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 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 黄小云先生解)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25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目录一、基础理论 (2)1.1 黄元御医学理论体系 (3)1.1.1 五运六气理论 (4)1.1.2 三阴三阳理论 (5)1.1.3 五行顺逆篇 (6)1.2 黄元御脉学 (8)1.2.1 诊法总论 (9)1.2.2 脉诊详解 (10)二、病因病机 (11)2.1 黄元御对病因病的认识 (13)2.2 黄元御辨证论治 (14)三、诊断方法 (15)3.1 黄元御望诊 (16)3.2 黄元御问诊 (17)3.3 黄元御切诊 (18)四、治疗思想 (19)4.1 黄元御治病原则 (20)4.2 黄元御方药运用 (21)五、经典医案 (22)六、药物疗法 (24)6.1 黄元御常用药物 (25)6.2 黄元御药物配伍禁忌 (27)七、养生保健 (28)7.1 黄元御养生理念 (29)7.2 黄元御养生方法 (30)八、临床实践 (31)九、学术传承 (32)9.1 黄元御医学影响 (34)9.2 黄元御医学传承现状 (35)一、基础理论《黄元御医书全集》是一部集黄元御医学思想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医学巨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黄元御的基础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
黄元御的医学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黄元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了全面阐述。
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体亦如此。
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阴阳五行会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元御强调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黄元御对人体脏腑的认识。
他将脏腑分为阴脏和阳脏,详细描述了各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他还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如肝与脾、肺与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黄元御医书全集》中,我还学到了关于辨证施治的方法。
黄元御六气治方思想探析胡谦;方向明【摘要】方剂本质乃基于病机、药性基础上的药物选用,病机之本本于五运六气,病机明、药性谙,则百病莫逃.黄元御认为六气之变为百病之纲,六气应人又有标、本、中气之别,故治疗宜明六气之标本中气之从化.以《四圣心源》中所载方剂为例,结合《素问》等经典论著疏明黄元御六气治法的遣方择药思想.【期刊名称】《山西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3)003【总页数】2页(P20-21)【关键词】黄元御;病机;六气治法;治方思想【作者】胡谦;方向明【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一代宗师黄元御(公元1705年-1758年),名玉路,以字行,号玉楸子,著述颇丰,凡11种,薪传灵素运气经旨,化以六气治法方药,阐发仲景六经精义。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又谓:“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黄师谓:“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盖外感内伤,无非六气之变,此为百病之纲,而杂病之传变则为感伤之目。
十二经统于六气,一经病则一经之气现,而无过司化之气与从化之气彰,故以六气偏见与主气旺衰释病变原委,合于方药则是纠偏复衡、抑旺扶衰之理。
《四圣心源·六气治法》载六气治方,以仲景六经辨其方则茫然无适,以运气法轨推之则拂晦明义,笔者就此初探一程,求教大方。
1 六气之标、本、中气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外感内伤,总此六气。
且此六气乃司化主令者,《四圣心源·六气从化》曰:“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天地气交以为人,六气应人则有标、本、中气之别。
黄元御之《伤寒悬解》概说
欧阳翔;张国霞
【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5(21)11
【摘要】黄元御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医家,一生著述甚丰。
其对《伤寒论》的研究之作《伤寒悬解》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打开了视野。
黄氏赞成错简重订说,对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进行了重新编次,并在每一卷的卷首均有相关的理论阐述,以表明自己治伤寒之学的基本观点。
如寒温异气,六经乃六气等,并从气机升降开阖的角度去解释"寒伤营、风伤卫",同时特别重视中土在六经传变中的重要地位等。
总之,《伤寒悬解》作为一部能深入展现黄元御医学思想的书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黄元御;《伤寒悬解》;错简重订;寒温异气;六气;营卫;中土
【作者】欧阳翔;张国霞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黄元御《素问悬解》学术成就 [J], 白俊杰;翟双庆
2.黄元御辨伤寒与温病探究 [J], 梁伟海;黄曼萍
3.黄元御对《伤寒论》重视胃气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J], 冯兴志
4.《伤寒论》大隐胸汤证悬解 [J], 李心机
5.黄元御儒道易医会通视域下的道论——以《道德悬解》为中心 [J], 焦健洋;孙竹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四圣心源》经典总结六经解天有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
人感天之六气而生六腑,故六腑为阳,感地之五行而生五脏,故五脏为阴。
心主宫城,是为心包,合为六脏。
六脏六腑是生十二经。
经气内根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手足各有三阴三阳。
六气统之,两经一气,故亦曰六经,太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也。
经有十二,独言足经而不言手经者,手之六经,自胸走手,自手走头,所辖之部小,足之六经自头而足,自足而胸,所辖之部大,经大则气旺,气旺则病加也。
两经同气,病则俱病,但手经轻清而足经重浊,病则手经轻而足经重也。
