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俗与闽南民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闽南独特民俗文化简介
闽南的民俗文化有很多,但最吸引我的是“泉州八景”。
所
谓“八景”就是:清源山、开元寺、南音、东石木偶戏、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石湖温泉。
这“八景”都是历史悠久的,历史上的名人对这“八景”都有很高的评价。
清源山,是泉州市区自然风景名胜,位于泉州城东,海拔657米,为泉州名胜地之一。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景色宜人。
清源山分前山和后山。
前山由安平桥、石佛、天后宫等景点组成;后山有摩崖石刻,集“儒、释、道”于一体。
清源山是国家5A级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福建省的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
安溪铁观音位于南安市石井镇境内的铁观音广场上,其“风从水上来”的传说为泉州八景之首。
安溪铁观音“观音韵”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茶的音乐理论。
石湖温泉是全国四大温泉之一。
这里冬暖夏凉,水温在40~60℃之间。
水质无色、无味、透明,含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
据说喝了这里的水可以“洗去尘垢”。
—— 1 —1 —。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偶遇”快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木偶戏体验活动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是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引导学生了解闽南民族文化,探寻闽南人文艺术和民风民俗,充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寻闽南风俗民情。
一.活动项目(一)场馆初学①非遗文化体验馆--初始木偶戏在民俗集市厅中,观赏非遗文化的集合,包含陈氏纸扎、闽南造像、嘉庚瓦、宋江狮等;在薰风集雅厅,又是别样的非遗项目,歌仔戏、木偶戏、布偶戏等众多闽南戏曲文化,看着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他们所使用的乐器、道具,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传统礼乐的文明。
(二)技艺传承①活动内容:邀请泉州市提线木偶戏传承保护中心,青年传承队演员---蔡思雅,为小朋友和家长们讲述木偶戏的历史渊源及表演难度等。
(三)亲子DIY传统手作:布袋木偶制作跟着老师来制作布袋木偶“小动物木偶”,在家长的帮助下,布袋木偶所需材料:整块布,或者是碎布(颜色丰富)、剪刀、针、棉花等步骤:1.提前打印好简单的动物平面图案2.依照动物的各部分形状裁剪图形3.开始缝制4.颜料可DIY涂色(四)一起来表演学生创意来表演(二).集美塔简介集美塔坐落于集美新城中央公园之上,建筑总高度79.5米,塔高7层,基座两层。
集美塔项目占地面积128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83.9平方米。
集美塔基座有两层,分别为集美人文馆和非遗展馆,设置有人文简史展厅、嘉庚精神展厅、华侨文化展厅、闽南文化展厅、学村文化展厅等,各展厅布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互动性和趣味性强。
塔身一层为游客服务集散大厅,二层为休闲服务区,设有咖啡茶座,三至七层为登高观光区。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 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渔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
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
泉州地区与闽南大地区过年民俗异同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
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
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
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 月1 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 ');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 '(节日就这样过去了)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初二早初三无歹志(无事情);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浅谈闽南地区的民俗每次我打电话回家,舍友总会问我怎么会讲日语,还老跟我抱怨这一点儿也不公平,因为她们完全听不懂我说的话而我却能听懂她们和家人的对话!其实,我根本不懂什么日语,我讲的也不是日语,而是闽南语。
我祖籍福建省,出生在泉州市安溪县,从小又随外婆在漳州市华安县生活,因此,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
对于我们闽南人的民间习俗,我都是从奶奶、外婆她们老一辈人的口中得知的,当然其中一些被保留到今天的民俗我还是亲身体会到了的。
我就从方言、民歌、民居、节日与祭祀和婚俗这几个方面来介绍介绍我们闽南人吧!一、闽南方言闽南方言最初是在福建省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原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因躲避战乱、平叛战乱或逃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以后逐渐形成的。
就国内分布来说,闽南方言可分为本土闽南话、台湾闽南话、潮汕闽南话、琼雷闽南话和浙江闽南话五大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所处地区的其他方言影响,五大闽南方言区内部略有差异,其中本土闽南话和台湾闽南话最为接近,几乎没有差别。
明末清初,郑成功带领闽南人、客家人进入台湾后,闽南语就成为了台湾最主要的语言。
现在整个台湾省大约有75%的人讲闽南语,其次才是客家话和山地话。
二、闽南民歌闽南民歌指的是用闽南语演唱的民歌,其歌唱内容涉及面相当广泛,有童谣、情歌、叙事歌、祭祀歌、劳动歌等。
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和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在福建省,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分,主要可以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
