、“奖善罚恶”接受民众的供奉。
富美古渡的富美宫,奉祀的是阿爷公。
阿爷公是萧望之,汉朝的三朝元老,官做到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先生,又担任过宰相,位极人臣,是一个好官、清官,忠直正派,敢和权贵奸臣斗争,威望很高,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臣、忠臣。
阿爷宫有二十四王爷,所以富美宫也叫“泉郡王爷行宫”,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君称为“送神”,到正月初四,又复请灶君回位,称为“接神”,又是一番祭敬。
闽南清明习俗---民间扫墓约定俗成以清明节前、节后各10天为扫墓期。
东海法石一带的村庄奉祀王爷的庙宇特别多。
法石村有十四座寺庙,海印寺为佛教,真武行宫为道教,其余的十二座:文兴宫、坂头宫、妈祖宫、龙王殿、王爷宫、王爷馆、四王府、武安王府等等皆为民间信仰的殿堂,王爷馆又居多。
东海镇有法石村、大坪村、后亭村、云山村、宝山村、北星村、后厝村、后埔村、东梅村、金崎村、寻埔村、云谷村计十二个自然村落,宫庙寺院有69座,佛教寺院6座,道教真武庙1座,余者62座都是民间多神信仰的庙宇,奉祀文武尊王、萧太傅、四王府等王爷馆宫有42座。
其余的不外是关帝庙、元帅庙(相公爷)、妈祖、保生大帝、圣王公宫等。
东海乡法石一带奉祀王爷神的目的是为了祈求禳灾驱瘟、防盗灭匪、保境安民、发家致富。
所以法石村民视王爷也是保护神,甚至是驱除瘟神厉鬼的正神。
法石村所崇奉的王爷神,与闽台地区的王爷神几乎相同,都是文武尊王(张巡、许远),唐安史之乱时誓死保国爱民,最后以身殉职。
王爷亦称“王公”、“大人公”、“阿爷公”、或“大哥公”。
王爷尊为“代天巡狩”,视察民间善恶。
明清以来,法石王爷信仰随先民足迹传播东南亚和台湾各地,现在台湾的王爷宫庙到处都是,据说大部分随泉、漳二府的先民带去,部分因放王船漂抵台湾的,由法石传播出去的也不少。
法石坂头王爷馆祀武安王,美山王爷馆祀萧望之太傅,文兴宫祀文武尊王,文兴王爷馆祀王爷,石头街中王爷宫祀雷、萧、殷三王爷,长埕王爷宫祀四王府,锦井王公宫和大坪王爷馆祀王爷,后渚王爷宫祀七王爷,院前、圣墓、洋店王爷宫祀江王爷和文武尊王等,顶厝祀柳、朱王爷,后埔下堡宫,祀江大巡,林边宫祀文武尊王,东梅、梅里宫奉祀王爷,石壁宫祀王公,金崎村祀王爷……总之东海法石一带的村庄神庙大部分都奉祀王爷神。
东海乡村民如何敬奉王爷神明呢?每个宫庙每尊王爷都有一个圣诞日(称佛生日),如果一殿奉祀四尊王爷的,经常是取其中一尊诞辰日举行庆典,村民经常是每人出一盘(干)鲜海产或牲肉,全村揍上二、三十盘的筵席敬奉。
晚上南音清唱,或放映一场电影。
随着社会经济的好转,进而神诞演戏。
庆典之外,日常村民不论做生意、建房屋、诉讼、甚至儿女婚事,不论大小事都求之王公或王爷,日常家中遇到寿庆也备些牲礼到庙敬奉,总之,东海一带村民把王公、王爷视为境主、福神看待。
万安飞炉庙武安尊王神像境主尊神、邱府王爺、田都元帥、保生大帝、粱、蘇、秦、蔡府王爺等由左而右:八爺(范將軍)、境主公、七爺(謝將軍)闽南晋江东石镇特有的六姓王爷诞辰白沙的六姓王爷庙宇殿内供有神位,但不像一般宗教有巨大塑像。
两边一黑一白为黑白无常。
六姓王爷殿后为六姓夫人妈殿。
/itinerarywri/1199646.html苏夫人姑庙苏夫人庙:在鲤城区江南镇常春村村南的紫帽山麓。
明正统六年(1441年)垒石为庙,奉祀明代泉州民间传奇式女神苏夫人姑(苏六娘)配祀三夫人妈、月娘妈。
明成化六年(1470年)敕封为“护国卫生夫人”地方官遂依制建庙,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朝廷加封为“衍圣崇福夫人”。
如富美宫中所供奉的27尊王爷,该宫配祀的王爷神中,有抗金英雄岳飞、铁面清官包拯、药王扁鹊等千古传颂的历史名人。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民间有句俗语为“王爷不入永春”。