六气解天有六气,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六之气太阳寒水。
天人同气也,肝足厥阴之经是为风木,心手少阴之经,是为君火,三焦手少阳之经,是为相火,脾足太阴之经,是为湿土,大肠手阳明之经,是为燥金,膀胱足太阳之经,是为寒水,经有十二,六气统之,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
经气对化,自然之理,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病则一经之气见,或自见其令气,火自见其本气,或主令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主令之气,视其经气之盛衰焉。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主令而手经化气者也。
足厥阴,风木也,手厥阴之火,应从风化,而厥阴经病,阳虚则手厥阴化气于风木,阳盛则手厥阴不从风化而从少阳之暑化。
足太阴,湿土也,手太阴之金,应从湿化,而太阴经病,阳虚则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盛则手太阴不从湿化而从阳明之燥化,足太阳,寒水也,手太阳之火,应从寒化,而太阳经病,阳虚则手太阳化气于寒水,阳盛则手太阳不从寒化而从少阴之热化。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
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理论,特别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我是特别推崇的。
今天就六经六气之标本从化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见解,来讲一讲六经六气的标本从化。
任何辩证,不管他怎么样去解释阴阳五行,最终要归纳到脏腑和经络的气机运行上,六经的经气辩证,是中医的精髓。
古人讲究脏腑之间是一种标本关系,既然有标本关系,就有阴阳关系。
既有脏腑的关系,又有经络的关系,又有脏腑和经络之间的关系。
风火暑湿燥寒是六个气,所谓的风火暑湿燥寒六气是由五行衍化而来,因为五行只有两对阴阳,有东南西北,没有与中相对立的一面,而设有上下阴阳和四季土的阴阳。
从五行的辩证思维看,通过五行可以在临床辩证脏腑气机盛衰,在临床的调理和治疗上,六经的经气辩证实际上包括了五行辩证,也包括了它的辩证思维和治疗法则。
古人把六气看成临床研究五运六气的基本的基本。
六经之气以风火暑湿燥寒为本,以三阴三阳为标。
六是阴数,天为阳在天有六气,用阴数;五是阳数,地为阴在地有五行,用阳数。
此为阴阳揉合的道理。
男子二八天癸至,女子二七天癸至,也是阴阳气机揉合的道理。
如果没有阴阳气机的揉合,就不会有气机的交换,就不会有气机的升降与出入,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在天的六气是由地而出,在地的五行是由天而降。
天上的五运包括玄天之气,丹天之气,素天之气,苍天之气等。
“本标之中见者”,其中就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中见”讲的就是中气。
例如,少阳与厥阴相表里,即胆和肝相表里,这里把脏腑的阴阳表里学说运用到六经六气的相对阴阳的概念之中。
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就是脾和胃相表里,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我们可以广泛地思维,就是足太阳和足少阴。
我们还要提醒大家,讲的是六个气,讲的是三阴三阳,伤寒论讲的是六经,他是以这个为基础。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仅仅是足经,一定要考虑到手经,所以说,他们有表里关系,表里是相通的,脏腑之间的气机是相通的,脏腑和经络之间的气机也是相通的,经络的名称实际上就概括有脏腑的气,脏气或者腑气,他们之间互为中气。
按图索骥黄元御的气——六气之解(1)原创简蠹腔调中医 2021-08-31: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元御在六气解中开篇点明“六气了彻,百病莫逃,义至简而法至精也”。
告诉学生和读者们:百病不出六气之理,只要是掌握了六气,治病则犹如探囊取物一般;这六气可谓是最简单而精妙的法门。
然而仲景没后,六气之精要失传,导致“寒热错讹,燥湿乖谬”;治疗上犯了南辕北辙之误。
元御莫不为之扼腕叹息,这也是元御作《六气解》篇的缘起。
溯委穷源义简法精先行总述:为什么元御把六气放在如此高度,是因元御认为六气之变囊括了内外感伤之病:五行和六气关系密切,在元御体系里其根源于一,在天成象,显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地成形,化生五行——木、火、土、金、水。
人在天地之间,为天地之中气,因而秉天气而生六府(腑)——泻而不藏,法天;秉地气而生五藏(脏)——藏而不泻,则地。
故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内伤乃由于人气之偏;外感则因天地之气后,人气感之。
(类似《内经》中的三虚致病论)在元御体系里,并不把六气的主令都对应五脏。
比如: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四圣心源·六气解·六气从化》从化之理衰旺之由不难理解,元御这么做是为了六气与五行属性相契合,比如:初之气厥阴风木——肝(乙木);二之气少阴君火——心(丁火);三之气少阳相火——三焦(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脾(己土);五之气阳明燥金——大肠(庚金);六之气太阳寒水——膀胱(壬水)。
不同于运气学说的从化理论,在元御的体系里,从化理论是为了诠释手足同名经的从化问题。
元御的解释分了两部分来论述,一是解释主令之气,二是解释所化之气: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
四圣心源之六气解读按照黄元御的病因思维,人要是不生病,就不会出现六气,凡是任一经脉上出现病变,就会有这一个经脉上的气机出现。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人,六气是调和的,所以就不会出现风,不会出现寒,不会出现火,不会出现湿,不会出现燥,不会出现热,所以,不会一种气机单独出现。
如果人体生病了,或感受风邪,或感受火邪,或感受湿邪,或感受燥邪,或感受寒邪,或感受热邪,由于六气不能相互交济,所以一种气机的本性就会单独出现。
比如厥阴为病就会风邪偏盛,如果是少阴病变就会以热邪偏盛,如果是少阳病变则会以暑邪偏盛,如果是太阴病变就会以湿邪偏盛,如果是阳明病变就会以燥邪偏盛,如果是太阳病变就会以寒邪偏盛。
这种气机的偏盛,主要是由于这种气机所胜之气和/或所不胜之气出现虚弱导致的。
举个栗子,厥阴风偏盛,是土气和金气偏虚的结果(厥阴风木,所胜之气是土气,所不胜之气就是金气,所以土气虚和金气虚,就会导致木气偏盛);少阴热偏盛、少阳暑偏盛,主要是由于金气和水气偏虚的结果(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都属火,所胜之气是金气,所不胜之气是水气,所以金气和水气虚弱,就会导致火气偏盛);太阴湿偏盛,主要是由于水气和木气偏虚的缘故(太阴属土,土的所胜之气是水气,所不胜之气是木气,所以一旦水气和木气偏虚,就会导致土气的强大);如果阳明燥偏盛,主要是由于木气和火气偏虚的原因(阳明属金,金所胜之气是木气,所不胜之气是火气,所以木气和火气偏虚,就会使金气膨胀);如果太阳寒偏盛,则是由于火气和土气偏虚的缘故(太阳属水,水所胜之气是火气,所不胜之气是土气,所以如果火气和土气都偏虚,势必会使水气偏盛)。