泉州地区的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
漳州地区的民歌调式多,当地锦歌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做戏歌》与《杂碎调》在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感情淳朴,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流传甚广。
福建泉州的风俗福建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泉州的风俗习惯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让人流连忘返。
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福建泉州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泉州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大的当属清明节和中秋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泉州的清明节庆祝方式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会烧纸钱、烧纸衣服、烧纸车等,这些都是为了祭奠祖先。
此外,泉州人还会用鸡蛋、花生、糯米等食材制作出传统的“清明糕”,这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美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泉州人在这个节日里也有着自己的庆祝方式。
泉州人会在中秋节期间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玩花灯等活动。
此外,泉州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习俗,就是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争灯”比赛。
这个比赛是用竹子做成的灯笼,争相抢夺中间的红球,看谁先抢到谁就是胜利者。
二、婚俗泉州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泉州,婚礼通常会在早上举行,先是新娘出门,接着新郎到新娘家里迎娶。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如破解谜语、唱歌、跳舞等,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和勇气。
到了新娘家后,双方要进行“抢亲”仪式,就是新娘的家人要阻拦新郎的入门,新郎要通过各种方法才能得到新娘的认可。
在泉州,婚礼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喜饼”。
喜饼是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糕点,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圆盘,上面印有新人的名字和结婚日期。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自将喜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民间艺术泉州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泉州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泉州木偶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
泉州木偶戏的演员通常是男性,他们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配合着各种音乐和唱腔,让观众沉浸在其中。
除了木偶戏之外,泉州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南音、客家山歌、太平歌词等。
闽南民间习俗春節正月初一,稱為“過年”、“過新年”,可見“年”既是時間單位,也是節日名稱,是年與年之間的大節。
年是我國民間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堯舜時稱“載”,夏代稱“歲”,商代稱“祀”,周代起稱“年”,沿用至今(只有唐玄宗、唐肅宗二帝時一度稱“載”)。
過年的時間自漢武帝時確定正月為歲首,即以正月初一為新年,又稱“元日”;又因此日始於旦,也稱“元旦”。
辛亥革命後改行西曆,以一月一日為元旦,於是原稱為“元旦”的農曆正月初一即改稱為“春節”,但仍習稱為“年”。
過年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
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彙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十二點鐘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的新衣服。
早餐闔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
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
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載雲:“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
泉州的民俗风情有哪些值得一看泉州,这座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城市,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每一种民俗风情都是泉州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
泉州的民俗风情中,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悠扬婉转的旋律,古朴典雅的韵味,让人陶醉其中。
演奏南音时,演唱者用独特的闽南语腔调,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
那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乐器的合奏,仿佛能穿透时光的壁垒,带领人们领略千年前的风雅。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庙宇,时常能听到这美妙的南音,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泉州人民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高甲戏以其夸张的动作、诙谐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而闻名。
演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浓重的妆容,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出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无论是英勇的武将、机智的谋士,还是多情的佳人,都在舞台上活灵活现。