奉祀青帝(即东岳大帝)、五岳大帝、地藏王、十殿冥王、七娘夫人、织女、陈金李三夫人、痘疹娘娘、冥司百职,檀樾祠奉祀张汝锡。
主神是江、张、倪三府王爷,庙里有对古联,上联是:祖衍泉州东岳乡,不知现在泉州东岳这边还有没有奉祀江、张、倪三府王爷的庙宇广泽尊王、法主公、上帝公、郭圣王、玄天上帝青龙宫内所奉祀的神祗是保生大帝。
泉州人称保生大帝为花桥公、大道公、吴真人。
祗郭忠福(923-938),祖籍安溪,后迁居诗山郭山。
有时主人家给忠福一点吃的,他必留着带回来与母亲共尝。
后晋天福二年(938)八月二十二日,忠福牵牛上凤山放牧,自己攀上绝顶,坐于古藤上玩。
或者因饥馁过度,竟自溘然长逝,时年仅16岁。
乡人嘉其孝、怜其殇,于其坐化处筑祠祀之。
后其孝行闻于官,历代交迭奏请加封,奉为神。
自宋绍兴间敕封“威镇广泽候”、建威镇庙寺,至清同治九年,累封至“威镇忠应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广泽尊王”。
分炉至闽台港澳及南洋各地,至今香火犹盛,是泉州一带重要的道教神祗。
马巷古镇有一座池府开基祖庙——元威殿,瓦顶砖木结构,分前后两殿,雕梁画栋,石雕传神,极尽之精巧。
进得殿堂,昏暗的光线中,一尊黑脸王爷的塑像正中而坐,姿势威猛,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尊神为“池府王爷”,本名池然,南京人,明天启六年文科举人,后弃文从武,万历三年夺得武进士,钦命任漳州府道台,为官清正。
相传,池然赴任途中,歇于内厝小盈岭的一间土地庙,路遇欲往漳州地区播布瘟疫的玉帝使者,毅然决定舍己一身,拯救万民劫难,于是设计抢过瘟疫药吞服,并恳请二位天神向玉帝求情,随后毒发身亡。
玉帝感其大德,遂下旨敕封他为“代天巡狩王爷”,后加封为总巡王、总制,统管马巷一带的神灵。
受封后,池然托梦于马巷五甲尾乡绅耆老,并在预定时刻在乌甜脚的水井中现出本像,马巷人因此于五谷市建庙以祀之,并在明天启年间迁建今址。
自明迄今,元威殿威灵显赫,香火鼎盛,名闻遐迩,一年四季,谒拜者成群结队,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池王寿诞日,更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池府王爷信仰也随之传到台湾,三百余年来,已传遍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传炉分坛达三百六十余处之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及海外的进香团络绎不绝,元威殿逐渐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池王爷是国内外善信最虔诚奉敬的民俗神祗之一。
池王爷的文化也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受到各地善信朝拜。
关于池王爷的龙威殿、元威殿、全威殿的历史渊源另有一种说法。
据《后边村李氏族谱》记载:该村(现属马巷镇后滨村)开发于明初,原住郑、刘、李三姓。
明万历年间郑达、刘尽、李了三人和睦相处,亲如手足。
他们合伙经商于泉州厦门之间。
有一次途经小盈岭,因旅途劳顿,加上被西北雨淋得象落汤鸡。
他们在路边一巨石下小憩,旋而呼呼入睡,朦胧中见一黑面将军喝令他们赶快离开此地。
他们吃惊一醒,三人所梦略同,立即起身离开。
他们刚一离开,巨石立倾。
他们感于黑面将军指点救命之恩,即引回后边村垒三块石头供神位奉敬。
后来逐渐发展到全村善信都来问卜祈求平安。
当时尚不知黑面将军的名讳及所化身的佛名,直到内官村陈于庭道破原委以后始知黑面将军就是池王爷。
因此他们于万历十三年(1586年)鸠资建“龙威殿”。
后该村因风水之故,郑氏一部分迁入郑坂村,一部分迁入马巷五甲尾,刘氏则迁到马巷刘厝甲。
他们约定分居后,郑氏在马巷建“元威殿”,刘氏在刘厝甲建“全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