因为六气的性能则是,“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也就是本气如果很强胜,原本自己打得赢的,直接碾压过去,即便平时打不过的,但此时本气极其强胜,那也一样吊打以前打不赢的;假如本气虚弱,原本就打不过的那一方很容易找上门来捏软柿子,而即便平时自己打得过的,也会在这个时候来欺负你。
纯干货!清代御医黄元御调治六气的六个方子
六气治法
1、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相当于:桂枝汤+苓归胶)
甘草桂枝白芍茯苓当归阿胶生姜大枣
上热加黄芩。
寒加干姜、附子。
2、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相当于:犀角地黄汤去犀角,加黄连)
黄连白芍生地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
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3、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相当于:小柴胡汤+白芍)
柴胡黄芩甘草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白芍
4、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相当于: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泽泻)
甘草茯苓白术泽泻
5、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石膏麦冬五味
6、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相当于:四逆汤+茯苓)
甘草茯苓干姜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
若有湿热,当用
栀、膏之类。
#大家健康超能团##超能健康团##中医##中药##黄元御# @大家健康。
胃,⾏于经络,⽽统于中⽓。
中⽓旺,则肝脾左升,⽽不下泄;肺胃右降,⽽不上溢。
中⽓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肝脾郁陷,则下脱于便溺。
”⼜说,“下⾎之证,固缘风⽊之陷泄,⽽⽊陷之根,全由脾胃之阴湿”(见《长沙药解》卷⼆)。
⽓机升降,全在于中⽓旺盛,脾虚寒湿,则升降悖逆。
⽽且⼼肾相交,与脾升胃降,关系⾄为密切,是以“⽔⽕不交,则热⽣于上,⽽寒⽣于下,病在上下,⽽实缘于中⽓之败。
⼟者,⽔⽕之中⽓也。
戊⼟不降,故⽕不交⽔,⽽病上热;已⼟不升,则⽔不交⽕,⽽病下寒。
升降之倒⾏者,⽕衰⽔盛⽽⼟湿也”(《长沙药解》卷四)。
脾胃为什么能升能降,⽽为升降之枢?这主要是由它的特性来决定的,是因为“⼟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之正,不酸不⾟,不苦不咸,其味⽈⽢。
不腥不燥,不焦不腐,其味⽈⾹。
味为阴⽽⽓为阳,阳性动⽽阴性静。
以其味⽢,则阴静⽽降;以其味⾹,则阳动⽽升。
升则⼰⼟左旋,⽽⽔⽊不陷;降则戊⼟右转,⽽⾦⽕不逆。
”⼜说:“盖中⽓者,交济⽔⽕之枢,升降⾦⽊之轴,枢轴输转,⽔⽊升⽽⾦⽕降”(见《长沙药解》卷⼀)。
中⽓⼜为经络之根本,荣卫⼜为中⽓所变化,所以说:“中⽓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
肝脾主荣,肺胃主卫,皆中⽓所变化
也”(《长沙药解》卷⼀)。
(如视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甲其。
六气解(二):六气名目很多朋友最头疼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加上黄元御老先生又比较追求文辞,所以搞得很多人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
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没有底气,所以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
四圣心源的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就是常说的五行。
六气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六气对应六经,对应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
内经讲五运六气,五运,是木火土金水。
六气,是风火暑湿燥寒,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
六气,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
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六气里有两个火,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
天地之道以“五”为变化规律,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
我们知道,周易的卦象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条经络,六对,三阴三阳加起来也是六,为什么还有六的规律呢?我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普遍规律应该是五,而由于月球离地球比较近,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十二个月,是六对,这样引出六的周期。
这个六的周期,本质上不脱离五,内部还是“五”的规律,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
可以这么理解,一天可以分成四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整个一天,就是四象,四象有一个核心,可以理解为中土,这就是五分法,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是。
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在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存在的,一天可以理解成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小时甚至一分钟,可能也有这个规律,在不同的地方都会有这个规律。
我们把一天作为一个单位来讲,一个月有三十个小的一气周流,两个月就有六十个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年分为六气,一气大概是六十个小的一气周流,他的规律是五。
黄元御《四圣心源》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
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好。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刘力红关于六气和六经问题