观众们在台下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紧张屏息,沉浸在这充满欢乐和惊喜的表演之中。
每逢传统节日,泉州的民俗风情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春节期间,泉州人会举行盛大的游神活动。
街头巷尾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们抬着神像巡游,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游神队伍中,有舞龙舞狮的精彩表演,还有身着古装的仪仗队,热闹非凡。
而在元宵节,泉州的花灯则成为了主角。
各种造型精美、巧夺天工的花灯挂满街头,有传统的宫灯、动物灯,也有充满现代创意的科技灯。
人们在花灯下穿梭,猜灯谜、赏灯景,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闽南传统建筑也是泉州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红砖红瓦的古厝,燕尾屋脊高高翘起,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通风采光,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在门窗、墙壁上,展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
还有那气势恢宏的土楼,圆形或方形的建筑结构,不仅具有防御功能,更是家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
泉州闽南文化论文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泉州是闽南文化的聚集地之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泉州闽南文化论文篇1浅析闽南文化生态视域下的泉州回族祭祖习俗摘要: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
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
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关键词:闽南文化;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传承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2007年6月9日正式批准在福建泉州、漳州、厦门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闽南文化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
而具有泉州区域特色的回族习俗,则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不仅是一种民间文化自我传承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的一种行为方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习俗。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泉州回族有63397人,主要姓氏为丁、郭、夏、蒲、金、马、葛等。
目前泉州市有1个回族乡30个回族村(社区),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
由于泉州回族居住分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少回族村(社区)的生活习俗,已经和闽南地区的汉族习俗融为一体了。
但在泉州回族的两大聚居区,一些回族的生活习俗仍然保留着,这两大聚居区是惠安县百崎回族乡(现为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及晋江市陈埭镇。
陈埭镇有7个回族行政村,丁氏回族人口达到2万余人,人称“陈埭万人丁”。
泉州的闽南文化民俗有哪些独特之处泉州,这座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坐落在福建省的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还以其独特的闽南文化民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闽南文化民俗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发展,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闽南话,作为泉州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音韵和词汇,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泉州人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闽南话,声调丰富,抑扬顿挫,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
比如“呷饱未”(吃饱了吗)、“利厚”(你好)等常用语,简单却饱含亲切。
这种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情感的纽带,让泉州人在乡音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泉州的闽南建筑也是一大特色。
那红砖红瓦、燕尾屋脊的古厝,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厝的布局严谨,注重对称和通风采光。
屋脊上的燕尾高高翘起,仿佛要展翅高飞,象征着吉祥如意。
而那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更是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每一处细节都展现了工匠们的巧思和精湛技艺,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走在泉州的古街巷弄,古厝错落有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
闽南的宗教信仰在泉州也表现得十分多元和融合。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和谐共处。
开元寺、清净寺等宗教场所见证了泉州宗教文化的繁荣。
特别是开元寺,那宏伟的建筑、古老的双塔,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祈福。
而每逢宗教节日,寺庙里香火旺盛,人们虔诚地祈祷,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
这种宗教信仰的多元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包容和开放。