四圣心源》和《思考中医》的六气和六经问题
自从《走进中医》之后,本人对中医越来越有兴趣,到处找一些中医对书籍来看,之前看过《思考中医》,对刘力红的“足经应六气”说法,印象深刻。
最近在看黄元御《四圣心源》时,发觉“六气解”中一些说法和刘力红不一致的地方,论坛里面似乎也没有人讨论过这个问题。
现在整理如下:
六气刘力红黄元御
厥阴风木足厥阴肝经应之足厥阴肝经应之
少阴君火足少阴肾经应之手少阴心经应之
少阳相火足少阳胆经应之手少阳三焦经应之
太阴湿土足太阴脾经应之足太阴脾经应之
阳明燥金足阳明胃经应之手阳明大肠经应之
太阳寒水足太阳膀胱经应之足太阳膀胱经应之
刘力红的说法是:足经比手经长,下感地气上感天气,而手经只能感天气,不能感地气。
(我的理解:长的天线比短的天线接收信号比较好)
黄元御的说法是:比如厥阴风木,足厥阴肝属乙木,手厥阴心包属相火,乙木和风木的五行属性都是木,因此足厥阴肝主令,而手厥阴心包属从化。
(我的理解是:自身固有频率相近的物体容易发生共振)
我觉得黄先生的说法比较符合物理学的法则,而且,天线不是越长接收能力就越好(记得高中物理有计算电波频率和天线长度的公式,可惜忘记了)。
不知道大家对此有合看法呢?。
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六气之标本从化(黄元御先生著黄小云先生解) ---顺从自然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
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
(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
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
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
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
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
一泻子,一补母。
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
)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
(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
)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
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
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
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
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此也可说是阳脱。
)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
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小云: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
其用为阳也。
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
是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
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
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
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
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
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
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
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
故三焦独主水道。
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
(小云:相火者藏于命门或谓藏于肾中皆同一说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明者,明君治国国泰而民安也,位者,在其位而助君谋政治国。
相火以少火之形式藏于两少阳两厥阴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其火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实乃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意所谓冬藏阳于肾中也即半夜子时藏阳于肾中之意也。
如若不藏则有重阴必阳之虑,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也。
然少火之藏必赖肾精以守也,所以冬以藏精为要,阴为阳之守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全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中也。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
(小云:水之所以善藏者,此为水之性使然也,其性阴,亲下亲里而其用为阳也。
)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
清则升而浊则降。
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
(小云:三焦主腠理毫毛,所以手少阳行于表行于上也。
胆者甲木,其气降;然脾气之升,己土之热力及健运,皆甲与己合,己土得甲胆之相火使然。
)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
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
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
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阳虽从三焦火化,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
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性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
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
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