闽南的传统节日在泉州更是热闹非凡。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踩高跷等表演精彩纷呈。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走亲访友,互道新年祝福。
而在元宵节,花灯展是必不可少的。
各种形状、色彩斑斓的花灯挂满街头巷尾,让人目不暇接。
端午节时,赛龙舟则是重头戏。
龙舟在江上飞驰,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争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欢乐的庆典,更是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重要方式。
闽南的饮食文化在泉州也是独具魅力。
面线糊、肉粽、土笋冻等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唐时称为“温陵”,现今仍常用的古时旧称有“刺桐城”“鲤城”等。
它有很多的荣誉称号和城市名片,例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活力的国际性海洋文化城市。
泉州南音的“泉州”二字,从其历史文化涵义来看,不仅仅是行政区域上的称呼,更是文化上的泉州。
南音是泉州(闽南)人独特的乐种,南音之所以能在这块土地上通过世代教习传承下来,能使现当代教育体系承担起培养南音人才的重任,是因为泉州地区所具有的文化特性、乡族观念、民间信仰与节庆风俗等闽南民俗文化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一、闽南文化特性泉州这座城既是开放包容的又是传统守旧的,它既能在开放中守住传统又能在坚守中吸收新物,形成了闽南族裔与文化多元特性对应,以及地理特征、生活环境与文化开拓对应的闽南文化特性。
首先,泉州地区闽南族裔与文化多元特性对应。
形成泉州地区闽南族裔大致有三条线路:一是闽越族人。
闽地区早期的土著先民即为闽越族,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从闽南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考古遗址看出当时社会的分化情况,例如后山文化、浮滨文化、夔纹陶文化等,见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传播和影响。
二是历史上中原移民有四次大规模的南迁入闽。
其一,是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3年)史称“永嘉南渡”“八姓入闽”[1]之史实;其二,是唐前期(公元669年)陈政、陈元光领军赴闽,六十余姓入闽,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入漳,任漳州刺史;其三,是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带领军队攻打泉州并以此为根据地,随后占领福建并建立闽国,这是中原移民在福建建立的第一个地方性割据政权;其四,是建炎初年开始的宋室南迁,至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泉州户口已达20万户以上。
由于泉州和漳州有着较好的农业生产环境,迁入这两地的北方汉民较早,聚居泉州的人数也会更多一些,军队军属有相当一大部分定居闽南,移民在文化上带来了北方中原汉语,特别是语音方面,唐、宋时期的官话基本保留在闽南话的文读(读书音)系统里。
闽南泉州饮食文化习俗一、一日三餐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
作为正餐的补充。
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
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
在安溪、永春。
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
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
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
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
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
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
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
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
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
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
闽南风俗之禁忌篇_1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闽南的风俗是以历史名城泉州,漳州,厦门为代表形成的闽南文化,多种文化,风俗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域人文景观。
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闽南风俗中的各种禁忌。
闽南风俗中衣的禁忌:
友人或友人亲属丧事,不能穿红的、花的或色彩艳丽的衣裳。
忌把衣服穿在身上缝补。
忌衣服晾干后未摆好就直接穿着。
忌反穿衣。
养蚕时,称“仙”不称“只”。
闽南民风民俗中食的禁忌:
到渔人之家作客,吃饭时则忌将盘中鱼翻过来。
忌祝寿时用筷子夹断线面。
过年过节蒸糕、发馃时,忌讳孩子或其他人在灶旁指指点点,大声说话或猜测“发”与“不发”。
孕妇忌吃姜、吃蟹、吃兔。
忌将筷子插在饭碗中。
小孩子在吃饭时或开饭前忌以筷子敲碗。
闽南习俗中住的禁忌:
睡前忌不洗脸。
盖厝禁忌:“宫前祠堂后”。
镜子不宜正对着床。
睡床不宜摆放在顶柜、横梁或灯饰之下。
闽南风俗中住的行禁忌:
出门时有鸟粪不偏不倚落在头上,那实在是非常倒霉的事。
若遭此不幸,必须赶快改运消灾:吃一碗猪脚线面。
外出赏月,小孩子忌用手指月亮,以免耳朵晚上被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禁忌已经有很多被新的时代特征所替代,形成了新的闽南风俗。
泉州有哪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福建东南沿海。
它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让我们一同走进泉州,探寻那些值得一探的民俗文化瑰宝。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泉州的南音。
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南音以其古朴优雅的旋律、委婉深情的唱腔,传递着千年的情感和故事。
演奏南音的乐器也别具特色,如琵琶、洞箫、二弦等,演奏者们通过细腻的指法和独特的技巧,将南音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常常能听到南音的悠扬之声,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泉州的高甲戏也是一大亮点。
高甲戏以其夸张的动作、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而广受喜爱。