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
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
(小云:肺者属金,阳明胃与大肠皆属金且有金之燥气,但肺者属娇脏,其含有金气,且含有太阴之湿气。
所以两阳明也含有太阴之湿气也。
所谓含者因为此四经为一周天也。
)少阴君火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
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
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
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
坎中之阳,火之根也。
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
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
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
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
所恃者,生土以镇之。
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
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
土能克水者,惟阳明承气一症。
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
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
心液消亡,是以热作。
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
实非心家之过。
(小云:相火者,少阳也,胆中甲木藏之,乙木属肝,甲乙二木皆属东方,在地为木,在天为风,其气太过则从火而助少阴之本,热气显现,其为木之子火气也,治则实泻其子也。
肝之阴血不足也可累母及子,然从母论者多。
虚风与实风据此可辩。
少阳相火不及者,其母寒也,此也为虚补其母之例。
而上热下寒者定是命门火衰而下之阴盛逼阳于上也。
相火旺而使心火旺者不在此例,其火一可折而一不可折也。
因相火而至心火旺者可折,肾中虚火上炎者不可折,因其折而无功也。
)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
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
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
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
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小云:此确属定法。
血者属阴,而其色红则又属阳,离卦属阴,而其阳多阴少,其气机行于上,行于南方;此又为阴阳互根之理可见,其性属火。
从卦而言,阴卦用火。
从其位而言,阳位而用阴血。
从其经而言标阴本阳。
从其标言阴寒之气盛而阳气弱,从其本而言阳热盛而阴血亏也。
从其火而言午时生阴营而降,总之阳而用阴,阴而用阳也。
阴阳盛衰可推而知之。
)阳明燥金燥者。
阳明金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
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
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
子气不敌本气之旺。
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
肺金之湿,(小云:肺从阳明则燥,从太阴则湿。
在其小周天之中也。
)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
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
中气衰则阴阳不交,其燥湿偏见。
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
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盛者常多,燥盛者常少。
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盛而阳明每负。
土燥而水亏者,除承气症外,绝无仅有。
(小云:戊土属阳燥之土,其用为阴,则其不燥。
己土属阴湿之土,其用为阳,则其湿不困脾。
肺金因于风火者则热燥,因于风寒者则清凉之燥。
燥者金之气,湿者土之气。
燥湿之气与水火也有关系。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
水负则生,土负则死。
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
(小云:土中宜藏火之温气也即少阳之生气,其火宜少不宜壮。
)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
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燥为寒热之中气。
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
(小云:火性炎上,水性润下。
燥与湿互相牵制,其法在气机升降之中。
)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
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
所谓阳邪居上,清邪居下,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
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小云:燥为寒热之中气,妙!)厥阴风木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
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生,火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
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
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
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
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风动而生疏泄。
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症,皆风木之疏泄也。
肝藏血而华色,主筋而荣爪。
风动则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
凡眦黑、唇青、爪断、筋缩之证,皆风木之枯燥也。
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
故风木者,五脏之贼,百病之长。