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出各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高甲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活动,高甲戏的舞台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观众前来观赏。
再者,泉州的木偶戏更是令人称奇。
木偶戏艺人通过手中的丝线,灵活地操纵着木偶的一举一动,赋予它们生命和情感。
木偶们或舞枪弄棒,或长袖善舞,表演得栩栩如生。
泉州木偶戏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除了表演艺术,泉州的民俗节庆也是丰富多彩。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泉州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
各式各样的花灯争奇斗艳,将城市装点得如梦如幻。
人们穿梭在花灯之间,猜灯谜、赏灯景,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而在端午节,泉州的赛龙舟活动则是激情澎湃。
龙舟手们齐心协力,伴随着激昂的鼓声,在江面上奋勇争先。
岸边的观众们欢呼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泉州的民间信仰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对妈祖的信仰尤为深厚。
妈祖是海上的保护神,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妈祖庙遍布各地。
每逢妈祖诞辰等重要节日,信徒们都会前往妈祖庙烧香祈福,祈求平安和丰收。
泉州地区与闽南大地区过年民俗异同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泉厦漳”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
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
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今天我也不多写,就讲讲泉州春节民俗和闽南春节民俗,二者大部分是相似的,但在部分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的,这个差异点是从我个人角度观察的。
春节以前都是叫过年,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
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
泉州民谣唱到——“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
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这个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在过年这十五天中规矩非常多,这是从我的角度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也有些过时了,现在许多人一般都是过年过七天,初八初九就开始工作,初九天公生是我最熟悉的日子,因为以前这一天都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而闽南民谣唱到——闽南民谣“初一早(早早起来之意)初二早初三无歹志(无事情);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隔开(告一段落)?鸦初六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七七元(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天公生日);初十地公瞑(土地公生日);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二者的民谣中我们可以看出,泉州春节大概习俗和闽南各地区习俗是一样的,部分有所不同,这也就是泉州出于闽南而不同于闽南之所在。
过年之中还有许多习俗。
例如泉州地区有:敬天公、开正、贺正、团拜、压岁钱、女儿女婿日、迎灶君、众人生、天公生、“做天香”、元宵、吃“上元丸”、润饼菜、祭春、闹元宵、闹花灯、挂灯、送灯、游灯、出灯、猜灯谜、替身”、“过关限”、祀“棕蓑娘”等等。
而闽南地区有:拜年、穿新衣、行春、开门、关门看吉时、早餐吃
素、做牙、公妈(祖先)、开荤、回娘家、睡到饱、早上床、接财神、隔开、开工、闽南闹正、鞭炮声里迎正月、最高潮在元宵、请喝春酒等等。
从二者在过年期间的各种习俗也可以看出之间有许多差别,大范围还是相似的,但泉州地区习俗偏向于农家生活,而闽南地区的习俗偏向于工作商业。
过年除了该做的,还有更多不该做的,也就是过年的禁忌。
如泉州地区的过年禁忌有: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操刀切物,以示戒杀。
所有食物如须刀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镇压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而闽南大地区的习俗禁忌有:
一、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
有
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或无歹志)”,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二、春节期间,是闽南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大家都有着种种的希望,除了初三不能拜年外,还有不少其他禁忌。
初一的禁忌最多。
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荤的,也不煮,吃的饭菜必须是除夕日预做的,谓之“隔年饭”。
表示去年的饭吃不完还有剩余。
初一要吃干饭或其他食物,不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外出时会被雨淋或遭意外。
初一至初五不能扫地,不可舀肥。
万一非打扫不可,也要把垃圾留置家中,不可拿到外面倒掉,不然就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倒掉一样,使家里受穷。
不可骂人,不可打架,不问人讨债,不使身体受伤。
如受伤,就是“痛过年”,极为不吉利。
不可打破或损毁碗盘瓷器,万一不慎打破,就用红纸包起来,等到初五“隔开”之日,才把它投进河里,念“打破瓷,钱银一大堆”等安慰的话,如此就可逢凶化吉。
绝对不可午睡,据信,男人初一午睡,他的田畦就会崩溃;女人如果午睡,则厨房就会倒塌。
泉州地区和闽南大地区的过年禁忌也都是相似的,出发点都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点来讲述的,合情合理,多为出门饮食规定。
最后,随着时代的变化,无论是泉州地区的过年习俗还是闽南大地
区的过年习俗都有一种消失的现象,很多行为都变得现代化,例如拜年,现在都不用登门拜访,只需一条短信或者一个电话就代替了,有好有坏,但忽视了拜年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